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筋瘤论治的古代文献研究

2022-11-28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王丽丽陈丽云严世芸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治法芦荟甘草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王丽丽 陈丽云 严世芸

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大隐或小隐静脉系统处于过伸态,以蜿蜒、迂曲为主要病变的一类周围血管疾病[1]。该病临床较为常见,下肢静脉因某种因素致静脉瓣功能不全,以致静脉内血液倒流,浅静脉因血液郁滞而发生曲张。本病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溃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湿疹样皮炎,多见于持久站立工作者、有妊娠者及有盆腔肿瘤病史或有家族史者。现代医学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多采用外科手术或激光等有创治疗方式,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问题。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显著[2]。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属中医“筋瘤”范畴。中医筋瘤论治经过历代的继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应充分挖掘和整理,并加以继承和发扬。本文以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系统搜集梳理历代中医文献资料,条析其中有关筋瘤的理论认识和诊疗经验,对筋瘤的学术源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深入探讨如何使中医外治法发挥更大作用,为筋瘤临床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使中医古籍文献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

学术源流

最早记载筋瘤的典籍是《灵枢》。《灵枢·刺节真邪》载:“虚邪之入于身也热,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有所疾前筋,筋曲而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发,发为筋溜。”虚邪侵入人体深处,寒邪与热邪相互搏结,长时间滞留于内。如果伤于筋使其屈缩不能伸展,加上邪气久居不去,日久则结为筋瘤。《甲乙经》卷十一“溜”作“瘤”,筋溜即筋瘤。

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筋瘤已有初步认识,指出筋瘤的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筋脉受损,筋挛血瘀,结块成瘤。虽然《黄帝内经》中关于筋瘤的理论提炼还不充分,尚未形成包含因、机、证、治的完整理论体系,但却为筋瘤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病因病机

《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肝者……其充在筋。”明代薛己《薛氏医案·外科枢要·卷三·瘤赘》对筋瘤病因描述道:“《内经》云:肝统筋而藏血,心统血而主脉,脾主肉而统血,肺主气而司腠理,肾统骨而主水,若怒动肝火,血涸而筋挛者,其自筋肿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缕,名曰筋瘤。”[3]指出肝主筋且藏血,筋脉依赖于肝血的柔养,则屈伸功能和运行气血功能正常。因郁怒伤肝,触动肝火,耗伤阴血,筋脉失其柔养,而血燥筋挛,气滞痰结和瘀血阻滞而成筋瘤。

在古代医籍中筋瘤多和瘿瘤通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大成·发无定处(上)·瘿瘤》载:“瘤者,随气留住,故有是名也。多外因六邪,荣卫气血凝郁,内因七情,忧恚怒气,湿痰瘀滞山岚水气而成,皆不痛痒。”[4]可见筋瘤的发生与外感邪气、情志内伤、水土失宜都有关系。卫阳不固,感受寒湿之邪,寒邪收敛凝滞,可使筋脉结块,寒痰湿邪与瘀血互结而成筋瘤。脾胃虚弱或因肝郁克脾,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失于固摄,中气下陷,湿气下流陷于小腿,致局部筋脉弛缓、气血瘀滞而发筋瘤。所有病理变化均与肝主筋有关,可见其病机关键。

治法方药

历代医籍中筋瘤的有关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内外合治法三类。内治法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调整脏腑功能,达到祛邪的目的。筋瘤的发生与肝气郁结和肝火有关,因此治宜清肝、养血、舒筋。外治法是制作不同剂型的药物,敷于患处,使药物直接到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根据病情采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配合,相辅相成,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概述如下。

1.内治法

《外科枢要·瘤赘》载:“……名曰筋瘤,用六味地黄丸、四物、山栀、木瓜之类。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当求其属而治其本。大凡属肝胆二经结核,八珍加山栀、胆草,以养气血清肝火,六味丸以养肺金生肾水;若属肝火血燥,须生血凉血,用四物二地丹皮酒炒、黑胆草、山栀。”“海藻散坚丸治肝经瘿瘤,海藻、昆布各二两,小麦四两醋煮炒干,龙胆草二两,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白汤送下,并噙化咽之。”指出筋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应当治其本,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血,八珍汤、四物汤益气补血,配合清肝凉血的药物,具有活血养血,舒筋通络之功效,从而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发挥治疗作用。

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一·筋瘤、骨瘤、石瘤》载:“筋瘤者,乃筋结成于体上也。初起之时,必然细小,按之乃筋也,筋蓄则屈,屈久成瘤而渐大矣。然虽渐大,亦不甚大也。固是筋瘤,亦无大害,竟可以不治置之。若至大时,妄用刀针,往往伤筋,反致死亡,故筋瘤忌割也。必要割去,亦宜于初生之日,以芫花煮细扣线系之,日久自落。因线系而筋不能长大。或可用利刀割断,辄用止血生肌之药敷之,可庆安全。倘初生根大,难用线系,万不可轻试利刀割断也。”[5]方药用“消瘤丹(仲景公传。可消诸瘤):白术三两,茯苓十两,人参三两,陈皮三钱,生甘草一两,薏仁五两,芡实五两,泽泻五两,半夏五两,各为末,米饭为丸,常服自消”[5]。分析所载方剂消瘤丹的组成和配伍,可见其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散结之效,内服对筋瘤有消散之功。

清代吴谦、祁宏源同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大成》载:“瘤有六种:坚硬紫色,累累青筋,盘曲若蚯蚓状者,名筋瘤,又名石瘤。”“瘤则随处有之。夫肝统筋,怒气动肝,则火盛血燥,致生筋瘿、筋瘤,宜清肝解郁,养血舒筋,清肝芦荟丸主之。”“瘿瘤诸证,用药缓缓消磨,自然缩小;若久而脓血崩溃,渗漏不已者,皆为逆证,不可轻用刀针决破,以至出血不止,立见危殆。”清肝芦荟丸出自《外科正宗》,具有清肝解郁,化瘀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筋瘤。

2.外治法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大毒·瘿瘤》载:瘿瘤主治方为“消瘤二反膏:瘿瘤、瘰疬、结核通用。先用甘草煎浓膏,笔蘸涂瘤四围,待干再涂,凡三次。次以大戟、芫花、甘遂等分为末,以醋调,另用笔蘸药涂其中,不得近着甘草处。次日则缩小些,又以甘草膏涂四围,比先小些,中涂照前,自然渐渐缩小而消矣”[6]。

清代许克昌、毕法合撰的《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瘿瘤》中记载了两种筋瘤外治方法:“甘草缩法:甘草煎膏,以笔涂患四围,三次后另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为末醋调,另用笔涂患之中心,勿近甘草。次日缩小,复以甘草膏涂其中,将芫花、大戟、甘遂末涂其外,二药俱不可相近。日日互涂,自然缩愈。”[7]“治瘤妙方:用麝香数厘重一整块,安放瘤当中,上加蕲艾绿豆大一丸灸之,不起泡不破,瘤自干退如旧。”[7]

消瘤二反膏和甘草缩法都是用甘草煎膏,涂抹在患区3次,再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为末,醋调,涂抹在患处。古书《医学入门》中记载:“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云:“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用麝香制备治瘤妙方。麝香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可以治疗筋瘤。

3.内外并治法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六·瘿瘤论第二十三》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治当清肝解郁,养血舒筋,清肝芦荟丸是也。”[8]有如下瘿瘤主治方。

①清肝芦荟丸:“治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为瘤,其坚硬色紫,垒垒青筋,结若蚯蚓,遇喜则安,遇怒则痛者服之。川芎、当归、白芍各二两,生地(酒浸,捣膏)二两,青皮、芦荟、昆布、海粉、甘草节、牙皂、黄连各五钱,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滚汤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②枯瘤方:“治瘤初起成形未破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用。白砒、硵砂、黄丹、轻粉、雄黄、乳香、没药、硼砂各一钱,斑蝥二十个,田螺三枚(大者,去壳,晒干切片)。共研极细,糯米粥调安,捏作小棋子样,曝干先灸瘤顶三炷,以药饼贴之,上用黄柏末水调,盖敷药饼。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敛口药。”

③秘传敛瘤膏:“治瘿瘤枯药落后,用此搽贴,自然生肌完口。血衄、轻粉、龙骨、海螵蛸、象皮、乳香各一钱,鸡蛋十五枚(煮熟用黄熬油一小盅)。以上各等细末,共再研,和入鸡蛋油内搅匀,每日早晚甘草汤洗净患上,鸡翎蘸涂,膏药盖贴。”

④琥珀黑龙丹:“治五瘿六瘤,不论新久,但未穿破者并宜服之。琥珀一两,血竭二两,京墨、五灵脂(炒)、海带、海藻、南星(姜汁拌炒)各五钱,木香三钱,麝香一钱,以上各为细末,和匀再研,炼蜜丸一钱重,金箔为衣,晒干密收,每用一丸,热酒一杯,量病上下,食前后化服。如患在下部,服后随用美膳压之。”

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枯瘤方:此方亦可修合备用”“秘传敛瘤膏:此方用处颇多”,并指出轻症初起可用琥珀黑龙丹。

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八·筋瘤赘》载:“筋瘤赘:筋畜则屈屈于瘤,久久渐大。大凡瘤根细小,可以芫花煮细扣线系之,日久自落。或利刀去之。如治血瘤法亦妙。内服补养之剂。外以太乙贴。”[9]指出筋瘤治疗应内补外敷,其所载用以外治的太乙贴具体药物成分值得进一步挖掘。

清代郑玉坛《彤园医书·卷四·杂证门·瘿瘤总括》载:“瘤有六种:坚硬色紫,累累青筋,盘曲如蚯蚓状者,名筋瘤。”“肝主筋,怒气伤肝则火盛,血燥筋失所养致生筋瘿、筋瘤。宜清肝解郁,养血舒筋,常服清肝芦荟丸。”[10]“外治之法:五瘿六瘤只宜照法服药,缓缓消磨,自然缩小。外治只可敷冲和膏,或贴万应膏、化坚膏……倘误用刀针,刺之割之,则血出不止而立危矣。”[10]“阿魏化坚膏:贴失荣证,瘿瘤、乳岩、瘰疬、结毒,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红,日渐肿大,但未破者贴此自消。用蟾酥丸取末一料,加炙焦蜈蚣五条研极细拌匀,取乾坤一气膏二十四两,坐滚汤中炖化,调匀前药,搅成膏,红缎开贴,半月一换。”[10]主张内服清肝芦荟丸,外用化坚膏、冲和膏、万应膏等。

可见,载有筋瘤专篇的古代外科文献有《外科启玄》《洞天奥旨》《外科正宗》《彤园医书》《外科枢要》。《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虽无专述,但提及筋瘤内服活络效灵丹、内托生肌散。活络丹在现代临床中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应用较多。其他方药则与瘿瘤通用。古代筋瘤的论治以辨病结合辨证,内服药有消瘤丹、清肝芦荟丸、六味地黄丸、四物汤、活络效灵丹等。外治法用芫花煮细线系之,太乙贴、甘草缩法(消瘤二反膏)、化坚膏、枯瘤方、敛瘤膏、冲和膏、万应膏、治瘤妙方。其中枯瘤方、秘传敛瘤膏和琥珀黑龙丹、甘草缩法等在现今筋瘤论治中有一定价值,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术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复发现象。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及融合,中医药逐渐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术后及全过程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有利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症状的好转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中医治疗可“通脉道,祛瘀阻,利湿热,补气血”,利用现代微创技术可充实中医外治法,宏观调理,局部治疗。而目前关于本病的古代文献获取量和文献研究都极少,几乎没有关于此病古代治法的研究,尤其是外治法。笔者认为,结合临床深入研究古代文献中相关的外治方法,尤其要探究中医外治法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或许能为下肢静脉曲张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治法,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传统疗法的优势。

猜你喜欢

外治法芦荟甘草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母亲的芦荟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感悟生命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苗医熏蒸疗法浅议
伤科止痛膏治疗慢性筋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甘草
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