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教”:让诗歌回到诗歌
——访“四川‘以诗教’诗歌教育科研团队”负责人余小刚

2022-11-28受访者余小刚采访者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教文体诗歌

受访者|余小刚 采访者|本刊记者

一、教育要让心灵开出美好的花朵

记者:我们知道,您25 年前是创作诗、评论诗的作家,近年来又积极倡导诗教,这有必然的联系吗?

余小刚:肯定有联系。如果说,我最早创作诗,是基于年轻时期的青春萌动的话,那么,当我从教育专业思考出发,就很自然地把教育与诗联系起来,并且主要聚焦诗歌到底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我的思考首先来自自我审视。诗歌于我,是度过贫困的主要食粮。后来的发展,其实很多得益于自己创作诗、评论诗积攒的思维、语言、审美、文化等经验集成。

其次是对时代社会的关注。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经历了诗歌走红、落寞的时代。今天,当我们把“人,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为公众话语时,我们就知道,对于当下社会生活来讲,诗歌已经成了奢侈品。理由很简单,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诗歌代表的精神生活在被淡化。但是,当有人突然发出“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呼声时,这实际上表明了诗从来没有远离社会生活。因为,诗心永远存在。

最后是从教育的发展审视。1996 年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开设《中外教育理论选讲》时,对我国教育历史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诗歌教育实际上贯穿了中国教育始终。不仅像孔子、荀子、韩愈、朱熹、王阳明等大教育家践行诗教,颜真卿、苏轼、邵雍、陆游等大诗人还以诗来引领教育。

我们必须去想想“为什么”!日积月累的持续研究,我发现,诗歌的育人价值远远超过了我的已知。

记者:能否描述一下您认定的诗歌的育人价值?

余小刚:正像爱尔兰诗人希尼说的那样,“诗歌不能阻止一辆坦克”。诗歌教育不是功利性教育,但是人的发展需要诗歌的滋养——人的内心世界需要诗的鲜花,人处前路茫茫时需要诗来激励,人有内心涌动需要诗来安抚,人的美好瞬间需要诗来点缀,人在想象贫乏时需要诗来滋养……教育,要让心灵开出美好的花朵。

二、从中华诗教传统中汲取营养

记者:您提到中国有优秀的诗歌教育传统,能简述一下吗?

余小刚:中国自有文献记录就有诗歌教育,《周礼》有“太师教六诗”之说。孔子执教,《诗》为六经之首,孔子甚至建立了完备的诗教体系,包括诗教的目标、功能、原则和方法等。其总原则是“诗书执礼”,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

孔子之后,孟、荀继续高扬诗歌教育大旗,荀子还提出“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的诗教功用论。汉初“四家传诗”直承孔子诗教,为汉初立“诗”为“经”起到了关键作用。嗣后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尤其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理论上将“诗”从《诗经》剥离出来,并对“诗”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阐释。而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则开始了诗教的教材编辑,对诗歌创作和传承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大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其源于诗教,太宗、玄宗朝立“十三经”于当时的国学机构,实际上就是将诗教立为国家课程,将《诗经》作为“统编教材”,且开始了“以诗取士”的教育导向,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了诗教。像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就在官学教过“诗”,并且提携了贾岛、李贺等诗人,晚唐诗人孟郊《教坊歌儿》写道:“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可见,诗教在唐朝教育领域有着怎样的繁荣气象。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治理念,使得文化空前发展,甚至因为皇帝亲自写《劝学诗》,人人怀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想开始习文学诗。从蒙学开始,《咏史诗》《千家诗》成为当时诗教的核心教材,大教育家朱熹根据自己的“德育”思想编撰了《训蒙诗》,诗人汪洙编的《神童诗》本身除了“德育”外,更有智识之育,如“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就是明证。两宋在诗教的价值方面,提出了“治心”“明理”和“观物”之说,完善了诗歌教育脱离“经学”的实践体系。

明清诗歌教育更为细化,教材建设更加丰富,诗教价值更加明确,教学方法更加专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例如,李元度有“在小学时,天性未漓,凡事以先入之言为主,尤当使渐摩于诗教,培养其生机,庶能鼓舞奋兴而不自已”的实践理念,余治有“培育性情,开豁心地”诗教功用的精准观念,对今天无疑都有很好的启示。

探视中国诗教历程,我用八句韵文来总结其发展线路:政教合一诗开化,儒学正统诗入经;文人创作诗立体,选拔取士创作兴;编撰经典岂雅技,诗心涵养修德行;书院童音静夜思,人间处处见月明!

记者:您觉得当前诗歌教育有哪些不足?

余小刚:这个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将其凝练为六大方面:一是理论时空——醉氧,二是教学思维——缺芯,三是诗歌创作——贫血,四是课堂实践——断链,五是心理认知——错位,六是示范指导——乏力。我以为这个概括相当准确。我更以为当今诗歌教育教学最大的缺失是文体教育价值不明。其表现为当今语文教学没有像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对诗歌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探究,名师展示的课例也寥寥无几,正是这些原因,诗歌教学可资借鉴的方法不多,教师不能“依体而教”。我想说,古诗词教学要“懂行”!

记者:您认为教师该怎样“懂行”?

余小刚:简单地讲,教师要确立“以诗教”而非“教以诗”的核心理念。教学诗歌,就要让诗歌回到诗歌。具体地讲,教师除了要熟悉课标对诗歌课文教学的要求外,还要做到“两个提升”和“五项行动”。

“两个提升”:一是诗歌素养的提升,教师要能够记诵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诗歌经典作品、懂得一些中华诗歌理论、能够独立鉴赏经典诗歌作品,如果能够创作一定质量的诗歌作品那最好;二是诗教修养的提升,教师要按照诗歌教育规律执教,就要理解诗歌文体特征,掌握诗歌文体育人常识,创新诗歌教育实践。

“五项行动”:一是从教材研究出发,研究教材诗歌课文教学创新,做诗教的明白人;二是做诗教理论建设者,跳出一般的阅读教学理论,重新研究诗歌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文体特征和教学规律;三是探诗教方法策略,研究诗歌教学的方法论及创新诗歌教学模式;四是与时代教育整合,研究基于“五育”融合的诗歌教育资源应用;五是存诗教典型案例,研究经典诗歌教学案例。

三、重构诗歌文体的教育价值

记者:我注意到您多次提到诗歌文体教育价值,您对诗歌文体教育价值是如何展开研究的?

余小刚:研究诗歌文体教育价值是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诗教历史文献维度,广采古今中外关于诗歌教育价值的有关历史文献;二是时代教育哲学维度,充分结合当今时代的社会特征、文化特征、教育特征,契合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核心要求;三是诗歌文体特征维度,探究诗歌文体的独特意藏、表达方式、育人功用。

记者:您取得了怎样的研究成果?

余小刚:最初的研究,我把诗歌文体教育价值概括为六个方面:诗意语言的修炼、诗性智慧的奠基、诗美情感的疏导、诗心审美的积攒、诗歌精神的锻造、诗美创造的发蒙。后来,结合课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描述,我又概括了诗歌文体教学价值的六个方面:言语生命的发蒙、质感语言的奠基、想象直觉的唤醒、美好情感的激扬、诗歌精神的激励、文化认知与积淀。

记者:请您详述一下六大价值的内涵及其教学实施。

余小刚:语言本身出身于生命心志的突然勃发,本身就充满诗意,中国的语言发展更是诗意盎然,例如汉字“美”,就是对生活资源发自内心的赞许而得。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音韵质感、节奏和谐、语义准确、表达形象,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资源,因而,许多家长在儿童学习语言时懂得借助诗歌资源。那么诗歌教育怎样来实现诗意语言的发蒙呢?可以通过诵读培养节奏和语感,通过诗歌鉴赏积攒语言审美经验,通过诗句积累提高词汇累积,最终化佳句为语言运用,通过诗歌仿创,积累诗性语言张力的锻造,培养语言诗性质感。

诗性智慧按照维柯的说法,是先于理性和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是与感觉力和想象力相联系的。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以己度物的隐喻。我愿意把诗性智慧理解为以感性思维为特质的,包括认知感觉力、事物描述想象力、思维直觉力、言语组合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文化鉴赏能力的综合品质和能力。如果我们赞同教育要遵循儿童年龄特征,那么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培养儿童诗性智慧。因为儿童立场的教育,应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还原阅读客体,唤起感性,取向审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心灵柔和、向善求真,获得终身发展的智慧。那么,怎样以诗歌教学来实现对儿童诗性智慧的培育呢?一是让学生在诗歌作品的吟哦中,在大脑里建立对诗歌作品涉及的事物的形象还原,刺激想象和联想,积累直觉思维经验等;二是诗画融通,以诗和绘画两种艺术体验,锻炼融通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在诗歌作品营造的意境中,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由此内化审美力,形成审美发现力,这是一切创造力的智慧之源;三是利用关键诗句或诗眼的反复阅读,促进情感的生成与表现;四是以类诗互证的学习体验锻炼对比连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五是通过学习诗歌作品意象跳跃的有效导引,感悟语言悖常的美妙和语言组合能力培养;六是让学生徜徉在具体的诗歌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获得与文本情感相通的情感、情趣、意趣等审美经验。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教育从来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是情感认知、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激扬、情感价值取向、情趣生成等。而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诗里都能够找到,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都可以通过诗教和其他艺术教育来完成,诗歌阅读本身就能够疏导情感。

诗歌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诗心塑造。诗心是一种观万物兼有喜乐之心,对名利有安然恬静之心,见新生事物而生欣赏之心……诗心塑造主要通过诗性审美来实现。诗歌教育可以在鉴赏诗歌作品中,积攒人文知识和审美知识,在吟诵体验中培养美感,在对诗歌形象和画面的想象中,在具体作品的感悟中提升审美情趣。

诗歌作品是人类的精神作品,中国的诗歌精神从来都蕴藏了个人抱负、家国情怀、光明向往、尊重豁达等与人类价值对称的精神,新诗则在赞美生命、歌颂青春、礼赞自然美和童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诗人杨炼说,诗歌精神“是诗人以自主的意志对历史、社会、时代和现实,还有一切精神领域的直接面对”。每一个时代,诗歌精神都是人类发展的冲锋号,如果我们承认语文教育要为儿童打好精神的底子,就应该以诗教来实现。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来建造的。某种角度讲,一切创造都源于对美好的向往。诗美创造是以语言为载体,以美为线索,以思维发生和不断创新、趋近人心灵实体的创造,可以说,诗美创造,可以显示儿童创造的本质。诗歌教育促进儿童诗美创造主要通过阅读诗歌作品激发想象思维的创新、直觉思维的创新、跳跃思维的创新、通感思维的创新、意象排列的创新等等,并由此积攒儿童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

事实上,诗歌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止这六种。我们常说,教育要培养国家元气,语文教育要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诗歌教育就是实现这些价值最好的教育资源。

我们提倡“以诗教”,实际上就是让诗歌教育形成一种“以诗教+”的育人模式,让诗歌教育实现诗歌文本资源运用的高质量、最优化。

猜你喜欢

诗教文体诗歌
诗歌不除外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