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治疗特色探析*
2022-11-28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欧阳天赋高日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欧阳天赋 高日阳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为东晋著名的道教家、医学家和炼丹家[1]。葛洪代表医著《肘后备急方》[2],又称为《肘后救卒方》,“肘后”之意为可以携带,以便随时查阅,旨在用简单方便的方法治疗急症,相当于现代的临床急救手册。该书在常见病、急性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上均有很高的学术成就,直到今天仍能给予重要的医学启发。书中收录了大量晋代以前医书中的治疗方法,以及民间搜集的验方,还有葛洪在临床使用所得到的经验。
《肘后备急方》原书有三卷,后经梁代陶弘景增补为一百零一方,至金代,杨用道再次补入了宋代医家唐慎微《证类本草》中的许多附方,名为《附广肘后备方》,共有八卷[3]。其中卷一至卷五以及卷七均有涉及灸法,内容丰富而实用。《肘后备急方》对针灸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灸法进行总结,为后世医家继续研究灸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载有大量的灸法处方,均受到葛洪灸法思想的影响。现将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治疗特色总结如下。
灸治范围广泛,主要用于急症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涉及灸法的篇名大多数以救卒、治卒开头,急症类病症占多数,如卒死、尸厥、客忤、鬼击、卒魇不觉、卒心痛、卒吐逆等。经统计,灸法的条文共有99条,治疗病症范围广泛,共计治疗32种病症,涉及内科、外科、儿科、男科和传染病科。具体如下:内科中心系疾病20条,分别是鬼击3条、魇寐不寤2条、五尸4条、心痛3条、心腹烦满2条、癫狂5条、惊邪恍惚1条;肺系疾病3条,均为咳嗽;脾胃系疾病计2条,为胃反、脾胃虚弱各1条;脑系疾病24条,分别是中恶8条、尸蹶3条、客忤4条、中风9条;肝胆系疾病1条,为胁痛;肾系疾病2条,为诸劳、身面肿满各1条;肢体经络疾病5条,分别是腰痛4条、风毒脚弱痹满上气1条。外科疾病18条,分别是痈疽6条、癣疥漆疮1条、虫鼠诸瘘1条、犬咬伤2条、中毒1条、蜇伤2条、毒蛇咬伤1条、射工水弩毒2条、沙虱毒2条。儿科疾病1条,为阴疝。男科疾病2条,均为阴肿痛。传染病21条,分别是霍乱17条、伤寒2条、瘴气1条、疟疾1条。
从上述统计可知,运用灸法较多的是内科、传染科、外科的病症,而内科病症中又以心系、脑系病症多见。因此,运用灸法可有效治疗内科中的情志病症、脑系病症,外科中的痈、中毒、虫物咬伤,以及霍乱、疟疾、瘴气等急性传染病,值得临床借鉴。运用灸法治疗最多的病症是霍乱,计有17条,其次分别是中风9条、中恶8条,均为急症,进一步说明灸法治疗急症简易有效。葛洪常把灸法作为急症救治的首选方法,为后世运用灸法治疗急症开拓了思路。
注重灸位,任督二脉为主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道:“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览之,可了解其所用。”说明葛洪运用灸法最注重的是所灸部位。书中共载灸疗腧穴和部位66个,其中有具体名称的穴位只有20多个,其余大多是在病变位置的标志性部位。如肚脐、乳房、阴囊、大椎、心下等,在这些部位的附近进行分寸。甚至有些直接在病变位置进行灸疗,如治疗痈疽在疮上,其目的是使灸疗部位尽量简单明了,寻常百姓看了也能够掌握并运用。
《肘后备急方》中灸疗腧穴或部位运用频次统计如下:阿是穴18次、人中7次、足大趾爪甲聚毛中5次、阴囊下5次、膻中3次、天枢3次、会阴3次、阴茎上3次、神阙2次、上脘2次、乳下一寸2次、中冲2次、中脘2次、间使2次、乳中2次、肋下2次、神道2次、地仓2次、两乳下黑白肉际2次、承浆1次、大椎度下1次、神门1次、建里1次、中极1次、至阳1次、下脘1次、石门1次、阴交1次、水分1次、大包1次、十宣1次、三阴交1次、涌泉1次、大指上爪甲际1次、阴廉1次、大陵1次、大都1次、气海1次、关元1次、脊中央1次、足小趾本节1次、大指爪甲本1次、足大趾下横纹中1次、内踝1次、外踝1次、瞳子髎1次、章门1次、第二椎1次、心俞1次、曲池1次、大椎1次、百会1次、肩井1次、风市1次、足三里1次、悬钟1次、上巨虚1次、下巨虚1次、腰眼1次、独阴1次、脚大趾1次、小趾头1次、脊两边有陷处1次、尺泽1次、肾俞1次、中指节上1次。
《肘后备急方》中灸疗腧穴或部位所属经脉运用频次统计如下:任脉14次、督脉8次、足阳明胃经7次、足少阳胆经4次、手厥阴心包经3次、足太阴脾经3次、足厥阴肝经3次、足少阴肾经2次、足太阳膀胱经2次、手少阴心经1次、手阳明大肠经1次、手太阴肺经1次。
通过上述统计可知,在灸法治疗中,任脉和督脉使用频次最高。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属于奇经八脉之一,此经腧穴主要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4]。督脉“入络脑”,与脑联系密切,具有醒神开窍、调节情志的重要作用。如人中为督脉之穴,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惊安神、解痉通脉等功效,历来被作为急救首选要穴,对不省人事、中风昏厥、惊厥、抽搐等症非常有效。急症主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而任督二脉均有调节神志的作用,因此《肘后备急方》中灸法多选用任督二脉治疗急症,能够起到急救的效果。
度量法多有创见,便于取穴
在取穴方面,葛洪采用多种简易的度量方法。如创立了手指同身寸法。《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咳嗽方》中“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壮”,这种方法对后世取穴带来很大的便利。又如一夫法,“以病患手横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头骨下,指中节是其穴,附胫骨外边,捻之,凹凹然也”。通过一夫等于三寸来确定足三里的位置。 还有竹量法,“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挤,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以及绳量法,“以绳围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毕伸绳从背上大槌度以下,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此法三灸各三,即起”。葛洪创见性地根据不同位置选择使用不同的度量方法,这些取穴法方便了腧穴的定位,准确且针对性强,其大多方法仍被历代借鉴使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多用直接灸,创隔物灸法
直接灸是指将艾柱直接放在病变部位进行灸疗的一种方法。《肘后备急方》中大多数病症都是以直接灸为主,灸量在三到百壮不等,刺激量强,治疗效果好。为了避免使用直接灸造成痛苦和皮肤受损等缺点,葛洪创造性地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间隔物,如蒜、姜、盐、巴豆、豆豉、雄黄、瓦片,与灸法相结合,以发挥灸法特殊的治疗作用,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形式,且提高了灸法的临床疗效,为后世继承和发展灸法开拓了思路。
书中记载有关隔物灸法的条文共10条。其中有7条隔物灸法多用于治疗着毒、痈疽、犬毒、蛇毒等毒盛且有皮损之外科急症,具体如下:隔盐灸2条,分别治疗霍乱、青蛙蝮虺众蛇所螫;隔蒜灸3条,分别治疗痈疽妒乳诸毒肿、射工水弩毒、沙虱毒;隔雄黄灸1条,治疗伤寒;隔瓦甑灸1条,治疗中风;隔椒面饼灸1条,治疗痈疽妒乳诸毒肿;隔豆豉饼灸1条,治疗痈疽妒乳诸毒肿;隔巴豆灸1条,治疗癣疥漆疮诸恶疮。
运用较多的为隔蒜灸与隔盐灸。大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通过大蒜与艾灸相结合可加强温热透脓之力,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痈、疽、疮、急性淋巴管炎等外科感染病症[5]。而隔盐灸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食盐常置于神阙穴中,用以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效果显著。隔物灸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葛洪《肘后备急要方》对灸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运用灸法可治疗多种病症,尤其为灸法治疗急症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选穴方面,注重灸疗位置,并采用多种定位方法,以任督二脉上的穴位为主,但由于当时针灸发展尚未成熟,尚缺乏统一的穴位名称。治疗方式多用直接灸,同时又创隔物灸法,弥补了直接灸的缺陷,丰富了灸法方式。该书所载灸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后人进一步挖掘与借鉴,将其中所载灸法不断地改善,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