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2022-11-28段立苹
文|段立苹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七言绝句《稚子弄冰》为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之一。全诗四句,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描绘了古代乡村儿童“脱冰作戏”的场景,暗含作者对丰收的联想。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一如既往的活力与快乐;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以稚为老,以老赏稚,稚老共赏,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稚子”情怀。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读诗句、想象画面、联系实际等方法感悟诗情,品味意象,涵泳诗趣,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鉴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可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延伸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同类诗篇,积累古诗词知识。此外,本诗涉及传统习俗,可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理解作者所暗含的对丰收的联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作者的“稚子”情趣。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读准“当”“钲”“磬”“玻璃”,书写生字“晓”,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想象诗景,为诗配画,体会诗句意境及蕴含的童真童趣。
3.改写诗文,感悟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田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2.品味朗读诗句,体会诗人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所暗含的对丰收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亲爱的同学们,身处童年,现代文明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新奇有趣。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儿童,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乘上诗词飞船,穿越时光隧道,走入古诗《稚子弄冰》去一探究竟。
2.板书诗题,齐读课题。
板书《稚子弄冰》并齐读。
3.解析诗题,理解题意。
总结:稚子弄冰指幼稚、天真的孩子在玩冰块。
4.根据“弄”的字形演变点拨:汉字是会说话的!你觉得小孩子会怎样玩冰?如果让你来写小孩子玩冰,又会怎样写?(出示“弄”字的字形演变图)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教师简介诗人。
【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让学生想象古时儿童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点明诗歌学习要领,知人论世了解诗人;营造轻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为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于不露声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准字音,检查预习,读好节奏。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准“稚”“钲”“磬”“玻璃”。
(4)读好古诗节奏,师生评议,再次朗读古诗。
2.指导书写汉字“晓”,力求正确、美观。
(1)提示书写重点:左窄右宽,不要多点少撇。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互评借鉴。
3.借助注释,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学习小组汇总预学问题,讨论交流。
(2)析读古诗,想象诗境,汇报交流。
①结合注释疏通“脱晓冰”“磬”“玻璃”的含义: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出冰;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②全班交流,说说诗意。
③解析诗人当时身在何处,读懂稚子所做趣事。
点拨:假如你就是这位稚子,透过动作“脱”“穿”“敲”,心里会怎么想?揣摩稚子在玩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品味诗人作诗时的心情,全班诵读,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以“稚子的冬日生活情形”为话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想象从诗中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让学生与稚子共情,既体会到稚子生活的悠闲有趣,也体会到作者的审美情趣。】
三、析读古诗,品味意象
1.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体会稚子的心情变化。
点拨: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四句诗就是四幅画。如果请你来画一幅《稚子弄冰》,你会怎么画?
(1)请学生任选一幅描述画面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注意想象稚子的表情、动作与玩乐过程。
点拨:我们运用自己的想象丰富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情,使静止的画面变活了。
(2)全班交流,依次描述画面内容。
①第一幅画——稚子金盆脱晓冰。
把“脱”字拆分成一系列小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稚子满怀的欣喜。(板书:欣喜)
②第二幅画——彩丝穿取当银钲。
点拨:想想青铜为葵花制作冰项链时是如何穿孔的,再想想稚子会怎么“穿”成银钲,心情如何。注意把画面变成视频。
学生边描述边表演,并交流各自在冬天的趣事。(板书:小心)
③第三幅画——敲成玉磬穿林响。
引导学生从“穿林响”这个词感受稚子的得意。(板书:得意)
④第四幅画——忽作玻璃碎地声。
点拨:稚子正得意欢快地敲着冰,殊不知意外悄然来临。回想平时你心爱的玩具坏掉的情景,想想此时的稚子又会如何。(板书:懊恼、乐观、豁达……)
(3)读品赏悟,同频共振。师生合作诵读,丰满稚子形象。
调皮的孩子,从铜盆里取出昨夜冻好的冰——(学生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
聪明的孩子,用彩丝穿起冰块当作银锣敲——(学生接读)彩丝穿取当银钲。
快乐的孩子,敲出的声音像玉磬穿越树林——(学生接读)敲成玉磬穿林响。
冰块忽然落地如同水玉般破裂,有点沮丧——(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也很乐观——(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还很豁达——(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4)为四幅画面取名,进一步加深体会。
点拨:诗中自有一方天地。透过这短短的28 个字,我们听到了动听的声音,想到了有趣的事情,悟到了美好的情感,甚至在突如其来的转折中,对稚子又有了新的认识。
(5)小结: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记忆。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稚子”情怀。
(1)画在点睛,诗歌重眼。点出诗眼——稚。
(2)解析“稚”的字理,引导学生体会:“稚”现在指小孩子,其实最初和“庄稼”“收成”密切相关。
(3)揭示本诗创作主旨。(出示诗中四样器物及创作背景资料)
①出示金盆、银钲、玉磬和玻璃的相关资料,思考:看到了什么?有哪些认识?
②出示杨万里创作本诗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唯有知人论世,方可读懂人生”。“打春牛”一是为迎春,二是为劝农。诗中这四样物品都暗含着诗人对丰收的美好希望。诗人不愿伸手触及寒冷冰块的畏缩,反衬出稚子童心的可爱与好玩;表面写稚子玩得开心,内含他对岁月流逝的淡淡忧伤,对成人世界畏手畏脚的暗暗感慨。
(4)小结:在诗人笔下,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童趣盎然;尊重儿童的天真,以稚为老,以老赏稚,诗趣真切酣畅。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丰年收成的幸福联想。此时的杨万里已经52 岁,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孩子。这份“稚子”情怀,让我们不禁拊手而赞:乐哉!妙哉!美哉!(板书:童趣 诗趣)
【设计意图:以“稚”为眼,以“趣”为线,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与稚子生活的联系,沉入古诗描写的情境中;借助理解诗意的翅膀——想象,入情入境感受稚子的心理,品味稚子生活的快乐,体会作者用词的自然、生动、传神,感受诗人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将童趣化为诗趣。】
四、配乐诵读,改写诗文
1.好诗不厌百回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弄冰之乐。
2.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任选一句诗改写诗文,写出弄冰之乐。
3.全班展读优秀小诗文,互评修改。
【设计意图:联系诗句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诗文改写,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拓展阅读,涵泳诗趣
1.延伸阅读。
展示交流杨万里描写儿童的古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师生合作读,简单交流收获。)杨万里喜欢写乡村的景象,描绘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场景。
预设:
(1)《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把孩子的天真伶俐写到了极致)
(2)《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3)《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短短几个字描绘出了儿童的无忧无虑)
2.比较阅读。
回归文本,探寻文中三首古诗的异同。
(1)师生合作读。
①范成大享受夏忙时老少劳作的田园场景,写下《四时田园杂兴》。(诵读)
②杨万里喜爱稚子弄冰玩耍的声意俱美,写下《稚子弄冰》。(诵读)
③雷震羡慕那夕阳下牧童吹笛的无拘无束,写下《村晚》。(诵读)
(2)比较感悟三首诗的异同。总结: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儿童的生活,都天真可爱;但儿童活动的环境不同,所处的季节不同,所做的事也不同。
3.拓展阅读。
走出文本,展示交流其他诗人描写儿童的古诗。
预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高鼎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宋)黄庭坚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观游鱼》(唐)白居易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花影》(宋)苏轼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同类作品,“以一篇带多篇”,既让学生积累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又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赏读同类作品,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亲爱的同学们,把童趣写进古诗,儿童在,天真在;儿童在,快乐在;儿童在,自由在;儿童在,幸福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继续品味玲珑剔透的盎然诗趣,吟诵酣畅淋漓的人生欢歌吧。
流年似水,童真可贵。下课!
【设计意图:“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引领学生以读为本,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品味诗中的童真童趣,将会别有一番平静从容的心境。】
【作业布置】
1.全诗改写成小故事,同桌互评互改。
2.阅读并积累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教学反思】
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突出一个“稚”字,既是本首诗的“诗眼”,也是本节课的“学眼”。
一、依托目标,以读为本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以预定教学目标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诗句反复品味诵读,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同时,注重引领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自然、生动、传神,领会作者在诗中所暗含的对丰收的联想,感悟作者的“稚”子情怀。
二、借助想象,体会诗境
一切诗语皆情语。课堂上,以“弄”字为切入点,依托动词“脱”“穿”“敲”逐句展开联想,形成立体的动态画面;在模仿表演中,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限美好与孩童心性的天真烂漫,真正理解“稚子”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
三、多维角度,品味涵泳
对“忽作玻璃碎地声”的解读,并未拘泥于“冰碎”时的懊恼,多角度探寻稚子的内心,乐观、豁达的稚子形象立卷而起。基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以一篇带多篇,延伸阅读、吟咏品味杨万里及其他诗人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正是涵养文化的有力举措。
四、以生为本,不断思改
诗句言简意丰,内蕴含而不露。学生课中虽反复诵读古诗,但读的水平未见明显提升,还需加强有层次、有梯度的引导。综观课堂,教学策略偏单一,反馈渠道偏简单,生生互动不足,课堂生成较浅,导致学生沉入诗歌意境尚显不够。如何以生为本,以读引读,创新开放,张扬个性,还需下功夫用心琢磨。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承载着培养祖国下一代文化自觉的重任。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诗歌教学须以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以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以文化为重,潜心涵泳悟其蕴。我们应和学生一道细“品”深“悟”,倾听诗词深处的灵魂之响,共同建构“语文味”淳厚的课堂,让学生裹挟、吸附与糅合自己的精神生命,使人生洋溢着温馨空灵、深邃幽远的诗意。行远自迩,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