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研究
2022-11-29李佳琪
李佳琪
改革开放44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都稳步加快,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就业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今年我国的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但是就业机会却越来越少,对于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西方宏观经济学相关流派对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同时做出了相关的论断。近些年我国的相关学者也开始不断加强在就业比例下降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所得出的理论大部分是以制度约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多元化角度进行研究,但是最终发现所开展的研究仍然缺乏全面性。本文主要对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了解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进程。
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的问题是各国普遍存在的,分析和归纳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在就业与产出方面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再进一步分析我国相关学者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的研究。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呈反方向发展的状态,就业率仍是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就业目标;第二,将就业数量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就业技能培养目标;第三,将效率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公平竞争目标。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在就业与产出方面所开展的理论研究
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概念源自西方宏观经济学,首先对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在就业与产出方面所开展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
(一)古典经济学在就业和产出方面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为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对于古典经济学来说,劳动力市场经常会表现为供求均衡的状态,劳动市场供求均衡的条件为相关的古典经济学家在对经济问题开展分析时的假设条件。并且,实际的古典经济学部门和货币部门都是独立的,也就是所说的古典二分法,基于此种假设的货币表现为中性。而短期生产的相关函数Y=Af(K,L)为古典模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中Y表示产量、A表示技术、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在短期内,古典模型将劳动力看作能够发生改变的投入量,同时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基于此,A与K在短期内是不发生变化的,总产出和就业两者所表现的关系为正相关。古典经济学中包含了萨伊定律,明确地说明了供给创造需求:在劳动者进行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劳动者也具有一定的收入以及购买力,所以在古典经济学中绝对不会发生因为总需求不足而导致就业不能够实现的情况。而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结论也会有相应的条件,比如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是完全自由和充分的,所应用的相关工具都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所以劳动力市场中只会出现自然失业或者是摩擦性失业的现象,是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认为導致经济发生衰退情况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有效需求,此时在非充分就业时的失业问题就更加突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无论对于投资产品还是消费产品而言,其产品数量都不会增加,且较容易导致非自愿性失业,也就是在经济衰退时期的失业。经济学家称这种非自愿性失业为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市场紧缩,生产力过剩,市场出现商品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生产力开始下降,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增加。比如疫情对于市场经济影响巨大,疫情期间,市场总需求量减少,致使很多企业产量下降,进一步导致失业率增加。
而凯恩斯所说的充分就业是指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非自愿性失业的现象。但是在充分就业时,也就是在经济繁荣阶段,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短暂失业情况。因此,无论是摩擦性失业还是自愿性失业,两者之间都是互相矛盾的。
凯恩斯也断定,在实际经济发展进程中,一定会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也就是短期经济波动现象,这里所谓的有效需求主要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效需求不足则是指供过于求的状态,所以要想在经济发展中保证充分就业,使国民产出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相关政府部门就一定要有效地开展宏观调控,对有效需求进行有力的刺激。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有效需求方面所存在的不足,通常是由三大规律所引起,分别是边际消费逐渐递减倾向、资本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以及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所以,凯恩斯针对失业问题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租税体系从总体上进行调整以及约束进口引导出口等。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问题则会加剧,以上几个政策会更好地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均衡性,比如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等,以便刺激总需求不断增加,政府通过实施一定的政策手段,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通过对储蓄充分利用,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数量,还能使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役数量增加,明确来说就是使国民劳动所得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总之,在凯恩斯看来,短期内的产出与就业的主要决定权在于有效总需求,如果单单只依靠劳动力市场,那么会很难实现充分就业。
(三)货币学派预期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
费里德曼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市场经济也不是处在流动性陷阱当中的。在货币学派中存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就是在短期宏观经济发展中有许多能够观察的经济波动现象,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就是对货币供给进行干预。然而,失业率也会伴随着货币市场发生的紧缩不断增加,失业发生的时间和实际货币所发生紧缩的程度、制度的适应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货币学派表示在具体开展劳资双方议价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劳动者具体的工资,非货币性质的报酬所表现出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相关的货币主义者进一步说明,如果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和事前预期的通货膨胀大致上是相同的,那么对当地的产出以及对就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不具备改变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但是如果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和事前预期的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才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使产出与就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四)新古典学派的不完全信息模型
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片批判传统经济学的浪潮中。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来说,所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理性预期、劳动力市场的持续出清和总供给假设理论,在以上三个假设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理论便是政策无效,如果实际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较为均衡,或者在管理过程中增多了货币的供给量,那么理性经济人在进行预期时,便会根据这些变化的信息重新进行相应的考虑和规划,理性经济人如果可以有效地预见物价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此时产出以及就业则会长期处于一个较为自然发展的水平。在短期之内货币也会表现为超中性。货币超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的调整速度。也就是说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对于经济中的实际均衡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因为没有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比如货币增长率无法改变实际利率、投资需求量等因素,所以经济市场中的实际均衡无法持续移动。然而,市场上存在信息获取不够全面(存在信息差)的相关人员对货币当局供给方面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看作是相对价格的增长,那么该市场上的相关人员也会在一定程度增加劳动力以及增加产出量。但是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而言,则会觉得产出以及就业率降低只是在短期内发生的现象,如果市场中相关人员了解到长期实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是物价上涨了,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水平,即使人们的收入增加,但是购买力也没发生任何变化,实际产量也不会发生变化。若市场相关人员获取相同信息之后,那么他们同样也会展开一定的调整和改变。基于此,产出量以及就业率也会逐渐转变为具有均衡性的自然水平。所以新古典学派认为:只有实际市场中未预测到的货币供给才会造成相应的市场扰动和短期的市场波动,因而市场相关人员对于货币供给的信息获取不完全,在短期内会对相关变量(如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长期的产出以及就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是不明显的。
(五)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外生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阶段,此学派主要注重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外生冲击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此学派认为决定总产出和就业的重要原因是生产函数供给方所造成的冲击而引起的,尤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较为明显的随机扰动项。普洛瑟以及纳尔逊等人具有相关的证据支持:产出所发生相应变化的观点主要表现为随机行走路径。阿贝尔与伯南克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对于经济周期从实际角度上来说,工业的生产和就业与GDP变化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正相关,并且工业生产和就业在同一时期会共同发生变化,不会发生时滞。此学派学者在开展的分析工作中发现总共给具有较强的弹性问题,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认为如果实际市场中的供给较为有利,那么其中所产生的冲击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出,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就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相应地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如果实际的财政政策具体表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那么也会使得具体的产出与就业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短暂的冲击以及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冲击会使产出和就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二、我国在就业和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方面所开展的研究
(一)资本投入在就业弹性方面所造成的限制
蓝文永和刘健等学者认为,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所采用的主要模式为资本推动型,但是实际市场中的投资增长在就业方面所表现出的拉动效应一直在大幅度下降。企业资本深化的速度在逐渐加快,使得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本在劳动力面前所表现的吸纳率较低。
李红松等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主要将提高增长速度作为最终目标而进行发展,若想要达到从整体层面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目的,不仅应该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加快速度,同时也应该在生产领域中资本有机构成方面加快速度。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而引起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从实际发展的过程来说,资本有机构成的速度越快,资本在劳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替代作用也就会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在单位产出层面所需要的劳动力也会根据资本有机构成速度的加快而不断降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者们认为可以深刻体会到设备自动化的服务,已经对社会劳动力带来的冲击很大。
杨海燕等学者则表示,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也会在劳动力方面产生相应的排挤效果,并且被排挤出的劳动力也无法经过另外的渠道进行消化,从而使失业率增加,这也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所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产业结构调整在就业弹性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张高旗在基于第三产业的角度对就业层面所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现代服务、仓储货运以及批发零售等行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以需要大力推动这类企业迅速发展,以此更进一步扩大就业范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何万里等人通过对现代服务业促进其他行业的就业方面开展了研究,同时也基于多个视角对现代服务业所含有的隐性就业机制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比如和技术进步及劳动力供需配对等;王代敬等人认为在产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方面开展相应的调整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失业。在实际开展产业调整工作过程中,对传统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展开减员,因为被裁减的人员在下岗之后并不具备多种技能,难以在其他行业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业。而农村的劳动力开始大幅度向城市流动,城镇劳动力相对之前增多,致使城鎮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王代敬等人认为结构调整因素是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但是结构调整因素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增长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结 语
从西方宏观经济学派关于就业和产出方面所开展的研究上能够深刻体会,其所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古典二分法的实际成立性、货币的中心化、工资的表现为刚性或者是弹性以及人们是否具有理性预期。而从我国学者对于就业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理论研究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非一致性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就业目标,使得就业增长发展速度降低,失业率增高;第二,将就业数量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就业技能培养目标,使得就业创造能力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劳动力技能和岗位所需技能不匹配现象;第三,将效率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公平目标,使得就业质量在不断降低,导致低质量劳动力占有就业岗位,而高质量劳动力失业现象。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