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资源权益流转模式的思考
——以梧州市六堡茶公共茶仓为例
2022-11-28洪颖莹
洪颖莹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自然资源具有多种价值,自然资源权益的市场化流转是确认其价值并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关键途径。自然资源流转主要通过各种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物权的市场化流动和转让,来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自然资源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载体,自然资源的物权决定了生态产品的权利归属和处置。生态产品的权益流转,特别是经营性生态产品的市场化权益流转,已成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
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我国已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索实践,各地推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权益流转典型个案和路径模式。例如福建省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林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重庆市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碳排放权交易等。以上这些典型个案可纳入生态产品用益物权流转的范畴。相较而言,生态产品担保物权流转模式案例还比较少。笔者以梧州市六堡茶公共茶仓的建设为例,对生态产品担保物权流转模式进行初探。
一、公共茶仓建设运行基本情况
梧州市六堡茶公共茶仓又名“茶船古道”六堡茶公共茶仓(以下简称“公共茶仓”),由梧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公共茶仓以评估鉴定、标准化仓储及“茶银行”为核心业务,采用“评估+仓储+金融”组合方式,搭建集供需、评估、仓储、物流、交易、金融于一体的六堡茶一级交易市场。
(一)评估鉴定
公共茶仓设立了六堡茶价值评估鉴定中心,并创建了由农艺师、工程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根据《黑茶第4 部分:六堡茶》(GB/T 32719.4-2016)、《六堡茶感官评审办法》(DB/T 2436-2022)等20项六堡茶相关标准,按照茶叶理化指标及品质成分指标检测、专家感官评审、市场因素评估等系列流程对送审六堡茶进行专业价值评估,出具茶叶评估报告、六堡茶感官评审报告,为金融机构和茶企提供参考。
(二)标准化仓储
茶产品可存入公共茶仓进行标准化仓储及监管。按照六堡茶系列团体标准,公共茶仓提供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仓储管理系统,确保茶叶在公共茶仓的存放期间陈化升值,为茶农、茶企、合作方、客户、银行等提供科学的储存环境。茶农、茶企可将存入公共茶仓的茶产品作为抵押物或担保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公共茶仓一期建筑面积约4 600平方米,可储存茶叶约2 000 吨。
(三)“茶银行”
根据六堡茶越陈越香的属性,公共茶仓深挖六堡茶收藏增值的金融功能,推出了六堡茶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六堡茶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是指借款人将其拥有的标准化六堡茶产品存放在金融机构或担保方制定的位于公共茶仓内的仓储单元,用公共茶仓出具的“入库凭证”或“仓单”进行质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融资业务。
茶商、茶企向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公共茶仓为茶商茶企和金融机构提供第三方评估,金融机构参考评估价值再进行评估放款,这既能规避质押风险,茶商、茶企也能获得更高额度的金融贷款支持。茶商、茶企的六堡茶产品经评估鉴定后,进入公共茶仓中进行标准化仓储并严格监管,确保六堡茶产品安全和保值增值,防范和规避运作风险。六堡茶产品质押期间,仍能在各线上、线下平台继续销售,采用现货标准化合约、出库单或可转让提单等提货凭证进行交易服务,在公共茶仓直接出库发货,实现茶叶快速交易并“落户”,充分发挥当地茶企的资源优势,盘活现存量和闲置社会资本。该业务立足于公共茶仓的专业化评估和标准化仓储功能,深度联合金融机构的融资理财功能,发挥出“1+1 >2”的效果。
基于权威性、品牌背书、专业仓储、科学检测、专家把关、公信力、“茶银行”等七大特色,公共茶仓于2019 年7 月正式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公共茶仓已与11 家商业银行、广西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及21 家茶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自运营以来,公共茶仓助力茶企融资合计1 500 万元,预计2023 年底,公共茶仓二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后,融资金额将达1 亿元。梧州市通过公共茶仓切实化解了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中难抵押、难融资、高门槛的问题。
六堡茶产品在公共茶仓中通过专业化评估和标准化仓储后,茶商、茶企可以以仓单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仓单属于物权证券,它代表着一定的货物。仓单出质时,仓单质权在交付权利凭证的时候便设立了。茶产品在质押期间还可以继续销售交易,一旦确立成交,经公共茶仓和金融机构同意,可将已销售的茶产品从公共茶仓运出,同时补充与仓单所代表货物同等价值的茶产品予以仓储。由此,主债权未发生实质变更,但仓单所代表的货物发生了流转,从而间接实现了担保物权的流转。这一方式既确认了实物价值,又实现了金融价值,还体现了经济价值。
二、公共茶仓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运营模式单一
目前,六堡茶公共茶仓建设已初具成效,项目一期已投入运营。其运营主体为梧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两者都是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交易机制还不够健全,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还未形成规模化客户群体和品牌效益。
另外,公共茶仓目前只针对茶产品交易,暂未涉及茶园等自然资源要素流转,开拓前端茶树、茶园等资产经营权和使用权集中收储模式的驱动力不明显。加上梧州茶园分布破碎等原因,收储后的茶园如何进行连片化、规模化经营的现实难题也尚未解决,如何搭建六堡茶资产运营平台还亟待研究。
(二)评估价值认可度不足
目前,六堡茶价值的市场评估机制尚未健全,六堡茶缺少公允的市场评估体系。为降低自身经营风险,金融机构对茶叶的认可价值往往不超过六堡茶价值的30%,又仅以实际价值的20%发放贷款。即使通过公共茶仓对送审六堡茶进行专业价值评估,但金融机构对茶叶的认可价值也不超过存货价值的50%,六堡茶融资额度与实际价值存在巨大差异。此外,由于六堡茶越陈越香的属性,随着质押时间的增加,六堡茶本身所蕴含的实际价值也在增长,与质押关系产生时已认定的评估价值相对比,价值差异将越来越大。缺乏科学公允的六堡茶评估价值体系,导致六堡茶实际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六堡茶产品在金融方面的价值也难以充分发挥。
(三)运作存在纠纷风险
在公共茶仓单质押贷款模式下,金融机构与六堡茶企业之间达成质押贷款协议后,六堡茶产品将运输到公共茶仓进行标准化仓储和监管。如果六堡茶产品市场价格产生剧烈波动,与六堡茶仓单质押贷款价格相脱钩,极易引发茶企与金融机构间的纠纷。
虽然在押状态下的茶产品仍可继续销售交易,但茶企仍需征得公共茶仓和金融机构的同意,才可提存茶产品用以交易。如果三方对在押茶产品交易的意见不一致,将影响茶产品交易活动,引发交易纠纷;如果茶企在实际运作中未能及时补充替代的抵押物,将实际形成“先出未进”的抵押物缺失现象,给金融机构带来贷款风险。
三、建 议
(一)打造生态资源交易平台
梧州市可通过以公共茶仓为基础模型,以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为载体,建立以六堡茶为主的交易中心、鉴定中心、仓储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展示中心、产业信息交流中心,搭建集供需、评估、仓储、物流、交易、金融于一体的六堡茶一级交易市场。同时,植入数字经济、融资担保、供应链金融等配套金融服务,运用银行贷款、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为六堡茶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可由地方国有平台公司控股运营,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的资源优势、信用优势、规模优势。梧州市应将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打造成规范、公开、有效、综合的六堡茶交易场所,为投资者、消费者、生产者提供可信任的进入渠道,为茶企提供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为金融机构提供六堡茶价值评估的可靠方式,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促进客户群体规模化集聚,发挥六堡茶品牌效益,实现品牌价值。同时,梧州市可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六堡茶茶树、茶苗、宝玉矿石、桑蚕丝绸等特色生态产品,并进一步扩展至茶园、耕地、碳汇、林地等生态产品用益物权,推动相关生态资源权益纳入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集中流转经营。
(二)科学度量自然资源价值
一是要建设规范化标准体系,为显化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提供科学依据。尽快推动六堡茶公认机构批准发布规划化的标准文件,确保权威性和科学性,增加市场认可度。
二是要合理设置考评因子。与普通商品相比,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除了实用效能、经济价值,还有感官体验、品牌价值、生态影响、产地品种等多类型附加价值,因此,在核算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合理设计评价因素,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的特色价值。
三是要制定评价技术规程。六堡茶由于缺乏市场公允的估值体系,银行机构、担保机构认可的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因此,要想六堡茶核算估价体系取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应由行业部门提出强制性评价技术规程,相关评估机构根据具有公信力的市场评价机制,对生态产品进行公允的价值评估。
(三)权益交易信息数字化
公共茶仓在对茶产品进行标准化存储时,已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六堡茶防伪溯源,通过“一物一码”实现了六堡茶种植、加工、仓储等过程的全程监控。笔者认为,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建设生态资源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对生态资源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同时整合产品描述、仓储物流、电子交易、结算融资等大数据信息,形成可溯源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全流程数据。
梧州市可借助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等公共交易平台,对数字化信息予以全面公开,让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过程可视化、透明化、公开化。这样不仅可以从源头上确保生态资源安全,还可以更好地对生态资源交易和抵押融资过程进行监管,彻底防范“以次充好”“部分替代”“未进先出”等运作纠纷,消除信用风险。同时,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数据的公开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和价格壁垒,让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价格与市场真正接轨,防范因信息差导致的交易风险。
(四)探索“生态券”实践模式
公共茶仓中的仓单是物权证券,代表生态产品的部分权益,同理,地票、碳票也代表了耕地、林木等生态产品的部分权益。笔者认为可以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引入“生态券”的概念。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求出发,“生态券”可以定义为明确生态产品权益关系、量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及其价值的票据化手段,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交易载体。生态券可以将无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体化,并根据其生产载体确立相对清晰的权属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公共生态资源向市场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生态券”确认了生态产品的权属,核算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建立了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关系,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四大难点问题,畅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也可以通过“生态券”模式确定其价值,以“生态券”为媒介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产权流转、生态权益交易、资源配额交易、生态产业开放等实践中“流通”,将固化的生态产品转变为可灵活流通的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