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2022-11-28
(河池市宜州区洛西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河池 547000)
0 引言
冬季气温低、湿度大,容易引起仔猪腹泻,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由于消化道对水的吸收出现紊乱而表现为排出水样粪便的症状,分泌过多的液体使仔猪丢失大量水和电解质而脱水,仔猪表现出无精打采、采食量低、缺乏能量,毛增多,严重影响仔猪的健康生长,同时给养殖户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仔猪腹泻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找到最佳防控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效益,保障猪养殖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仔猪腹泻的原因
1.1 生理原因
1)缺乏先天免疫力。初生仔猪体内没有免疫抗体,存在于母猪血清中的球蛋白,因为母猪的胎盘中具有特殊性结构保护,从而导致抗体无法通过胎盘屏障使初生仔猪无法获得先天免疫力。仔猪只有吃到初乳后,靠初乳把抗体传递给仔猪,并逐渐过渡到自体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如果在出生时没有吸吮足够的初乳,抵抗力低,容易患坏死性肠炎、红痢等疾病。
2)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初生仔猪的消化器官发育较晚,消化机制不完善,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引起腹泻。
3)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仔猪出生时大脑皮层发育不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适应环境应激的能力差,特别是刚出生的仔猪,由于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能力差[1]。新生仔猪对于寒冷的环境和低血糖极其敏感,初生仔猪体内的能源储备有限,调节体温的生理机制还不完善,皮下脂肪少,保温性差,特别是在冬季,环境室温低,仔猪抵抗力低,容易引发腹泻。
1.2 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导致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大肠杆菌和梭菌、球虫病、胞内劳森氏菌、蛔虫和沙门氏菌等。
1)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病。本病主要是通过带病毒和康复后带毒的猪传播,携带病毒犬、猫和鸟类也可传播,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等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哺乳仔猪吃奶后突然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pH值呈酸性,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喜欢扎堆,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迅速脱水,很快消瘦,于2~5 d死亡,1周龄以下哺乳仔猪死亡率50%~100%。
2)轮状病毒。轮状病毒病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存在于肠道内。患病和隐形感染的猪通过污染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哺乳仔猪精神委顿,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pH值呈酸性,仔猪脱水使血液酸碱平衡紊乱。若哺乳仔猪无母源抗体保护,感染发病严重,病死率达100%,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易感染[2]。
3)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严重腹泻细菌性人兽共患病。患病仔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携带病菌,污染水源、饲料、空气以及母猪的乳头和皮肤,经消化道而感染。①黄痢。哺乳仔猪出生后12 h以内即可发病,发病日龄为1~3 d,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仔猪很快消瘦、昏迷而死[3]。②白痢。日龄为7~14 d的哺乳仔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粪便,味腥臭、性黏腻,腹泻次数不等,病程2~3 d,死亡率低[4]。
4)仔猪梭菌性肠炎。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本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仔猪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变化为特性。携带病原的母猪经过粪便,污染母猪乳头或垫料。当哺乳仔猪吮奶时或吞入污染物时,细菌进入空肠繁殖,侵入绒毛上皮组织,沿基膜繁殖扩张,产生毒素,使受害组织充血、出血和坏死[5]。
5)球虫病。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等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病猪和带虫的猪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当虫卵随病猪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或用具等,仔猪误食后,引发感染[6]。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为采食不佳,饮水增加,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病情重时可呈进行性腹泻,PH值呈中性,从第5天开始,棉花状腹泻,粪便黄白色,感染虫体的数量多,腹泻严重的仔猪,死亡率高。
1.3 其他原因
仔猪腹泻还有其他因素,主要包括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气候骤变、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用具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寒冷、饲喂不正确、抗生素处理不当、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通风不良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
2 冬季哺乳仔猪腹泻预防措施
2.1 加强生物安全,避免污染源入场
猪场生物安全包含了所有减少病原微生物传入并在场内传播的所有措施,包含所有能使猪群保持健康的措施。通过执行这些生物安全措施和有效管理措施,猪场内的猪群能够得到保护,使猪群不受地方流行性和流行性疾病的感染。生物安全分为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
1)外部生物安全。做好外来人员、饲料、水、车辆等进入猪场时的清洗消毒工作,做好污染区、隔离带、洁净区的划分,避免污染源进入洁净区;做好蝇、鼠、鸟等动物的隔离,避免污染源传播疾病,鸟的粪便可能携带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如果与哺乳仔猪接触,可能引发腹泻。
2)内部生物安全。猪场内部应采取阻止病原微生物在场内传播的措施。①全进全出。同一栋分娩舍的母猪、哺乳仔猪和物资全进全出,并将分娩舍清洗干净,如果可以使用清洁剂,将栏舍清洗干净,干燥,使用消毒剂,留有足够的消毒时间空栏,避免下一批仔猪因为上批仔猪腹泻而受到感染。②避免不同分娩舍的交叉感染。在每栋分娩舍门外放置一个消毒盆,并且每天更换消毒水,进入猪舍前先消毒水鞋再进入分娩舍,同时,要保证一个猪舍内的物品只在一个舍内使用,避免装备(针头或粪铲)在不同栏舍内转移,避免将上一个分娩舍的病原微生物带入下一个分娩舍,引发疾病。③避免栏与栏的传播。哺乳期尽量减少调栏,特别是当一栏的仔猪出现腹泻,不得将腹泻仔猪转移到另一栏健康的仔猪中,避免传染其他仔猪。倘若有的栏仔猪出现腹泻,需要治疗时,要注意穿水鞋,准备一个移动的消毒盆,在进行跨栏前注意消毒水鞋后再进入下一栏,避免在治疗前面仔猪时踩踏腹泻仔猪的粪便而导致感染其他仔猪。
2.2 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
新生仔猪的适宜温度为30℃~34℃,而成年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5℃~19℃,当环境温度低于30℃时,新生仔猪受到寒冷侵袭,必须依靠糖原和脂肪储备来维持体温。因此,既要保证舍内大温度适合母猪又适合仔猪,温度太高影响母猪的采食量使母猪泌乳不足,还要保证舍内通风足够,保持舍内干燥,湿度适合。对于仔猪,需要的温度比母猪的温度高,可以加保温灯在它的躺卧区,这样不但能使它获得舒适的温度,也能减少仔猪的压死率,一般建议使用可以调档的保温灯,因为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所需要的温度逐渐降低,方便调整而不需要花费时间去更换。
在设计修建栏舍时,使用漏缝地板,粪便容易掉下去,特别是在冬季仔猪腹泻时,为了避免更多仔猪受到感染,同时为了保持栏舍清洁,可以撒一些具有干燥和杀菌作用的干燥粉,但是要注意喷洒方式和产品的安全性,避免带给仔猪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方面的危害。
2.3 为母猪提供足够的保护力
1)在整个饲养阶段,要保证妊娠母猪获得足够的营养,这样它才能在分娩时分泌充足的乳汁,避免出现无乳综合症。经产母猪通过免疫已经获得较好的抵抗群内疾病的能力,但是,后备母猪不能给新生仔猪带来抵抗疾病的抗体,从而导致头胎猪群暴发腹泻,这就需要后备母猪接触群内病原或者免疫以抵抗这些疾病。
2)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分为IgA、IgG和IgM三型,初乳中以IgG为主,IgG主要在血清中起杀菌作用,IgA抑制大肠杆菌活动,母猪的初乳除了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外,还含有维生素A、D、E、C和B族维生素等,这些能给仔猪提供抵抗疾病的保护力。仔猪出生时,其本身并不具备先天免疫力,因此要在出生12 h内吃够初乳,通过肠道直接吸收至血液,使仔猪血清中r-球蛋白的水平提高,免疫力迅速增加。最好在仔猪出生3 h内喂养初乳,通过“胞饮作用”,在24~36 h内获得抗体,才能保证仔猪在1周龄内获得足够有效的免疫力。初乳中的乳糖和脂肪是仔猪外源能量的主要来源,可提高仔猪对寒冷环境的抵抗能力。
2.4 及时诊断及治疗
可以根据仔猪腹泻的日龄、粪便的PH值、颜色等进行基本的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时给腹泻仔猪补充电解质混合物(2 h 1次)预防脱水。口服的抗生素到达肠道以后,肠道微生物需要时间复原,不同类型的细菌之间的平衡发生了改变,存在“权利真空”,此时新的病原菌有机会附着到肠道上,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腹泻。因此,建议选择肌肉注射抗生素。
3 结语
仔猪腹泻病的防控,不仅要给仔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做好饲养管理,还要加强生物安全管控,才能让仔猪在冬季减少更多的能量消耗,减少因为腹泻导致的仔猪的生长速度减慢,从而保证仔猪成活率及出栏时效,为养殖户创造更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