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11-28倪彤元付传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伦理课程思政案例

倪彤元 付传清 姚 鹏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杭州 310032)

工程伦理课程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门介绍以人类正确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关系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正确的工程伦理价值判断的培养和伦理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的强化。工程伦理在课程建设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伦理观为课程核心与灵魂。本文以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对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

一、“课程思政”对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1.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下土木工程师的价值取向

土木工程活动中,工程伦理价值判断与“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性。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工程典范,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秦直道、秦驰道、万里长城等,都是可以成为融入爱国主义,激发同学们文化自信的典型工程伦理教育历史工程案例。都江堰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为前提,实现人、地、水三者之间高度协合统一。该工程不仅是我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也是水利工程中以考虑环境伦理问题的典范之作。我国历史上类似的工程不少,通过这些典范工程介绍与工程伦理角度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祖国的文化自信力。在工程伦理授课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的内涵与具体表现,尤其是“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方面在工程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使得工程伦理授课内容接地气,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落实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下土木工程师的价值取向不是一句口号,是可以落实到土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一种价值理念。通过工程伦理授课交流互通,来实现培养研究生伦理意识,提升研究生伦理素养,在研究生内心深处强化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的。

2.细化“课程思政”引领下的职业伦理教育

土木工程师职业伦理的主要分三个层次。即技术层次、职业层次、社会层次,其内涵主要有:(1)工程中的人道主义:一方面,人道主义支持工程技术与科技进步、发展,这样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人道主义理念对科技进步与发展也提出了伦理方面的要求,即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2)工程中的诚信与道德问题。(3)工程研究中的诚信与道德。(4)工程制造与建造中的诚信与道德。(5)工程实验中的诚信与道德。(6)与商业有关的工程诚信与道德。(7)工程师在公共事务中承担社会角色时的诚信与道德。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性。职业伦理教育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权利与义务”教育,工程师应当担当的责任是其必须履行义务的核心内容。一般认为,职业伦理中的“责任”包括两部分:一是分内应做之事;一是未做好分内之事而应受到的谴责和制裁。这种责任担当也正是“爱岗、敬业、公正、诚信、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的土木工程师的价值取向教育,既是其职业伦理教育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两者在内容上形式上均是统一的。细化“课程思政”引领下的职业伦理教育是贯穿工程伦理授课过程中的一条主线。

二、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兴趣点的挖掘与培育

1.工程技术共同体中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的教学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工程技术共同体是指,以共同的工程对象为基础形成的、以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管理为工作内容的技术人员群体。工程师作为工程技术共同体一员,其价值取向与职业伦理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密切关联;而工程师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杜绝一些工程技术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在工程伦理教学过程中,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工程事件中的具体越轨行为表现相结合,使得授课过程因接地气而生动有效。教学中,与同学们共同深入探讨分析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即道德原因、法律与制度原因、知识与技能缺失原因。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伦理意识的培养、伦理素养的提升与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欲望。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伦理相关的工程案例的分析教学,不仅是工程伦理走心式授课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挖掘和培育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2.土木工程建设实践中环境伦理问题与“两山”理论相关性的教学

“两山”理论、土木工程建设实践中环境伦理与“和合之美,美美与共”理念之间具有统一性。“和合之美”,是一种理念,意思是指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和合”,出自《墨子· 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充分体现华夏文明的哲学理念。“和合”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及其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影响因子,这种影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它在根本上规范了当代国人的思维和意识,使中国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现实支撑。“和合”:一以贯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国人,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及其社会治理的哲学观。“和合”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和合之美,美美与共”[2]。土木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在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管理均存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以及以人为本等这种工程伦理理念的实践。“两山”理论就是实践这种理念的“和合”的文化理想实现。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同学们阐明这种内在联系,挖掘这种传统文化的工程伦理理念在土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隐含内在联系,使得工程伦理课程授课过程中接地气,同学们易于接受,消除同学们对工程伦理课的抵触情绪,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工程伦理教学走心、入心的目的。

三、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分析

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分析自然融入“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这一点在传统与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案例的工程伦理分析教学中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传统与现代工程案例选择是工程伦理走心、入心式教学的关键点。

四、传统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案例的工程伦理分析教学

在选择传统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案例进行工程伦理分析教学时,一般注重选择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显著、充分凝聚集体智慧结晶的工程案例作为工程伦理教学分析案例。这一类典型工程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秦直道、秦驰道、万里长城等。这些工程均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显示出我们华夏先辈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如都江堰工程,润泽几千年的华夏子孙,其设计之巧妙,与其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的巧妙配合,可以说工程与“天”与“水”和谐共生,是工程与环境之间实现“和合之美,美美与共”的经典。

五、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在选择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案例进行《工程伦理》分析教学时,一般注重选择融合先进技术显著、社会影响力大的典型工程案例作为《工程伦理》教学分析案例。这一类典型工程有长江三峡水电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这三个现代代表性工程,不仅解决了工程中的许多世界性难题,世界上最大坝体、高海拔冻土地带建设路基、海洋环流地带建设深水沉箱隧道等,工程建设体现了现代华夏子孙的聪明才智,也是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现代化工程;同时,这些典型工程。科学家发现,三峡大坝和它巨大的水库对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也可能就像森林变成城市可以影响当地气候一样相似。美国航天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至2020年8月底,三峡电站发出的优质清洁电力能源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3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亿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青藏铁路,充分考虑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采取了尽可能绕避的方案;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这已经成为工程建设关于环境伦理的一个典范。

通过典型案例的工程伦理分析,体现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与环境之间伦理深刻理解与实践。在分析教学中,将这种理念做很好的传承与赓续,将工程技术与伦理的美好结合的理念种子播种下去,学生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必然会生根发芽壮大。经过几届的教学实践,这种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深得同学们喜欢。

六、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难点探讨

在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枯燥的伦理理论不能引起同学们兴趣。在这些知识点授课节点时,同学们打瞌睡、刷手机的现象时常会有。而当结合案例作伦理分析时,同学们兴致很高,开小差、分神的现象明显减少。结合现代流媒体技术,在微信、钉钉平台上做一些尝试,结合体会报告作业,工程伦理的教学效果明显比做一些选择题、是非题更入心、更走心。实践表明: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是提升同学们对课程兴趣的重要手段。

七、教学评价标准化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必然加深教学评价方法标准化的难度。最终评价教学效果的应该是同学们毕业若干年后在工程实践中遇到涉及伦理问题时的抉择是否正确,才能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然而,这不能作为完成16学时的授课后的教学评价。标准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只能以同学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或许可以增加专业学位导师对同学们师生伦理方面提升的随机调查作为辅助手段,这也需要与学校教学管理相配合。

八、关于土木工程方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深入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内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结合时代特点,探索“如何培养人”的科学之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通过多种手段与方式培育与引领同学们的工程伦理兴趣点,挖掘同学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不断细化“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土木工程师在技术层次、职业层次、社会层职业伦理教育,丰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内涵。探索教学过程中关于土木工程活动中工程伦理价值判断与“核心价值观”的具有统一性的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如何从工程伦理角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祖国的文化自信力,不断挖掘传统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伦理课程思政案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