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大学生返乡就业方式探究
——以农学专业大学生为例

2022-11-28郭春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发展

郭春凤

(淮南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后迅速出台了各类相关政策文件,给乡村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安排与部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全方位确立了乡村社会的主体地位,也对乡村社会形态存在的基本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就在于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乡村地区主要是服务城乡发展,给城市输送人才,这就使得乡村社会普遍发生了过疏化问题,给乡村振兴发展的开展带来了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是促使乡村地区实现人才振兴的关键契机,无论是对于学生本身,还是对整个乡村社会而言都具有极大影响。所以,探究农学专业学生乡村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措施,帮助学生打开就业路径,强化乡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对于当下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和学生价值实现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单纯从大学生就业来看,其中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就业目标也并非只受制于个体,而是会直接受到多项社会因素的影响,且同时支撑就业实践活动的展开。当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几点(见图1):

图1 大学生返乡就业因素

1.1 就业和职业发展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针对职业发展考虑最多的问题包含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个人发展潜能两个主要方向。其中前者是学生选择职业或行业的一项主要特征,也是组织自身需要具备的特征,并且这类特性正好会吸引相关员工。一般组织不同,求职者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选择本质上是具有双向性的,且求职者并不会固定在某个组织或行业中,而是会在多个组织与行业之间进行转换。当前,大学生求职最受欢迎的组织类型主要有:1)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2)国企员工;3)私营企业员工。从这能够发现,学生就业选择最看重的因素之一是稳定。另外,个人潜能和个人能力紧密相关,每个人的潜能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大学生返乡就业还需明晰自身能力,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有更为清晰的定位和规划。

1.2 政府引导和扶持

大学生返乡就业质量基本受乡村实际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地理位置的优越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和经济发展相关的物流、人力等因素。另外,地理位置还会左右地区文化发展,甚至会给就业人员的职业前景带来影响。虽然最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但不同省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区域收入分配差距较大[1]。从近年来大学生择业地来看,首选基本都是各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在沿海城市工作(图2)。

图2 2021届毕业生首选工作城市排名

1.3 个体的家庭背景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家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家庭状况主要包含了家庭经济以及社会地区等基本情况。通常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毕业生,基本会体现出十分强烈的就业意愿,也更希望可以获得一份十分稳定且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作。社会地区也会给就业形势带来影响,通常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基本都拥有极好的社会资源,所以在学生毕业后能帮助其选出最佳的就业环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家庭会给其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学生毕业后,家长也会进入中老年时期,更希望子女可以陪在身边,这时毕业生也会对未来父母生活进行考虑。

1.4 自身观念和发展

具有良好发展潜能和稳定性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看重的一项主要条件,所以其更青睐于政府机关、大型国企等领域[2]。虽然这几年各地区都存在十分严峻的人员流动问题,但这基本只集中在工作无法维持的领域当中,对于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而言,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反而始终处在人才饱和状态中。个人潜能是自身的潜在能力,只有对自身能力有一定了解,学生才可以明确自己适合的岗位与企业,也才可以更好地做出职业发展规划。

2 农学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的困境

2.1 专项扶持较少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部分基层只将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还未意识到返乡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主要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的优惠较少,也未进行过多关注,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于当前“三农”发展现状的了解,也不利于其在毕业之后将眼光放在乡村建设中。

2.2 就业发展基础弱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受到家庭背景等层面的影响,导致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本。同时,返乡就业学生所处的企业环境基本为第一或第二产业,经济基础整体滞后,也未形成完整的经济生产链。而当下农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更侧重第三产业,从而导致学生即便返乡也需要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

2.3 家庭经济压力大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家乡整体发展迟缓,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导致其没有能力和资本解决孩子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影响了孩子返乡就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2.4 就业意愿不明确

农村家庭出来的大学生都更渴望在大城市获得发展,对于返乡就业这种提议本身存在一定抗拒心理,也从根本上不理解[3]。另外,受到自身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大学生就业意愿以及自信心普遍不足,没有建立起充分的自我支撑,即便回乡发展,也无法将自身能力充分展现出来。

3 农学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基本路径

3.1 政府层面

3.1.1 优化发展政策

各地政府部门需加强对返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度,通过协调多个层面,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主动调整和放宽有关政策。1)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各项可利用的资源,加大对工作岗位的设置。例如,扶持中小企业建设,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技术型产业发展变化,以刺激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需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和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激发创业积极性;加大第三产业发展,不仅要对旅游、餐饮等传统产业进行推进,还要拓展发展道路,打破传统岗位认知,支持新兴第三产业,使创新成为增加工作岗位的主导。如针对“农村淘宝”、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招募,使农学专业学生可以夯实这方面的能力[4]。2)为强化政策的普及度和吸引力,还需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宣传,以给有志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精准的政策信息。具体开展时,一方面要明确宣传时机,最好利用寒暑假时间,以村委会为单位开展普及工作;另一方面,应用大学生村官等资源进行政策宣传,以保证宣传效果。

3.1.2 给予社会保障

一是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返乡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给其提供必要的和宽松的政策软环境。二是构建专项基金,将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投入列入政府年度预算,同时,提供关于技术、经验、咨询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其利用所学内容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产业等进行弘扬。在就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需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及时连接社会资源,主动帮助其规避各项风险[5]。三是政府部门需加大人才引进,实施大规模社会建设,全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与当地实际相契合且可持续的第三产业形态发展,使返乡大学生不仅能身在乡村,也能将心留在乡村。

3.1.3 加快平台建设

一是实现城乡产业联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为此,这就需要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发挥出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使增长中心不断向涉农区域转移,优化城乡融合空间。同时,及时改变农村生活方式,优化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给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必要平台。二是促进特色小镇建设,构建人才聚集性平台。即充分吸收示范小镇的建设优势,形成层次化的发展体系,以促使城乡空间布局实现连线成网和聚集发展。即和中心城市之间构建相应的互动机制。比如实现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的融合,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辐射,基于各种非农产业,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人才聚集区域,推动乡村人才振兴[6]。三是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构建文化交流平台。一方面,尽可能将城乡差异的制度和体制因素消除,比如户籍制度等。同时利用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吸引大学生返乡,强化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构建城乡文化发展机制,在行政区之间、社区和乡村之间、高校和乡村之间、居民之间、大学生和农民之间建立层次化的文化互助机制,加强文化交往。比如,联合举办文化展览与演出活动、文化帮扶活动,或者由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扶贫活动等等。

3.2 高校层面

3.2.1 加大政策宣传

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大对“三农”政策的宣传,带领农学专业的学生客观看待城乡发展存在的差距,明确相应的返乡就业政策和未来前景,形成良好的“三农”情怀,激发返乡热情,从而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给农村农业现代化以及巩固扶贫成果作出贡献。一是直接将政策宣传引入思政理论教学,始终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一主要渠道,并根据当前的国家政策和“三农”发展状况,加强情怀教育,使学生明确“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以使其从根本上建立奉献农村农业的伟大理想[7]。二是基于学生专业,全方位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以及就业课程发展,促使农学专业大学生可以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乡村的技能,全面建立立足乡村和服务乡村的基本理想信念,始终把自身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全面结合在一起。三是将环境育人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使“三农”情怀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充分融合起来,通过榜样引领、典型事迹宣传、“三农”故事讲述等,提升学生奉献“三农”的热情和信心。四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微博、抖音等平台组织策划,打破时空限制,开展立体化宣传,确保学生能随时随地掌握相关信息政策,从而展开即时互动。

3.2.2 优化培养体系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就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基层党委、创新创业学院等多个部门之间进行配合与协作,整体形成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来说,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并将其作为一项主流学科展开教育,同时优化和完善就业教育培养方案,在传统就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内容,夯实实践教育、优化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形成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服务“三农”能力的提升[8]。一是要构建多元的教学队伍,选用具有一定乡村建设经验的专家、企业家等兼任就业指导教师。然后通过创新创业比赛指导、专题讲座、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对专业内所有相关教师展开指导,扩充教师队伍。同时,还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实践基地,提升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二是基于专业情况,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乡村振兴融入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确保专业内容可以在就业教育之下实现就业引导,打造出一批可以真正服务乡村发展的专业化人才。三是根据就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和学科方向,编制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符合,同时具有农学专业特色的评价内容,重点突出价值导向。从而基于评价意见和结果及时进行调整与反思,给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和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带来多层面的指导。

3.2.3 给予精准指导

为全方位强化就业指导的水平与质量,高校还需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综合权衡,实施精确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具体基于年纪、学历、兴趣等因素,对农学专业学生群体实施分层分类,掌握其中具体的就业意向,构建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指导帮扶台账。同时,还需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基于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措施。例如低年级学生应着重将兴趣引导作为核心,还可以应用体验式的就业服务,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加强体验,进一步坚定返乡就业的意愿。学校还可以和当地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专家学者等加大合作力度,构建多维度的服务体系,促使教育服务工作更加精准化和精细化。同时,还应在技术、法律和媒体等层面给学生返乡提供更多便利化的条件,使就业需求和乡村发展之间精准化对接,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就业教育体系。高校内部的就业和创业指导组织还需与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加强合作,共同对大学生返乡就业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讨论解决。

3.3 学生层面

3.3.1 建立正确就业观念

当前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人力资源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制约就业的条件也在逐步增多。对此,大学生应基于当下的就业形势,从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就业期望定位,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转变只想在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就业的基本观念。首先,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就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所以,必须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降低期望值。要尽可能意识到心理调整的重要作用,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自己形成乐观、自信、坚韧、勇敢的心态,培养出奉献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其次,要明确无论在哪个岗位和行业,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并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切勿好高骛远,应尽可能虚心学习,求真务实,并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找到落脚点,然后再从工作岗位上培养兴趣,拓展发展机会。最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支援家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给乡村带入更多新理念。

3.3.2 不断强化自身素养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乡村振兴对于人才要求逐渐增高,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养不强的学生势必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为此,在自身强化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专业技术过硬,还要同步提升综合素养。一是要不断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即要明确自身作为农业专业人才的定位,强化专业兴趣,认可专业发展,对农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进行适当拓展,并将其熟练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以此强化专业技能。二是积极参与各类实践锻炼,不断强化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具体可以参与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等,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关系积累,提升综合素养。

3.4 家庭层面

对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而言,一旦学生在就业当中遇到了各种创伤,都会先想到家庭,并将家庭视为避风港。所以,家庭成员就必须摒弃传统思想,尽可能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帮助其共同克服困难,使其可以怀着积极的心态及时投入到就业过程中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4.1 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政府与学校应该促进农村家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职业,支持其进行自主择业。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给予更多可行性的建议,不要过多干涉。其次,支持孩子返乡就业,给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具体可以由村委会定期带领家长学习和了解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和目标,讲述当前农村人才紧缺现状,使其能支持孩子回乡发展。最后,家长要支持孩子进行自主创业,鼓励大胆创新、不畏风险与挑战,自己始终做孩子的坚实后盾。

3.4.2 加强沟通交流

家长应明确当下的就业形势,与孩子之间多交流,明确其在学习成长和就业发展方向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尽可能帮助其面对和解决困难,给予精神层面更多安慰和支持,强化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外,家长还要给予孩子更多成长空间,不能进行过多干涉,可以提供必要意见,但不能干涉选择。对于家庭条件允许的,还可以从物质层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4 结语

社会发展需要依靠人力,只有给发展薄弱地区注入专业人才资源,才可以推动各方面发展。“三农”问题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是国家战略层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有了更多机遇,但也面临一定难题。为给学生发展开辟出广阔空间,给乡村社会带来更多发展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从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维度着手,进行纾解之策分析,以在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给乡村输入一定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