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形象建构研究

2022-11-28

关键词:贵州文化发展

田 级 会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当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塑造新的地方形象与文化身份。

一、前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西南各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背景

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动了各地积极挖掘并向外展示自身的优秀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以其新的发展面貌不断刷新外界的看法。当代以来,国家制订了不少倾斜于西部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推进西部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地都积极从全方位来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重新认识自己,并重新对自身的文化形象进行定位,以求在新时期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经济新发展。

近几十年来,在文化经济发展大潮下,西南各省在积极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来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早在1999年,云南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七彩云南”。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七彩云南”不只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产业品牌,也成为一个地方宣传口号与文化形象的表达。2003年,云南又推出了一台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型歌舞节目《云南映象》,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瞬间在国内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云南民族风。一个口号与一台富有特色的歌舞演艺,让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顿时在全国名声大噪。2004年,广西利用大众熟悉的“刘三姐”故事与桂林山水等文化资源,打造出了全国第一部华丽的山水实景歌舞节目《印象·刘三姐》,这让同处西南的广西一时大名远扬。这些演艺节目,给云南、广西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作为西南重要省份之一的贵州省,其经济发展长期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那么,她在新时期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自我,如何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新形势下寻求新发展呢?“多彩贵州”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2005年,贵州在本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丰富健康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彩贵州”的宣传口号。随后,围绕“多彩贵州”展开的系列文化生产活动也正式拉开帷幕,从歌舞、旅游、餐饮、食品、服饰到建筑等多个领域,“多彩贵州”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品牌集群。整体而言,“多彩贵州”基于贵州文化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来展示与宣传推广贵州,以推动贵州文化旅游及文化产业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多彩贵州”已成为一个富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与地方宣传口号被广泛运用。

(二)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

西南诸省积极挖掘与宣传推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让外界对西南诸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为推广贵州优秀文化,发展贵州文化经济,提升“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自2005年以来,围绕“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当地相关单位做了大量宣传推广工作,如2006年推出的《多彩贵州风》,是近年来贵州省倾力打造的一台大型综合性民族歌舞演出活动,以展现本土汉族、苗族、侗族、彝族等多民族丰富的原生态歌舞与美好和谐的生活,向外呈现一个自然朴实而又生态健康的贵州。节目自推出之日起至今,已到国内包括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四十多个城市演出,演出达4700余场次;先后赴英、美、法、俄等三十余个国家演出,(1)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介》,http://www.dcgzf.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7。得到热烈好评,被誉为“全球最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2)CCTV.节目官网·CCTV-10科教频道:《全球最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多彩贵州民族风>》,https://tv.cctv.com/2019/12/17/VIDEazQNy2LaOzQHOwkXIic2191217.shtml。2010年,《多彩贵州风》被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评选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成为与《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并称的西南三部曲。

2007年,贵州又推出《多彩贵州》宣传片,从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特产资源等方面展示“多彩贵州”,宣传片版本也逐年刷新。2010年起,形象宣传片《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于CCTV1不断播放。2011年,以“走遍大地神舟,醉美多彩贵州”为核心的广告语,其LOGO设计以象征化与符号化的两个彩色汉字“贵州”为主体,形象地将贵州奇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物产资源与悠久的名胜古迹等融合其中,并以不同的色彩表示,如红色代表红色革命文化;绿色代表贵州自然山水与健康的自然生态;黑色代表丰富的矿产资源等。(3)李波:《〈多彩贵州风〉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塑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2期。整套宣传片分为《避暑篇》《人文篇》《航拍篇》《旅游篇》《山水文化篇》《醉美篇》。时长为15 秒的《醉美篇》,自2011年8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与《新闻30分》等黄金栏目时段连续播出近3年之久,以宣传推广贵州文化。据调查显示,自2012 年1月至 2013年10月31日,共有254.41亿人次收看该宣传片。(4)喻健:《文化产业背景下“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该宣传片向外积极宣传与推广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展示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让贵州在新时代以全新的形象亮相于世。

对于“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贵州于“十二五”期间制定了专门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从游、艺、赛、味、会、风、茶、酒等方面推出品牌架构体系与商业活动,打造“多彩贵州”品牌产业集群,(5)多彩贵州网:《多彩贵州品牌产业化发展报告(2012—2014年度)》,http://news.gog.cn/system/2015/05/08/014288908.shtml。以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除了现场的文化活动,贵州也不断推出线上活动,以推广贵州自然生态资源与旅游文化。此外,贵州也在积极打造相关的文化空间,今天贵阳的观山湖区、花溪区等地都可以看到正在完善或已投入使用的风格多样的“多彩贵州城”。系列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贵州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推动“多彩贵州”这一口号与品牌不断刷新与升级。自“多彩贵州”作为文化品牌推广以来,为贵州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2010年“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更是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资料显示, 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321.65亿元,增加值达112.21亿元,其中三分之二的收入是由“多彩贵州”相关的文化产业所创造。(6)薛丽娥、李盛龙:《“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可见,围绕这一文化品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贵州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之,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背后,是“多元”“和谐”与“生态”的文化内核,体现为自然奇丽的生态环境、健康美好的人文活动与富有智慧的文化思想传统,这也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建构的根本。因此,“多彩贵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多彩贵州”是贵州极力打造与推广的文化品牌,是贵州在结合本地独特自然条件及丰富且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以宣传推广贵州文化,推动本地文化经济发展。“多彩贵州”是为了贯彻落实建设旅游大省与文化强省战略而展开的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多彩贵州”已然成为贵州文化产业的标志性龙头品牌,也成为展现、宣传与建设贵州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路径与方式。系列文化活动,为推介贵州独特的自然美景与和谐健康的生态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文化形象建构:新时期贵州优秀文化的自我认知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及系列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其根本核心与基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期“多彩贵州”的提出,如果说文化经济的发展是外在主要的驱动力,那么,内在根本则是贵州本地优秀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是,自古既有的文化资源为什么在今天大放光彩?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时代使我们对这些自然及文化资源的认识有了差异,或者说,新时期的文化生态观念与文艺审美赋予我们以新的眼光与视角来重新审视贵州,因而与之前相比,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一)绿色生态的“喀斯特王国”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绿色发展。绿色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贵州地理文化的一大突出优势,也是其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贵州位于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东部,凸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平均海拔约一千米左右,地势整体是西高东低。省境内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占全省总面积的76.5%,(7)张森水、曹泽田:《贵州旧石器文化概论》,《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山区。因为碳酸盐类岩石的可溶性,因而形成了山水切割高深,高山峡谷共存,山石陡峭、溶洞林立的喀斯特地貌。在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面积占87%,丘陵占10%,山地与丘陵面积共占97%,平坝之地仅占3%。溶洞极多,其中73%为喀斯特地形,故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格局。(8)黎铎:《贵州山地文化特征论》,《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2期。贵州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

贵州省境内高山深谷相联,地形复杂多样。一则山峦叠嶂,西有乌蒙山脉、北有大娄山脉、东北绵延有武陵山脉、南纵横有苗岭山脉,四周山脉起伏。二则珠江长江各支系也纵横全境,西南有南北盘江,西北有乌江,东部及东南部有清水江、都柳江与氵舞阳河等,大大小小近千条江河,把这片土地切割得沟壑林立。因高山峡谷落差大,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因此,适合刀耕火种、狩猎捕捞等多种类型的生活方式。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可以满足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要求,因此,这里自古便是多个民族交汇聚集之地,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理文化空间,彼此来往互动与影响交融,并依据贵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逐渐形成多民族有序分布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共同开发并建设贵州。

1.自然地理的历史他表述

对贵州绿色生态的自然地理的重新认识,需要打破历史的一些陈见。因为贵州山地与丘陵所占面积大,适宜种植耕作的土地自然极为有限,加之山地土壤构成主要是以石灰岩及红土层为主,这类土质影响植物生长。这些自然地理条件便成为长期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古代也影响着外界对贵州的看法。

汉代,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9)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605页。故得“夜郎自大”之名,其“自大”原因,也被多归于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当地人对外界的认知。又如《后汉书·南囗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牂牁地多雨潦……寡畜生,又无蚕桑,故其郡最贫。(10)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南囗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86页。“牂牁”主要是指当时的贵州。《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也有:“牂牁郡……郡上值天井,故多雨……畬山为田,无蚕桑……寡畜产,虽有僮仆,方诸郡为贫。”(11)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137页。这里的“多雨”“畬山为田,无蚕桑”“方诸郡为贫”,是当时的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明清时期对贵州的描述更具体,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12)王士性撰:《广志绎·卷之五·西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133,132页。“人无三分银”“山多田少,地瘠水冷,刀耕火种,子粒秕细,鲜有收获。”(13)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英宗正统实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5页。“贵州设山上,中高而外地,如关索。乃贵镇山四水倾流,内无流蓄,北二水一出涪江,一出沪江,东一水出沅江,南二水一出左江、一出右江,有水源而无水口,故是行龙之地,非结作之场也。”因为贵州地势比较高,河水都是向四面流走,所以,境内无法蓄水,这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地理原因。

因山高谷深又相对封闭,在文人笔下这里成为山荒险恶之地,如明代贵州都指挥佥事王聚在《题名记》中写到:“贵在寰宇西南之极,天文实沈参井之次,壤僻以险,俗丑而夷,古昔号为穷荒,鄙而不台。”(14)谢东山修,张道纂,赵平略、吴家宽、徐万洁点校:《贵州通志·宦迹·八·贵州都指挥使司》,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10页。在他看来,该地是一个民风彪悍的“穷荒”之地。明代周瑛诗作《溯长江入万山》中有:“行尽一山复一山,蛮烟瘴雨尽漫漫。百年豺虎多巢穴,可使弓刀白日闲?”(15)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黔记(上)·黔记卷九·山水志中》,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67页。诗中描述的是一个艰峰丛立、瘴气笼罩,凶残猛兽横行之地,自然地理环境极其艰险恶劣。清人徐家干在其著作《苗疆见闻录》中则记述:“苗疆地势险阻,冈峦错接,跬步皆山,谚云:地无三里平。身历其境外,乃知其难。”(16)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见闻录·苗疆地势》,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同时,对于这里的天气及气候,其记载有:“恒多阴雨,俗有漏天之说”,又曰“天无三日晴。秋冬之间亦有晴至五六日者,土人每诧为异事”。(17)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见闻录·苗疆多阴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这里多雨少晴,难见阳光,又“地多瘴疠,夏秋为甚,霾雾沉濛……感其气者多患疟痢……”(18)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见闻录·苗疆瘴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类似的相关记载不少。虽然有些书写难免带有偏见,但这些描述也成为了古代外界了解贵州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参考。

从不同时代的历史书写来看,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让“贵州”给世人留下了环境艰险恶劣、人们生活封闭落后的印象。这些看法中,不乏有个人的陈见与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当下,当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化为一种社会发展思想及艺术审美追求时,贵州独有的喀斯特地貌成为了其在自然生态上贡献给世界的一道瑰丽的风景。

2.绿色生态的“喀斯特王国”建构

今天,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及文化经济发展的时代,曾经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却成为贵州发展的独特地理优势与重要文化资源,成为贵州进行新身份建构的重要依据。过去,虽然不少文人对贵州的自然环境有所诟病,但也不乏赞美之词,如明代刘伯温曾有:“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王阳明也有“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则兹岩之胜,盖不言可知矣”。(19)余怀彥主编:《王阳明与贵州文明》,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6页。可见当时已有不少独具慧眼及先见之明的文人。三百多年前的徐霞客在其日记中,把他在黔地游历途中亲眼目睹令人叹为观止的贵州美景作了精彩的描述,尤其是对黄果树瀑布的描述:

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20)徐霞客著,朱惠荣译注:《徐霞客游记·游白水河瀑布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69页。

这只是诸多生动书写中的一小段,在极尽溢美之词中难掩其惊喜之情。又有他对北盘江的描写:“则盘江沸然,自北南注。其峡不阔而甚深,其流浑浊如黄河而甚急……”(21)徐霞客著,朱惠荣译注:《徐霞客游记·游盘江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80页。在作者看来,其汹涌壮美之势也不虚于黄河。

再者,贵州也成为古代文人身心放松,洗涤心灵之处。明代丘翰林禾实的《凭虚十咏》,除了对龙里诸山水及山洞描写,一句“从前多少烟霞趣,只听樵人逐李蹊……见说渡头枫叶落,年年秋水似桃红”(22)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黔记(上)·黔记卷九·山水志中》,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43页。,便是对多少往事的释怀。明代高任重的《白云仙洞》对黄平山水的妙赞;(23)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黔记(上)·黔记卷九·山水志中》,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58页。再有嘉靖文人杨慎,以议祀谪戍永昌,往来贵州并作《乌撒喜晴》,他还有《夜郎曲三首》:“夜郎城桐梓,原东堞垒平。村民如野鹿,犹说翰林名。夜郎溪槃木,阴中半景西。渔舟投树宿,水鸟逗花啼。夜郎歌汉宫,曾取教秦娥。竹枝传窈纠,杨柳转猗傩。”(24)郭子章著,赵平略点校:《黔记(下)·黔记卷四十二·迁客列传》,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49,950页。又有嘉靖时期的山西佥事章纶被谪戍乌撒卫,其诗作也对身处夜郎并享受其中美景与生活乐趣的情境进行了书写。这些诗文多用溢美之词赞叹黔地的奇丽美景,虽难免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失意,也不失面对眼前大好美景的快意洒脱。

从以上分析可知,为贵州山水所折服与惊叹的古代官员文人并不在少数,虽然他们多是寓景于情,表达对人生的失意与不满,但也不乏有诗文者失意而来,面对异乡美景的强烈冲击,转而又兴致当下。他们寄情山水,以奇丽美景冲淡内心烦忧,洗涤心灵,化解烦闷,并以积极态度面对未来人生。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山区,贵州的地理条件在传统的农耕时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在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时代,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成为贵州自然地理的最大优势。贵州省海拔平均虽在一千米左右,实则境内高低悬殊大,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最低处只有一百多米。(25)黎铎:《贵州山地文化特征论》,《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2期。巨大的地理差距孕育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以高山、丘陵、平坝,还有盆地、峡谷与洼地相连,集山、水、石、瀑、林、洞为一体的神奇美景。这些奇景也成为贵州旅游宣传的重要自然资源,诸如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与“桫椤之国”等美称的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地貌风景区,有“中国第一大瀑布”的黄果树大瀑布,“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中国溶洞之王”之称的“地下艺术宝库”——织金洞,有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等等。这些自然遗产吸引着世界的关注,成为世界各地大量游客纷纷前往的重要景点。

这些天然雕成、享誉世界的自然地理,孕育了其富有地方特色的山地文明。因为相对封闭,贵州的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长期保持着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难见环境污染与资源的过度开发,因此,这里成为了国家生态文明的试验区。1997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首选地之一;1998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入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亚洲地区除西藏之外仅有的一个地区。截止2020年,贵州就有世界级的自然遗产4处,国家级文化遗产1处。 2021年9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贵州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达14个。(2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拟命名名单的公示》,http://www.mee.gov.cn/ywgz/zrstbh/stwmsfcj/202109/t20210922_952211.shtml;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贵州生态的精彩瞬间》,https://sthj.guizhou.gov.cn/xwzxs/ttxw/202201/t20220105_72246280.html。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春节前夕到贵州考察时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和竞争优势。(27)贵州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贵州生态的精彩瞬间》,https://sthj.guizhou.gov.cn/xwzxs/ttxw/202201/t20220105_72246280.html。可见,贵州绿色健康的自然条件具有重要的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价值。当代以来,贵州凭着其独特地理条件,积极探索并坚持走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发展道路,将自己积极打造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绿色健康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王国”之名,是贵州打破长期以来外界对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偏见,在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战略与文化观念背景下重新认识自我,在自我地理文化身份上进行的一种新建构。因地处高原、山多地少,地理条件曾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这也影响着贵州的历史书写与地理文化形象建构。即使不乏游历及被贬谪流放文人的溢美之词,也多有偏见之声。当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各国都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当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参与经济竞争发展的大潮时,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区及其绿色生态发展就成为贵州鲜明的地理文化特点与突出优势。特定地理条件孕育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让贵州多地成为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区;一个个原生态秘境不断亮相,为世人增添一道道迷人的景观;凉爽宜人的气候,多地成为避暑之都。诸多曾让人质疑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相应的人文环境,今天都成为其向世人展示的独特文化优势。

(二)和谐美好的“文化千岛”

除了绿色健康的自然生态,丰富美好的民族文化也是贵州优秀文化的一大突出优势。多类型的优秀文化是“多彩贵州”的基础与核心,这里的文化,除了地理文化,还有民族传统文化。因为地理复杂,地形多样,能满足不同形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所以自古以来,贵州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彩”文化。“多彩”的文化,不但是文化类型的多种,还有表现方式的多样,经历互动交融的民族历史,具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1.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原因在于其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而这一生命力,源于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民族优秀文化是贵州诸多类型文化中富有活力的部分。贵州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有几十万年前人类居住与活动的遗迹。早期生活于贵州的文化主体,创造了当地早期的山地文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夜郎古国是当时西南最大的一个地方政治联盟集团。秦汉以来,彝、苗等民族不断迁入贵州,与当地的土著民族杂居。西汉以来,中央朝廷逐渐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这里成为经商贸易者、躲避战乱者等多个群体的居留地;元明清时期,随着调北征南、改土归流,大量外来者入黔。这些历史,让贵州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也使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承、繁荣发展。

黔地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较为稳定有序的分布格局,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节庆民俗活动往往是民族文化思想与生活理念的生动体现,如侗族的“吃相思”为增进与维护邻居间的深厚友谊而进行,黔东南苗族于每年稻谷将成熟之时进行的“吃新节”,是感恩与庆祝这一年的好收成;台江的“姊妹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表达。节庆仪式中的歌舞多为当地民族劳动生活与彼此来往的反映,如苗族的锦鸡舞、反排木鼓舞、芦笙舞、侗族大歌、侗戏、花灯戏、安顺地戏、彝族的撮泰吉等等,都离不开当地民族的自然环境、劳动情景及生活状态。手工技艺及生活科学诸如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民间医术等,都凝结着当地人在生产生活中的艺术结晶与思想智慧,现在多列入国家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思想与艺术精神也体现在诸如服饰图案与民间建筑等有形物之上。建筑与服饰的色彩、材料、图案、款式、大小等,都是本地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表现。清代的《百苗图》,就贵州多民族的服饰进行了生动绘描。服饰,作为“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以不同的外形、色彩与款式传达地域、族别、年龄、婚否、性别及价值观等不同文化信息。因此,有如苗族多样的服饰、水族服饰上的水书、彝族的英雄结、穿青人的青色衣饰、屯堡人的明代汉服特色等,这些服饰的不同颜色、款式及型号都有着其特定含意。同理,如侗寨选址对山、水、树的要求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样,不同的建筑地址、形状结构及色彩使用等都有其内在思维逻辑。建筑和服饰作为诸民族独特的文化审美符号,也都是他们鲜明的身份特征,各民族用不同的色彩图案来表达他们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

这些艺术与思想智慧成果,无论是精彩的歌舞与节庆活动,还是朴实精美的建筑和服饰,都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印痕与富有历史穿透力的强劲生命力,呈现贵州多民族千百年来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朴实精彩又健康生态的文化生活,并在今天的“多彩贵州”舞台上大放光彩,向世人展示贵州民族文化中朴实的智慧思想与和谐美好的生活追求。在今天强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背景下,贵州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成为一个“文化千岛”,呈现其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古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与认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与西藏一起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增列为全球“生态文化保护圈”。贵州获此殊荣,可见其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艺术价值,是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思想观的重要体现及生动实践,符合人类未来文化艺术思想健康发展的方向,也是“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与地方形象建构的内在文化动力。

2.精忠爱国的革命历史文化

家国情怀与爱国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是文化基因的重要部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繁荣发展有重大意义。近现代产生的革命历史文化,也是贵州多样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即为“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家国情怀与爱国思想。“红色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及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文献及革命精神等。(28)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理论界》2007年第8期。贵州虽地处西南,但有崇高的革命精神。这里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红军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活动的时间前后达6年之久,其间召开了几次对中国共产党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如1934年12月的黎平会议,随后在瓮安县宋家湾召开的猴场会议恢复了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方针;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对中国红军与中国革命都是生死攸关的转折;著名的“四渡赤水”取得了战略上决定性的胜利。中国红军长征历经15个省,在贵州活动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在贵州乌江、赤水、遵义等多个地区谱写了一个个红色经典故事。这些都成为今天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学习党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贵州人民也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以不同的方式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有些是直接加入抗日前线,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有些是在后方积极参与抗日救援。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诸多大型生产企业、军工企业与工厂,以及不少单位及院校纷纷迁入贵州,当地人用大量人力物力给予救援帮助。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以多样化方式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贵州的诸多地方,都留下了见证各民族积极参与革命抗战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作为贵州近代形成的又一重要文化类型,也成为如今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据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全省革命遗址普查统计,目前全省有重要革命遗址共2067处,其中红军长征文化遗址共900多处,堪称全国之最。(29)肖菡:《贵州省共有红军长征文化遗址900多处 为全国之最》,http://www.gov.cn/gzdt/2011-06/25/content_1892577.htm。“红色文化”作为贵州多种文化类型之一,反映了贵州人民心系祖国的强烈民族责任感与敢于奉献的大无畏爱国精神。贵州也在积极挖掘梳理与提倡弘扬这种民族爱国精神,积极构筑红色文化精神高地。2012年,由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贵州省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科技厅共同组建的“贵州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从事贵州红色文化的发掘开发、保护宣传等相关研究。贵州红色文化呈现出的民族爱国精神,是多彩贵州文化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多彩贵州”文化内涵确定与符号意义生成的重要内容,是参与新时代贵州文化形象建构的重要文化精神。

(三)面向未来的“大数据之都”

优秀的文化精神还包括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以前提及贵州,外界多会想到贫穷落后。但近几年来,说起贵州,外界开始把她与“大数据”“天眼”等这些代表着先进科技与时代前沿的词语联系起来。“大数据”的发展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目前比较前沿的科技。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也是先进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与引领地,所以,提到“大数据之都”,人们自然会想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些地方引领着数字技术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但今天,在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诸多地方,数字化技术发展能够率全国之先,这对于贵州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与新的身份标签。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吸引世界关注的“天眼”(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天眼”被誉为“中国天眼”,坐落在贵州平塘县,是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天眼”从构想到2016年9月落成,前后经过23年,其间,在多地进行勘探测量与选址分析,最终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最适合的建址。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打岱河天坑群。这些天坑群不但是喀斯特洼地集中分布区,也是远离电磁污染的静默区。天坑四面的三座大山呈三足鼎立之势,每座山峰间的距离几乎都在500米左右,中间的洼地则犹如一个天然的锅架,最适宜建设口径为500米的射电望远镜。(30)欧德琳、严召进:《“中国超级天眼”的地质科技支撑》,《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7年第1期。中间洼地地质坚固,也能够承受望远镜的重量。同时,这里冬暖夏凉,常年温度在20度上下,使得大型反射镜面金属材料热胀冷缩的问题得到一定控制。“天眼”的建成,是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可以接收137亿光年的无限电波信号,聆听来自太空、甚至宇宙边缘的声音,可用于民用、军用、国防科研等。“天眼”落脚贵州,跟贵州的喀斯特地形及气候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它的建成,为我国开展宇宙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近年来,贵州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实施发展大数据战略,并成为地方大数据发展的一个典型,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自2012年以来,贵州相继出台了系列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相关政策,提出了贵阳大数据发展的目标、规划与任务,并制定相关政策。(31)吴桂华:《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探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2016年1月31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从多个方面“着力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32)贵州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日报》2016年2月17日,第1版。目前,贵州已在贵阳市以观山湖区、贵安新区等为主的多个地区建立了大数据相关产业区,以贵阳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引领产业发展升级,挖掘与发展新兴产业。(33)杨昌德:《大力实施贵州大数据战略》,《理论与当代》2015年第5期。大数据产业是一个既充满机会,也充满挑战的新兴产业。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互联网+”新发展时代,西部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贵州作为一个西部省份,积极抓住此次机会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这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研究统计,贵阳进入“2020大数据产业发展城市TOP20之内,位列第14名,与成都、重庆及西安成为西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领头羊”。(34)王碧琦:《2020大数据产业发展城市TOP20》,《决策》2020年第11期。2021年贵阳仍位列前20。(35)王碧琦:《2021大数据产业发展城市TOP20》,《决策》2021年第11期。虽然目前贵州发展也面临诸如人才储备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等多方面问题与挑战,但其作为西部省份也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36)李天云、王谦:《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典型:贵州样板》,《决策咨询》2019年第5期。2021年出台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发展计划与目标,以进一步推动贵州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37)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fgw.guizhou.gov.cn/zwgk/xxgkml/ghjh/202102/t20210224_66840750.html。可以说,实施的大数据战略,是贵州在当今新的科技时代,结合本土实情,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以实现后发赶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贡献的重要路径。

当然,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除了当代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影响及政策红利等原因外,也得益于贵州特殊的地域与气候条件。贵州被视为国内外最适合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地区之一,其突出的优势就是气候条件。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天气凉爽,全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整体气温不高;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地质构造比较稳定,地震等自然灾害罕见,因此,比较适合建设大数据中心。再者,大数据产业对电力等能源保障要求很高,贵州能源丰富,电力水火并济,水价低,电价营运成本低,这些较低成本的能源资源也是贵州资源的一大优势。(38)陈加友:《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发展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因此,贵州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与资源优势。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不但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同时,也让地方在这一重大转型时期,重新寻求自我发展的方式、契机与可能,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并重新塑造自我的地方形象。贵州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曾是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自然障碍,但在今天,却转而成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独特天然优势。这些天然地理优势,让贵州在新时代逐渐跃身为“大数据之都”,成为“天眼”之处,成为代表时代发展前沿与面向未来的科技高地。

三、贵州新形象建构:发展优秀文化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地方对本土文化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体现,这不但强化了地方的文化自信,同时还不断建构地方新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形象。自2005年“多彩贵州”提出以来,便围绕这一品牌进行系列文化生产,从文艺赛事到观光旅游、衣食住行,再到工艺商品与文化空间的生产等等。线上线下多头并进积极展开系列活动,建构现实与网络不同版本的“多彩贵州”。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多彩贵州”不但成为了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文化品牌,也早已成为宣传贵州的重要文化口号与文化符号。“多彩贵州”作为一个地域性文化品牌,除了给贵州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外,还成为贵州新形象的一个统称,在今天有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及意义。

(一)优秀文化品质:新时期贵州形象建构的文化基础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内在的优秀文化品质,是新时代地方形象建构的根本。曾经他者眼中的奇风异俗今天成为贵州文化中闪耀的文化艺术;长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山地条件,今天成为孕育多民族优秀文化及其思想智慧的重要自然地理基础。新时期,贵州丰富的文化能够对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作为文化资本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根本原因离不开文化本身的内在特点与优势。“多彩贵州”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就是贵州在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不断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文化,充分挖掘本土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优势,从而颠覆传统对贵州的认知陈见,向外展示当代美好贵州形象的过程。

自21世纪以来,文化多样性得到重视与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2001年与2005年先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提出了“文化多样性”及其重要价值,并阐释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价值认知的重要作用。贵州富有特色的文化不但依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刷新外界对文化艺术审美的认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优秀的文化品质。当代,面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人与自然发展的生态失衡等问题,我国及世界诸国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方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纵观贵州,长期以来,无论在地理文化方面还是人文传统方面,其发展皆践行着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下贵州发展与振兴本土文化经济、建设美好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是“多彩贵州”在基于本土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展示本土文化中尤为闪亮的文化魅力。

(二)生态文化实践:新时期贵州形象建构的路径

新时期以地方多类型优秀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新形象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这对于地方在文化思想层面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外界对贵州的看法,多源于以他者为主的史料书写或民间传说,其印象也多限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交通较为不便等印象。新时期,贵州在重新认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在发展文化经济的需求下积极进行文化宣传与推广,并以多样化文化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对话。这是贵州打破千百年来的外界看法,以本土视角重新挖掘自身文化优势,重新认识自我的重要体现。曾经被外界持有陈见的地理与习俗,今天成为贵州文化大放光芒的部分。贵州喀斯特地貌以其巧夺天工之妙为世人提供了令人惊叹的瑰丽风光,丰富了世界自然地理风貌形态,也是孕育贵州健康和谐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态的文化土壤;曾经被视为奇风异俗的多民族文化也成为一道道炫丽的色彩,吸引着世人的眼光,丰富了世界民族文化的样态。新时代,贵州让外界看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看到一个自古以来与他者看法不一样的模样,刷新了世人对贵州的认识。可以说,凭着这个开放的时代,贵州积极挖掘自身的内在文化特质,敞开真实的自己,让外界走进贵州的怀抱,深入认识他们想象中的贵州。贵州依据其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优秀的民族文化,逐渐改变外界对她的看法,并强化了本土文化自信。在与世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贵州以其内在优秀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质为本,以喀斯特地形地貌为壤,以鲜活的文化实践与生动的文化特征为表,逐渐颠覆以往的史料书写与民间传闻所建构的贵州文化形象,并不断重塑新的地域文化身份。可以说,过去长期让外界疑惑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文化传统,今天却成为重新塑造贵州地域文化形象的巨大优势。

因此,“多彩贵州”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发展文化产业而提出的一个宣传口号、文化品牌,或者文化发展策略,更是一次以本土文化视角颠覆历史他表述,在新时期以新的方式阐释“贵州”优秀文化的实践。“多彩贵州”的提出及其相关文化活动的展开,是贵州在新时代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自我认知、自我敞开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贵州以自我解读的新视角与新方式,赋予了自我以新的内涵与意义,由此塑造了“多彩贵州”这样一个新的贵州文化身份与地域文化形象。新的文化形象与身份建构,是贵州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文化思想及自然生态层面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与生动体现。

猜你喜欢

贵州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谁远谁近?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