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理论以扶正祛风法治疗变应性咽炎

2022-11-30慧,肖婷,熊晔,胡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变应性邪气风邪

周 慧,肖 婷,熊 晔,胡 革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变应性咽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以咽痒、咽部异物感、刺激性咳嗽反复发作难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上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1]。常在冬春季节发作,夜间及晨起明显[2],与气候的变化以及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又称“过敏性咽炎”“变态反应性咽炎”。有研究表明,用变应原检测筛查慢性咽炎患者,阳性率可达50%~60%[3],发病率较高。鼻腔、咽喉、气管位置相近,同属一个呼吸道,其变态反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变应性咽炎与变应性哮喘或可两者或三者同时存在。有专家认为变应性咽炎日久可发展成为典型哮喘[4],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中应用抗生素、抗过敏及激素等治疗短期疗效佳但易反复[5]。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被奉为“医家之宗”,其博大精深之内涵,丰富辨证之哲理,孕育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大家,“邪正”内涵阐发于《内经》。笔者通过学习《内经》,用“扶正祛邪”治则指导,以扶正祛风理论分析变应性咽炎之辨治。

1 病因病机

1.1 顺应四时,正气为本《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气更主,各有所先,当其位则正。”五气在相应季节主宰时令,正气与自然界的变更相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有其特性,应遵循季节变化规律。变应性咽炎,好发于冬春季节,如冬春季节及时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花粉等刺激,饮食作息与之相适应,则邪不易入侵。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发病的过程属于邪正相争的结果。邪气轻浅,正气盛,正气鼓邪外出,邪自去;邪气盛,正气也不弱,正邪相持,则症状明显;邪气盛,正气虚,则邪气直驱而入。变应性咽炎患者因其体质虚弱,常为禀赋质,邪气入侵时,不能御于外,则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幼儿随其生长,顺应四时之节气,至四七则“筋骨坚,发长及,身体盛壮”,正气始盛,邪气无从扰身。因此,顺应四时之气的交替,保持正气充盛,改善禀赋体质,则邪气无从得入,或邪自去。

1.2 虚邪贼风,趁虚而入《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观察八节常气与正常四时之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以便预判自然界即时之气候,避之有时。变应性咽炎患者在正常气候时不易发作,于气候突变时,如未及时防寒保暖,趋于易发。此疾需通过预测气候,提早应对。《素问·风论》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指出风为四时之首,终年皆有,风邪四季皆可伤人,尤以春时为甚。变应性咽炎患者因其体质虚弱,常为禀赋质,不耐受风邪,四时皆可发作。然于冬春之际,花粉遍布,受春风之气助长,其势更甚,故于冬春季节更高发。《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身之虚,而逢天之需,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侯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初时体虚,方感风邪,至肌肤则为瘾疹,至鼻为鼻鼽,至双目可发为时复目痒,在咽喉为喉痹,至深则为喘证而入肺。由表入里,由肌肤、头面部深入脏腑,皆因虚邪贼风反复出入,耗伤正气。故体虚禀赋之人,常因异常气候入侵,风邪尤甚,未避之有时,阻于咽喉,则为喉痹。

2 治则治法

《灵枢·小针解》云:“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故临证时宜以“邪正”为导向,以“扶正祛邪”为治则;邪之来路亦邪之去路,通过窥及邪气发展规律,即时阻断其进程,因势利导,并加以预防,可促邪气排出,防止或者延缓疾病的发展。变应性咽炎以风邪为患,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会,首当其冲,风邪从口鼻而入,郁于咽喉而发病。亦可由鼻鼽发展而来,然进一步发展,可经鼻而发展为喘证。所以,当邪气处于咽喉部位时,应及早治疗,扶正祛风,使邪从上位而出,阻断风邪进一步向下传变的趋势。

《素问·疏五过论》所云:“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正虚为百病之由,正虚之处即为容邪之所,扶正为祛病之要。变应性咽炎患者属于禀赋质,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先天之精藏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邪趁虚而入,肺为华盖,咽喉为肺卫之门户,正受其累,而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于咽喉而发病。因体虚不能护卫肌表,易感风邪,易反复。故变应性咽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邪,责之根本为气血不足,脏腑阴阳失调。治疗总的原则当补益气血,协调脏腑阴阳,疏风散邪。而良医用药如良将用兵,首执“扶正祛邪”两端,可收到运筹于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效。

3 病案举隅

病案1 患者,女,42岁,于2020年5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咽痒咳嗽3年,加重7天。患者自诉3年前大病之后反复出现阵发性咽痒、干咳,痰少,偶有眼痒,自服铁笛润喉丸,继服三拗片,无明显好转。7天前咳嗽咽痒加重,伴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特来我院门诊就诊,平日神疲乏力,汗多,纳可,大便稀。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心肺及其他无异常。专科检查:咽黏膜色淡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喉腔黏膜充血、无肿胀,双侧声带运动尚可,闭合可。皮肤点刺检测阳性。西医诊断:变应性咽炎。中医诊断:喉痹;证型:肺卫不固,风邪上犯证。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咳。予以玉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20 g,防风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紫苏10 g,桔梗10 g,蝉蜕5 g,荆芥10 g,薏苡仁15 g,甘草5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半分服。同时予以伊巴斯汀片剂,每日1次,每次1片。

二诊(5月21日):诉上述症状缓解,仍有咳嗽咽痒,神疲乏力,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缓。专科检查:咽黏膜水肿减轻,咽后壁淋巴滤泡稍有增生。喉腔黏膜淡红、无肿胀,双侧声带运动尚可,闭合可。治疗初见微效,故予前方去薏苡仁、蝉蜕、荆芥,加党参、法半夏、陈皮各10 g,7剂继服。

三诊(5月28日):诉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恢复常态。专科检查无异常。予以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继服,复诊未见复发。

按语:该患者虽咳嗽咽痒,有邪实之征象,但汗出多,为气虚失于固摄;大便稀,则为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可知疾病之根本为体虚卫外不固。大病之后,邪去正虚,无力抵御外邪,正当风邪入侵,卫表失和,正虚难以鼓邪外出,邪甚耗伤正气,日久迁延难愈。所以中医治疗当以培土生金、益气固表、祛风散邪、理气止咳为原则,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黄芪补肺气,实皮毛,泄肺中火,益脾胃之气,托阴证疮疡;防风善驱一切内外风,为风药之润剂;白术强脾胃,兼具利水道之功;黄芪与防风相伍,扶正而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再以白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兼以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紫苏、桔梗理气止咳,荆芥与防风祛风止痒,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得用,病症自除。同时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煿,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早期抗过敏的药物,尽早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作息规律,运动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二诊时,脉弦缓,大便调,余症同前,风邪已祛,脾湿得去,可去薏苡仁、蝉蜕、荆芥,加党参、法半夏、陈皮健脾燥湿。三诊时诸症皆缓,邪气去,然正气虚,继予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扶正补虚,巩固疗效,预防再次感冒而复发。

病案2 患者,女,57岁,于2021年3月4日就诊。患者自诉反复咽部异物感、咳嗽30年,每年发作1~2次,遇油烟及刺激性气味加重,受凉易诱发,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咽痒,痰多,喜清嗓,呃逆,隧于我院门诊就诊。平素喜徘徊,不易抉择,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浅表性胃炎”病史10年,心肺及其他无异常。专科检查:咽黏膜色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喉腔黏膜充血、无肿胀,双侧声带可见声带沟,运动尚可,闭合可。皮肤点刺检测阳性。西医诊断:变应性咽炎合并反流性咽炎。中医诊断:喉痹;证型:脾气虚弱,痰气交阻。治法:行气健脾化痰,祛风止咳。予参苓白术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20 g,防风10 g,荆芥10 g,白术10 g,茯苓10 g,山药10 g,莲子10 g,砂仁10 g,党参10 g,厚朴10 g,法半夏10 g,生姜10 g,紫苏叶10 g,甘草5 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半分服。同时予以伊巴斯汀片剂,每日1次,每次1片。

二诊(3月18日):症状较前稍有改善,仍有咳嗽咽痒,痰少,呃逆,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专科检查:咽黏膜色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喉腔黏膜充血、无肿胀,双侧声带可见声带沟,运动尚可,闭合可。予以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15剂,电话随诊,病情好转,未见复发,予以参苓白术散30剂继服。

按语:患者此次咳嗽咳痰为3个月之前发作,咳嗽咽痒,痰多,喜清嗓,呃逆,就其呃逆症状及既往“浅表性胃炎”病史而言,可辨为反流性咽喉炎。然“浅表性胃炎”仅有10年病史,思及既往30年反复咽部异物感、咳嗽病史,结合过敏原检测可知有变应性咽炎,即为变应性咽炎合并反流性咽炎的混合性咽炎。饮食失常或者平素体虚,脾气虚弱,易感风邪,发为咳嗽咽痒;脾虚生痰,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滞痰阻,痰气互结,出现咽部异物感,即为“梅核气”,此为内外合病,当表里兼治。所以中医治疗当以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祛风止咳为原则,用参苓白术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四药合用,益气健脾;厚朴、法半夏、砂仁三药同用,醒脾和胃,行气化滞,燥湿化痰;防风、荆芥祛风散邪;山药、莲子助白术、党参、茯苓益气健脾之功效;生姜、紫苏叶理气温中;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诸症皆缓,邪气去,脾气不足,继予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巩固疗效,以达去根之功效。同时可配合三伏贴或三九贴,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4 结语

《内经》从理论上阐述了“正邪”涵义,并历经千年沉淀而生生不息。在临床上,变应性咽炎发病以风邪为主,在诊疗中往往局限于咽部症状,而忽视疾病之根本。我们可以《内经》扶正祛风思想为指导,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作息与之相适应,保持正气充盛,则邪气无从入;观八节四时之交替,避虚邪贼风有时,风为百病之长,扶正祛风为要;观邪之来路,阻邪之去路,因势利导,使邪从上出,使病从轻从浅,进而从愈,于变应性咽炎而言,可防其进一步发展为喘证。变应性咽炎其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邪,责之根本为气血不足,脏腑阴阳失调,扶正为祛病之要,当补益气血,协调脏腑阴阳,疏风散邪。正气得充,风邪得祛,疾病向愈。

猜你喜欢

变应性邪气风邪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