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3θ 图在贵州冰雹天气中的特征检验及适用性分析

2022-11-28顾天红张艳梅李力朱育雷李典南

关键词:降雹个例超低温

顾天红,张艳梅,李力,朱育雷,李典南

(贵州省气象台,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天气复杂多变,春季冰雹频发,每年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因此对冰雹的的预报预警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气象工作者研究的重难点.万雪丽等[1]对贵州春季强冰雹展开分型研究,并给出了4 种利于降雹的环流形势.吴哲红等[2]对上述4 种分型进行了环流特征检验,表明其基本适用于贵州中西部冰雹天气.周永水等[3]制作了基于对流参量特征的冰雹潜势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罗喜平[4]等对中国天眼“FAST”所在地2 次大冰雹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利于大冰雹降落的环境场特征和具有指示意义的物理参数.李玮等[5]利用多普勒雷达和双偏振雷达对贵州中部一次降雹进行分析,发现双偏振雷达在相态识别上更占优势.刘小艳等[6]利用卫星产品的相关云参数,给出一些降雹前的阈值参数和指标判据.他们在环流分型、对流参数、雷达及卫星资料分析等多方面展开冰雹预报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其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仍不够高.

欧阳首承等[7]提出天气预报的“溃变理论”,根据该理论总结归纳出V-3θ图分析方法,对转折性天气如暴雨、冰雹等有良好的预报效果.近年来,经过国内多地多年预报应用,该理论方法在暴雨、强对流天气、大雾的预报中取得一定的预报效果.王若升等[8]通过检验得出V-3θ图能较好地预报西北地区的冰雹天气;林文等[9]总结了闽西北地区冰雹发生前后V-3θ图的结构特征,为当地冰雹预报提供了新方法;杨丽杰等[10]通过样本特征检验,表明溃变理论对陇东强对流预报有一定指导性;赵付竹[11]利用V-3θ图对海南一次大雾天气进行分析并预测,得出了一些有利的指示特征.V-3θ图目前为止在贵州气象业务中研究和应用甚少,本文拟对V-3θ图在贵州冰雹天气中的结构特征进行检验,在验证其适用性的同时,也为冰雹预报提供一些新思路和线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灾情上报资料,挑选了2018—2021 年贵州境内主要的冰雹过程,将24 h 冰雹站次达到3 站以上作为一次冰雹过程,共选出60 次.由于贵州境内仅有贵阳(57816)和威宁(56691)两个探空站,根据具体冰雹落区选择其上游的昆明(56778)、宜宾(56492)和沙坪坝(57516)探空站资料作为参考.本文的地图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MICAPS4 系统,即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

1.2 V-3θ 图简介V-3θ图中的V代表风速和风向,3θ分别为θ(位温)、θsed(以Td计算的假相当位温)和θ*(理想状态下水汽饱和时的假相当位温),在P-T坐标系下表示为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3 条曲线[12-13].一般而言,冰雹天气在V-3θ图上呈现3个典型特征[7]:①滚流效应.当为一致风时,低层风小而高层风大,这种风速切变也算顺滚流;当为非一致风时,上层西风下层南风是顺滚流,预示天气转差[8].顺滚流和逆滚流交替出现称为多层滚流(图1).②超低温.θ线在300~100 hPa 间陡然左倾或者准平行于P轴,表明对流层顶有“冷盖”,造成层结极不稳定[10].超低温特征说明见图2.③结构非均匀性.若3θ线随着P的减小向右倾,则说明大气结构均匀;若3θ线随着P的减小左倾或不变,表明大气垂直结构不均匀,多折拐特征说明见图1.同样地,水汽条件上,若θsed和θ*围成的面积有中间湿度大、上下湿度小或上干下湿的“蜂腰”图像特征,则表明水汽分布极不均匀[8].“蜂腰”特征说明见图2.

图1 V-3θ 图滚流效应示意图Fig.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rolling flow effect of V-3θ

图2 V-3θ 图超低温和“蜂腰”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ryogenic and “wasp waist” of V-3θ

2 总体特征检验

图3(a)是2018—2021 年贵州60 次冰雹过程发生前后的V-3θ图特征演变,可以看出冰雹发生前有52 次个例有超低温现象,占比为86.7%,过程结束后维持超低温的仅11次,占比为18.3%,冰雹发生前后超低温现象明显减少.θ线多折拐的个例在冰雹发生前有56次,占比为93.3%,过程结束后该类减少至26次,占比为43.3%.冰雹发生前无逆滚流,出现48 次个例呈整层顺滚流和12 次呈多层滚流(顺滚流和逆滚流交替出现),分别占比为80.0%和20.0%;冰雹过程结束后顺滚流效应完全消失,转变成31 次呈多层滚流和29 次呈逆滚流,分别占比为51.7%和48.3%.θsed和θ*围成的“蜂腰”结构,表明水汽分布极不均匀,冰雹发生前有52 次个例出现“蜂腰”形态,占比为86.7%,随着过程结束后水汽凝结减少,呈现“蜂腰”形态的个例减少至12次,占比为20.0%.

从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滚流效应变化(图3(b))可以看出,冰雹过程结束后滚流效应呈明显变化.冰雹发生前共有48 次个例呈现顺滚流,而冰雹过程后有21 次直接转为逆滚流,27 次转为多层滚流,分别占比为43.75%和56.25%.冰雹过程前共有12 次个例呈现多层滚流,冰雹过程后,8次直接转为逆滚流,仅4 次一直维持着多层滚流,分别占66.7%和33.3%.

图3 2018—2021 年60 次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3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from 2018 to 2021

3 分型特征检验

本文对照降雹落区选取上游3 个探空站资料作为参考,基于文献[1]的贵州冰雹天气概念模型对60 次冰雹过程进行分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有18个,占比为30.0%;高空槽型有26个,占比为43.3%;锋前降雹型有10个,占比为16.7%;高架雷暴型有6个,占比为10.0%.

3.1 西北气流型

3.1.1 特征检验 西北气流型发生时,500 hPa 高空槽已移至贵州中东部,青藏高原至贵州为偏西北气流控制,中低层为西南或偏南急流影响,地面为热低压,冷空气12 h 内不影响贵州,地面露点锋区常与地面辐合线重合,触发对流降雹.参考万雪丽等[1]的研究,西北气流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见图4.

图4 西北气流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Fig.4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weather type of northwest flow

图5(a)为18 次西北气流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特征演变.由图5(a)可知,冰雹发生前有15 次个例出现超低温现象,占比为83.3%,而冰雹过程结束后仅有5 次维持超低温,占比为27.8%,冰雹发生前后超低温现象明显减少.冰雹发生前θ线多折拐的个例有17次,占比为94.4%,过程结束后减少至8次,占比为44.4%.冰雹发生前无逆滚流,出现13 次个例呈整层顺滚流、5 次呈多层滚流,分别占比为72.2%和27.8%,冰雹过程结束后顺滚流完全消失,转变成12 次呈多层滚流、6 次呈逆滚流,分别占比为66.7%和33.3%.冰雹发生前有13次个例出现“蜂腰”形态,占比为72.2%,过程结束后,随着水汽凝结减少,呈现“蜂腰”形态的个例减少至5次,占比为27.8%.

图5 2018—2021 年西北气流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5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northwest flow from 2018 to 2021

从西北气流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滚流效应变化(图5(b))可以看出,过程前共有13 次个例呈现顺滚流,而冰雹过程后,5 次直接转为逆滚流,8次转为多层滚流,分别占比为38.5%和61.5%.冰雹过程前共有5 次个例呈现多层滚流,冰雹过程后仅1 次直接转变为逆滚流,有4 次一直维持着多层滚流,分别占比为20.0%和80.0%.

3.1.2 典型个例分析 2020 年5 月15 日20∶00至16 日02∶00,贵州北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其中习水、仁怀、桐梓、播州、红花岗、湄潭等6 县(区)内降小冰雹.5 月15 日08∶00—20∶00(图略),500 hPa 上湖南西部经贵州东部至云南东部有一高原槽,贵州受槽后西北气流影响;700 hPa 上贵州以西南气流为主,贵州省的中部一线为湿区,西北部有一暖脊,700 hPa 与500 hPa 的温差为15 ℃,贵州南部至广西中北部为风速12~16 m/s 的西南急流;850 hPa上,贵州为东南风气流,西北部有一温度槽南压,中东部受冷空气影响为湿区;地面上,14∶00—17∶00 贵州西北部有辐合线形成,20∶00北部辐合线发展并有所南压至贵州中北部一线.

在降雹(21∶00)前13 h 左右的贵阳站V-3θ图(图6(a))上,可见风场为多层滚流结构,θsed线和θ*线左倾不多,θsed线和θ*线在700 hPa 附近互相靠近,出现“蜂腰”结构,表明水汽垂直分布不均匀.在降雹前1 h 内的贵阳站V-3θ图(图6(b))上,可见风场转为整层顺滚流结构,700~500 hPa 之间θsed与θ*与T轴所围成的钝角更大,但超低温结构消失,“蜂腰”更明显,有利于冰雹出现.降雹停止后(图6(c)),可见风场转为多层滚流,“蜂腰”结构消失,但300~250 hPa 出现超低温.

图6 2020 年5 月15 日西北气流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6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northwest flow on May 15,2020

3.2 高空槽型

3.2.1 特征检验 高空槽型发生前,500 hPa 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中东部有高空槽东移影响,700 hPa为西南气流,850 hPa 为偏东气流或东北气流,切变位于贵州南部到广西北部之间,地面为热低压,贵州中西部为露点锋区,降雹区一般位于地面辐合线南侧至850 hPa 切变线之间[1],高空槽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见图7.

图7 高空槽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Fig.7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weather type of upper trough

图8(a)是26 次高空槽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特征演变.由图8(a)可知,冰雹发生前有23 次个例出现超低温现象,占比为88.5%,过程结束后维持超低温的仅4次,占比为15.6%,过程前后低温现象明显减少.过程前有24 次个例呈现θ线多折拐,占比为92.3%,过程结束后减少至10次,占比为38.5%.过程前无逆滚流,出现22 次个例呈整层顺滚流和4 次呈多层滚流,占比分别为84.6%和15.4%;过程结束后顺滚流完全消失,转变成14 次呈多层滚流和12 次呈逆滚流,占比分别为53.8%和46.2%.冰雹发生前有20 次个例出现“蜂腰”形态,占比为76.9%,过程结束后,随着水汽凝结减少,呈现“蜂腰”形态的个例减少至4次,占比为15.4%.

从高空槽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滚流效应变化(图8(b))可以看出,过程前共有22 次个例呈现顺滚流;冰雹过程后,10 次直接转为逆滚流,12 次转为多层滚流,占比分别为45.5%和54.5%.冰雹过程前共有4 次个例呈现多层滚流,冰雹过程后,分别有2 次转变为逆滚流和一直维持着多层滚流,占比各为50.0%.

图8 2018—2021 年高空槽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8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upper trough from 2018 to 2021

3.2.2 典型个例分析 2020 年5 月2 日14∶00至5 月3 日07∶00,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水城、织金、大方、普定等10 县(区)内在雷雨中夹降冰雹,最大冰雹直径(25 mm)出现在普安县罗汉镇.

5 月2 日08∶00—20∶00(图略),500 hPa 上四川至云南北部有高空槽东移影响,槽后配合有温度槽;700 hPa 上贵州受西南气流影响,大部为湿区,云南南部至广西中部有低空急流生成;850 hPa 上贵州中北部有一低涡暖切,贵州为偏南风控制,贵州中部有温度脊发展;地面上,贵州西北部受辐合线影响.

由图9(a)可知,在降雹(21∶00)前约13 h 的贵阳站V-3θ图上,风场为多层滚流结构,θsed线和θ*线接近重合且较为均匀,折拐少.由图9(b)可知,在降雹前约1 h 风场转为整层顺滚流结构,300~250 hPa 出现超低温,表明高层开始降温,不稳定层结开始建立.850~400 hPa 之间θsed与θ*多处与T轴成大角度的钝角(450 hPa 处约为180°),折拐多.θsed和θ*线在700 hPa 附近靠近,出现“蜂腰”结构,表明水汽垂直分布不均匀,“上干下湿”明显,有利于冰雹出现.降雹停止后(图9(c)),超低温和“蜂腰”结构同时消失,顺滚流也转变为多层滚流结构.

图9 2020 年5 月2 日高空槽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9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upper Trough on May 2,2020

3.3 锋前降雹型

3.3.1 特征检验 锋前降雹型发生前,地面冷锋已经影响贵州中东部一带,700 hPa 上重庆至湖北东部有切变线,850 hPa 上在江南南部至贵州南部有切变线,切变线北侧有温度槽配合,降雹落区主要出现在地面移动性冷锋和地面露点锋区之间[1],锋前降雹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见图10.

图10 锋前降雹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Fig.10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weather type of thunderstorms ahead of cold front

图11(a)是10 次锋前降雹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特征演变.由图11(a)可知,冰雹发生前有9 次个例出现超低温现象,占比为90.0%,过程结束后维持超低温的仅有2 次个例,占比为20.0%,过程前后超低温现象明显减少.过程前有10 次个例有θ 线多折拐,占比为100.0%,过程结束后减少至5次,占比为50.0%.过程前无逆滚流,出现8 次个例呈整层顺滚流、2 次呈多层滚流,占比分别为80.0%和20.0%,过程结束后顺滚流完全消失,转变成4 次个例呈多层滚流、6 次呈逆滚流,占比分别为40.0%和60.0%.冰雹发生前有9 次个例出现“蜂腰”形态,占比为90.0%,过程结束后,随着水汽凝结减少,呈现“蜂腰”形态的个例减少至2次,占比为20.0%.

由图11(b)可知,锋前降雹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滚流效应变化明显,过程前共有8 次个例呈现顺滚流,而冰雹过程后,5 次直接转为逆滚流,3 次转为多层滚流,占比分别为62.5%和37.5%.冰雹过程前共有2 次个例呈现多层滚流,冰雹过程后,各有1 次转变为逆滚流和一直维持着多层滚流,占比各为50.0%.

图11 2018—2021 年锋前降雹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11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thunderstorms ahead of cold front from 2018 to 2021

3.3.2 典型个例分析 2018 年3 月18 日17∶00至3 月19 日02∶00,贵州中部一线出现强对流天气,12 县(区)境内26 站出现冰雹、84 站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大冰雹直径(30 mm)出现在惠水县长田乡、最大小时雨强(65 mm)出现在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

3 月18 日08∶00—20∶00(图略),500 hPa 上南支槽位于95°E 并逐渐东移加深,青藏高原东侧有高原槽影响,呈阶梯分布,云南有-5 ℃的负变温区,贵州受西南气流影响,有利于带动高空冷空气影响贵州;700 hPa 上切变位于四川东部至湖北东部一线,云南北部经贵州南部至湖南有风速为12~22m/s的西南急流,700hPa与500hPa的温差为17℃,有利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产生;850 hPa 上切变位于贵州东南部至广西北部,贵州受西南气流影响;地面上,08∶00 贵州北部有辐合线,冷锋位于湖南北部至四川东部,至20∶00 辐合线南压至贵州南部,冷锋南压至湖南南部至贵州东部,3 月19 日08∶00 冷锋南压至贵州南部,全省为偏北风控制.

由图12(a)可知,在初次降雹(3 月18 日17∶00)前约9 h 的贵阳站V-3θ图上,风场为多层滚流结构,θsed线和θ*线在中低层折拐较少,300 hPa 附近、250 hPa 附近、150 hPa 附近开始出现超低温结构,θsed和θ*线在800 hPa 附近靠近,出现“蜂腰”结构,“上干下湿”层结明显,实况显示此时只有西北部地区3 站降雹.由图12(b)可知,第2 次临近降雹(3月18 日20∶00)的贵阳站V-3θ图上,风场转为整层顺滚流,θsed线和θ*线在中层折拐明显增多,超低温出现的高度降低到300~400 hPa,θsed和θ*线在近地面靠近,“上干下湿”层结高度降低,实况显示此时在贵州中部集中降雹,范围和强度均较傍晚时分大.降雹停止(3 月19 日02∶00)后6 h[图12(c)],超低温和“上干下湿”层结消失,顺滚流转为逆滚流.

图12 2018 年3 月18 日锋前降雹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12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upper Trough on March 18,2018

3.4 高架雷暴型

3.4.1 特征检验 高架雷暴型分为两种,一种是云贵静止锋后高架雷暴降雹,另一种是冷锋后高架雷暴降雹[1].由于高架雷暴型冰雹样本少,故下文将两种类型合并统计,高架雷暴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见图13.

图13 高架雷暴型冰雹概念模型示意图Fig.13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weather type of elevated thunderstorm

图14(a)是6 次高架雷暴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特征演变.由图14(a)可知,该类型冰雹过程前有5 次个例出现超低温现象,占比为83.3%,而过程结束后未出现维持超低温的样本.过程前有6 次个例θ线呈多折拐,占比100%,过程结束后减少至3次,占比为50.0%.过程前无逆滚流,出现5 次个例呈整层顺滚流、1 次呈多层滚流,占比分别为83.3%和16.7%,过程结束后顺滚流完全消失,转变成5 次呈多层滚流、1 次呈逆滚流,占比分别为83.3%和16.7%.冰雹发生前有6 次个例出现“蜂腰”形态,占比为100%,过程结束后,随着水汽凝结减少,呈现“蜂腰”形态的个例减少至1次,占比为16.7%.

由图14(b)可知,高架雷暴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图滚流效应变化明显,过程前共有5 次个例呈现顺滚流,而冰雹过程后,仅1 次直接转为逆滚流,4 次转为多层滚流,占比分别为20.0%和80.0%.冰雹过程前共有1 次个例呈现多层滚流,冰雹过程后,无直接转变为逆滚流的样本,1 次一直维持着多层滚流,占比100%.

图14 2018—2021 年高架雷暴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14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elevated thunderstorms from 2018 to 2021

3.4.2 典型个例分析 2020 年1 月24 日下午到傍晚,兴义、兴仁、晴隆、普安、贞丰、安龙、册亨、开阳等8 县(区)内出现小冰雹.

1 月24 日08∶00—20∶00(图略),500 hPa 上四川东部至孟加拉湾有一高空槽,贵州受西南气流影响;700 hPa 上四川中东部至江苏南部有低涡切变线(低涡中心位于四川东部),云南经贵州至湖南一线有低空西南急流建立,急流核风速为16~20 m/s,贵州区域为湿区,四川东部至贵州西北部有温度槽,700 hPa 与500 hPa 的温差为17 ℃;850 hPa 上切变线位于贵州南部,贵州中东部有温度槽,850 hPa与500 hPa 的温差为19 ℃;地面静止锋位于云贵之间,锋后冷空气持续补充,静止锋缓慢西进.

由图15(a)可知,降雹(1 月24 日17∶00)前约9 h 的贵阳站V-3θ图上,风场为多层滚流结构,θsed线和θ*线在中低层多向左倾(700 hPa 处与T轴成大角度的钝角),折拐多;300~250 hPa 出现弱的超低温结构,θsed和θ*线在700 hPa 附近互相靠近,出现“蜂腰”结构,表明水汽垂直不均匀,“上干下湿”明显,有利于冰雹出现.降雹后3 h[图15(b)],超低温和“蜂腰”结构也消失,多层滚流仍维持不变.

图15 2020 年1 月24 日高架雷暴型冰雹过程前后V-3θ 图特征变化Fig.15 The evolution of V-3θ diagrams before and after hail weather of elevated thunderstorms on January 24,2020

4 适用性分析

4.1 检验内容及评价指标将V-3θ图上同时出现风场整层为顺滚流或多层滚流、θ曲线多折拐、300 hPa 左右处有超低温、对流层中低层有“蜂腰”结构这4 种特征时,出现冰雹的概率情况作为其适用性分析.检验时段为2018—2021 年3—5 月贵阳站08∶00 和20∶00时V-3θ图12 h 内的预报效果,预报内容参考美国SPC 的“点到面”检验方法[14],结合本文实际,即对于贵阳站V-3θ图的冰雹预报正确与否,是以贵阳站附近及下游影响区域是否出现3 站及以上的冰雹判别.

本文采用命中率(POD)、空报率(FAR)和漏报率(MAR)3 种客观指标作为V-3θ图对贵州冰雹预报效果的评价[14-15],另外,参考气象上的晴雨预报准确率(PC)评价预报有无降雹的正确率,其计算方法分别为:

式中,NA为有降雹预报正确的次数,NB为空报的次数,NC为漏报的次数,ND为无降雹预报正确的次数.

4.2 检验结果分析表1 给出了2018—2021 年3—5 月贵阳站08∶00 和20∶00时V-3θ图的逐年命中率、空报率、漏报率和预报准确率4 个检验指标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一天(24 h)有2张V-3θ图,故表中的“有效V-3θ图”由(92×2-无资料的时次)计算得到.

表1 2018—2021 年3—5 月贵阳站08∶00 和20∶00时V-3θ 图检验结果Tab.1 Verification of V-3θ diagrams of Guiyang station at 08:00 and 20:00 from March to May during 2018-2021

可以看出,V-3θ图12 h 检验结果中命中率和准确率较好,平均值分别为0.664 和0.687,漏报率较低,平均值为0.336,但同时存在空报率也很高,平均值为0.655.这说明,当V-3θ图上同时出现风场整层为顺滚流或多层滚流、θ曲线多折拐、300 hPa左右处有超低温、对流层中低层有“蜂腰”结构这四种特征时,对判断本站附近及下游地区出现冰雹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但同时空报概率较高,故不适合单一使用V-3θ图作冰雹预报.当存在利于降雹的大尺度环流和中小尺度系统时,结合V-3θ图作为辅助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预报确定性的作用.

5 结论

(1)贵州冰雹发生前超低温结构占比约为90%,冰雹过程结束后占比不到20%;θ线多折拐形态的占比超过90%,冰雹过程结束后占比降至40%左右;冰雹过程前无逆滚流,约80%的冰雹过程为整层顺滚流,过程结束后顺滚流完全消失;接近90%的冰雹过程θsed和θ*围成“蜂腰”形态,冰雹结束后占比降至20%以下.故超低温、θ曲线多折拐、整层顺滚流、θsed和θ*围成“蜂腰”形态是贵州冰雹天气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2)根据贵州冰雹定量化概念模型,对V-3θ图进行分型特征检验,发现不同环流型的冰雹过程,冰雹发生前后V-3θ图特征演变有所不同.分析比较各类型冰雹的前后特征数据,发现冰雹过程结束后超低温消失的情况为高架雷暴型>高空槽型>锋前降雹型>西北气流型;θ曲线折拐消失的情况为高空槽型>西北气流型=锋前降雹型=高架雷暴型;“蜂腰”形态水汽分布消失的情况为高架雷暴型>锋前降雹型>高空槽型>西北气流型.综上,高架雷暴型冰雹过程发生前后V-3θ图特征最明显,而西北气流型V-3θ图特征最不明显.

(3)当V-3θ图上同时出现风场整层为顺滚流或多层滚流、θ曲线多折拐、300 hPa 左右处有超低温、对流层中低层有“蜂腰”结构这四种特征时,对判断本站附近及下游地区出现冰雹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但同时空报率较高,且由于V-3θ图同TLnP图一样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均较低,故不适合单一使用V-3θ图作冰雹预报.当存在利于降雹的大尺度环流和中小尺度系统时,结合V-3θ图作为辅助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预报确定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降雹个例超低温
案例研讨教学在高原山地气象培训中的应用及思考①
鄂尔多斯市1961年—2018年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黑龙江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60 a降雹特征及其致灾危险性
不同超低温及其再回至常温时混凝土受拉强度试验研究*
不同超低温及其再回至常温时混凝土受压强度试验研究*
隆冬季节四次低温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一例膀胱镜下留置尿管困难拔除个例分析
乙酸溶液辅助超低温制备高密度α-MoO3陶瓷
威宁冰雹落点时空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