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
——以贵州师范学院《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为例

2022-11-29李艳琴侯先融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师范生标准化

李艳琴,侯先融

(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引言

教育评价改革一直都是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教育评价改革更是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突出强调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改革[1]。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2]。可见,教育评价改革上至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下至微观层面的课程评价改革,都十分重要。在具体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课程考核的改革是关键,课程考核结果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的重要支撑依据。

对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课程而言,传统标准化答案的考核评价虽有效规避因主观因素引起的评价误差,但会导致考核方式缺乏灵活度,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从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向非标准化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是突出学生学习效果导向,完善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关键和重要突破口。因此,文章以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综合课程《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为例,以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为突破口进行改革与实践,形成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为其他同类课程的评价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课程考核改革原因分析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是一门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理论及应用的教师教育综合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理解课标”“读懂教材”为核心目标,提高学生教材分析、理解与应用能力,以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新型数学教师为目的的一门教育综合课程。深入解读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全面分析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内容特点,为学生顺利地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考核中的问题分析

原有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考核形式、评价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原考核内容及组成

由表1可知,原有的课程考核形式简单,评价主体及方式较为单一,课程考核有一定的过程性考核成绩,但整体以结果性考核成绩为主,期末以标准化答案的闭卷考试为主。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理念指导下,对于这一类教师教育综合课程而言,该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过程性考核形式及评价方式单一

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和作业成绩简单的两个部分构成,权重偏少。这就导致过程性考核形式和方式单一:一是存在平时出勤率高但课堂参与度不高现象,整个课堂成为教师主场;二是任课教师是课后作业的唯一评价主体,难以对大量的作业进行全面详细批阅,不能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阅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复制粘贴网络上一些教材分析报告,不加思考敷衍完成作业,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够透彻,知识运用能力弱,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差。

2.标准化答案的结果性评价难以达成课程目标

以标准化答案为主的结果性评价考核,往往导致学生出现“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加班熬夜背笔记、考完如同电脑格式化”的不良现象。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这门课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是一门教师教育综合课程,“一张试卷”定“大局”的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不能锻炼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容易致使学生沦为“背诵机器”,难以达成课程目标要求,不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二是对于教师教育综合课程而言,标准化答案的期末考试试题灵活度不强,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对理论知识不进行巩固和反思,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无益,不利于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三是标准化答案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无法真实、公平、有效、全方位地衡量学生学习水平。

3.课程考核“三七分”权重比值不合理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是一门教师教育综合课程,课程考核“三七分”权重的考核评价方式,虽体现过程性评价,但总体来说仍然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一考定成绩”现象明显,难以激发学生动力和专业志趣。此外,只依赖于标准化答案的期末考试进行课程评价,会使评价结果不准确,具有片面性,对课程教学帮助不大,难以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体系。同时,从宏观层面的各类教育改革文件中都体现出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监控,要构建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

综上,根据问题分析,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标准化答案课程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师教育综合课程的实际要求。因此,在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要重视过程性考核,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起来,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探索全方面、全过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二、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设计

(一)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理念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设计的指导理念源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科学评价,让学生忙起来”要求要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从而强化课程的广度、难度和挑战度。在这两个方面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和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建立非标准化答案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来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进而反向促进课程评价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内容

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改革的原因分析,在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理念下,从课程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权重占比、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1.调整课程考核的权重占比

为进一步突出过程性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课程评价的建设要求,结合教师教育综合课程开放性、生成性、灵活性等性质特点,将原课程考核中过程性考核权重增加10%,即将原有课程考核的“三七”权重形式调整为“四六”权重形式,即过程性评价占比40%,结果性评价占比60%。

2.增加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过程性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的出勤率与课后作业,转向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自主学习、项目展示这四个部分,共占比40%;结果性评价从标准化答案的闭卷考试,转向非标准化答案的口试答辩和期末开放式闭卷考试,总占比60%。评价主体由原来的教师个人评价,转向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组内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3.突出“非标准化答案”的考核

加强“非标准化评价”是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科学评价,让学生忙起来”的具体要求。笼统来说,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是一种不同于标准化答案考试的考核方式[3]。目前,“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形式有技能操作、翻转课堂、角色扮演、PPT演讲、情景模拟、阶段性测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论文答辩、口试答辩及笔试试题大部分为开放性试题等考核方式[4]。本门课程考核形式有案例分析、小组探究、小组汇报、口试答辩、以开放性试题为主的闭卷笔试。

(三)“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加强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贯彻全过程考核理念,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入非标准化答案考核。结合课程性质,规避标准化答案考核的弊端,引入非标准化答案考核方式,形成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根据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指标点和本门课程性质,从人才培养产出反向制定出课程的6个课程目标,6个课程目标支撑不同毕业要求,其中课程目标1支撑学生“教育情怀”,课程目标2、3、4支撑学生“教学能力”,课程目标5支撑学生“学会反思”,课程目标6支撑学生毕业要求“沟通合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目标2、3、4都支撑毕业要求的“教学能力”,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所对应的指标点不同,所以分点也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课程目标。

同时,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课程考核支撑着不同课程目标,且权重有所差异。因此,根据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的对应指标点,将目标细化分解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设置相应的考核方法,具体考核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考核改革内容及组成

课程评价考核包含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两个部分,其中非标准化答案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涉及到学生学习各个环节,与旧的考核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课程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改变原有授课模式,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讲授+研讨+交流”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再进行案例分析展示,每个小组自选案例进行解读分析,随后进行小组汇报,整改过程没有标准化答案,更没有固定模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指导,改革期末考核方式

大多数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的识记,有大量的选择、填空、判断等客观题,学生们需花大量时间背诵。期末考核形式由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闭卷考试+口试答辩”的考核方式,其中“口试答辩”是综合性强、要求高的一种考核方式。在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下,学生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准备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并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进行口试演习等,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教学能力有显著的发展。考试题目聚焦学生课程学习后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材、组织教学,以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优化处理教材的能力。

3.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持续改进”

加大平时过程监管和考核,改变传统作业模式,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提高师范生教材分析的能力。课后作业分为“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作业评阅由教师单独评阅,转向教师评阅与学生互评结合的评阅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材、组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沟通、合作和研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营造认真、求实、勤奋的良好学风。

总的来说,基于“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步形成了面向研究性学习的“讲授+研讨+交流”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了面向研究性学习的“任务驱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探索了面向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为构建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价值,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考核改革实践及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一)实践过程

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新的课程考核方案,在贵州师范学院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考核中进行实践。为保证课程考核各个环节顺利实施,课程开始前一周,任课教师联系班级学习委员进行班级分组,选定各小组组长,详细说明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做好课前各项准备。整个上课过程中严格按照课程考核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过程性考核打分。期末考试严格执行口试答辩要求,组织三位专业老师担任评委进行考核,笔试一般以第18周随堂测试为主。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设计

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了以支撑毕业要求为前提和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并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5]为保证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科学可测性,将《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涉及教育情怀、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等4个毕业要求的6个指标点与6个课程目标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根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设置出课程各环节考核成绩对应课程分目标所占权重,详见表3。

表3 课程考核成绩对应目标权重评价设计

(三)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根据表2中各考核环节的具体要求和表3中各环节对应的课程目标权重,结合我校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第5学期课程各项考核成绩数据,依据达成度定量评价考核进行分析计算,得到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见表4所示。

表4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1.课程目标整体达成度分析

从表4可以得到,课程目标最终达成度为0.82,说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教育情怀、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等课程目标完成较好,课程目标对应的毕业要求得到较好支撑。同时,课程目标达成度还反映了基于非标准化答案的各环节评价状态指标,这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策略改进,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2.课程分目标达成度分析

从表4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中,每个课程分目标的实现都落实到具体考核过程中,如课程目标5在过程性考核的自主学习环节得到有效落实,课程目标6在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项目展示等环节都得以实现,课程目标2、3、4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基本上落实在考核的全部环节。并且从表4中可以得到6个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均在0.8以上,说明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有效实现了各个课程分目标的达成,从而较好实现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更好支撑人才培养中的毕业要求。

四、结语

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下的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一直倡导从单一的“一张试卷定全局”向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的评价体系转变,改变从“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学生在“学”中考,包括学生在“讲”中考,学生在“讨论”中考,学生在“学习报告”中考;注重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打破单一闭卷考核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并且加强其与学生课内课外、非标准化、综合化的过程评价相结合,改革传统的个人独立完成作业,转变到小组式、探究式、报告式等作业完成方式,从而强化课程难度和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从课程目标达成度来看,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改革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对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综合课程的教与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激励效果。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教育综合课程的非标准化答案课程考核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也希望文章所研究的非标准化答案的课程考核改革和实践案例能为其它同类课程考核改革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师范生标准化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标准化简述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