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2022-11-28王培光王再兴孙良丹唐先发王继年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皮损医学生考核

郭 泽,王培光,王再兴,孙良丹,范 星,唐先发,程 晖,王继年,高 敏

1 学情及“痛点”分析

皮肤性病学是以形态学观察为主的临床学科,目前已有明确命名的皮肤病多达2 000多种。由于皮肤科病种繁多,疾病分类复杂,直观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会造成无法回避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难以融会贯通

医学生的学习周期较长,前两年主要学习基础学科(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三年级开始接触临床学科(内、外、妇、儿等),四、五年级才开始真正接触临床实习。医学生普遍反应从基础学科过度到临床学科时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皮肤性病学时问题尤为突出。皮肤性病学是以形态学观察为主的临床学科,小小的皮损却千差万别,9种原发皮损,10种继发皮损均需要掌握,大量的临床图片给学生造成“冲击感”,和基础课程中学习内容及方式完全不同,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皮肤性病学这门临床课程的学习方法[1]。

1.2 从书本到真实,复杂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人体各个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临床的真实病例往往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器官多个系统,而不是书本上常见的简单、典型病例。皮肤病种类繁多,很多类似皮损却导向不同疾病。此外皮肤科还有很多罕见疑难病例,要想准确掌握治疗,需要借助很多的辅助检查来寻找线索和思路。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生很难快速掌握或独立分析患者的病情特点,真实的临床患者也会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难以理解临床真实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2]。

1.3 传统的“唯试卷论”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和全面

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既无法准确反映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综上所述,在充分了解课程特点的前提下,选择并建立合适的新教学方法及模式,并通过这种形式的改革训练学生更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迈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显得尤为必要。

2 创新举措及示例摘要

2.1 建立全过程式的教学模式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建立全新的全过程式教学模式。

课前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MOOC微视频将皮肤病各章节提炼要点,将重点知识制作成10~15 min的微视频,在课前预习时所费时间不长,又可给学生建立简单的疾病印象,产生的疑问带入课堂学习,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课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聆听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皮肤性病学图片多,直观感受非常重要的特点,利用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导入课程教学法、标准化患者教学等多种方法,将多元化教学的建设和实践贯彻在教学实践中。

课后MOOC设置了线上作业,可以留存,可以迭代,减少了重复劳动的工作量。线上作业方便学生反复作答,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知道学生的正确率与否,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互动,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和互动性。

2.2 深入结合课程特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智能、思维方式及运用、分析知识的方式和手段。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皮肤性病学具有独特的两大课程特点展开创新教学。

皮肤病需要“一目了然”。皮肤疾病多以外在表现为主,且患病率高,在正确掌握原发皮损和继发皮损的基础上,合格的医学生可以对常见病多发病做到识图知病,但皮肤科病种多,难以短时间内完全消化接受。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第一课堂”采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皮肤性病学图片多,直观感受非常重要的特点,建立了大量的高质量临床图片素材库及典型临床病例,在课前课后都可随时查看,方便学生温故而知新。利用雨课堂等新媒体方式,主要采用案例导入课程教学法为主、标准化患者教学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为辅等多种方法,灵活分开或结合使用,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开发学生们的能动性,将多元化教学的建设和实践贯彻在教学实践中[4-6]。

“第一课堂”教室授课时多见文字及临床图片,但仍缺乏立体生动的“疾病形象”。“第二课堂”主要为线下实践活动。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增加临床实践见习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年的“5.25护肤日”、“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将书本知识落到实处,社会实践使他们锻炼能力,锤炼意志,升华品质。

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参观科室实验室,展示本科室研究成果:多项国际顶尖杂志Nature收录文章,启发科研思维,增强荣誉感及归属感。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竞赛,力求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2.3 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强化过程化管理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强调过程评价,通过向授课教师和学生及时反馈授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最终使得学生受益[3]。在实际操作中改变传统授课全部结束后一次考核的方式,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利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随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推动多次、多维度评价在学生考核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融汇贯通。同时有力推动授课教师及时发现理论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2.4 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保持红色基因

皮肤疾病多以外在表现为主,且患病率高,损容性皮肤病如痤疮、白癜风、大面积色素痣、色斑等疾病常见,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未来的皮肤科从业医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医生,要更能够体会患者疾苦,保护患者隐私[7,8]。且作为所有的医学课程中,唯一教授性传播疾病的课程,在性观念、性意识明显开放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学好知识,继之传播正确的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洁身自爱, 而且能够引导建立纯净的校园环境和社会风气。

2.5 示范课程“痤疮”摘要

开始上课前,建立雨课堂班级,发布本节课作业:为自己建一份临床病历,包括主诉、现病史、查体、处方。痤疮是青年学生的常见病,每位同学或轻或重都存在痤疮困扰,本节课即以每位学生为真实“临床患者”,通过对痤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的学习,为自己建立一份“临床病历”。主要包括分析自己的痤疮皮损类型(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根据皮损判定严重程度:(Ⅰ~Ⅳ级),最终根据严重程度不同给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外用药、内服药、光动力治疗)。班级小组间第一轮互评纠正,而后教师统一于雨课堂终端修改评分,作为整体课程评价的一部分。

3 课程教学创新成果

3.1 学生课程知识掌握得到加强,学习成绩提高,职业道德和素养及临床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选取2015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中2个小班级分为2组,对照组(传统教学组)42人,实验组(创新教学组)44人。两组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成绩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同一教师带教。2组本科生带教结束后制定统一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题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考核。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授课形式、临床思维的启发、带教模式、学生总体满意度等五个方面(每项20分)。结果发现,采用创新方法示教的实验组理论成绩为(87.61±5.09)分,对照组为(83.48±4.7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9,P<0.001);实验组操作考核成绩为(88.42±4.35)分,对照组为(85.34±4.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1)。实验组学生对教师评价满意度评分为(96.24±4.02)分,对照组为(91.34±3.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9,P<0.00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全面改进,深入结合课程特色,充分开发学生们的能动性,将多元化教学的建设和实践贯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实验、讨论、作业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方式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融汇贯通,最终体现在教学成绩明显上升[9]。除此之外,“红色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效促进学生们“洁身自爱”, 而且能够引导建立纯净的校园环境和社会风气。同时通过对学科前沿研究的介绍,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早期开始科研思维的锻炼。本课程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获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奖、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立项。

3.2 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材立体化,教师专业素养得到加强

教学相长,学科教研室先后主持完成安徽省精品课程皮肤性病学、皮肤性病学精品开放课程、皮肤性病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中皮肤性病学精品开放课程和皮肤性病学MOOC已经面向社会开放。学科成员连续担任《皮肤性病学》本科教材第5~9版的主编,第9版教材于2021年度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累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结合课程特色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包括大纲修订,对教学计划的调整,对教学目标、方式、组织的转换,对教材试题库的建设等。在教学研究方面,通过不断分析与总结,结合教材、MOOC项目解决主动学习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项目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学科教师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并获省校级教学成果各一次,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及授课比赛奖项。

4 小结

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法(CBL)教学、MOOC教学及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式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改革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国家级创新项目或参与科研项目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深化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专业认同感;提高了临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切实推动医学临床教学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皮损医学生考核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