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研究
2022-11-28邹纯龙马海群
邹纯龙 马海群 王 今
(1.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未来我国将主要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1]。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高科技含量、高创新水平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在计算机、航天航空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技术发展水平飞速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在科学技术上对我国进行围堵,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在此情境下如何兼顾产业安全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安全保障能力,是突破技术封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
现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学者们已展开一定研究,程慧[2]、孙悦等[3]从微观层面出发,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另有学者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特点、影响因素、评价测量方式和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对比及借鉴[4-7]。上述研究虽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内涵、影响、评价和现状均进行一定探究,但忽视了协同安全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只有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才能努力化危为机,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8]。在此情境下,本研究引入韧性理论,探究韧性框架下对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构建,承认安全风险与产业发展并存的现实,并将风险管控作为常态化机制,以形成应对各等级风险动态冲击的动态韧性能力。
与此同时,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维护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根本在于充分了解自己、潜在对手或敌对势力以及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信息,唯有如此才能知己知彼,科学决策。这些能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及科学决策的信息就是情报。可以说,将情报保障工作介入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止损等过程意义重大,完善的情报工作不仅有助于相关主体的决策和研判[9],更有助于变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通过主动查找、分析对手的情报活动,推断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造成的危害,并就此提出合理的安全对策,降低风险的冲击[10],但现有针对情报保障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还尚且缺乏。
鉴于此,本研究从情报资源协调视角入手,在全面解析韧性理论的基础上,厘清高新技术产业及安全韧性管理的内涵,并探究其内在机理。通过融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与开放协同理念,在韧性理论研究框架下,构建包含安全监测、安全管控和安全恢复3个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并分别探究每一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以期把安全管理贯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过程,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为有效维护高新技术产业安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 韧性理论与情报保障
1.1 韧性理论
韧性(Resilio)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物理学文献,用于描述材料在负载下储存应变能以避免断裂的属性[11]。随着研究的深入,韧性被引入管理学领域,不同视角下韧性理论包括恢复原有状态的学说[12]、吸收外界能量使系统稳定的学说[11]、在试错中持续学习并成长的学说[13]。尽管各角度韧性学说侧重不同,但本质均强调对外界冲击和扰动的承受、吸收、恢复与提高能力[14],其中所包含的应对系统冲击的观点能够对传统安全系统学起到有效发展和补充。因为传统风险管理强调对安全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识别风险精准管控,是一种从灾难结果推断原因从而阻断因果联系的方式[15]。
然而,伴随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升,将安全主体定位在系统要素层所展开的“分解—重构”安全管理方式很难兼顾要素间的动态变化和持续互动,因而安全管理效果很难具有持续性[17]。在此情境下,具有动态的、持续调整的与适应性的韧性管理思想,已然成为安全风险管理的全新分析范式。本研究认为韧性与安全密切相关,是一种面临外部风险或为了应对外部风险,而具备的准备、反应、恢复和学习能力,从而能够避免风险损害,维护自身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安全韧性能够用于解释产业安全管理的动态过程。Klibi W等[18]在供应链管理中表明,韧性治理下供应链得以被有效调整和设计从而迅速在危机中得到恢复。因此,本研究将在安全韧性理论框架下,探讨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结合韧性理论内容,主要围绕韧性治理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3个维度[19],从安全监测、安全管控和安全恢复3个方面进行探讨,如图1所示。
图1 韧性理论框架
1.2 情报保障工作范式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资源不断增长,传统竞争情报体系建立在静态数据下的分析和决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处理动态和指数型增长数据资源的要求[20]。因此,结合大数据思维模式,从情报保障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智能、数字化和全领域的情报思维对产业竞争情报及安全治理的变化,对于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风险识别体系至关重要。传统产业竞争情报预警模式多采用人力情报采集的方式,通过形成数据库以进行分析和研判,但这种方式的数据收集受到局限,无法进行全方位和多领域的样本采集,在数据收集的及时性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实时关联数据,从而降低对风险识别和预警工作的效率,为产业安全带来威胁。
此外,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更多的、不同形式的数据,从单一的结构性数据,到多层次的半结构数据、非结构数据,数据量更是呈现指数型上涨的趋势。在此情境下,用于预警的情报资源不仅在于公开数据和调研数据,更是要深入挖掘隐藏在各个网络角落、媒体社交平台的海量数据资源。大数据的分析为产业安全风险识别提供多样的情报来源和多元化的视角,从大数据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信号是建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风险识别体系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从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来看,产业竞争情报预警模式的变革均具有可行性。在技术层面,大数据技术在不断优化升级,各地的离线批处理能力、实时流处理能力和高速大量处理能力的提高,均为保障产业安全的竞争情报风险识别与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如Python网络爬虫技术、Mapreduce算法分析技术和多种大数据开源技术的提出和升级。在经济层面,大数据技术在产业竞争情报模式中的深度应用能够有助于合理地配置线上与线下的信息资源,降低人力收集情报的成本,并通过高效的信息传输速度提高资源整合水平。在社会层面,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不断激励适用性技术的应用,这为产业竞争情报风险识别及预警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
最后,大数据思维的产业竞争情报模式变革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安全。在产业生态系统中,较多小微企业无法拥有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而情报预警模式的变革、共建和共享,将为更多主体加入产业安全的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机会。鉴于大数据思维下产业竞争情报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 相关概念及分析思路
2.1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
首先需明晰产业及产业安全的内涵和意义。一般来说,产业是指能取得经济收益、有明确法定或公认产权边界的生产要素组合集。产业是介于宏观整体经济和微观个体经济之间的集合概念,既是按照某一种标准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描述,也是由各个具体企业组成的集合[21],它包含与国民经济有关的各行各业。当根据一定标准解构再组合国民经济活动,从而形成多层次产业门类的过程被称为产业分类[22]。对产业类型清晰界定是分析特定产业部门经济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亦是探究产业管理的重要前提[23]。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其中“高新技术”特指中国的高技术,对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期而言,高新技术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但均代表了先进科技生产力。在我国,高新技术是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资金密集为条件的,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高新技术基础之上,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和运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24],该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生命周期较短、产业影响范围较大等特点[25],因为所持有的关键技术创新活动强度较大,所开发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也比较复杂[26],所以研发阶段难度大、周期长、不易突破,然一旦成功就会取得远高于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对中国而言,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纵向而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肩负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保障战略安全,但仍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致力于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之中,经济安全是重中之重,而经济安全中又以产业安全为至关重要之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提高生存发展能力,更要强化抵御抗衡安全风险的能力,是国家安全战略中应重点关注的重要产业。因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安全保障能力是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产业内涵的理解,再来明确产业管理的意义,产业经济管理是以推动产业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为目标,通过规划、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来维护良好的产业环境[27]。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产业管理会受到来自技术、资金、市场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为系统复杂。
高新技术产业所依赖的技术一方面具有更新性,产业链上人员和资源要素呈现动态流动性,因此,产业管理需具备较强的动态能力;另一方面具有交叉性,高科技及竞争情报的获取需要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除了依靠自身研发部门,更离不开产业内的科研及高等院校部门、技术服务中介等各类相关主体的资源交互[28]。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特征。作为管理功能的重要一种,安全管理遵循管理的基本职能,将规划、组织等功能向安全管理转移[29]。产业安全管理是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用科学控制的手段,一则强调要遵循产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二则是要针对可能威胁安全的风险进行管控。就产业所面临的风险而言,产业安全体现了一个国家能够对本国产业具有控制权和自主权,能够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干扰和破坏等情况进行有效判断、对抗和恢复[30]。
产业安全一方面体现了控制力,这种控制不仅是行政力量下的资本干预,更是对核心技术的持有,从而在开放的国际竞争中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则强调对来自外部风险威胁的反应能力,表明一个国家能够在开放的条件下及时发现风险并做出预警,或是在安全问题出现后有效抵御和抗衡,使产业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从而能够保持产业部门均衡有序发展[31]。相较发达国家(地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弱、面临的环境复杂,该产业发展过程易遭到其他国家(地区)的遏制,产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4]。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伴随多重风险,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薄弱、环境复杂,还处在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低端制造不仅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还会受到“链主”国家(地区)的竭尽遏制,国家安全更是受到威胁。因此,发挥情报在安全治理方面的“参谋”作用,从安全方面展开制定战略目标、步骤和路线[32],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测、反应和更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将结合韧性理论,探究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的思路框架。
2.2 分析思路
结合韧性理论,本研究认为安全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问题的安全管理理念,在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韧性思想具有动态的、持续调整的、适应性的动态管理属性,有利于扭转传统安全风险管控中的消极防御思维,形成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的全新分析范式。同时,面对复杂的竞争格局、利益关系以及海量的数据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工作也更为复杂,情报作为对事物发展规律与本质的一种判断与洞察,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各阶段都具有重要价值[33]。完善的情报保障工作不仅能够提供客观的情报、及时的反馈,且有助于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研判。因此,将情报保障介入到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流程,并随着决策链的推进不断深入,在产业安全监测、管控、恢复的全过程建立支持体系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在安全韧性理论框架下,依据韧性治理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3个维度[19,34],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理思路及情报保障途径进行探讨。
首先,吸收能力体现为系统即时监测内外部环境变化并进行响应,此时的响应致力于通过激活预先准备措施主动承受并应对监测到的风险信号,从而降低系统损失功能的可能性,或者减轻风险影响系统的程度。因此,吸收能力的重点在于监测与响应[35],本研究将其总结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阶段。在传统安全管理中,识别风险源并确定风险值得关注的程度是首要环节,而韧性理论认为风险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只有产生风险冲击促使危机事件的发生,才需要进行管控。在监测及初步回应阶段,认为安全风险还没有达到会对系统造成冲击的层面,通过系统自身吸收风险的能力,可以应对风险以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维护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对于产业良性发展刻不容缓,但仍需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并不是以“一刀切”的方式阻断所有导致利益受损的行为。加快高新技术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也是增进产业安全的重要方式。所以对低冲击的风险源应保持密切关注和持续监视,使其在可见可控的范围内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更严重的冲击。因此,从情报保障出发,应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相关指标进行监测与识别,打造出一个多层次、多触角、多交叉的“情报网”,从而有效地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海量、多源、异构特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与处理、评估,为明晰风险等级以开展后续安全响应工作打下基础。
其次,适应能力体现为系统适应风险扰动并进行自组织,以维持现有功能的能力。与吸收能力相比,适应能力往往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但还不需要系统以外的力量进行干预,只通过对组织功能的调整和替代就可以抵御风险的影响[36]。本研究将其总结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阶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但维护该产业安全对于产业良性发展和国家安全亦刻不容缓[37]。《建议》中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不仅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更是强调推进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从而有机统一所有工作。因此,对于即将或已经递至于中等级程度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风险,需以统筹安全与发展为纲领进行安全管控,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特征建构自组织系统进行自我修护从而缓释危机。从情报保障出发,将结合情报工作的生命周期构建包含情报与反情报两条路径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保障体系。
最后,恢复能力体现为系统能够有效恢复风险冲击造成的损失,并在短时间内回归正常的状态。本研究将其总结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恢复阶段。与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相比,恢复能力一则意味着在时间维度上将考虑更加长远的规划;二则无法通过自组织系统进行内在恢复,需要借助系统以外的力量帮助系统进行重塑及恢复。因此,学习能力也是该阶段的重要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随着该产业对国家经济的作用加剧,发展中国家(地区)更易遭受别的国家(地区)遏制,安全问题应置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因此,对于即将或已经递至于高等级程度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风险,需结合国内外安全形势变化以及国家安全战略需要,交付于高层次的安全评估机构。从情报保障视角来看,我国应从整体视角上把握高新技术领域国家情报工作,确立明确的经济情报评估机构负责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安全问题,集中统一地研究决定与统筹分配情报工作任务、评估情报结果,以发挥国家情报工作在涉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安全问题方面的战略决策支持作用,提高决策质量。
3 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研究
根据韧性理论,安全风险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当风险暴露程度不断升高,并对系统产生冲击时,各种危机事件随之涌现,而监测、管控并恢复这些风险及风险冲击使危机事件得到有效遏制的功能正是韧性能力。在韧性框架下,韧性能力与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研究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风险暴露及冲击情况,将风险演化划分为无明显冲击的低风险、呈现出一定冲击的中风险、显现出较强冲击的高风险3种水平,分别对应前述监测阶段、管控阶段和恢复阶段3个功能阶段。结合每个阶段具有的不同情报支持路径,构建出包括安全监测、安全管控和安全恢复的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
3.1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情报保障体系
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功能阶段,韧性能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早期监测与预先准备。安全监测强调,在短期内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内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通过功能调节或自主激活预先准备措施,以主动应对并承受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若监测结果显示安全风险尚未达到对系统稳定造成冲击的层面,也就是说风险的暴露不会对系统造成冲击结果,此阶段安全风险是可见可控的,处于低风险水平,需要发挥系统的吸收能力,使风险和发展并存。但为了防止风险暴露被系统忽略进而引发风险升级演化,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安全保障而言,判断出风险暴露倾向是实现风险规避的最佳时期,而监测并识别风险系数则能及时应对即将到来的安全风险。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风险监测,构建精准、持续的安全监测情报保障体系是预知产业安全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规避及管控措施的前提,亦是提高产业安全韧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情报保障体系中,以识别产业安全风险系数为目标,韧性能力表现为感知风险倾向的水平,致力于避免风险冲击或减轻风险和后果的效能显现,核心在于监测与预警。作为安全风险监测的基础,对风险环境的识别与探测要尽可能全面深入。无论是尚未造成系统冲击的低强度风险,还是能够影响系统功能的中强度风险,又或者产生较大影响的高强度风险,均需以全面且准确的认知为前提,厘清高新技术产业参与主体,确定安全监测的情报源是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情报保障体系的先导。
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环境包括政府、企业群、上游企业群、下游企业群、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元化集群[38]。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参与者在安全监测情报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政府在高新技术竞争情报的搜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是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情报的主要拥有者和服务完善者;科研机构等主体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在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者间无障碍转移和交换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提供关键共性情报;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技术情报需求者和吸收利用者的双重身份,在产业安全情报供给方面占有较大比重;金融机构能够为生命周期短、需求不确定性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并降低投资风险,但较高的外资占比对产业安全会产生影响;行业协会有义务向企业以及政府提供情报服务,而且其在行业中的地位极具优势[39]。
进一步地,情报来源上有必要整合实地考察和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新兴技术成果,使风险冲击下的技术响应与决策支持更加精准高效。参考陈峰等对产业情报源的研究[40],高新技术产业情报数据可分为3类:①实地考察形式,包括与高新技术产业内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以及各种学术会、社交活动场所、展览会等获取的情报信息;②互联网信息采集,包括各类网站、网络数据库等。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开源情报数据的采集,拓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监测情报数据的维度,为产业管控和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监测合作机构产生的业务数据,主要来自行业协会、科技情报机构、咨询公司等,这些情报是产业安全预警的数据核心。全源性高新技术产业扰动监测情报数据的采集有助于全局化情报预警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安全韧性能力还体现为对安全风险的敏锐洞察及精准判断。复杂系统中任何微小差错或正常状态的偏离都可能导致风险的次生、叠加、演化而酿成更大事故。因此要对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内外部变化时刻保持敏感,关注偏离安全的弱信号与先兆信息等的预警作用,以实现对于冲击情况的早期监测与预先响应。在对多源情报进行全面采集后,进行情报融合分析是风险预测的关键。情报融合能够将相对零散的要素彼此衔接,实现要素整合和系统分析。
首先,要通过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精准度的情报收集框架,将所得相关信息用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动态情报数据库,也就是确认和整合关键情报;其次,基于不同算法的选择,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统计模型,根据基准、设置阈值等异常数据进行风险预警,据此能够评估产业发展的状况;第三,研判和识别可能出现的技术断供、供应链断裂、资金撤离等风险表征;最后,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定期开展以专家、智库为主体的情报评估工作,形成多维立体、精准和具有本土适应性的风险溯源工作,便于快速、持续反映事物的现状和活动,实时情报分析并适时调整技术策略,对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风险等级进行有效预判。
在进行风险等级的判断后,需要考虑3种情况进行预警信号的推送。当风险等级较低时,短期内不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系统造成冲击则吸收风险,不对系统功能进行调节,仅进行重点指标的持续监测;当风险等级为中等时,则需要启动管控措施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系统功能使之适应风险冲击,并通过系统自适应功能进行改善;当风险等级为高等时,则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对高新技术产业系统进行战略评估及重塑,使受到风险冲击的系统得以迅速恢复和成长,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监测情报保障体系
3.2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保障体系
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功能阶段,风险处于中强度阶段,呈现出风险变异且逐渐难以预测的特征,因此不能放任风险于不顾,需通过安全保障系统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功能替代来阻止风险的进一步升级。从韧性视角来看,该阶段需要发挥系统的适应能力,以整合、配置、重构内外部的现有资源,来解决当前风险问题适应动态环境的不断变化。这意味着,韧性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保障体系不是循环、固化的流程制度,而是一种持续调整的动态机制,能够避免该管控体系陷入制度惯性陷阱。
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保障体系中,以适应能力构建为核心,解决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在恶化的风险环境中得以有效控制并持续有序发展的问题。本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的本质是对安全与发展辩证关系的统筹,需深入理解化解安全风险,而不是一味消除所有的安全威胁,因为“偏安一隅”式的安全只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安全[41]。因此,只有形成安全与发展互为条件、彼此支撑、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才是解决该阶段风险的关键之道。通过建立一种能够应对外部风险的弹性调节机制,预先嵌入维持高新技术产业正常运转安全发展的情报保障体系,实现在风险发生时能够有序调控,避免风险升级以造成不可接受的事故或伤害。这样的管控方式能够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
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态势评价体系研究,同时参考张家年等的研究[42]。本文以统筹安全与发展为设计理念,从情报保障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情报与反情报两条路径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保障体系。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情报决策支持系统,参考苏新宁教授的全生命周期情报管理体系思路[43],本研究提出包含输入层、分析层和输出层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管理情报保障体系框架。其中,输入层指情报采集,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指标的确定和情报来源;分析层指情报加工、情报组织、情报分析和情报反馈,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情报分析过程为形成应对策略提供情报支持;输出层指情报服务和情报评估,也就是形成决策方案并据此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功能的情报应用过程;另一方面,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情报与反情报工作,这是保护产业安全并提高产业竞争力及科技情报核心能力的关键。结合文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态势评价体系研究》及情报决策支持流程来看,可从高级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竞争4个高新技术产业安全评估维度,继续展开情报加工、情报组织、情报分析、情报反馈等情报工作,根据情报分析结果,形成解决方案及系统功能修正的建议。
与此同时,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反情报工作,对潜在敌对方或竞争方可能存在威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意图和行动进行反情报,参考胡雅萍等的研究[10],从情报采集来看,包括对我方科技活动产生信息部门薄弱环节的情报评估,以及敌方情报部门的反情报活动,以此做到知己知彼,从而突破原有系统功能的经验思维,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及功能的动态调整。在反情报工作的输出环节,应持续关注对手的搜集策略和方式是否产生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策略。同时继续将反情报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传递给相关涉密部门获得反馈,以推动和促进我方修订反情报对策,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管控情报保障体系
3.3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恢复情报保障体系
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恢复功能阶段,风险处于高强度阶段。在低强度风险和中强度风险发生状况下,系统能够依靠激活事前预案进行吸收和适应以克服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然而在高强度风险冲击的作用下,安全保障系统仅依靠自身能力已无法独立应对风险局面,需引入外部力量才可以化解当前的风险冲击。当高新技术产业受到较强风险冲击时,应迅速组织相关力量对产业扰动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尽早回归正常安全生产状态。韧性理论表明,引入外部力量的工作机制将会进一步演化成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从而构成安全保障系统新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韧性理论框架下,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恢复情报保障体系将逐渐演化成自我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恢复情报保障体系中,高新技术产业受到高强度风险威胁或突发重大事件冲击,该产业的特殊性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要求相应的应急恢复行动安全而高效[42]。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各强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的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4],其产业安全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安全和科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面临高强度安全问题时,需借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力量启动国家层面的情报机构进行响应。
参考蒋慧[44]和李景龙[45]的研究,首先,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了专门的情报高级机构来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情报事务,把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情报置于政府战略制定过程的核心。具体来说,从国家层级明确高新技术产业情报高级负责人,该职位应具有跨部门属性,使其能够尽可能将获得的情报得到有效处理和传播。除了在国家层面设立高级负责人之外,还要在政府部门层面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情报评估负责机构。重点部署情报协调工作,在安全恢复过程中承担3项主要任务:①保护高新技术产业所涉及的国家战略资产;②以情报的方式疏导和引领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领导者;③形成战略协调能力,对应该参与到情报评估的政府部门进行有序协调和部署。
其次,构建有序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情报评估流程,情报评估的意义在于整合情报界的各类情报资源,使相关情报机构之间可以减少部门重叠、低效和恶性竞争,更合理地整合资源,集中服务于国家决策,必须依赖于流畅运行的情报评估组织流程。具体来说,在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情报的直接负责人后,需立即召集相关人员确认情报评估任务;根据事件涉及的相关情报部门选定评估团队;结合事件发生环境和态势制定评估计划;各情报机构根据各自情报分析结果呈送分析报告;评估部门进行汇总和商议得到总体报告。
最后,长远来看,及时高效的风险恢复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危机解除,还需面向未来的改进提升。因此,恢复阶段的持续优化要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导向进行高新技术产业韧性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全面规划,实现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有效平衡和衔接。对当前产业安全应急处理进行合理的评价与改进,并将在此次风险冲击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更新补充至知识库中,为未来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积累经验和教训,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恢复情报保障体系
4 结 语
我国处在历史性赶超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推动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统筹安全与发展,打造适应于复杂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对于维护产业安全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资源不断增长,传统竞争情报体系建立在静态数据下的分析和决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处理动态和激增的数据资源要求。因此,结合大数据思维模式,从情报保障出发,深入分析智能、数字化和全领域的情报思维,对产业竞争情报及安全治理的变化,积极发挥情报工作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对于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风险识别情报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所述,“国家情报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情报参考,为防范和化解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提供情报支持,维护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46]。
为此,本研究在全面解析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安全预警、安全管控和安全恢复3个层面的高新技术产业情报保障体系。该体系充分考虑新发展阶段的复杂动态属性,既承认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的客观性,通过系统的情报预警机制定期评估总结规律、过滤风险,科学研判安全态势,也能为解决风险递增的安全问题构筑强有力的管控屏障,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