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2-11-28杨志秀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仪式师生活动

杨志秀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0)

一、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的概述

1.仪式教育的概念界定

关于仪式教育的概念,乌克夫曾在《教育中的仪式:演示、模仿、跨文化》中指出:仪式过程本身是具有演示性或示范性的,所以,仪式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发生在仪式的“演示或示范过程中所发生的模仿”里[1]。朱权华认为,仪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庄严而神圣的仪式,规范、激励和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2]。本研究将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界定为:小学通过开展一系列规范化、周期性的、正式的仪式,来传播一定的思想,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的教育手段。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有表演者和观众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仪式教育的对象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不再像以往的定义只是关注学生。教师在活动中既是策划者、组织者,更是参与者,与学生一同提高。

2.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的意义

(1)仪式教育是推动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在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人与遗传的三对关系中,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一切影响都只能通过活动而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3]仪式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逐渐走进小学。如果教育工作者善于运用仪式教育,学生便可以通过活动提前体验社会角色。因而,仪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推动小学生社会化有积极作用。

(2)仪式教育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形式。学校作为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需要积极地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去帮助历史文化流传下去。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一个学生都要敬礼。这体现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仪式教育与文化传播也密不可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仪式使文化换了一种方式,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当中。

(3)仪式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在仪式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仪式活动是小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会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而教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更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这样的角色变化,也将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3.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的特点

(1)周期性。仪式活动拥有一定的周期。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仪式活动只有定期举行,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习惯。利用仪式的周期性开展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

(2)情境性。“仪式是处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现出一系列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和程序”。[4]学生在情境中体悟仪式所要传达的思想。只有当情境与教育内容相融合,参与者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将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心态内化成情感、价值观。

(3)表演性。“仪式不是日记,也不是备忘录。它的支配性话语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加以回味,它是对崇拜对象的扮演。”[5]在参与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兴趣,激起了情感。因此,与宗教仪式和一些成人仪式相比,小学阶段的仪式教育具有表演性。

(4)潜在性。仪式教育具有潜在的特性。仪式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在无形之中显现其教育价值。活动场景与师生的言语行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二、小学阶段开展仪式教育的现状

1.仪式教育目标基本实现

仪式教育是通过活动陶冶与培养学生来实现其教育目的的。当前的各小学开展了许多活动,如升旗仪式、上下课仪式、开学典礼、主题队会、入队仪式、主题班会、入学仪式等,并且每一项活动都有清晰的教育目标。比如:升旗仪式让学生懂得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开学典礼让学生懂得热爱学习;上下课仪式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等。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仪式教育意义很大,是心理上对仪式教育的认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仪式教育目标基本实现。

2.仪式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升旗仪式、入队仪式、主题班队会活动在学校中比较广泛,其内容也较为丰富。比如:在升旗仪式中,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可以是文明礼仪,可以是安全教育,可以是学习心得,也可以是校园现象。主题班会活动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是时事热点,还可以是为同学们解决烦恼。该学校的仪式教育内容不局限于爱国、安全、环保等主题,具有灵活性与变通性,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学校的仪式教育不是按固定模式进行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

3.仪式教育形式多样

“仪式是一种‘行为层面’的社会操演、权利实践及行为模式。”[6]这就是在说,仪式通过外在形式体现出其内在含义,表明了仪式教育形式的重要性。一名学生谈道:“我们学校每个星期都有很多活动,很有趣也很好玩,大家都非常喜欢!”笔者了解到,该学校以民族经典文化为载体,结合学校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展了“传承经典工程”活动,陆续举办了学校经典讲坛、经典诵读、校园读书节等活动。对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从中提升了情感与道德素养。

三、小学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1.活动中缺乏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所引起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如果仪式活动缺乏师生互动,就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成为活动唯一对象的现象。显然,这样违背了仪式教育的目的。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在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笔者在进行访谈时,一位教师也谈道:“我们学校的活动大多是学生按照计划好的程序步骤进行的,教师负责指导和组织。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师生的互动,但在仪式活动中,一般多为学生表演。”除学生外,教师也应该参与仪式活动。师生可以通过仪式活动中的互动促进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活动中缺乏师生互动,无疑是影响仪式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和教育规律,设置合理有效的仪式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目前的学校仪式活动中,学生只是参与者。例如,在常规的升旗仪式中,国旗下讲话多是优秀的学生代表发言,内容也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升旗仪式的程序都是固定不变的,首先是升国旗奏国歌,其次是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是领导总结发言。这些都没有反映学生本身的意愿,学生只是仪式活动的工具。国旗下讲话的对象也可以是中等生和后进生,发言内容也可以是感想和心得体会,仪式程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3.缺乏评价与反馈

在仪式教育中,适当评价与及时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乏评价与反馈,那么,仪式教育就无法进步和发展。教育工作者也很难对仪式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认知。例如,小主人仪式这个促进学生角色转变的仪式活动,教育者期望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独立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通过小主人仪式有哪些收获呢?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呢?教育工作者对这些并不清楚。

四、小学仪式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没有充分认识仪式教育的重要性

在仪式教育中,小学的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其重要性,往往只停留在知道仪式教育重要的层面上。要想仪式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理应将仪式教育真正渗透进学校教育之中。不管是活动前的设计、策划,还是活动中的组织以及活动后的评价,都足以体现出学校对仪式教育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从该小学的学生参与仪式活动情况和评价反馈情况可看出,学校没有做到落实仪式教育至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所以,这一学校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了形式主义、简单对待等现象,将仪式教育本应达到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加以约束和限制,使教师和学生无法体会仪式教育的独特内涵。学校领导对仪式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消极对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无法为教育提供助力。

2.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校仪式活动具有趣味性,能够从直观上给予学生情感体验。仪式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仪式活动,才能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只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才能使教育深入人心。缺乏情感的仪式活动是空洞乏味、没有灵魂的,是无法深入学生心灵的。因此,在仪式活动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教师仪式教育素养不高

除了学校自身因素外,教师仪式教育素养也会影响学校仪式活动的开展。根据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可知,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仪式教育培训课程,对仪式教育的认识很模糊,不具备专业的仪式教育素养。而在访谈过程中,一位教师也谈道:“平时我们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学中,哪还有时间去学习仪式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缺失良好的仪式教育素养,就无法保证仪式活动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只有提高全体教师的仪式教育素养,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让每一种仪式活动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五、小学阶段开展仪式教育的对策

1.提高教师参与度,增加师生互动

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对象不只是学生,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教师要把握好仪式教育的总方向,确保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进而适当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而,活动的参与者仅有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应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中,与学生一同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环节、表演仪式活动、评价仪式过程与结果。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可以使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感受仪式教育的内涵,获得身为参与者的独特体验,对教师自身发展大有益处。通过共同参与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在活动中增进了师生的关系,为之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2.关注个体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

仪式教育往往是以集体为对象的,难以关注到个体的差异,也无法针对每一位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仪式活动形式。当以群体为单位开展活动时,学生个体容易处于旁观者的身份,认为仪式活动与自己无关,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学生是学校仪式活动的主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包办一切。学生在活动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参与学校仪式活动目标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从多个角度丰富仪式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与反馈机制

评价首先要回归仪式教育的目标,仪式活动的成效如何需要看是否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而教育的实际效果则通过师生的精神变化、思想发展状况显现出来。如果师生的思想和情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那么仪式教育的目标已初步达成。其次,评价的方式应是多样化的。活动的结果与过程都应该受到关注。过程评价使仪式活动的改进更有针对性。学校也可以在活动开展前、进行时、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仪式教育活动。再次,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学校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学校领导给予评价与反馈的形式,尝试听取不同立场的个体的感受和意见。例如:在活动结束后收集中层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的活动反馈单,并记录活动中做得较好的方面以及不足之处,以便为之后的仪式教育活动提供范例。

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合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先接受的教育活动,并且贯穿于人的一生。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一位老师在访谈中谈道:“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是平时在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而有些学生在学校接受了道德教育,回到家里,也能在日常行为中得到体现。”作为学校,如果能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将仪式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对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那么学生从仪式活动中获得的教育将是深刻而持久的。

猜你喜欢

仪式师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麻辣师生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