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
2022-11-28康月林
康月林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早在数千年前,农业就已经成了我国的主要产业。其中,湖南就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城乡二元化、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湖南地区出现了很多的贫困农村,村内农民的经济收入微薄,生活质量比较差。但在小康社会提出之后,国家就开始关注这些贫困农村以及农民,对此要求各省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目的是让他们脱离贫困,由此就诞生了乡村振兴理念,相关组织围绕该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工作。而早期扶贫工作的效果并不显著,很多时候都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原因在于以往扶贫工作大多与经济补助、帮助生产为主,未能针对根本原因,故每次工作结束后,农村依然大概率会恢复到往日贫困状态。这种现象让人们开始反思,由此发现了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故相关领域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帮扶方法。其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其有效性在其他省份已经得到验证,但湖南地区还未大范围地开展相关工作,依然有许多贫困农村与贫困农民。故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湖南地区相关组织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概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1.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概念
以往,人们对于职业农民的定义是“专门从事农业活动,依靠务农来维系生活的人”,这种定义下农民是被迫从事农业活动的,同时农业活动仅仅只能用来维系生活,收入微薄,原因在于他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开展活动,本身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这也是导致以往定义下,农民贫困间接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专门从事活动,掌握了相关农业生产技术等相关知识,有能力保障农业活动成果质量、效率,可通过农业活动获得更高收益的人”。相比之下,新型职业农民更倾向于一种农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且他们并不是被迫选择从事农业活动的,而是自主选择的,可以将务农视作他们的职业,而非为了维系生活不得不开展的活动。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在以往职业农民定义上演化出的新概念,符合其定义的农民属于技术人才,可以通过技术开展活动,并获得更高的收益,说明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经济产出能力更高。若将所有传统职业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即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
2.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在基本概念论述中提到,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经济产出能力更高,若此类农民数量增多能起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贫困农村中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就可以帮助农村脱离贫困,达成乡村振兴目标,即现代理论强调,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本身的经济产生能力低,且难以提升,故乡村振兴理念下的相关扶贫工作不能只关注现有经济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地区本身的经济生产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村经济产出能力,达成乡村振兴目标的必经之路,湖南地区相关组织要对此保持重视,积极展开相关培育工作。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在理论上培育出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帮助农村脱离贫困,但工作实践中要培育出这样的人才比较困难,整体面临诸多困境,而困境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而言是具有指向性意义的,即若能明确困境,就能找准路径与方向,着手解决困境即可达成培育目标。故下文将对现有困境进行论述与分析,指明培育路径。
1.农民受培育意识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对象是大批传统农民,这些农民在早期的发展中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对于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设施的接受度比较低,惯于依赖传统经验开展活动。同时,小部分传统农民虽然有意识地想要学习技术、引进设施,但出于时间、资金成本等因素考虑,也会有不愿意接受培育的表现。以湖南地区某农民为例,其在与相关组织的交流中表达了自身的顾虑,首先,如果要接受培育,自身就必须要放下手中农务认真学习,而学习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无论自身最终是否能学有所成,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生活将失去重要支撑,且自身学习是存在失败可能性的,故认为接受培育对自身生活而言有一定风险。其次,学习了相关技术,就需要在实际农务工作中使用,而大多数技术都涉及设施,这些设施的价格不菲,按照自身的经济实力可能难以承担,即使引入,也需要等待漫长周期才能回收成本,最终开始盈利,在此期间自身生活依然会面临很大风险,故不愿意接受培育[2]。
可以看出,农民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诸多顾虑,或者出于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培育,说明农民受培育意识比较差,而较差的受培育意识势必导致培育体系形同虚设,无法切实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组织也不可能强迫农民去接受培育。故如何消除农民的受培育顾虑,让农民看到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促使他们受培育意识提升是当前一大困境。
2.培育受限颇多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依靠就近教育组织开展,而很多教育组织在培育过程中都反应培育工作受到了很多方面的限制。其一,培育过程中,教师无法与农民时刻保持交流,两者只能在课堂会面,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再借助现有资源,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一旦脱离教育组织农民就得不到培育,这时如果农民遇到了学习方面的问题就无法第一时间解决,而问题将会给农民造成困扰,还可能成为学业障碍。随着问题越积越多,学业障碍将越来越“厚”,此时农民很可能听不懂教师讲课,导致其无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现实时空限制导致的,即教师与农民只能在特定的课程实践、课堂地点会面,体现了时空限制影响。其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大量资源支撑,尤其是师资资源,而大多数高水平师资资源都集中在远离农村的城市中,诸如湖南地区中某高级院校与最近的农村有13公里,这不仅导致农民会受到时空限制而无法得到培育,也会影响到师资资源的分配,即许多高级院校师资虽然有强烈的意愿去执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但受限于距离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因素,无法随时参与,因此就导致新型职业农民现状中高级师资资源十分稀少,普遍只能依靠“支教下乡”的方式得到少量师资资源支撑,且部分教师只能暂时停留在农村,一段时间后会回到城市中。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受到了限制,一方面不能对所有农民进行培育,另一方面培育效率与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3]。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改进策略
1.实施过程化培育,建立政策引导机制
首先,为了打消传统农民因为学习与当前农务时间冲突影响农业生产而产生的顾虑,相关组织应当实施过程化培育,即以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农民自主参与,但过程化培育则是深入到农民的农业活动当中,针对农业活动过程内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育。诸如发现农民在农务活动当中对肥料的使用不正确,存在使用过量、选型不当等问题,那么相关组织就要委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详细向他们介绍正确的肥料用量规范与选型,也提供其他方面的技术指导。这样能消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务、生活的冲突,同时也让他们切实从培育过程中得到好处,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培育中来,起到了培育效果,能很好地向农民展示先进技术的效用与价值,提高其受培育意识。
其次,很多农民单纯因为自身接受度差,所以不愿意接受培育。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应当协同相关组织建立政策引导机制,至少要让此类农民尝试接受培育,再通过培育成果让他们的受培育意识提升。关于政策引导机制的建立,大体可以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可以依靠政策将城市商业领域与农村联系在一起,促使商业领域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并予以参与组织一定的政策优待,而商业领域的参与将提到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会吸引当地农民关注,但从商业领域角度出发,农业产品必然要符合售卖质量要求,整体产量也要达标,故因为传统农民凭借经验的农业活动无法保障产品质量与产量,所以达不到相关要求,此时农民就会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当下需求相关组织提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可以让大量农民被吸引。第二,地方政府应当对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民提供相关政策服务,诸如购买技术设施可减免部分税收,或者予以优质贷款服务,打消各方面顾虑,也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的吸引力,促使农民的受培育意识增强[4]。
2.建构网络化培育体系,做好资源搭配
首先,网络化培育体系能够解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现实空间、师资限制,即网络能构建虚拟环境,这个环境不占用现实空间,自然不会受到限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弱化时间限制,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够随时随地展开,农民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或其他闲暇时间来接受培育,而教师也不一定要前往实地才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网络的另一端进行讲课即可,这样就能让很多不变下乡的高级教师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说明网络化培育体系可直接突破两大限制。为了发挥网络化培育体系作用,在该体系建设中相关组织要侧重两大要点:第一,必须开发在线离线功能,即网络环境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般分为在线、离线两种。其中,在线培育可以让教师与农民实时交流,以便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而离线培育则对于教师、农民没有任何时间限制,教师可以随时上传讲课视频,农民可以随时观看讲课视频。两种形式的培育工作各有优劣,但彼此互补,因此必须同时存在于网络化培育体系中,以便教师与农民自主选择。第二,必须优化网络环境,即虽然在现代发展中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已经通网,但是网络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而质量不足的网络环境会给农民带来不好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原本受培育意识差的基础上会导致农民再次产生不愿意接受培育的想法,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相关组织要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同时也做好维护工作。
其次,虽然网络化培育体系已经突破了两大限制,但还没有解决内部问题,资源搭配问题,即网络化培育体系仅仅是提供了培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条件,具体要如何培育依然取决于教师本身,同时网络化培育体系的线上培育工作并不能取代线下培育,说明相关组织不可以让教师只在线上开展培育工作[5]。从这一角度出发,师资资源就划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师资资源应当保持协同,实现资源搭配,具体搭配方式为:线下教师要与线上教师进行沟通,沟通中告知线上教师当地农民在受培育过程中、农务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由线上教师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再由线下教师负责执行与现场指导。这样能够通过培训形式的丰富,保障培育具有实际性[6],也能很好地融入上述提到的过程化培育中。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优化[7]。湖南地区作为农业大省,因为历史遗留因素有很多贫困农村与农户,这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所以湖南地区要重点帮助相关群体脱贫,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中,相关组织要采取相关策略解决当下困境,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并且取得良好成果,为达成乡村振兴目标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