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牛同行:文化自信理论视域下徽州牛文化管窥

2022-11-28黄交军李国英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绩溪徽商徽州

黄交军,李国英

(1.贵阳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贵阳 550005;2.贵阳市青岩贵璜中学,贵阳 550027)

一、引 言

牛乃历代墨客骚人的吟咏主题与叙事对象,以牛为底蕴的徽州文化尤具特色,被学界称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1]。而文化自信是“人们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反思、认同等过程中形成的对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肯定、认同、信赖等成熟稳定的心理状态”[2]、智力支持与心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3],故以文化自信为理论视域剖析极具地域特色的徽州牛文化,发现它主要涉及徽州含牛的地名文化、视牛形牛魂为审美核心的徽派古民居文化以及以“绩溪牛”“徽州牛”为精神实质的徽商文化,极具学术科研价值。

二、牛名牛迹:徽州牛之乡土情结诠释

俗谣云:“六畜牛为首。”徽州民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特别喜欢用牛畜来命名山川地理,并演绎成当地文化一大特色,牛名牛迹数不胜数,且命名理据宏富多元、井然有序。遍检安徽含牛地名,尤以黄山市(古徽州)为最(穷尽统计《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得黄山市134例),如黄山区的牛郎宕村(限于篇幅文中仅列举代表性地名),传说牛郎曾路过此处并住一宿,加上该地四面环山,水草茂盛,是养牛的好去处,故名牛郎宕;永丰乡牛形山因其地形特征好似一头牛故而得名;徽州区新田村有地名叫牛头坦,命名理据源于地势地形,因其附近有山形似牛头且地势较为平坦。牛头口桥因其邻近自然村庄牛头口,桥以村庄(地理位置)命名;屯溪区龙山社区有山峰称牛山崖,因山形犹如牛头,且山之东面十分陡峭故命此名。云村村内有山坞唤牛公坞,原有牛姓村民在此居住故而得名;歙县的竦口村有地名称牛市岭,因该处古时有买牛卖牛贸易市场,且处在山岭下故得名。有山峰叫放牛坦,因山上有一块平地(地势特征),常用来放牛。竦坑村的牛场源于此处以前为养牛场地。桃源村的牛毛坑因此处地势较低、茅草很多,适合放牛,故名牛茅坑,后改称牛毛坑。洪村村口的牛皮股因其位于一座山的背面,且此山形似大牛,名大牛山,此处恰如牛山的屁股,故名牛屁股,谐音牛皮股;休宁县迪岭村的牛庵岭因山岭中有一小道,形状似牛耕过的地槽,且道旁有一庵屋。南塘村的五牛坑据历史传说而得名,因传说有一农户在此饲喂五头牛,经常放养于此,且该处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五城镇的牛栏门,因传说该处山上有一座道教寺庙,牛不能进入山门,故得名牛栏门。古楼村的牛栏基命名理据源于用途,因以前此地曾搭栅作牛棚。倪湖村的牛角筒塘,因此塘离村庄较远,外大里小,形似牛角故得名;黟县宏村镇的牛泉山因其当顶有泉,方丈余,冬夏水无增减,相传为牛以足刨土得之故得名。兰湖村的牛鼻坑源于地势地貌,因天井窟有座山峰形似牛鼻,且此处地势低洼故得名。佘溪村的外牛坑因其位于山外,地势较低洼,且地形像牛角;祁门县安凌镇琅丰村的牛形下因该村旁边的山岭形状似牛,故得名牛形下。良禾村的牛栏坞命名理据源于历史原因,因以前此地是放养水牛的,“坞”指四周高而中间凹,可做村名,故得名牛栏坞。和平村的牛角筒因该山形似牛角筒故命此名。牯牛降为祁门县与池州市石台县的界山,由传说故事而来。据说古时牯牛降山上栖息着一只“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山海经·东山经》)名叫鬿雀的怪鸟,以飞禽走兽、人畜为食,使得四周鸟兽绝迹,荒无人烟。相传老子为传授教义,不惜辞官归隐,云游四方,到处传经授道,途经此地时座下青牛为降服鬿雀化作巨石,后人为纪念大青牛献身精神便将该山命名“牯牛降”。

地名乃“行走的活化石”[4],徽州地区大量牛类地名彰显远古以来神牛图腾崇拜与民族迁徙的华夏秘史。徽州含牛地名造词理据或源自历史传说,或以地形地貌若牛;或以牛之部位命名;或宗族姓氏为牛;或交易用途(买牛卖牛);或放牧畜养牛群场所,突出说明徽州地区牛文化博大精深、叹为观止。牛是徽州先民认识世界、建构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重要元语言词汇,“作为中国史书典籍中的核心词汇,几乎贯穿古代宗教、哲学、政治乃至军事等各个方面”[5],以地名观之,牛成为当地居民千万年来渗入血脉骨髓的共同记忆、文化符号与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表现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6]史前以来牛与土地难舍难分、相辅相成,是亿兆国民赖以生存的“民族的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7],故牛与山水地理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要之,它体现为一种炎黄子孙爱牛尊牛、视牛为祖的民族认同感、人伦世界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的驱动力、凝聚力、向心力,可有效管窥华夏儿女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民族秘史。

三、牛魂牛蕴:徽派牛形民居之生态理念解读

“逸足还同骥,奇毛自偶麟。欲知花迹远,云影入天津”[8](许圉师《咏牛应制》),20世纪末叶以来,全球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热潮,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进入了新时段,而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尤以牛为特色的文化传统、物质遗产亟须开发推广,“遗产保护理论既需要中国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着大范围、更广层面的跨文化的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文化交流中的实际需求”[9]。对徽州百姓而言,牛不仅是耕作牲畜,也是精神动力源泉,在诗文典册中更是托物言志、阐发哲思的叙事对象与永恒母题,如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耕牛》诗即吟咏云:“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10]深入挖掘徽派风情、牛魂牛韵的民居古宅、建筑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让海内外游客知晓,给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好声音、美诗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题中之义、应然之举。据考证绩溪城池古人以牛形造之,寄寓牛神镇妖降魔之意。而华夏古民居木雕构件中最为诱人的是徽州建筑(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雕刻精美、造型讲究、花费浩大、艺术性最高的牛腿(学名:撑拱),上面雕牛刻鸟或人物,亦常表达“渔、樵、耕、读”等儒家主题思想,文化底蕴厚重,堪称是明清古建筑最精华的部位,是中国建筑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集中体现着徽州地域古建筑灿烂文化。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11],廓庵禅师用一幅空圈来表征万物皆空的禅意图像,告诫信徒参透物我、生死、主客、得失等二元对立的本质,兼顾且超越事物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方可做到“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需走过”[11]250,“人牛俱忘”可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妙境,正如吴汝钧指出:“一归于无,只划出一个圆相,表示三昧到此,已臻于圆熟。这亦美学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宗教和美学可以说结合在一起,这是三昧之美。”[12]放眼古今建筑真正融入“与牛共舞、天人合一”无缝境界之经典作品首推黟县古民居牛形村(即宏村),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型布局,平面结构科学得法,水系设计别出心裁,熔艺术、生态与实用于一炉,堪称古代中国以牛为中心建筑群的神来之笔、巅峰之作。观象取法“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村边的石碣头状如“牛头牛口”,宛若水牛昂首;村口两棵参天古树——银杏树(村民称白果树)与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恰如“牛角”峥嵘;雷岗山隆起类“牛背牛脊”;二反房碓形似“牛肺”;傍泉眼挖掘的月沼(又称月塘,为半月形池塘)好似“牛胃”;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水渠)好像“牛肠”,当地村民甚至根据水流的粗细将月沼以上部分的水渠比作“牛小肠”,月沼以下部分称为“牛大肠”;村边的南湖仿佛“牛肚牛腹”;横跨西溪上的四座古桥依次排开宛如“牛腿牛脚”;井然有序、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古建筑群构成“牛身牛体”;东山龙排道观的旗杆作牛尾,牛形牛状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牛图腾呼之欲出,整个村庄犹如一条惬意悠闲的水牛静卧于湖光山色之中,恍若仙境。青山绿水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蕴交相辉映,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真正践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古典意境,故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考察评审专家大河直躬博士高度评价曰:“宏村独特的地方首先是沿湖周围景观非常美,是中国典型的城镇景观,可以说,宏村是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14]天、地、人、牛、物(徽派古建筑群)五位一体的宏村古镇已于2000年11月30日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扬名寰宇,游客如织。

四、牛劲牛筋:“徽州牛”之徽商精神演绎

牛为徽州人民勤劳致富、光宗耀祖的光辉历程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世人也往往将徽州成功商贾呼作“绩溪牛”“徽州牛”或“徽骆驼”,究其源是因为艰苦创业、富可敌国的梦想实现背后是无数徽商以牛为道德楷模与励志典型的努力结果,胡适(绩溪上庄村人,生于徽商世家)曾精辟指出:“近几百年来的食盐贸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垄断了。食盐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日食必需品,贸易量是很大的。徽州商人既然垄断了食盐的贸易,所以徽州盐商一直是不讨人喜欢的,甚至是一般人憎恶的对象。你一定听过许多讽刺‘徽州盐商’的故事罢!所以我特地举出盐商来说明徽州人在商界所扮演的角色。”[15]徽商常被比喻为“徽骆驼”“绩溪牛”,而“隐喻作为人类语言表达与认知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并非只是辞藻润色的单纯修辞技巧,尤其是全人类认识世界、观照世界、解译世界的普遍思维工具”[16],说明他们身上具有骆驼、耕牛一样负重前驱、逆境求生的传统美德。“‘绩溪牛’、‘徽州牛’与‘徽骆驼’作为徽商之形象概括,体现的是坚忍不拔、勤恳务实和趋势求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统一”[17]。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与胡适交往期间直呼他为“绩溪牛”,胡适欣然受之。1953年4月1日,胡适曾手书“努力做徽骆驼”[18]赠旅台绩溪同乡,并强调“徽州人正如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于全国。”[19]“‘绩溪牛’、‘徽州牛’和‘徽骆驼’所造就的‘徽商精神’、生存意志,不仅属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20]汗牛充栋的典籍文献、徽商传奇彰显出徽州士子敢为天下先、勤劳致富、前赴后继的现实写照与历史投影,而徽商们“绩溪牛”“徽州牛”的响亮外号不胫而走、驰名中外,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一道靓丽身影,让世人击节赞叹。

徽州古谚云:“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跟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塝绩溪牛。”[21]徽州共一府六县,境内人多地少,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塑造出绩溪乃至其他徽州人如耕牛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实干禀性、坚韧品格与拼搏精神,“绩俗极俭,而守本分,为诸邑所不及。语云:惟绩溪人真老实。”[22]绩溪人以及其他徽州人亦常以“绩溪牛”“徽州牛”“徽骆驼”自喻自勉,催生出清代徽墨大师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茶商汪裕泰等徽商巨贾。以“绩溪牛”“徽州牛”为地域特色的徽商精神堪称徽州文化之根之本之魂之酵母,例如,安徽省绩溪县的伏岭下古村邵氏先贤前辈凭借“一犁到塝不回头(形容牛只顾埋头力耕,不知道回头转弯,一直犁到石塝边)”的牛筋牛劲,让徽菜佳肴脍炙人口、香飘大地,并漂洋过海,让海外老饕吃货们大快朵颐、流连忘返,为徽菜美食赢得了世界声誉,“以伏岭下邵氏为首的徽州徽菜师傅甚至把徽馆、徽菜酒楼开到越、缅边境,开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一根擀面杖打到苏门答腊。’‘绩溪牛’‘徽州牛’做大的徽菜事业,让徽州人格外荣光自豪。”[23]鉴于“绩溪牛”“徽州牛”们努力打造的皖南徽菜“食神”出色口碑,著名徽学研究专家方利山教授不禁由衷夸赞曰:“徽州先人能把徽菜、徽剧、徽墨、徽茶、徽盘、徽州三雕等做成绝活,做成好评如潮的知名品牌,都是靠这种‘一犁到塝不回头’的牛劲牛筋。”[23]113因徽商群体坚守勇于开拓、诚实经营、艰苦朴素的“绩溪牛”“徽州牛”精神,“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普遍累积起雄厚的商业资本,有“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铺”[24]、“钻天龙游遍地徽州”“钻天(尽力经营)洞庭(此指太湖洞庭山,借喻苏南商人)遍地徽(指在苏州府经商的洞庭商人与徽州商人表现最为活跃)”[25]之说,清代著名话本小说《娱目醒心编》即云:“常言道:‘钻天洞庭,遍地徽州。’故徽州人做客最多,出门不忧无伴的,即家中妻小亦以远行为常,绝不阻留。”[26]甚至相传“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27],“绩溪牛”“徽州牛”之商业信誉闻名遐迩、妇孺皆知。在西南地区,徽商们的坚实足迹远涉四川、贵州、云南诸省[28],明清时期徽商经济实力空前强大,惊人历史事实是徽商凭着“绩溪牛”“徽州牛”“徽骆驼”等奋斗精神与顽强意志一手创造了“总资产曾经达到全国的七分之四”[29]的财富神话与经济奇迹。时至今日,以“绩溪牛”“徽州牛”“徽骆驼”为精神内核的徽商文化对安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增长甚为重要,尤其在党和国家实施中部(中部地区指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与安徽六省)崛起战略的新时代、新形势、新常态背景下,正日渐引起官方高度重视,原绩溪县委书记赵敏生多次撰文强调要提倡绩溪徽商经验,“要努力做徽骆驼、绩溪牛,继续弘扬徽商‘绩溪牛’与‘徽骆驼’”精神”[30],用新徽商的精神发展绩溪经济,造福绩溪人民。黄诗义亦明确指出:“折射在绩溪徽商身上的‘绩溪牛’、‘徽州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绩溪商人在商海中执着地拼搏。无论是‘徽骆驼’还是‘绩溪牛’、‘徽州牛’,都是对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透视徽州成功的历程,徽商精神是关键性的因素。”[31]2008年在温家宝总理对徽州文化生态整理保护问题做重要批示一周年之际,安徽省徽州学会顾问郭英教授、省徽州学会副会长鲍义来教授、学会副秘书长方利山教授联名上书温总理,呼吁全体徽州人“要用徽商当年开拓事业的豪气和志气,继续发扬徽骆驼、绩溪牛、徽州牛的奋斗精神”[32]建设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夯实与保护好“徽州万年不拔之基”[33]。

五、结语

牛不仅是徽州“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民族秘史的见证者、同盟者、书写者”[34],其精神内涵更是激励徽州人自强不息、陶冶道德情操、孕育生存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是徽州人民乃至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常胜法宝、强大基因,延至当下,以“绩溪牛”“徽州牛”为精神内核的徽商文化、徽学文化对中华民族崛起、实现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历史启示。要之,以牛为特色为代表的徽州文化为安徽可持续发展及中部崛起战略意义非凡,历久弥坚。

猜你喜欢

绩溪徽商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All in a Day’s Wok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
徽商之源·恒茂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