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与红色基因传承
2022-11-28陈雅萍
陈雅萍
一、兴国山歌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一)兴国山歌的历史发展
兴国县位于江西赣南地区的边缘,与粤北、闵东相毗邻,兴国山歌得名于兴国县;是集赣、粤、闵三地文化的综合艺术形式;兴国山歌历史悠久,据《兴国县志》记载“兴国山歌,相传源于唐代木客(伐木工人)山歌”[1],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兴国山歌伴随着历代劳动人民前进而前进,发展而发展。宋代苏东坡曾创作诗篇《题上洛山》描绘“山中木客解吟诗”。由于兴国县多木材,因此这里的客家山歌充满生活的活力,苍劲有力,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工农红军成立,广大工农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巩固与保卫红色政权。兴国的人民,在党领导下积极开展后方支援活动。同时,工农红军兴起的文艺宣传活动,为江西兴国革命歌曲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土地革命和群众文艺运动的产物。江西苏区军民运用兴国山歌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使古老的兴国山歌焕然一新;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居多,成为了苏区主要的宣传形式,兴国人民组建了“兴国模范师”“兴国新编第一师”和“兴国补充师”,相继开赴前线;在动员工农群众参加土地革命、支援工农红军、保卫红色政权斗争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真实描绘了革命战争期间气势磅礴的壮丽图景,体现了无产阶级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在中国新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兴国山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1996年以来,兴国县连续五届被国家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山歌之乡”。2006年,文化部将兴国山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
兴国山歌最初主要体现为山民山野田间互歌的一种形式;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体裁广泛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在兴国山歌中,跳觋(也称为室内山歌)占有很大的比例。起初,为吸引观众,先民把兴国山歌引入其中,后来逐渐发展成深入描绘建房等民俗活动中,于是就形成了跳觋与山歌相互借鉴、吸收。同时,尤其善于创作情歌,也涉及到历史故事、生活情趣、传说新闻、民俗歌、赛歌等内容。通常围绕某主题开展,情趣盎然,音调因情而异。其特点是运用比兴、夸张、对比、谐音、反衬、重叠、双关等多种手法;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便于群众参与,常出现一人唱万人和的场面,适宜于营造热烈气氛。表现形式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传统的兴国山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体现在群众性,有相对固定的独特演唱程式,歌曲开头常是一声吆喝“哎呀嘞——哎”为发端语,根据歌手情绪确定。用比兴句起兴,转入歌腹可长可短,歌唱时以腔就词、起伏跌宕,结尾前有“心肝哥(妹)”(后改为同志哥、妹)等特有的称谓词,随后为结束语。兴国山歌基本为即兴演唱,这与宋代的词牌变化手法的减字、偷声、摊破、犯调是相类似的;歌手手执小罗,为酝酿腹稿提供思索时间。因此,歌手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创作能力。
兴国山歌独特的艺术特征为其广泛传唱提供了条件,主要体现在结构短小,以短小的三四句组成,具有朗朗上口的风格特征,久听不衰;调式为传统五声调式,并且采用了“兴、比、赋”等山歌艺术语言。歌曲语言具有旋律性,按照一定的调式、节拍等要素构成单声部形式;主要以山歌为主要旋律创作手法,推动歌曲发展,时而恢宏磅礴,时而委婉曲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缠绵悱恻。给人无尽遐想与启迪。根据歌词内容分为高腔与平腔山歌。高腔山歌起调较高,节奏自由,富于变化;平腔山歌旋律线条优美,节奏变化多样;另外,兴国山歌具有感情细腻的特征,音乐形式旋法比较曲折。歌曲体裁以歌谣居多,也有大量的短歌。在演唱中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爱憎分明,时代感非常强,体现了兴国人民潜在的革命思想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具有教育性、宣传性、群众性、地域性、时代性。
二、兴国山歌作为红色基因的衍生性内容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悦、热情;马列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以红色为阶级代表颜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寓意为永不退色的无产阶级政治性、思想性底色。基因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遗传学;红色基因是中国的特有词汇,象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蕴含着先进的精神因子。“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奋斗中锤炼出来的精神特质,是我们党内在思想、特质的真实写照……。”[2]“红色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先进理想信念为导向的无产阶级思想性、政治性,是无产阶级的灵魂,表现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正确的无产阶级政治性、思想性文化内容,是框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状的生命线。”[3]可见,红色基因是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自信和精神支撑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提出认识红色基因是大学生精神滋养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营养。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江西兴国山歌作为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起初,很多的工农群众不识字,文化不高,却唱着山歌走向革命,又不断从山歌中学习革命文化精神,在兴国山歌中最早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兴国山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应该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促进红色基因实现持续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兴国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热情地唤醒中国。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是革命斗争得来的;也是“唱出来的”。产生于这一段特殊历史的歌曲犹如响亮的号角、催征的战鼓,始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与苏维埃的旗帜下,与人民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同时,这些革命歌曲不仅重视内容,而且也重视形式;不仅重视社会价值,也重视美学传播价值,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当时的兴国山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主题内容:
(一)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的歌曲
1934年长征开始前,是红军革命队伍扩大的阶段,以宣传手段扩大百万红军,号召各地武装赤卫军等加入红军。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山歌三个师”,形象地概括了兴国山歌在扩大红军队伍中的宣传效果。兴国山歌是中央苏区最为活跃宣传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时流传最广的有《哥哥出门当红军》,歌词唱着:“哥哥出门嘞当红军,笠婆挂在他背中心哎,流血流汗大胜仗,打掉土豪有田分,哎呀嘞,打掉土豪有田分”,对扩红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在此起彼伏的山歌声中,涌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当年23万人口的兴国,就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80%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当时的苏区青年,就是听着这些山歌,走向了革命的征途。兴国在短短十几天中就组建了“兴国模范师”“兴国新编第一师”和“兴国补充师”,相继开赴前线;当地的兴国山歌歌手们在县城附近搭台唱歌,用山歌送红军上前线,当时有一大批有名的歌手,例如长冈乡主席谢昌宝及兴国县女歌手曾子贞等,他们把清脆悠扬的山歌传遍了江西苏区所有地方,从兴国县传到宁都,再从瑞金传唱到闽西,最后传唱到战争的最前线,毛泽东同志称誉他们为“山歌大王”。
(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战争、配合战斗任务的歌曲
兴国山歌的创作与演唱始终服从党在一定的革命时期所规定的任务,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劳动人民贫寒疾苦,歌词唱着“穷人日子苦难多,当得烂船失了舵。三荒五月有米煮,过年也有肉下锅。六月天奶蚊账,九冬十月有被窝。衫衣有着裤又烂,一工晤得一工过”,揭露了百姓受压迫,体现出当时的群众的一种自发的反抗思想,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三)歌颂人民政府、人民军队的歌曲
红军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扩大共产主义思想宣传”,苏区到处传唱着兴国山歌,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生动形象,表现苏区干部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共产主义精神,在革命战争期间广泛流传,是革命前辈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歌词唱着:“哎呀嘞哎,苏区格干部是好作风哎,里格自带干粮去办呀格公,哎呀日穿草鞋格干革命,哎呀同志哥,夜打灯笼访贫呀格农”,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三、兴国山歌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
江西兴国山歌作为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起初,很多的工农群众不识字,文化水平不高,却唱着山歌走向革命,又不断从山歌中学习革命文化精神,在兴国山歌中最早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兴国山歌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坚贞情操及崇高理想。就像嘹亮的进军号角,极大鼓舞着红军战士。
(一)历史意义
兴国山歌在革命战争期间发扬光大,淳朴真实地反映了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生活,从歌曲歌词中能找到红军时期特定的文化特点,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精神令人热血沸腾,是流淌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因子。为新时代的中国锻造了一根强健的精神脊梁,重塑了中国自信,囊括着丰富的精神教育内容。
红军时期兴国山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歌曲能够迅速发挥作用,并且还发挥了团结中国、组织中国、凝聚中国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兴国山歌作为革命文艺的一部分,表达着当时特殊处境中的中国的历史、现实;既有着革命的风景叙事、人文情怀、又有着革命的抱负与期望。其生动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歌颂共产党,歌唱苏区新生活,使广大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起到鼓舞群众激发革命斗志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能否传承好红色基因直接关系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还要从教育入手,要建立兴国山歌传承和振兴的土壤,必须使兴国山歌进入课堂。”[4]2021年,江西文化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国家级非遗兴国山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在江西财经大学举办,推动了兴国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对展现江西省特色文化风采,发掘、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精华遗粹产生了积极作用。兴国山歌《哎呀嘞》已成为江西的音乐文化符号,特别是江西红色文化音乐符号。因此,江西文艺工作者应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要求,牢记“四个不要忘了”的殷殷嘱托,用伟大的建党精神和苏区精神鼓舞斗志,传承红色基因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和创新革命精神与传统;更准确地理解、更有效地传承、更灵活地转化它们,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注释:
[1]兴国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下)[M].赣州:兴国县印刷厂,1988:594.
[2]谭伯乐.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8(06):34—36.
[3]田歧瑞,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略论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8—54.
[4]钱贵成.客家山歌新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