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词品人以诗教
——《浣溪沙》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2-11-28执教梅媛评析彭才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子规黄鸡浣溪沙

执教|梅媛 评析|彭才华

一、文体导入,初读感知词大意

师: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全能冠军”,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音乐、美食样样精通。尤其是在诗词创作方面独树一帜,他创作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简直就是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词(指课题)——

生:(齐)《浣溪沙》。

【评析:无意绕弯,开门见山——想让课堂厚重,必须惜时如金。】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三首词,关于词,你了解多少?

生1:我知道词分为上阕和下阕。

生2:我还知道词与诗是不一样的,词的句子长短不一。

生3:有的词有小序。

师:词的小序是个新知识,它是交代什么的?

生:事情的起因,或是时间、地点。

师:还可以交代——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词。

师:你们课前了解过相关资料,苏轼为何要写这首词?

生:苏轼被贬黄州时,患了臂疾,庞安时是个医生,刚刚治好了他的臂疾。苏轼高兴,和庞安时一起游蕲水清泉寺。

师:于是,写下了这首——

生:(齐)《浣溪沙》。

【评析:学生已经六年级了,以复习的方式交流诗词区别,恰当。如果能和学生稍微体会一下小序的“顶真”手法,就更好了。】

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首词。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由读这首词。(出示)

自由读这首词三遍:

1.读准确、流利;

2.读出这首词内在的节奏和停顿;

3.读出这首词的大致内容。

(生自由读词)

师:好,谁来读第一遍?(生读)声音真好听,读得也不错,有个字的读音有误,谁听出来了?

生:我听出了第一句话“山下兰芽短浸溪”,里面的这个字读“jìn”,不读“qìn”。

师:听得很认真!请你把这句再读一次。

生:(大声)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很准确。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读一次。

(生齐读句子)

师:还有谁来读?

(生读)

师:我发现六(2)班的同学很会读诗,读得字正腔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全体读这首词)

师: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都是三句七言,请按四三节奏处理。老师有个建议,在读的时候,句子之间的停顿稍短一点,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稍长一点,这样效果会更好,我们来试试。

(全体再次读这首词,句子之间和上下阕之间的处理有了区别。)

师:你觉得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生:苏轼到蕲水清泉寺游玩,看到溪水西流发出了人生感慨。

【评析:从读准确到读出节奏,读出基本理解,有板有眼。】

二、还原意象,读词想象渐入境

师:同学们,每一首词的产生,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而作者的情感一般是由外在的事物或景物触发的。苏轼这首词由哪些景物触发了内心情感呢?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呢。

【评析:“情感由事物或景物触发”,直击要害。】

生:有“兰芽”,兰芽很短。有“沙路”,沙路被雨水冲洗得很干净,“暮雨”潇潇下着,“子规”在啼叫。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流水”向西流着。

师:把这些景物放进诗句,再默读这首词,看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见了清泉寺在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旁的兰草刚发芽,很短,浸泡在小溪里,在水中荡来荡去。旁边的松林间有一条非常幽静的小路,路上非常干净,一点杂物也没有。我仿佛听到了雨点淅淅沥沥落下来,滴落在树上,非常清脆。一声子规的啼叫穿破云际,十分动听。

生2:山下溪水里的兰草正争先恐后地冒出来,随着流水扭动着腰肢。清泉寺的旁边有一个茂密的松林,松林里的小路洁净无泥,感觉十分幽静。雨淅淅沥沥下着,子规鸟在雨中发出声声啼叫。诗人站在蕲水边看着眼前的流水向西流去,发出了人生感叹。

师:同学们调动了眼睛、耳朵和心去看见,去联想和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被描绘出来,让人如临其境,十分美好。

【评析:由一个个零散的物象到一幅幅整体的流动的画面,既是诗词教学由意象到意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想象与表达的深化与活化。】

师:同学们看,(出示关键词)山下兰芽——短,极富生机;松间沙路——净,一尘不染;暮雨萧萧下,子规声声啼,门前流水向西去。可是,子规鸟的啼叫声,作者没有写,猜一猜,这子规鸟的啼叫声,应该是怎样的?

(生沉默)

师:请看着你的课文纸,再来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一起轻声读)

生1:是欢快的。

师:为什么是欢快的?

生1:插图很美,在这样宁静的环境里,没有人骚扰,我认为它是比较欢快的。

师:结合了插图,宁静祥和的感觉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是欢快的,不过我觉得是因为词中写了这里景色是非常美丽、非常幽静的,这个子规鸟就应该是很开心的,自然也就会发出很欢快的叫声。

师:你是因为景色美丽幽静,所以鸟儿的叫声也愉悦。

生3:我有不同意见,子规鸟看到了山下的兰芽,然后根据它以往的经验,它知道是春天到来了,所以就非常开心。

师:(笑)你真是子规鸟的知音。知道它开心是因为春天回来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子规鸟的啼叫是欢悦的,实际上是谁的心情是欢悦的?

生:苏轼。

师:为什么?

生:因为苏轼的臂疾治好了,所以心情好,眼中的景物也是美好的。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看来眼中景的淡雅明丽是诗人愉悦心情的投射。此时,你就是苏轼,带着美好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阕。

(生美美地读)

【评析:此环节,甚妙。妙就妙在,猜想子规鸟的叫声,教者既有导语牵引,也给出时间让学生静思;妙就妙在,由子规鸟的叫声推想到词人的心境,顺理成章;妙就妙在,教者深知学生所悟与自己所要教的正好相悖,却决不粗暴打断,强势干预,而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从容引导,并与下一环节形成巨大落差,从而为课堂的下一步转折蓄积强大势能。】

三、结合时代,披文入情探诗心

师:好一幅暮春风光图!苏轼因此美景,激发了内心对生活的热情,于是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不过,同学们,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体会到的明丽淡雅的清泉寺风光,在有的读者看来却并非全然如此。我们先来看一组诗句。(出示)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评析:转折:由学生的自我感悟,到经典意象的传统意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几句都是描写子规,就是杜鹃鸟的,而且它的叫声并不是欢快的。

师:它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很忧伤。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从“残梦”“啼血”“愁”这些词语看出来的。

【评析:“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具体语言。】

师:你很会发现。其实,子规是古诗词里面的常见意象。传说古蜀国国王望帝死后,化为一只小鸟,因为思念自己的子民,夜夜哀啼,啼出的鲜血染红了杜鹃花,称为杜鹃鸟,也叫子规鸟。这个传说无疑给子规鸟这个意象抹上了伤感的色彩。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句诗词。

(生投入地读)

师:一般的古典诗词中,它的确是伤感的意象。而本词中,诗人眼前的暮春三月、春意正浓,可写之景很多,比如可以写松下的野花,细雨沙沙声,等等,为何独取“萧萧暮雨子规啼”这个景致来写?这也许跟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关。请同学们默读资料卡,看有没有其他发现。(出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才气纵横、仕途正顺的苏轼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小人诬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被贬至黄州。戴罪之官,不能签署公文,没有生计来源,生活十分艰难,苏轼的人生理想破灭,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写下了这首词。)

【评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就要善于制造落差。】

师:看了这个背景资料之后,对于子规鸟的啼声,你有什么新的猜测?

生:我现在认为苏轼听到子规鸟的叫声,可能是忧伤的。

师:为什么?

生:虽然臂疾治好是开心的事,但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可能又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官这件事情了。

生:我现在也觉得子规鸟的啼声不是欢悦的,苏轼内心也开始伤感了。因为自己才气纵横、仕途正顺,说明苏轼本来前景应该是很好的,但,就是因为“乌台诗案”,让他理想破灭,所以,在他听来,子规鸟的叫声是忧伤的。

师:现在觉得这个观点成立的举手示意。

(生纷纷举手)

【评析:适度提供背景资料,必要,也重要。】

师:实际上,古诗词中有很多语言密码,除了“子规”这个意象,你看“暮雨萧萧”,春天的雨,一般不用“萧萧”来形容,春天的雨怎样形容呢?“天街小雨”——(生:润如酥。)还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有“斜风细雨——(生:不须归。)其实,这个“萧萧”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秋风秋雨,如我们学过的“萧萧梧叶”——(生:送寒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在这儿,用来形容暮春时节的雨,无疑笼罩了一层凄凉之感,再加上子规声声悲鸣,就唤起了苏轼对自己所处的逆境和困境的感伤。按这样的理解,这句诗,我们该怎样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呢?

(师抽读,生齐读。)

【评析:无论是前边含“子规”的诗句拓展,还是此处引出的“春雨诗句”“萧萧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意颇深。这样的拓展,不仅有别于让学生傻傻地背一大堆毫无关联的诗句,而且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特殊意象或用词的敏锐感觉。】

师:按这样的理解,整个上阕词中,苏轼的心情就不仅仅是欢悦的了。有什么变化吗?

生:前两句苏轼的心情是高兴的,最后一句他开始伤感。他的心情是从高兴到伤感。

师:很好,你发现了苏轼心情的变化。我们这样表示“高兴”,这样表示他对身处逆境的“伤感”,(画一水平线表示愉悦之情,画一向右下方的斜线表示伤感之情。)我们一起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生读上阕)

【评析:按孙绍振先生的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层意象往往一望而知,而深层的意很容易被掩盖,被忽略,被遮蔽。在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情意脉络比之意象更为隐秘,故更不容易全面梳理。一些教师分析古典诗歌,言不及义,往往在于得象忘意,即使偶尔得意,也是片断之意,而非贯穿整体之意脉。”这首词,前有兰草新芽在溪水中摇荡、松间沙路洁净无泥,后又有暮雨萧萧、子规声声,如果不从意脉变化的角度去分析,就只能徒唤奈何了。】

师:“萧萧暮雨”这种凄凉之感,还要渲染一下。(生再读上阕)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你的生活中,曾遇到了哪些挫败或打击呢?

生1:我记得四年级下学期,有一次我数学只考了80 多分,就很失落。

师:因为成绩不好而失落。

生2:有一次上课,我每次举手,老师都不叫我,我就有点伤心。

师:(微笑)没被认可的伤感。

生3:我比较喜欢朗诵,但是这段时间嗓子哑了,就感觉我不能再前行了。

师:(微笑着摸摸学生的头)其实前面的路还长着呢,还有很多机会呀,嗓子会好起来的。

生4:我在2019 年去参加市级跆拳道比赛,那一次,我与冠军只差2 分,我感到很伤心。

师:你也很了不起。

【评析:教学,与儿童生活相联系,与心灵相通。如此,语文方能生根。】

师:都有挫败,我们该怎么面对?我们先来看苏轼怎么做,苏轼一直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吗?(生:没有。)为什么没有?

生:他看见了门前流水向西流。

师:当他看到这异样的景致之后,心里为之一振,豪情陡升,信笔写下这千古名句——

生:(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评析:引出下阕,自然而然。】

师:“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黄鸡”出自白居易的诗句“黄鸡催晓丑时鸣”,黄鸡催晓说明一天过去,形容时间流逝。“白发”指人老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要在老的时候悲叹时光易逝。

师: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很好!表示时光流逝的诗句,你知道的还有那些?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评析:唤醒学生的诗词积累,巧妙突破“白发唱黄鸡”的理解难点。】

师:对啊,不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吗?为何苏轼要反问“谁道人生无再少”?

生:因为“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黑发变白发,逝者如斯夫,为何苏轼还要反问“谁道人生无再少”?

生:(读)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流水向东,天经地义。正所谓——

生:(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师:所以李煜曾这样无奈——

生:(齐)人生长恨水长东。

【评析:诗词积累,随处生发。】

师:而这“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异样景致,无疑激发了苏轼内心的斗志,他这样告诫自己——

生:(齐)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哪个字最有力量?

生:“休”字最有力量,强烈地表达诗人不服老的豪情。

师:强调这个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这是一种决绝的态度,他想告诫天下所有人——

生:(高昂、坚定)休将白发唱黄鸡。

【评析:以“休”品志,一咏三叹。】

师:同学们,当年写下这首词时,苏轼已经45岁,在当时算步入老年了。那么苏轼这是想返老还童吗?

生1:我觉得,苏轼只是想回到年轻的时候,那种才气纵横、前途无量的光明状态。

师: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生2:我认为,他想摆脱这个挫折,整顿自己的心情,重新向小人挑战。

生3:我觉得苏轼不是想返老还童,而是不服老。有个词叫“老当益壮”,我觉得这个词用来形容他最恰当。

师:是的,正如曹操所言“老骥伏枥”——(生:志在千里。)这是老当益壮的苏轼!

师:一起再来读这老当益壮的宣言。

生:(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读出一个怎么样的苏轼?

生:我读出了一个不被命运打败、自强不息的苏轼。

生:我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的苏轼。

生:我读出了一个积极上进的苏轼。

(师板书:自强不息)

【评析:论词知人,顺理成章。】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理解,再读一读下阕。

(生读下阕)

师:(指板书)此时苏轼的情感线,该怎么画?

(一生上台: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画。)

师:该用什么词来表达他这个时候的心情呢?

生:高昂。

生:激昂。

师:有的说“高昂”,有的说“激昂”,用哪一个更准确?

生:激昂。

(师板书:激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词的语言密码、时代背景,读出了苏轼在《浣溪沙》中(指板书)由愉悦到伤感再到激昂的曲折的心理变化。从中感受到了苏轼这位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现在,你就是这个内心情感曲折变化的苏轼,再读一读这首词。

(生读全词)

【评析:诗词,活在诵读的声音中,此之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四、类诗互证,读词品人以诗教

师:苏轼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不仅这样写,更是这样做,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出示苏轼被贬线路图,音乐缓缓响起。)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异常坎坷,他被贬官多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处境艰难。他有诗句这样自问自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么,他是怎样面对这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的呢?(出示苏轼三次重大被贬经历中的相关诗词)

【评析:由学生的粗浅理解引向意象的传统意蕴,由古人的经典诗词引向儿童的具体生活,再由词作名句引向词人心志,这堂课一转再转,步步为营,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殊不知,精彩还将继续。】

师:被贬黄州,与朋友一起出游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唯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拐杖,他怎样的潇洒,读——

生:(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豪放呀!再读。

(生再读)

师:被贬惠州,条件相当恶劣的岭南地区,苏轼依然踏实安睡,书童这样告诉道士——

生:(读)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师:这是淡定从容、乐天知命的苏轼呀!

(生再读)

师:被贬儋州,在山岚瘴气的天涯海角,虽九死一生,但苏轼把这当作了见闻奇绝的旅行,他说——

生:(读)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师:(情绪激动)再读。

生:(声调转高、情绪饱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师:好一个“不恨”!九死一生却“不恨”!这与李煜的“长恨”是截然不同的境界!他告诉我们,世界报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这是豪放、洒脱、从容坚强的苏轼。

生:这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苏轼。

生:是笑对风雨的苏轼。

(师板书:乐观豁达)

【评析:由诗词,到人生。】

师:苏轼就是这样,用他从容洒脱、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笑对风雨,笑对一切困境、逆境。他又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呢?老师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做了整理,请一个同学来读。(出示)

生:(朗读)被贬黄州时,苏轼在创作上锐意精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名扬天下的大作问世,他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

师:请大声读出这两个关键词——

生:(齐)身处逆境,大有作为。

师:因为他曾这样激情自勉——

生:(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当他走向迟暮之年的时候——

生:(齐)苏轼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设监狱医师,全力救济饥荒,为拯救百姓,减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多方奔走,呕心沥血。

师:这真是——

生:(齐)迟暮之年,为民造福。

师:因为,他曾这样铿锵落笔——

生:(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评析:诗人,以人生写诗;教者,以诗溯人生。】

师:同学们,这首词读到这儿,我想问一下刚才那位因成绩不好而倍感失落的同学,如果下次,你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在心里暗暗念苏轼的哪些诗句?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我想问问刚才说自己因跆拳道比赛失利而伤心的同学,如果你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洒脱地念苏轼的什么诗句?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啊,同学们,作为年少的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逆境,一定要记住苏轼的这几句诗——

生:(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指板书)有愉悦,也有忧伤;有顺境,也有逆境。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像苏轼那样,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一切。(配乐吟诵《浣溪沙》)

师:诗品,即人品;学词,就是学做人。所以,我们说——

生:(齐)读一首诗词,读一位诗人,读一种人生。

师:推荐大家去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走近苏东坡,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气象。下课。

【评析:回扣儿童具体的生活,把经典诗词以最亲切、最熨帖的方式植根在儿童心灵。这,便是理想诗教的力量。】

附板书:

自强不息 乐观豁达

【总评】

诗以蕴藏为美,课因厚重而妙。梅老师此课,因诗意的层层破解而厚重大气,因诗句的灵活拓展而诗意盎然,尤其能通过层层推进的诵读和发人深省的提问破解诗词意蕴,塑造儿童诗心。

先谈诵读。诗词所承载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内涵,只能在虚心涵泳中切己体察,而“涵泳”“体察”,唯诵读而已。因为,诵读本身就是对诗歌作品生命的呵护和自身生命的感发。梅老师深谙此道,整堂课以诵读贯穿,具体有以下三个层次:

1.读准读通,因声解义

诵读以自我理解为前提,是由声解义的过程,是根据声音探寻文本意蕴的理解方式。“因声解义”一般放在诗歌教学中的“初读整体感知”部分。开课之初,梅老师从词体入手,理解“小序”的作用后,根据学生现有诵读水平及时正音,解决字义,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词的大意。

2.读中有感,因声传情

诵读是“因声解义”到“声情并茂”的实现桥梁,是由“读”到“感”的通道。“感”从何来?诗句所蕴诗人之情与读者兴会的情感共振。本节课,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自由猜测、巧设矛盾、借助资料、求证辨析等教学活动,以此还原意象后,判断出子规实乃悲啼,是诗人被贬黄州心境的投射,从中发现诗人心情的曲折变化。此时,进行角色想象,反复诵读传情——传达作品之意、诗人之情及切己体察之感。

3.读有所悟,因声求气

“气”指“神气”。诗歌的“神气”是指诗歌所蕴藏的神韵、气象,刘大櫆说:“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诗亦然,唯声法诗人,方能因声求气,并最终实现与诗人心心相通。本课,学生在梅老师配乐诵读苏轼三次被贬写下的诗句,体会诗人笑对风云、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后,他们已经不仅仅在读诗人,同时也在读心中那个以后的自己;当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以诗歌自勉时,他们的诵读完全是移情体认之上的言语、情感及审美体验的诗心唤醒,这才是理想的诗教。

再论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梅老师通过深刻研读诗歌文本,发现诗人笔下景物都有形容词予以特点强调,唯子规鸟的啼声素面朝天,不着一字。于是抓此空白点,设下一问:猜一猜,这子规鸟的啼叫声应该是怎样的?本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用词清雅,梅老师通过学情分析,预测学生基本会认为子规鸟的啼声是欢愉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学中,梅老师首先认可学生的各种猜测,埋下教学伏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欢悦;,接着引入“诗无达诂”的诗学观,告知学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理解,与学生之前的认知形成冲突,让教学发生转折(梅老师此课多处转折,此为一)。然后通过相关诗句引导学生发现古典诗词的语言密码,并再次提问:“诗人眼前的暮春三月、春意正浓,可写之景很多,比如可以写松下的野花,细雨沙沙声,等等,为何独取‘萧萧暮雨子规啼’这个景致来写?”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判断诗人选择暮雨和子规鸟的真实意图,从中得出子规鸟啼声伤感,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对领悟诗歌深层内涵、鉴照诗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梅老师也善于在无疑处设疑。例如,在诵读词的下阕进行初步理解后,梅老师问道:“苏轼是想返老还童吗?”学生势必要结合苏轼身世处境进行思考辨析,进而走进苏轼真实的精神世界,为之后体悟苏轼的人生境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设计,让课堂充满强大的张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审美力、语言表达力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子规黄鸡浣溪沙
子规声声
两个朋友
乱用成语的忘忘熊
怀屈原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除夕 一九五八年
宣城见杜鹃花
抢虫子
浣溪沙·习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