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基础、价值引领和宏观经济政策设计

2022-11-28

关键词:供给高质量农村

刘 伟

(兰州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梳理这些变化所赋予的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有利于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1]3-9。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其运行的内在机理是:创新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协调阐述区域、产业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形态,绿色规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开放实现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共享明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新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形态、发展的方式、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目的明确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要求的必然选择。研究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等多个方面来领会和把握[2]10-20。

一、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思考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基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3]11-12。对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革的准确判断是分析所有问题的根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决定性影响。比较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可得到三点重要的启发:一是人民需求的范围更广,需求的领域和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者是基于短缺经济的时代背景,满足的主要需求是物质层面,强调更多的是量的问题;后者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充分满足的前提下超出了物质文化范畴而延伸至更大范围,强调更多的是质的层面。二是人民需求的层次更高了,由原来追求的 “体量和速度” 转变为现阶段追求 “质量和效益” 。三是矛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逻辑递进关系,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前者强调的是量变的过程,更加注重量的积累,决定了这一阶段发展方式的主导思想就是追求更快速度,更大体量。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强调的是质变的过程,更加注重质的水平,决定了这一阶段发展方式的主导思想就是追求更高质量、更大效益。可以看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由 “量变到质变” 的逻辑递进关系。

认识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所阐释的深刻含义,就找到了新时代解决中国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社会主要矛盾层面上的重大变化,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遵循,也是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基础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①2014 年11 月9 日,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作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09/c1024-25998809.html。。这一系列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演化到更高层次,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条件和要求必将发生实质性的转变。适应这一系列变化的新要求,要让转型成为中国经济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让改革成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从强调 “总量优势” 和 “速度优势” 向 “质量优势” 和 “效益优势” 转变,要把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就预示着未来经济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在供给侧,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点在供给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是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及其特征的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准确判断,即 “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的重大经济论断。因此,研究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就成为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基础。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领

(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0-31 页。。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根本性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4]35,43。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传统的以生产要素高投入为基础的要素驱动方式因资源供给能力受限而不可持续,支撑高投资的高储蓄率水平难以为继,要素的边际报酬和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趋势明显,传统增长方式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增长动能不足。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必须顺应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以物质资料高积累高投入驱动转向以技术水平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创新要围绕具有引领意义的科技创新和具有实践意义的产业创新两个方面来思考。通过科技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通过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的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体支撑。同时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所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强劲动力。以产业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让技术创新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5]45-54。

(二)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①习近平谈协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中国新闻网,2016 年3 月3 日,网址:www.chinanews.com。。因此,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和任务,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施策的方向和重点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从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实践来看,由于受到资源、技术、地域、资本的原始积累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都选择了 “不平衡发展战略” 来推动本国发展。从 “不平衡发展战略” 的逻辑推理和运行实践两个维度来看,既是一个经济体在发展初期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又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的发展选择了不平衡的发展战略,从区域层面看由东部到西部,从产业层面看先工业后农业,从结构视角看先城市后农村。 “不平衡发展战略” 是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发展的阶段性水平、发展的原始基础、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战略的实施顺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 “不平衡发展战略” 所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而逐步凸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以系统思维协调区域、城乡和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关系,从各方面协调的关系和问题的解决中寻找新的增长点,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要求和生态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发展必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势,为经济社会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遵循,是各产业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点。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基础和内在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秉持 “效率、和谐、可持续” 的经济增长理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阶段又要面临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工业文明时代人类通过对自然的索取和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的结果就是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创建和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制度环境和政策导向,准确把握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变化的基本趋势,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和高效发展的经济新体系。绿色发展的效率、和谐、可持续特征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存在着逻辑自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绿色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产业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要求和生态基础。

(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发展机制

开放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有效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发展机制。一方面要正视和直面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通过开放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并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继续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内外需协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形成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现代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共享发展理念是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的核心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43 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阐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努力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区域和城乡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均等化水平,形成公平共享的体制机制,完善共享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创建共享发展理念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成长的内外部环境和平台。

三、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

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重点,发展理念从基础上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最终结果。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需求侧来看,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 “三驾马车” 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及供需结构矛盾等因素的制约明显出现乏力和不可持续。从供给侧来看,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物质要素的活力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潜能下降的趋势明显,物质要素供给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结合供需两方面来看,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和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致使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不可持续。同时,短期内调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受通货膨胀压力施策的空间越来越小,长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的风险加大。新发展理念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从增长的动力、发展的形态、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的机制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五个方面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和根本动力,让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内生特征,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普遍形态,让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外联动机制,让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聚焦的方向和重点就是供给侧,供给体系、供给结构、供给侧的发展动力和供给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解决的问题,这一逻辑便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体现[6]5-7。

1.供给体系的改革。供给体系是一个国家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的总系统,供给体系改革的重点是破解供给质量和效率两个核心问题,衡量的标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市场化程度不断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地向纵深层次深入,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度跃升,特别是单个要素的生产效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问题在于由单个要素组成的集合所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不高。供给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要素配置和组合。一是解决资源配置方向性问题,引导要素流入实体经济和中高端产业;二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手段降低过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要素配置成本,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水平和配置效率。

2.供给结构的改革。供给结构指的是供给侧的内部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基于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的对比及相对于需求侧匹配度视角下的思考。供给结构的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性层面改革。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淘汰和减少无效产能和低端产能,增加有效供给,思考这一问题的逻辑基础就是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准确判断。从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看出,需求的范围和层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求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且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实现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匹配,充分发挥需求对供给的引导效应,提高中高端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判断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替代体量优势和速度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优先目标,这一客观要求使得供给结构改革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要求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供给结构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实现追求供求总量平衡到供求结构平衡的转变。

3.供给动力改革。供给动力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要实现重在需求侧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到供给侧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的施策方向和重点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重点刺激的需求侧及其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持续地拉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和需求层次不断跃升。相较于需求侧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强劲动力而言,供给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更显不足,致使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但又为新时代经济增长提供了宏观政策设计的方向,依据 “木桶原理” 补齐供给侧结构性短板的过程便是经济增长新的长久的动力获得的途径;二是通过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库存、去产能、去扛杆、降成本、补短板” 来持续深入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7]30,31,坚持 “三去一降一补” ,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不可否认的是行政垄断、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地方保护和繁琐的行政审批等现象的存在严重束缚生产要素流动,过高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诱导了 “寻租现象” 存在的风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可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和组合,经济增长的内核动力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会进一步释放;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是解决经济增长长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既要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和有效衔接,又要把握培育和发展新动能的产业支撑。现阶段新动能培育的产业支撑主要集中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现代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产业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优化和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

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支撑,产业结构的层次和优化的程度直接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水平[8]5-6,9。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就是供需结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供给侧,抓住产业这一极具有现实意义的层面是解决供给侧问题的关键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着力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供给结构要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提高供给的锲合度推动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产业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优化和升级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根本保证。

1.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需要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产业的均衡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效率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基础,要使得产业之间由于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显著提升,这是解决当下经济运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经济运行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其显著的标志就是代表产业技术水平高效率的产业部门的比重要不断增加,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就是产业之间比例协调,运行顺畅,产业发展稳定。产业发展的效率要从产业本身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三个维度综合考量。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性,为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一个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就必须不断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产业转换能力。一般而言,提高产业的转换能力一方面取决于经济体制和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等。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供给侧入手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层次,助推产业链向更高级迈进。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通过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引导到实体经济上来,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新发展格局;二是要以提高制造业自身创新能力和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让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和推动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提升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21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53.3%,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稳定的推动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系,让传统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是融合了信息技术和知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传统服务业的新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方向就是抓住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这两个重要领域,由此创造新的需求,引导消费,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四)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局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

历史的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产业布局结构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并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导致的城乡发展基础、政策调控、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存在显著差异。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人口规模、民生福祉等多个维度理解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局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实现的程度。一方面,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和战略支撑;另一方面,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重大经济问题的关键高地,也是破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经济难题的重要区域选择。

1. 要充分理解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1 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所作出的深刻阐述。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民生领域,是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选择;二是历史的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历次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难题的破解其区域选择都是在农村得到化解,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其典型的例证就是2008 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政府紧急启动4 万亿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农村这一战略性区域得到化解。因此,深入充分理解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才能有更高站位、更精准地推进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以 “乡村振兴” 战略的伟大工程推动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 “十四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乡村振兴” 和 “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 “十四五” 时期我国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围绕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的基本要求和实施的基本步骤,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坚持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让协调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内生特点,让绿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显著标志,让开放成为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量,让共享成为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创建和完善有利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策设计,构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部署的 “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改善、推动农村人才建设、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创设” 等全方位要求推动农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要对标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对标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认识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明显的不充分就是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城乡深入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制度性和道路性选择,其根本就是要健全和完善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实现要素城乡间的合理布局,通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对优质资源和要素的吸纳能力,从根本上破除要素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和经济壁垒,促进城乡要素互联互通,助力形成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新体系。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其关键在于激发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要从农业农村的经营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改革中获取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猜你喜欢

供给高质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