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经验 关注发展
——对“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2-11-29□章颖
□ 章 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空间与图形”的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能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表示点的位置,理解有序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而在数学学习中一般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在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往往没有“原点”的概念,那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原点”作为数对核心要素之一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思考,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例,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出用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体会数对与平面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感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表示方法以及思想,初步感受这种表示方法带来的便利,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通过冲突与碰撞,感受数对产生的必要性
如何确定数对中两个数的位置,用怎样的方式描写数对,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理解,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碰撞,感受数对产生的必要性,减少生活中“先行后列”的方法带来的负迁移。
【教学片段1】
师(出示图1):张亮同学举手提问,你能帮老师找到他坐在哪里吗?
图1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请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2↑3”,因为它能看出是先从左往右数,再从前往后数。
生:我喜欢“3,2”“2,3”,因为它们很方便,很简明。
生:我觉得“××的××边”不好,因为有时一个人的某一边会有很多其他同学。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为了记录的统一,数学上规定,先竖着看在第几列,再横着看在第几行,记作(2,3)。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同一位置有多种表述,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从而感受数对产生的必要性及其简洁性。
二、通过抽象与对比,感受确定原点的重要性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一点的位置,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点的位置是如何用数对来刻画的。虽然小学阶段所用的是“方格纸”坐标系,但它也是真正坐标系的雏形。因此它必须要具备坐标系的三个关键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在唯一确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每个有序数对与平面上的每个点会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直角坐标系与实际情境图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三要素的重要性和便捷性,通过对比,让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原有的一维数轴拓展到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片段2】
师:现在我们把张亮的位置抽象成一个点,把它标记在方格纸中。你觉得它的位置怎样表示比较合适?
生:(2,3)。
师: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 表示从左往右数第2 列,3 表示从下往上数第3个。
师:我们把第一行都放在横轴上,第一列都放在纵轴上,你能把横轴和纵轴的数字补充完整吗?(根据学生的补充将横轴、纵轴补完整,如图2)
图2
师:横轴和纵轴都是从1开始的。你还记得数轴是从几开始计数的吗?
生:从0开始。
师:那横轴、纵轴是从0 开始计数好,还是从1开始计数好?
生:我觉得从1 开始就可以,因为生活中的座位都是从1 开始计数的,电影院也是从1 排1 号开始的。
生:我觉得从0开始计数好,因为如果1组1号向教室门的方向走,那他的位置就是零点几了,从1开始没法表示。
生:我觉得也是从0开始计数好,和数轴统一。
生:我也赞同从0 开始计数,你看地球仪上有经线和纬线,有时就有零点几度,如果从1 开始计数那就表示不出来了。
师:的确,生活中有很多情况都是从0开始的,比如航海时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位置等。教室的座位图我们也可以从0开始计数。如果从0开始计数,你觉得哪里代表0比较合适?
生:前门进来要空一些位置才开始摆课桌椅,所以0和1之间的距离正好是教室走廊这边的墙和课桌之间的距离。
师:好,那我们就根据大家的建议,把这幅图补充完整。这幅图现在就和以前学习的数轴统一起来了,我们把横轴和纵轴的交叉点(0,0)叫作原点(如图3)。
图3
在学生建构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自然引出横轴、纵轴、原点这些基本要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了坐标系的思想。“用数对确定位置”不是单纯地在生活中确定位置,而是为认识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舍去用数对表示“块”的内容,直接从“情境图”抽象到“格点图”,再从“格点图”抽象到“坐标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用方格纸和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这两种方法之间架起数与形的桥梁,让学生了解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三、通过探究与感悟,感受数形结合的直观性
在方格纸中找到数对相应点的位置,对学生来说不难掌握,那么为什么要建立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之间的关联呢?其深层次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角坐标系,在学习有序数对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好铺垫,为日后研究解析几何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3】
教师出示数对(6,3)、(5,5)、(3,4)、(1,3)、(3,3)、(3,2)。
师:这里有一些数对,你们能很快找出它们的位置吗?
师:哪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呢?
生:我发现(6,3)、(1,3)、(3,3)都在第3行(如图4)。
图4
生:我发现(3,4)、(3,3)、(3,2)也在同一条直线上,只不过它们都在同一列,它们都在第3列上(如图5)。
图5
师:如果连接(5,5)和(3,3)会得到怎样的线段?
生:一条斜线(如图6)。
图6
师:这条斜线有什么特征?
生:如果延伸的话,这条直线刚好是从原点(0,0)出发的,而且线上每个数对的两个数字都相等,比如(2,2)、(4,4),等等。
生:我能用一个数对把它们都表示出来,就是(x,x),只要数对中的两个数是一样的,这个数对上的点就一定在这条斜线上。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点的连线是变化多端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数对,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同时通过点所表示的线段,体会数对中行、列的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用有序数对所对应的点组成图形,其实质是用“数”来描述“形”,通过“数”与“数”之间的连接,画出各种方向的直线,这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直观性。
四、通过联系与对比,感受直角坐标系应用的广泛性
直角坐标系在小学阶段应用广泛,如在图形变换、函数思想、行程问题等领域经常出现。因此,可以在练习中加入与这些领域有关联的元素,既丰富练习的形式,又增强练习的层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片段4】
教师出示练习1(如图7),让学生独立完成。
图7
师生校对第(1)题和第(2)题的答案。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三角形ABC和三角形HIG的形状、方向都一样,只是位置变化了。
生:我发现三角形ABC和三角形HIG每个顶点用数对表示时,第1 个数发生了变化,第2 个数都一样。
生:对的。数对中第1个数表示的是横轴上的位置,它变了,表示在横轴上发生了移动;而第2个数表示的是纵轴上的位置,它没变,说明这个图形只是平移了。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我们发现把一个图形连续翻转两次相当于把这个图形进行平移,图形的大小、形状都没有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小学阶段图形变换主要有三种方式: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三种变换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这种联系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就显得直观可视。因此,这一环节通过先让学生画轴对称图形,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数对的变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翻转与平移的关系。
数对除了能帮助学生发现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当把数对放入直角坐标系时,还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一些基本的函数知识,发现函数中蕴藏着的变与不变。
【教学片段5】
教师出示练习2(如图8),让学生独立完成。
图8
师生校对第(1)和第(2)题的答案。
师:谁能来说说第(3)题中○和□有怎样的关系?
生:我发现题目中每个数对的第2个数都比第1个数大2,也就是□=○+2。
生:我觉得还可以倒过来说,○=□-2。
生:其实就是这个点的数对,纵轴上的数比横轴上的数大2。
师:看来数对还能表示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变化。
这一环节通过逐个确定点的数对,促使学生在确定数对的过程中探索出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体会变量中蕴藏着的关系,初步感悟函数思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深入理解数对的本质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对的变化认识图形的变化,帮助学生感悟通过几何建立直观表象、通过代数得到数学表达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对解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感悟坐标系是联系代数与几何的桥梁,理解坐标系中的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引导学生用数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的精妙,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