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滋平基于针药相须流派肝肾同源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2022-11-30段颖钰黄云城李滋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通络

段颖钰, 黄云城, 李滋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广州 510120)

岭南针药相须流派秉承“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古训,由清末民初岭南杏林众名家创立,经过流派传承人们长久的实践经验和不断的创新,凝练成岭南特色针灸体系。李滋平教授作为该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临床科研工作近30载,始终强调针药结合,相须为用,不可偏废[1]。针药,不仅指针刺和汤药,还包括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相须,并非机械化地将疗法结合,而是要探明疾病的病因病机后,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疗效达到最大化。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以骶髂关节病变和中轴关节炎为特征性病变,可累及多器官和系统[2]。目前,西医方面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有限。李滋平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上,以“肝肾同源”理论为切入点,将针、灸、药、穴位注射等方法有机结合,肝肾同治,能有效减轻该病患者的疼痛及改善躯体功能。本文系统归纳李滋平教授以针药相须流派“肝肾同源”理论为指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治病求因,以肝肾为本

1.1 辨病因病机,以通为用

中医学将强直性脊柱炎归纳于“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根据疾病特征,近代焦树德教授首次将“大偻”与此病联系起来,并深得中医学界认同[3]。“大”代指脊柱,“偻”形容弯曲、背俯不得伸展[4]。其病因为内外合邪。外因如《素问》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而邪气为病的前提是内体不足。大偻在内与肝肾两脏及阳气密切相关:阳气不足是大偻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即“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而阳气的产生与平衡和肝肾二脏息息相关。《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肾阳为先天元阳,温煦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源泉;督脉为阳脉之海,是运输阳气到达周身的重要通道。肾督阳虚,卫外不固,则外邪易侵,邪气因入,客于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肝为肾之子,精血互生,肾精不足则肝血必虚,脉道不充,营气受阻,不荣筋骨故痛。不通日久,则邪滞化瘀、化痰,痰瘀胶结,筋脉拘紧,日久则变形,故偻,即王清任所言“久病入络则为瘀”。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基本病因是肝肾不足,主要病机在于经络不通。本病特点是虚实夹杂,以督肾阳虚及肝血亏虚为本,以外邪侵袭,经络不通为标。指导治疗时应肝肾同治,以通为本,以疏为用,疏肝以柔筋,筋柔则骨正。

1.2 探病脏于肝肾,辨五体在筋骨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这类以疼痛及结构形体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李滋平教授善辨五体,然后再辨病脏及病经,综合辨证。强直一病,以疼痛及骨性结构改变为主要特点,其五体病位主要在骨、在筋。肾主骨而肝主筋,二者的密切性正好反映了肝肾同源的关系。肝肾同源主要表现在母子相生、精血同源、藏泄互用等方面[5]。《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而精髓可进一步化血,精血互化。精充则血足,筋骨劲强,外邪不可犯,而肾精不足,不能滋养骨骼,易出现骨折及骨软无力,肝血不充则筋脉不濡。肾为肝之母,肾气不足影响肝脏行气之功能,气行不畅则加重经络不通。现代医学在分子水平上,也能找到关于肝肾同源的微观论证:肝、肾两脏能够通过对蛋白质的代谢、钙磷代谢以及红骨髓造血的影响来控制骨的生长和发育[6]。肾在体合骨,肝在体合筋。诸筋者皆属于节,节即为骨节,二者同时主持筋骨、关节的功能。“诸筋”通过约束“骨节”达到通利关节的作用,从而“筋骨”互根互用。二者在生理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与肝、肾相应[7]。一般来说,筋病在前,骨病在后,治疗时必须详审病位。

1.3 审病证以湿为要,划病期为急痼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性与所受外邪性质及病程时间相关,表现为虚实夹杂。《素问·痹论篇》记载:“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性病证与所受邪气的阴阳偏盛相关,而在整个病理过程中,李滋平教授认为湿邪是中心主导因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与阳气偏重能影响疾病的病性,阳气盛者,湿从热化;阳气少者,湿从寒化。若湿从热化或与外火相合,则为湿热痹阻证;若湿从寒化或遭寒邪,则发为肾虚督寒证;日久邪阻脉络化瘀结痰,则为痰瘀闭阻证。湿性重浊粘滞,伤湿如油入面,风寒热易祛而湿邪难祛,导致病程较长。根据病程长短,本病大致可分为两期,即“急病”与“痼疾”。急病者病程短,病位多在筋经;痼疾者病程短,病位多及骨肾。根据现代影像学检查,强直性脊柱炎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为疾病前中期,此病早期表现为炎性腰背痛或非对称性以下肢关节为主的滑膜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缓解期则出现以骶髂关节为主的结构性改变[8]。

病期病位相参,能够有效地指导治疗时的重心,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杂合而治。

2 针药相须,肝肾同治,祛湿升阳

针药相须的优点在于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上,李滋平教授始终遵循针药相须,从“肝肾同源”切入,分析精血筋骨之相关性,结合现代相关西医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强直发病机制原理,在治疗上充分发挥针药相须的优势,以通络为治疗目的,补养肝肾、祛除湿邪贯穿始终。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活动期(前中期)以祛邪通络止痛为主,兼顾培本,使用飞针、汤剂、艾灸四花、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通络止痛;在缓解期(后期),以补虚祛瘀通络散结为主,加上独取大椎放血,收效更佳。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敷贴巩固疗效。

2.1 飞针调神,通调肝肾,疏通经络,病不同针

针药相须流派认为针刺中,精确选穴、治神与得气是针刺治疗取效的三大要素,并且针刺的深度同样值得注意。从选穴方面来说,李滋平教授在治疗痹症、痛症上常常选用四关。《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他在治疗痹痛时发现,配合百会能起到治神移痛的效果[9]。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李滋平教授抓住肝肾不足、经络不通的基本病机。用针刺补益肝肾,通调阳气、营血循行,使阳气温煦有道,湿邪祛而有路,祛寒以舒展筋脉,气血顺畅以化瘀。在取穴方面,肝肾督并调,用从阳引阴取穴法,主穴为大椎、陶道、至阳、筋缩、肝俞、肾俞,升督脉阳气的同时能调理肝肾二脏。配穴方面,发作期痛甚者配百会、四关;缓解期配骨会大杼,髓会绝骨,筋会阳陵泉。肾虚督寒加腰阳关、至阳等督脉上阳气最甚之处,以通督壮阳、补精益髓;湿热者加曲池、阴陵泉以清热祛湿;瘀血痹阻加血会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操作时,需要注意治神与得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包括医患双方的配合,气至方可取效。流派认为“惊则气散”,使患者治神的前提在于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消除对针刺恐惧的关键在于达到无痛进针。岭南飞针利用腕、指摆动的惯性以旋转、无痛、无菌、准确为特色[10],达到无痛的效果。其具体操作方式:操作时持针斜放在刺入点旁,当手向刺入点移动时,搓动针柄,旋转至高速并抵刺入点时,随着刺手向前移动的惯性,用指、腕将针弹刺入穴内,之后缓慢下针。患者针刺时加以红外线照射,25 min后取针,内有瘀血或湿热者,可迟闭针孔,令其恶血流出。操作时必须注意针刺深度和行针手法,在筋者需至筋,在骨者需至骨,以达骨面为度。痛剧者可使用齐刺法,并在病灶处穴位得气后上下缓慢提插,针感强至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否则难以取效。此种刺法源于《灵枢·齐刺论》“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其刺法合“灵枢十二刺”之短刺。讲究病不同针,针不同法。李滋平教授认为,针刺深度及手法重要性不亚于取穴,针刺深度差异会造成“同治异效”的结果,需慎之又慎。

2.2 汤剂重用薏仁,祛湿除邪,固本通络

针药相须流派认为,汤剂的特点在于能借外来之药力恢复,补养气血,促进湿邪排出,使气血正常运行,故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强直性脊柱炎,本虚标实,宜使用中药汤剂扶本固元。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上,李滋平教授将中西医思想相结合,常用独活寄生汤化裁,加大量薏仁,量从30 g开始。《神农本草经》记载此药“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薏仁既可祛湿,又能通痹排脓。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学归属为痹证,在现代病理学研究归为炎症,炎症浸润会导致组织水肿,大剂量薏仁能利水以促进炎症的消退,起到通痹之作用。薏仁性虽凉,配伍独活、桂枝等温药,可去性存用。全方共奏补益肝肾、祛风寒湿,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用。而现代研究证明,独活寄生汤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炎止痛、降低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抑制骨代谢三个方面[11]。在上方基础上,李滋平教授习惯加少量蜈蚣以攻窜通络散结之品,使经络通畅,经气药力均至病所。在辨证加减上,对于湿热者,根据岭南多湿热的特点,加豨莶草除热通痹;肾虚督寒者加附子、干姜;瘀血痹阻者加牡丹皮,常获佳效。

2.3 艾灸四花疏肝调气,养血通络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病宜灸焫。”明确提出艾灸尤其适用于虚寒类病证。艾叶性温,借助火力直透病灶,温阳散寒除湿。李滋平教授一般选取四花穴,以艾箱灸30 min。《针灸大成》言四花可治“尪羸痼疾”。究其作用机制:四花指左右膈俞、胆俞四穴。两穴均与肝相关,膈俞为血会,肝主藏血,有行血活血宽胸之功;胆为肝之腑,其性清净,胆经主骨所生病,具有疏利肝胆通痹、祛湿升清之功[12]。此外,二者均为背部太阳经之穴位,灸此二穴,能起到从阳引阴的作用,既能发挥艾灸温养筋脉之效,又能起到穴位之补养肝血,疏调肝气,通络止痛之功。现代研究发现,直接灸“四花”穴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改善其生存质量[13]。

2.4 穴位注射止痛散结通络

穴位注射兼具药物与针刺、穴位的优点,具有增效减副之功。穴位注射的针头较毫针粗,针水作用时间长,李滋平教授强调术者需进针快、推药慢、选穴精,针水小剂量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以利于引出针感,增强临床疗效。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李滋平教授选取手三里、足三里,取其多气多血之用以通络。具体操作方法:快速破皮进针,待穴位有得气感后,回抽看有无血液,采取柔和慢注法,每穴1 ~2 mL 为宜。在注射药液方面,通常选用丹参注射液。《名医别录》记载:“(丹参)主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丹参既能养血又能活血去瘀。谭志明[14]研究证实,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可减少疼痛与纤维粘连,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血黏度,可使脊柱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纤维的粘连得到松解,对于强直后期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也有改善作用。MENG D 等[15]研究发现,丹酚酸B 可能通过调节microRNA-142-3p,进而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c-Jun 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途径而减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MH7A)凋亡,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相关。

2.5 独取大椎放血祛瘀通络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久病入络,以痰结血瘀为病理特点,“菀陈则除之”,故使用刺络放血使体内瘀血去,新血生,顽痛除。督脉总领一身之阳,“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贯脊属肾……入循膂络肾”,刺激督脉可激发肾经之气,兼而治本。故李滋平教授治疗时独取大椎,大椎作为“三阳督脉之会”,其位置特殊,有上达清阳之窍,下及元气之根的作用[16],点刺大椎放血可祛诸经之瘀血,通经结节。现代研究证实,大椎穴放血可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稳定内环境,提高免疫力[17]。

2.6 天灸巩固加强

天灸是岭南针药相须流派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治疗方式,其主要特色在于从“天人相应”理念出发。于三伏天行此疗法,借自然之气助人体阳气,配合其他疗法,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免疫性疾病,其复发率较高,尤其需要进行缓解期的巩固治疗。流派采用岭南针药相须流派研制的岭南传统天灸1号方,成分包括:白芥子、麻黄、细辛、醋延胡索、醋甘遂等;以4∶3的比例取20 g天灸散加入15 mL姜汁混合并调成糊状,制成1 cm3大小的药粒,贴于患者大椎、大杼、肝俞、肾俞、阳陵泉,贴敷时间因人而异[18],以皮肤能够耐受为度。此方药物多为通经药物,走窜能力极强,利于经气通利,药力渗透。李滋平教授认为于三伏天行此治疗最佳,此时腠理开,药力易入,且可借自然界旺盛之阳气,起到鼓舞正气,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从而巩固疗效,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

3 医案举例

患者原某,男,14岁,2020年12月19日就诊。主诉:右髋关节疼痛半月余。现病史:患者半月前跌倒后出现右髋关节疼痛,至广州正骨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在外院行芬必得口服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至我科就诊。现症见:右侧髋关节疼痛,大腿前内侧疼痛,抬腿受限,夜间偶尔痛醒,刺痛为主,晨僵约5 min,平素怕冷,纳欠佳,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根部微腻,脉沉细尺弱,右脉略滑。无既往史,父亲风心病病史。辅助检查(2020年11月23日广州正骨医院)腰椎+髋关节MR 平扫:双侧骶髂关节、双侧髋关节、股骨近端、右侧大小粗隆及耻骨联合、右侧骨中间肌、骨外侧肌、短收肌及大收肌、L4/5、L5/S1 棘间韧带水肿等异常改变,考虑强直性脊柱炎所致。C 反应蛋白:32.64 mg/L(正常范围:0 ~5 mg/L);血沉:86 mm/h(正常范围:0~15 mm/h);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自身免疫10项正常。

李滋平教授诊治患者。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针刺:百会、大椎、陶道、至阳、筋缩、膈俞、肝俞、腰阳关、合谷、环跳,太冲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 min。艾箱灸四花穴30 min。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每穴2 mL。中药:薏苡仁30 g,独活15 g,威灵仙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鸡血藤20 g,木香10 g,当归10 g,桂枝10 g,甘草5 g,蜈蚣3 g,牡丹皮15 g。针刺治疗每周3 次,艾灸每周2 次,穴位注射每周2 次,中药每日1剂,上述治疗2周为1个疗程。

2020年12月26日二诊:患者自诉治疗后,疼痛及晨僵较前明显缓解,现右下肢可抬腿,怕冷情况较前改善,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右脉略滑。针刺:百会、大椎、大杼、陶道、至阳、筋缩、腰阳关、合谷、环跳、血海、悬钟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 min。艾箱灸四花穴30 min。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每穴2 mL。中药:薏苡仁30 g,独活15 g,威灵仙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鸡血藤20 g,当归10 g,黄芪15 g,桂枝10 g,甘草5 g,蜈蚣3 g,牡丹皮15 g。

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右髋关节无明显疼痛和晨僵,关节活动度正常,纳眠可。后嘱其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风湿3 项;建议其于2021年7月11日到8月19日期间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行天灸巩固治疗,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疼痛未复发,因工作原因未能按时行天灸治疗。

按语:患者素体怕冷,督肾阳虚,肝肾不足,筋骨不强,长居岭南之地,湿邪入侵,内外合邪发为此病。患者有跌倒外伤史,容易形成瘀血,故疼痛呈夜间刺痛,结合其舌脉可知,该病根本病机为肾虚督寒,夹杂湿瘀两种病理因素,在治疗时需兼顾肝肾,祛湿化瘀,故针刺时加肝俞、血会膈俞,中药方剂中加蜈蚣、牡丹皮以活血化瘀,加薏仁以增强祛湿之力。由于该患者以瘀血疼痛之刺痛为主,故穴位注射时选丹参注射液注射足三里以补血活血化瘀。症状减退后,去止痛之四关穴,加大杼悬钟以健其骨髓,于方药中去木香加黄芪以补气固表、和血通络,防止邪气入侵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先着重其标,后重其本,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并嘱其避风寒,多做太极、八段锦等保健运动来调节全身功能,防止复发。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通络
晨僵、腰痛须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核磁共振对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生育吗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5例体会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