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成长导向的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

2022-11-29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樊红珍

广东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阶段

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樊红珍

一、引言

构建职教“立交桥”,打破职业教育“终结性、断头路”,建立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推进中高本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目前,我国开展的中高职衔接有两类:一种是按专业大类面向中职开展自主招生;另一种是中高职同一专业进行“3+2”精准对接。高本衔接基本上是同一专业的“3+2”精准衔接,畅通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

二、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的必要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在职业院校的落地。无论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还是应用本科院校,其课程体系仍处于独立建设状态,未能做到纵向与不同层次学校衔接,横向与职业资格联系,不能适应学生知识与技能增长的渐进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性。因此,针对中高、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研制基于职业能力成长导向,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中高、高本衔接贯通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及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本各阶段人才培养规格边界不清晰,岗位对接和能力递进衔接不紧密

由于中高本各层级的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尤其是职业教育本科的定位争议始终存在,中高本各阶段的专业目录衔接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衔接仍存在问题。在具体实践层面,中高本各阶段的学校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深入交流和内涵讨论偏少,进而导致各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在衔接上缺乏层次性、递进性和协调性。

(二)中高、高本衔接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讲授或缺位

由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进而在岗位标准转化为能力标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存在交叉重复或缺位现象,再加之实践层面教师未完全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随意压缩或延展教学内容,进一步影响了各阶段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递进与延展。

(三)中高、高本衔接教学实施保障衔接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地,离不开师资队伍、质量监控的保障。各阶段既未建立有机衔接的教学实施质量标准,同时缺乏教学实施上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影响中高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四、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优化路径和实践

(一)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梳理中高本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

职业带理论根据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差异将技术技能人才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职业带右移则对人才的理论要求提高。借鉴职业带理论,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应立足职业带的不同区域,衔接培养相应类型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专科在中高本多层次教育衔接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研制中高本贯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纵向实现学生由“中”升“高”、由“高”升“本”的学历提升和学业成长,职业由“工”到“员”、由“员”到“师”的岗位提升和职业成长,横向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延展与融合,形成横纵贯通的学业成长和职业成长路径(见图1)。

图1 横纵贯通的学业成长和职业成长路径

(二)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依托职教集团和行业协会,充分融入行业标准,定期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梳理线上线下的岗位需求信息,厘清人才培养需求侧中高、高本的岗位升迁和职业成长路径,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为例,其职业成长路径如表1所示。针对关键岗位群,邀请企业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实现中、高、本三阶段岗位有序对接、能力逐步递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表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路径表

(三)基于成果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行企专家,中、高、本学校专任教师,采用“课程与岗位能力支撑矩阵”,共同研讨确定由“综合素质类课程模块、岗位核心类课程模块、个性发展类课程模块(拓展类课程)”构成的成果导向的中高、高本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基于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按照知识综合性程度、技术难度系数进行整合、序化,确定某门(类)课在中、高、本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运用“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支撑矩阵”,优化三阶段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设计,形成高职阶段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

图2 课程体系设计

1.全面发展类课程群

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全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信息素养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为学习者良好品格、健全人格的形成,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岗位核心类课程群

行校企共同梳理各岗位的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形成专业岗位核心类课程模块,为各阶段学习者培养职业技能、适应岗位工作、充分实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个性发展类课程群

基于多岗迁移能力,打造利于学习者多岗就业、横向拓展的跨专业课程模块;基于中高、高本衔接,设置中升高、专升本课程包,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准备;基于创业环境,打造利于各阶段学习者创新创业实践的“专创融合”课程模块。

(四)以试点为抓手,加强沟通合作,健全教学运行机制

举办面向中职的省培、国培,与中职学校教师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教学问题;定期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中、高、本教师定期互访、研讨交流、推门听课等活动,严格把关衔接专业三阶段同一类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编选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情况,健全中高、高本衔接教学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岗位阶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