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2022-11-28

文教资料 2022年15期
关键词:鲁迅初中语文教材

宫 超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布情况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鲁迅作品7篇,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根据以上统计,鲁迅文章的选取虽较之前的语文教材数量减少了很多,但总体上也占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家作品数量第一的位置,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特点

1. 深刻的思想性

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对人民的毒害,其思想性非常深刻。以小说《孔乙己》为例,书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因为偷书被打断了腿,鲁迅借着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太多不满,而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无疑是一个难点。

2. 主题的模糊性

部编本教材中很多作家的文章大都主题清晰,容易把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即便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也能很快抓住该文的主题——作者对济南特有冬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而鲁迅先生的文章主题却没有这么容易被抓住,以《藤野先生》为例。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我们就可以先入为主地认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描写藤野先生,但是文中还穿插着作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清国留学生的愤懑等,所以我们就该意识到这篇文章中还蕴藏着一条不可忽视的情感线索:作者的爱国之情。但仔细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到底是描写藤野先生还是在表达他的爱国之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一步一步地确定主题,也需要学生在课后多多阅读鲁迅的文章。

3. 语言晦涩难懂

鲁迅的许多文章都存在着部分语言晦涩难懂的情况。文、白两种语言杂糅,异体字大量存在,还有外文的使用,这些使得初中生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产生了很大障碍。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1]。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还不是很好,加上学生远离鲁迅的时代,所以在第一次阅读这句话时很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解决语言上的疑难,品味鲁迅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一)鲁迅作品教学现状

1. 师生教与学畏难情绪过大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鲁迅的文学作品是重点和关键的内容。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因为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而对鲁迅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反存在畏难情绪。通过与初中一线教师沟通,笔者了解到超过一半的语文教师认为鲁迅作品难教,不愿意教,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时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在畏难情绪的影响下,鲁迅作品的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如同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 教学效果欠佳

虽然目前初中阶段对鲁迅作品教学十分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仍有待提高。笔者在调研期间,感受到鲁迅作品教学的课堂氛围非常沉闷,尽管教师讲解了一堂课,但学生仍难以理解。通过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交流,笔者发现,有极少的学生在学习完鲁迅的文章之后会有深刻的感悟,大部分的学生竟然已经忘却,更别提从鲁迅的文章中获得什么价值了。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学懂鲁迅的文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鲁迅作品教学现状的成因

1. 鲁迅作品难懂

调研期间,笔者采访了很多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反映鲁迅作品难以把握。现在的初中生大都是“00后”,还属于青春期,他们涉世未深,缺少生活阅历,而鲁迅的文章本身就比较精深,思想性较强,学生无法理解,自然就不愿学习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首先,是时代背景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大多数在1920—1930年创作出来的,在这个年代,中国有太多的事件发生了,而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也正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经过他的加工润色表达出来的,学生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会导致对文章思想及情感理解得不深不透。其次,是文章内容本身不易理解。

2. 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对教学秉持的态度,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有很重要的作用。[2]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思想上的误区,这也间接造成了讲解鲁迅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总的来说,目前初中语文教师急需调整的教学观念有以下两点。

(1)对鲁迅作品的标准化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总是按照教师参考书的答案来讲授,过于标准化、绝对化。在应试压力的影响下,语文这个学科也有了标准答案,很多教师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而是一味地死板讲授,采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专注于应试训练,使得学生在理解鲁迅作品上出现了偏差。

(2)对鲁迅作品的政治化解读。鲁迅的文章于建国初期选入语文课本,从那时起,教师在解读鲁迅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存在一些政治化色彩。很多教师一讲鲁迅先生的课就告诉学生鲁迅有多么伟大,并且他们往往认为鲁迅是反帝反封建的代表人物,便一味地这样讲授和理解。这就导致了鲁迅作品的教学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方面师生认为鲁迅是伟大的,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又不喜欢鲁迅的作品。如在讲解《孔乙己》时,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当时的封建制度坑害读书人的事例。这种解读不能说是不正确的,只是这种政治主题与学生生活距离太远,但是文学作品应该是生动的,教师将鲁迅作品生动的一面掩盖上了,学生就感受不到文学作品的美感了。这也是导致鲁迅作品难教的重要原因。

3.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据调研,笔者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大都采用“讲授法”,这样的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调研期间,笔者听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堂课,教师的教学步骤无非是作者介绍、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分析写作特点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不高,在落实课文重难点时,学生思维并不是很清晰,这时,教师只好自己念出答案。鲁迅及其作品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了,但是鲁迅作品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其实并没有过时,教师这种始终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将这种精神合理地向学生传递。为此,教师应注重优化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改进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上遇到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一)师生走近鲁迅,加强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鲁迅离开我们已经80余年了,可是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他。只有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才能真正地了解他。

1. 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体会鲁迅的情怀

钱理群先生在南京师大附中进行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验时指出:“我要告诉孩子的是鲁迅是一个‘真’的人,我要讲一个真的鲁迅,要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亲近感,让他们愿意接近鲁迅。”[3]由此可见,在讲授鲁迅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学习鲁迅的人物特点。例如,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展示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展示了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时候也和普通小孩子一样喜欢玩耍,他也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动作,也会偷偷跑出去玩。学生如果能了解到这样的鲁迅,就自然会将自己的童年时期与鲁迅的童年时期联系在一起,觉得鲁迅与自己好像亲近了许多,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在讲解《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将他的爱国事迹向学生讲授清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鲁迅,也能让学生学习鲁迅的那种不甘沉沦、坚韧顽强的品质。

2. 走进鲁迅的时代,体会文章的思想

鲁迅的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既是他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同样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并看懂鲁迅,只着眼于人事是不够的,还要联系时代背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价值。例如,在《故乡》中鲁迅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闰土,但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却显然已是两个样子。文中写到了鲁迅再次见到闰土时的情景:“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4]由此可见,闰土少年和中年时代的强烈反差,可以成为吸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切入点。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片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闰土巨大反差的来源。鲁迅接着又在文中交代了原因:“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5]这便是对鲁迅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以后,才能对文章中的人物及其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二)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效果

1. 突出鲁迅作品的文学性

要用文学的眼光学习鲁迅。在学习和了解鲁迅时,应采用语文学科特有的形式。现实情况下,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采取固化的教学思路,这种固化的教学思路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应试技巧,而文本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具有文学性、审美性的部分,教师并没有讲解清楚,而这些正是鲁迅作品的经典性所在。例如鲁迅作品的语言其实是极具美感的,寥寥数笔就可以创造出极大的画面感:“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还有闰土在西瓜地里手握钢叉尽力向一匹猹刺去……看似简单的话语所带来的视觉及语言刺激是强烈的,画面感十足。这便是鲁迅写作的精妙之处。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自然会觉得原本以为枯燥的鲁迅作品其实也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2. 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长期的标准化解读和政治化解读还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对文学作品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课后阅读原著就显得十分重要。据调查,初中生能在课后继续阅读鲁迅作品的人数不多,这说明学生对鲁迅作品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阅读原著,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从而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和效果。例如上文说到《藤野先生》主题的模糊性,一般教师都是直接参照教师参考书教给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在讲藤野先生,但是为什么“鲁迅的爱国情怀”不能成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呢?学生如果阅读过原著,那就会有自己的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在课上设置一个辩论活动,让学生来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 注重使用“问题讨论法”

鲁迅文章内容繁杂,语言晦涩。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疑问,那么学生就有了去深入阅读课文的兴趣,而不至于漫无目的地读课文,这样便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教师大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阿长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那么学生在对课文不怎么了解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回到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将所有的问题都解答完后,他们也就对整篇文章都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 注重使用对比阅读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期间,应采取对比阅读的形式以优化讲解鲁迅作品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描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教师就可以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等情节与《社戏》中的“野外放牛”等情节比照着向学生讲授,这些充满着童真童趣的情节,通过教师这样的讲授就会使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又比如《故乡》中闰土的形象,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引导学生对比闰土少年和中年时期在外貌上和性格上的不同特点,将这些文段放在一起比较学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会闰土受封建社会的毒害之深。再如,将《故乡》和《孔乙己》放在一起比较,将造成闰土悲剧的原因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闰土和孔乙己虽然身处社会底层,虽然都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坑害,但不同的是孔乙己的悲剧还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教师如果这样教的话,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内涵的把握就会更清晰,也会记得更牢。

四、结语

本篇文章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研究主题,通过走访调查和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初中鲁迅作品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师生畏难情绪过大、教学效果欠佳等。因此笔者针对目前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提出“走近鲁迅”“改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三条改进策略,希望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总之,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鲁迅的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也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梳理。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实践,学生在离开校园时会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个更深的感悟。

猜你喜欢

鲁迅初中语文教材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