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2022-11-28李紫岩
李紫岩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0)
0 引言
有关企业环境绩效影响因素的学术文献,多数研究关注政府行为、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管理特征、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等企业内部治理因素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保护实践的重要影响,较少有文献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从企业治理的视角出发,利用从公开数据库获取的二手数据实证分析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为企业提高环境绩效提供建议。
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1 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
环境绩效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期望的程度。本文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为了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通过其主观努力所做出的贡献。
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因素可以总结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环境监管、法律法规及行业竞争等。政府制定环保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政府环境监管、环保法律法规会激励、督促企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降低排污水平,从而提升环境绩效[1]。此外,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社会环境可以促使企业为了树立绿色环保的社会形象而提高环保投资,对环境绩效产生积极作用。李卫宁和陈桂东(2018)得出了外部制度环境对企业环境绩效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研究结论[2]。
内部因素对企业环境绩效表现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涵盖了企业规模、企业声誉、治理结构、融资能力、员工管理等方面。企业规模越大,财务状况越优良,声誉形象越正面,往往会对社会整体产生更大的影响,与其利益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就会对企业更加关注,抱有更多除经济效益以外的期望,从而促使企业实施更多与保护环境相关的行动。拥有大型董事会、多样化高管团队、员工绿色管理模式的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改善环境绩效。另外,有效的内部控制、股权性质和两权分离均能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
1.2 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环境绩效
高阶梯队理论认为高管的价值观、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偏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战略方向及经营活动产生影响[3],高管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其决策是决定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关键因素。高管的行为态度对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至关重要,企业环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施行同样取决于高管的决策。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对管理团队采取股权激励有利于协同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减少二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降低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风险[4]。因此,对企业的高级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可以通过赋予高管企业股东身份的方式,来激励高管更多地去思索企业在较长时间跨度内的综合利益,管理者出于希望自己所持股份增值的目的也会更加倾向于提升企业的长期绩效,增加企业价值。
虽然将股权纳入员工奖励措施在短期内会提高企业营运的成本负担,给企业的财务绩效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5];但从长期来看,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通过缓解两权分离的代理问题来鼓励管理层为企业谋取积极的社会声誉以及可持续发展,减少公司因污染环境受到行政处罚的可能性,减少营业外开支,提高公司的长远价值。基于此,本文推测高管股权激励可以激励高管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与能源消耗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在此提出假设1: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1.3 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内部控制是管理层主导,全体员工参与,贯穿于企业各层面、各阶段的具体政策与程序规范。COSO委员会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目标应涵盖财务、环境、社会与治理等信息。我国《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在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中指出:上市企业需要在追逐利益的同时,通过持续监控,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效能,降低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引导社会正能量,是上市公司的职责所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效用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识别和管控公司经营的风险,提升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经营效率与社会责任承担等,内部控制的溢出效应会体现在成本、审计、债务信用、信息披露等方面[6-7]。
综上,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管控风险,降低企业陷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概率,同时能够防范部分管理者为了取得短期利益而减少环保活动的投入成本。此外,保护环境也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会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的表现。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会正向调节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促进作用。
2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需的环境绩效、高管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相关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的上市公司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公开数据库,包括国泰安数据库、万得数据库与迪博数据库。本文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15—2020 年A 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的时间点为2015 年,是国家“十二五”时期与“十三五”时期的交汇点,是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总体布局战略高度的关键点,也是政府大力进行环境治理的加速期。为了使数据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本文参考主流研究的做法,根据以下标准对数据进行了选取和处理:(1)排除标记为S、ST、*ST、SST、S*ST 的样本上市公司;(2)排除金融保险类以及进行破产清算的样本上市公司;(3)排除数据严重缺失且无法查证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筛选后,本文获得3 865 个可用观测值。数据处理工作主要通过Excel 和Stata 15.1 处理工具完成。
2.2 变量定义与测量
2.2.1 被解释变量
企业环境绩效(EPI)作为直观衡量企业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数值指标,需要整体全面地反映出企业在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减少环境污染、绿色研发投入等方面做出努力所产生的累积效果,但其评价标准与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界定。部分研究选取了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EP)对于企业环境绩效的评分排名,或是根据ISO 14031 标准对企业进行人工评分,但是主观的评价方法缺乏客观公正性。本文采取李平等(2015)、周晖等(2017)学者的衡量方式,通过测算企业营业收入及其排污费的比值来表示企业环境绩效[8-9]。其中排污费是指政府为了反向激励企业重视环境保护而向企业征收的惩罚性质费用,是企业在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排污费和绿化费之和。这种测量方法统筹协调了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表现与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能够客观展示企业环保行为与企业创收行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以单位排污费的营业收入为基准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水平(EPI),即EPI=ln(营业收入)/ln(排污费)。该指标数值高的企业具有较优的环境绩效。
2.2.2 解释变量
高管股权激励(Share)是企业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赋予高管团队持有公司的股份,具体测量方式为高管团队持有股本数量占企业总股数的比例,即高管持股数/企业总股数。该数值指标排除了企业股票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可以较为准确、客观地展现出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与高管感知到的激励强度。
2.2.3 调节变量
内部控制(ICQ)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通常需要反映经营回报信息、合法合规性、安全保障、战略执行及披露真实完整等方面。本文通过由深圳迪博所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标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加以评价,该指标值越高,即表示企业的内控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强。本文将内部控制指数除以100 对其进行标准化以防止异方差的出现。
2.2.4 控制变量
本文研究高管股权激励、内部控制与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参考现有研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控制了高管个体特征以及企业经营现状等变量,以减少其他因素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产权性质(State)、公司规模(Size)、企业成立年限(Fage)、股权集中度(Oc)、资产负债率(Level)、两职合一(Dual)、董事会规模(Bsize)、行业差异(Indus)、年份(Year)。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及测量
2.3 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上文提出的假设进行结论检验。
为了探究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本文设置如下模型:
为了探究企业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本文设置如下模型:
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先对所有变量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以了解各变量的基本情况,结果见表2。由表2 可知,企业环境绩效(EPI)的均值为1.482,最小值为0.630,最大值为3.356,总体层面上来看我国企业的环境绩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并且样本企业之间的差异明显,我国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相关投入也有待提高。总体样本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Share)平均值为0.118,标准差为0.104,最小值为0。该结果说明部分企业并未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而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企业其赋予高管的股份数差异明显,激励强度差距大。内部控制质量(ICQ)的均值为5.105,说明我国上市企业整体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实行较为严格,陷入重大违规事件的风险性得到了积极控制;内部控制质量的标准差为1.328,说明不同行业、不同经营时期可能使企业内部控制指数呈现出不同。控制变量中,产权性质(State)的样本均值为0.592,说明本次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比例较为均衡,国有企业较多。企业规模(Size)的总体均值为22.817 且与中位数比较接近,说明样本企业的总资产量相差不大。资产负债率(Level)的均值是0.458%,最小值为0.067%,最大值达到0.924%,说明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较大且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杠杆存在明显差异。股权集中度(Oc)的均值为0.532 7,最大值为0.910,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中的大股东占比高,企业较易出现大股东把控公司的情况。董事会规模(Bsize)的总体均值为2.198,说明样本企业的董事会规模、结构较为完整。
在进行回归之前,本文先进行相关性分析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环境绩效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假设1 有初步的支持;根据表3 展示的相关性系数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 以下,因而不存在重大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 变量相关性分析
3.2 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本文在进行回归前对数据做了以下预处理:对数据中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为提高交互项回归系数的解释力度,在构建乘积项前对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3.2.1 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
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的高管持股比例可以充分产生优化管理者决策的作用,即高管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企业的环境绩效带来明显的提升效应,假设1 得到支持。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动态的利益激励方式,管理者的收益直接与企业的价值挂钩。企业通过赋予管理者的股权的方式使高管更加有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协同了高管与股东的利益函数,因而使得企业高管在实际管理决策中发自内心地考虑企业和股东的长期利益、真实利益,愿意为提升企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等通常不会有短期利益回报的事项进行投入。此外,在双碳背景下,政府、社会越来越关注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绩效表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层在注意到这一变化之后,为了企业整体的经济绩效表现也在逐渐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3.2.2 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高管股权激励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内部控制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高管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的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进一步说明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内部控制会正向调节这种促进作用,即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会加强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推进作用,支持假设2。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会使企业的监督机制发挥更加有效的约束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高管为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利益。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明确强调公司必须关注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中涉及环保责任承担的部分,实施有效内部管理的公司具备相对完善的环保信息公开评价监督制度,其环境绩效总体较高。
3.3 稳健性检验
鉴于变量的不同衡量指标会对研究的实证结果产生敏感性影响,本文进行替换变量的稳健性分析。企业环境绩效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测度方法,本文采用Klassen 和McLaughlin 的方法,以企业获得的环境奖励总和来度量其环境绩效[10](简称CEP)。具体的变量设定依照上市公司获得的环境奖励级别分别赋值,国际级奖励赋值5分,国家级奖励赋值4 分,省级奖励赋值3 分,市级奖励赋值2 分,其他赋值1 分。
当用新的环境绩效变量(CEP)重新对模型进行回归后,主要变量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性与前文结果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证明本文结论是可靠和稳健的。
3.4 进一步讨论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地分析高管股权激励对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效应,本文希望探讨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产生的影响,利用模型(1)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检验分析,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非国有企业样本组与国有企业样本组中,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国有企业相比,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水平在非国有企业中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明显。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股权激励分配制度不够规范;同时国有企业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性质,在国有企业中赋予管理层股权更易出现“管理者寻租”的问题,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管股权激励会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环境绩效,高管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受到的激励越大,企业实际管理者在拥有企业股东这层身份后会为企业的长期利益增加投入、减少损害公司的自利行为,在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日益重视的背景下高管更倾向于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因此,其所在企业的环境绩效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股权激励是一种与企业利益捆绑的、时间跨度较长的激励方式,高管为了持续获得股权激励带来的好处,就必须致力于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在经营决策上能够更多地考虑企业长期利益,因此会注重提升企业环境绩效。此外,有效的内部控制会进一步促使企业管理者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规避重大风险,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强制性提升企业运作的合法合规性,使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更加充分,从而获得较高的环境绩效。
4.2 建 议
首先,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个体,谋取经济效益是必然的,但企业同时也是社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企业必须承担起提高效益和绿色发展、优化环境的双重责任,使经济与环境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为了获得良好的环境绩效,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管激励机制,引入股权激励,促使高管与企业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从管理层治理角度全面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与社会责任承担。其次,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的基础,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指引应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做出明确规定。企业应该在与环境社会责任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加强生产模式与环境绩效的联系,综合考虑生产运营对经济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影响,详尽披露环境管理相关信息,以确保环境绩效的提升。最后,政府可以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以及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扶持制度,褒奖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惩治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强化外部监管的正向作用,规范引导企业高管的决策行为。同时政府也应强化对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评估和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保证公司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从政策规制角度最大程度防止企业出现重大环境污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