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2022-11-29赵美婷苏同向杨甲乐李雨晗张畅为丁彦芬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均匀度灌木乔木

赵美婷,苏同向,杨甲乐,李雨晗,张 强,张畅为,丁彦芬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乡村是农耕生活遥远的根据地,是城市与自然山林的交错结合带,寄托着人们千丝万缕的乡愁和回归自然的情感。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和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发展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要求,其中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不仅要求美化乡村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还要求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保护乡土风貌,留住乡愁。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维系聚落情感的纽带,是乡土记忆与地域文化的载体,涉及乡村居民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1]。而植物作为乡村公共空间中唯一有生命的景观元素,良好的植物群落和科学的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提高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品质,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注入活力,还影响到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自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但从植物景观角度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的文献相对较少[2-5],这不利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地区20个美丽乡村的107个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调查并比较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以期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水林湖资源丰富,山峦环抱,江湖依偎。全市自然环境良好,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景观多样。

南京郊区农村占市域面积70%左右,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也曾长期存在。自2013年起,南京市陆续出台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系统谋划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至今已形成江宁、浦口、六合、高淳和溧水五大美丽乡村片区。

2 研究方法

2.1 村庄选取与样地设置

本研究结合植物景观调研需求和南京地区乡村的经济水平、发展模式、自然及人文景观等,将南京地区乡村分为以下4种类型:自然生态型、人文景观型、休闲旅游型和特色产业型,每种类型分别选取5个发展相对较好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美丽乡村内公共空间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将乡村公共空间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公共空间[6]。依据乡村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体现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进行调研。此外,所选样地应具有公共空间的基本特性,即公共性、空间性和集聚性[7]。典型的乡村公共空间有:点状公共空间中的村口、树下等;线状公共空间中的水系、街巷等;面状公共空间中的广场、公共绿地等。

由于本次调查的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多是人工或半自然式的植物群落,景观单元大多有明显边界,所以调研中尽量保持不同类型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完整性。点状公共空间主要采用全面调查法;线状公共空间主要采用样地调查法:设置长方形样地,样地长度30 m,宽度2~10 m,视具体情况而定;面状公共空间主要采用样地调查法,样地面积20 m×20 m,视具体情况而定。本次调查以20个乡村中的107个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植物群落的区位特征和植物配置现状,对乔木层胸径>4 cm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指标包括树种名称、多度、高度、冠幅、胸径和生长状况等;灌木层记录每种灌木的名称、多度、高度、盖度和生长状况等;草本层则记录名称、高度、盖度和生长状况等。

2.2 数据处理

通过分析样地植物群落组成特征、垂直结构特征、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对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乡村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其中,重要值用来反映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度,物种的重要值越高,其在植物群落中的优势越明显[8]。按照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的生长特征,采用不同的重要值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乔木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灌木及草本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2。此外,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4个指标来分析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9-11]。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科、属、种组成特征

从植物的科属种组成来看,本次调查共记录植物111科259属344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5科5属5种(秦仁昌系统),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郑万均系统),被子植物100科245属329种(APGⅣ系统)。根据吴征镒[12-13]的《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及其修订,本次调查记录的106科种子植物大致可划分为11种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科、泛热带分布科和北温带分布科的数量较多,分别占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6.8%、29.2%和17.9%,反映出群落的热带、温带性质。所调查的植物中大种科(种数≥10种)有4个,分别为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Fabaceae)。由此可知,所调研样地中的植物组成比较简单,植物种类应用较少。

对不同类型乡村的植物科、属、种组成进行分析比较(表1)可以发现,整体的科、属、种数量丰富度趋势为休闲旅游型>人文景观型>特色产业型>自然生态型。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比较(表1)可以发现,点状和面状公共空间的植物科、属、种数量并无太大差异,且明显高于线状公共空间。

表1 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科、属、种比较

3.2 植物乔、灌、草组成特征

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本次调查中记录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和竹类植物的种类分别占物种总数的20.9%、16.6%、54.1%、6.7%、1.7%。乔木种类主要由落叶阔叶乔木组成,落叶乔木占物种总数的16.0%,而常绿乔木仅占4.9%;灌木种类中的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分别占物种总数的9.6%和7.0%。

对不同类型乡村的植物乔、灌、草构成进行分析比较(表2)可以发现,休闲旅游型乡村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植物的数量都高于另外3个类型的乡村。对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比较(表2)可以发现,面状公共空间和点状公共空间的乔、灌、草数量相差不大且明显高于线状公共空间。

表2 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植物乔、灌、草构成比较

3.3 植物乡土性分析

乡土植物是在当地天然分布或经长期引种驯化能够完全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本次调查得到的344种植物中,乡土植物种类有229种,所占比例为66.6%;外来植物包括从国外引入的植物以及产于国内但不属于南京本土的植物,共有115种,所占比例为33.4%。从不同乡村类型植物来源比较来看,自然生态型、人文景观型和特色产业型乡村的乡土植物所占比例比较接近且明显高于休闲旅游型乡村;从不同公共空间类型植物来源比较来看,乡土植物种的应用呈现出线>面>点的趋势(表3)。

表3 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来源比较

按乡村类型,对植物乔、灌、草的乡土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4种类型乡村中,乔木的乡土性差异较小且明显高于灌木和草本的乡土性。休闲旅游型乡村中灌木和草本乡土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3种类型乡村(图1)。

图1 不同乡村类型乡土与外来植物种数比较

按公共空间类型,对植物乔、灌、草的乡土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3种公共空间类型中的乔、灌、草乡土种占比都呈现出线>面>点的趋势(图2)。

图2 不同公共空间类型乡土与外来植物种数比较

3.4 优势植物构成特征

重要值是植物群落的综合数量分析指标,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植物物种的优势度[14]。本研究根据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参数,对乔、灌、草的重要值进行计算,得到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乔木、灌木、草本各层重要值排名前5的植物(表4)。对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优势植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优势乔、灌、草的差异较小,优势乔木主要以梅(Prunusmume)、木樨(Osmanthusfragrans)、朴树(Celtissinensis)、樟(Cinnamomumcamphora)等乡土乔木组成,植物相似度比较高;优势灌木主要包括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海桐(Pittosporumtobira)、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等观叶观花小灌木,大部分优势乔、灌木在城市中也很常见;优势草本主要是一些草坪草和乡土地被,乡土地被主要有白车轴草(Trifoliumrepen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南苜蓿(Medicagopolymorpha)等自发性生长的草本植物。部分重要值较高的草本被列为入侵种[15],在调查样地中大面积、高频度出现,侵占其他植物生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植物多样性和乡村生态环境,需进行重点控制。此外,一些重要值较低但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文化价值较高的乡土植物也值得关注,如楝(Meliaazedarach)、榔榆(Ulmusparvifoli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溲疏(Deutziascabra)、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还亮草(Delphiniumanthriscifolium)等,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乡村绿化中被大力推广,替代城市化的植物选择。

表4 优势种重要值特征

3.5 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是植物景观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不仅反映了植物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还反映了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和稳定性程度[16]。从不同乡村类型(图3)来看,在乔木层方面,自然生态型乡村的乔木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在灌木层方面,休闲旅游型乡村的灌木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而自然生态型和人文景观型乡村较低;在草本层方面,休闲旅游型乡村草本组成丰富度最高,而自然生态型乡村草本组成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

图3 不同类型乡村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从不同公共空间类型(图4)来看,在乔木层和灌木层,线状公共空间乔、灌木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但均匀度较高。在草本层方面,多样性和均匀度则呈现出点>线>面的趋势。

图4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3.6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树种在群落中的分层结构[17]。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样地的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单层型、双层型和复层型3种结构模式(表5),其中复层型的“乔+灌+草”模式应用最多,占样地总数比为64.5%,其次是“乔+草”模式,所占比例为19.6%。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垂直结构都以“乔+灌+草”模式为主,占比均在60%以上,层次丰富且群落稳定。其中,休闲旅游型乡村和点状公共空间应用的结构模式最多,说明其植物配置模式最丰富,植物景观多样性高。

表5 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不同群落结构模式及比例

对各样地植物群落的高度级进行分析比较(表6),可以看出,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的树木总体上以高度≤12 m的树木为主,其中高度≤4 m的占树木总数量的58.7%,高度4~8 m的占比28.4%,高度8~12 m的占比11.7%,而高度>12 m的树木仅占1.1%。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植物群落高度≤12 m的树木数量都随高度级增加呈递减趋势。

表6 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不同高度级分布比例

4 结论与讨论

此次南京乡村公共空间调查共记录植物111科259属344种,且植物种类集中于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本调查中记录的乔、灌、草中,草本层所占比例最高,其在提高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乡土植物组成来看,调查中乡土植物种类占比66.6%,但其中灌木和草本的乡土性相对较低。此外,样地植物群落以“乔+灌+草”模式为主,且高度≤12 m的树木占98.8%。因此,乡村植物造景应加强乡土灌木和乡土草本的应用,同时保护生长较久的大乔木。

从不同乡村类型来看,休闲旅游型乡村植物群落的丰富度高于另外3个乡村类型,在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均匀度也呈较高水平,但乡土性最低;自然生态型乡村植物群落的丰富度较低,但植物乡土性最高,草本组成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最高。这主要是因为休闲旅游型乡村经济水平较高,且比较重视以植物景观吸引游客,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经常引入外来植物进行造景,因此,其在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但乡土性最低;而自然生态型乡村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多植传统树种,乔木和灌木层的植物组成比较单一,丰富度较低,但同时,其受人为干预较小,地被层常由原生的乡土植被组成,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由此可知,不同类型乡村植物景观的差异恰恰可以作为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特色与优势,比如休闲旅游型乡村适合打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而自然生态型乡村则更应重视近自然式植物景观的营造和原生乡土地被的应用。

从不同公共空间类型来看,点状和面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以及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且明显高于线状公共空间,但线状公共空间的植物乡土性最高,均匀度也呈较高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线状绿地在村落中主要承载通行作用,能同时具有聚集性和停留性的线状绿地较少,所以线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但线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中各物种数目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也较稳定;而点状公共空间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点状公共空间绿化过于简单,或缺少后期维管,野草丛生。因此,在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建设中,应重视小尺度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打造,在细节处体现植物之美。

此外,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优势乔、灌、草的差异较小,植物景观缺乏各自的特色,整体呈现出绿化树种单调,植物景观模式化、近城市化的现象,这是乡村绿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18-20]。因此,在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建设中,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原生植物,防范入侵物种,打造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式植物群落[21-23]。

受乡村发展模式、经济水平、空间形态和功能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景观各有不同,如何平衡乡村原真性、乡土性保护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24]。在植物造景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了解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模拟自然、半自然植物群落,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和植物景观优化策略。此外,景观设计师还应以系统的、整体的眼光来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构建点、线、面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相结合的乡村公共空间绿色网络,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成片的乡村公共空间绿化格局,以此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均匀度灌木乔木
园林绿化中乔木栽植难点及养护
均匀度控制不佳可致肉种鸡晚产
灌木丛
低压滴灌灌水均匀性研究
内蒙古灌木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分析
乔木栽植和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分析
探究园林绿化施工中乔木栽植与养护管理
洛伦兹力磁轴承磁密均匀度设计与分析
与世隔绝的人世
《棉卷均匀度机校准规范》等10项规范批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