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2022年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的发展与创新

2022-11-28陆雅琴唐惠忠

辽宁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妙手作文题题目

陆雅琴,唐惠忠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对于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深切呼唤。纵观2022年高考全国各省区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多道立足于“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育,着力引导广大考生思辨“独创与适宜”“事业规划与创新发展”“学习观念与方法创新”以及“守正创新”等一系列富于现实意义的话题,以此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青年学子承担创造使命,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一、“独创”需要顾及“情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读

审题能力是一种精准解读题意的能力。本题“根据情境独创”中的“根据情境”这一限制不容忽视。《红楼梦》原著是通过六七个景点的命名来体现既要创新又要适宜的意旨的;题目材料则选取其中一处景点,即以“为亭子命名”来体现这一意旨。考生要在极短的时间里读出这一意旨,难度不小。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命题者添了两个提示语:一是“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二是“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二者之间用“;”和“也”字连在一起,表明不可孤立地看“创新”(“不落俗套”)。这提示了考生确定主题的方向——创新不是乱来,要讲究适宜。

从材料中读出主题方向,还需要从题目“引导语”中获得命题人的再次提示。这个“引导语”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对原材料的直接概括,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显然,“翼然”是直接移用,“泻玉”是借“泻”化用,“沁芳”是“根据情境独创”),三种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第二句话是对原材料的拓展、延伸,“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更广泛的领域”,才是写作重点。原材料取自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学领域;故事取自日常生活,可以说是生活领域。那么“更广泛的领域”可以指向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科技领域,等等。从时空上看,则是古今中外,皆可入文。

(二)立意示例

1.只有在情境中独创,才能让诗情在胸中流淌,才会别有意趣。

2.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情境,不能一味求新而脱离社会情境,也不能为了迎合社会情境而落入窠臼。

3.“移用”并非“抄袭”,而是“承继”,而“承继”也就有“扬弃选择”的问题;“借鉴化用”中有“承继”,也有“创新”,只是“创新”的含金量不如“独创”。而根据情境独创,也许是要经历直接移用、借鉴化用这两个阶段。

4.“直接移用”也可能用得妙,“根据情境独创”也可能“创”得拙,“直接移用”等三种方式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原因不在于方式,而在于内容本身。

二、彰显榜样力量,激励“创新发展”——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个努力彰显新时代精神的作文题。题目并不难写,但要真正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还得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弄清“选择”“创造”“未来”的内涵。“选择”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好的选择要符合个人兴趣、社会需要与现实需要;“创造”是要在探索中发现,要针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未来”要实现自身价值,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要造福人类。

二是要弄清三个关键词的关系,确定基本观点。题目中有个句子,“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里明确提出了“选择”“创造”和“未来”的关联,据此可以形成这样的基本观点——“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创造’方式,但都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选择有价值的创造,凭创造成就未来”。

三是在用好材料的基础上,补充典型论据。题目中的三则材料得用好,但是仅有这三则材料还不够,还需要补充。我们的榜样如屠呦呦、袁隆平等人的故事也可使用。

四是选择恰当的文体。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并没有限定写什么文体,这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比如“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就是不错的选择)。

(二)立意示例

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踟躇不前,在最好的时代应策马扬鞭,撸起袖子加油干。

2.坚信“我梦由我不由天”而深耕不辍,发挥个人优势,突破人生格局,方能将自己铸造成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择一行,忠一事,爱一生——吾辈中人,悬壶济世,携一颗创造之心,护一方父老乡亲,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己。

4.我将风雨兼程,一直走在用“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记录世间万象的路上,无论多苦多难都在所不惜。

5.时代青年应发扬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激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豪情,在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

三、思考今日之“新”,交出青春答卷——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评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材料解读

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学习今说”,考查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学习”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在当代中国被赋予新的内容与意义。题目给出了“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的提示,引导考生多角度关注今人与古人对学习认识的异同,做到常谈常新。为了让议论更具针对性也更切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焦点:一个是当下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一个是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学生应既从社会发展、人的观念变化、信息更替等角度来讲如何看待学习,又应以思辨性的眼光审察时代变化,思考怎样学习才更适合当今发展。

(二)立意示例

1.今天,学习的立意不仅更高远,而且范围更广阔,途径也更多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应该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中发展和成就自己;认识到除了“有字之书”外,还要深入社会,多读“无字之书”。

2.学习有三重境界:为自己而学,为社会而学,为国家而学。这三重境界在态度上有一个共同特征: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3.当今青少年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建立在“家国情怀”“时代精神”“文化传承”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

4.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知识迁移;信息纷繁芜杂,需要学会筛选和使用信息以及独立思考;信息碎片化,更需要我们深度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5.合作学习倡导的互教互学,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感。

6.探究(通过实践,自主地开展学习,获取知识)是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依然应该保持这种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

7.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赞同荀子“善假于物”的观点,但我们更要明白“物”存在的意义是帮助我们成长,而不是阻碍我们成长,所以“善假于物,讲究适可而止”。

四、对接社会现实,倡导守正出新——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读

当前社会鼓励创造,提倡创新,但随之而来的是少部分人漠视规律、急于求成,弄虚作假、哗众取宠,导致费时费力、劳民伤财。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巧妙类比,意在揭示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如何理解材料,确定好写什么呢?有三个要紧处需把握:一是“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二是“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三是“初学者”是谁。一是告知的结论,二是对“本手”“妙手”即“基础”与“创造”的阐释,此二者结合起来实际是说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强调基础是创造的前提,基础不坚固,难免下出不断受挫的“俗手”,前行就会不顺畅,目标难以达成。“初学者”是谁呢?可以是个体,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国家。考生只有确定了“初学者”,才能确认前者中的“基础”是什么,“创造”是什么,这就看考生个人的认知水平了。

(二)立意示例

1.妙手的本质,是长年累月坚持本手练习后灵感的迸发,是量变后的质变。

2.坚持以“本”为本,表面看似见效慢、进展缓,长远看则似缓实速,因为它埋下了创造的因子,暗含了“妙手”的萌芽。无论为学还是为人,都宜一丝不苟,戒除浮躁,远离速成,以正手呼唤妙手,由小成而至大成。

3.学习或做其他事情,首先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然后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盲目好高骛远,只会落入平庸、无所建树的境地。

以上是常规立意(正向立意),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辩证乃至反向思辨。比如:

4.“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但这个“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

5.炼成妙手除了夯实根基,还需要培养奋斗精神,需要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6.棋逢对手且知己知彼,双方通常不会轻易出妙手,而是谨慎地使用本手,小心地利用对方的失误,寻找妙手之机,求得主动,形成整体优势,最终在决战中赢取胜利。

7.俗手并非追求妙手不得而成,极有可能是过分拘泥于本手而形成的。

高考写作是考生进行人生观梳理、价值追求表达的一次展示,在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的背景下,于高考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时代对“创新”“创造”的召唤,辩证而全面地理解“创新既是一种敢为人先的意识、不忘初心的毅力,也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而引导学生焕发青春光彩。教师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青年一定会更好地承继、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妙手作文题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追根求源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棋王赛“妙手”拾萃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