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2022-11-27张丁山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文/张丁山(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一、引言
过去,乡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城市出现经济困境时,提供了很好的软着陆空间。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城市就像“抽水机”一样源源不断地将农村的人才、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抽”到城市,导致农村地区愈加落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是正当其时,相信不久的将来,乡村将焕发新的风貌,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持续的内需支撑,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将互联网、数字技术与传统的金融相结合,突破地理空间束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低成本的、风险控制强的金融服务,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一把“利器”(梁榜和张建华,2018)[1]。政府高度重视数字金融的发展,推动大型金融机构设立数字金融服务部门并在乡村地区不断发力。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尚待破局的形势之下,作为经济运行“血液”的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乡村振兴? 数字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对于促进乡村数字金融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数字金融和乡村振兴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字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的研究。刘琳(2021)[2]认为,当前数字金融的人才较少、传统的金融服务向数字金融服务的转型滞后、乡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信任度不够等问题制约了数字金融在乡村的推广,因而提出提高乡村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完善征信体系和风险分担等路径,以发挥数字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董志勇等(2021)[3]认为,数字金融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金融可得性、促进乡村居民实现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并提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机构数字金融的服务水平、加强数字金融服务的相关监管等路径选择。二是数字金融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刘自强和张天(2021)[4]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存在空间效应。朱兵(2021)[5]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发挥减贫功能,其中数字金融中的覆盖广度对居民收入改善的效果最强,因此他提出当前阶段应该加大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数字金融产品,加大数字金融在乡村的推广力度等建议。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多侧重研究数字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数字金融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少聚焦数字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而且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的主要内涵出发的机制研究系统分析框架还不够充分。因此,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复杂性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大量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在深入分析数字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当前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促进乡村振兴。
三、数字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分析
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能够突破地理界线,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低成本、便捷、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能够有效地缓解过去农业农村发展中金融排斥问题,为农村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一)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在过去的几十年,政府在应对经济困境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方面,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性发展战略以及支持农村发展的战略,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形成大量的设施性资产,扶持并发展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的服务性产业,加速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些产业的发展、设施性资产的使用催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而数字金融开始出现后,便不断深入乡村,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许多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断优化数字金融以更好地适应农村的发展(谢地和苏博,2021)[6]。乡村居民通过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网络服务平台触手便可获得低成本、便捷的贷款。另外,许多农村的企业都是小微企业,由于其财务信息不够规范造成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是数字金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很好地改善农村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数字金融助推乡村“生态宜居”
过去,农村由于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大量的农村土地污染,同时一些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排放污染物,造成农村地区污染严重。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政策及理念的背景之下,可以说农村是承载生态文明的重要空间。数字金融能很好地发挥金融的要素资源引向功能,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绿色农业、绿色产业,拓宽了乡村地区环保项目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资本来源。与此同时,数字金融还能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营造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数字金融通过助推乡村“生态宜居”进而促进乡村振兴(谭燕芝等,2021)[7]。
(三)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乡风文明”
数字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设,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申请贷款居民的还款能力、信用水平并精准化画像,从而决定申请人的额度。乡村居民要想获得数字金融的资金支持,必须在平时注重自己的信用,信用好的乡村居民或者乡村小微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数字金融支持、更优惠的利率。由此,倒逼乡村居民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守信、诚实。
(四)数字金融助推乡村“治理有效”
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帮助乡村居民更好地适应智能手机时代,提升居民对移动互联网、相关APP的使用能力,为乡村精准化治理提供了很好的互联网应用素质,方便数字化治理手段的普及,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在广大乡村地区普及过程中,基层组织承担了一定数字金融相关政策宣传的工作以及协助金融机构为乡村居民征信,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基层组织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金融素养,从而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五)数字金融助推农民“生活富裕”
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过去资本在城乡之间单向流动的困境,使乡村居民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贷款支持,利用于农事活动或者企业经营,从而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外,随着数字金融在乡村地区的不断推进,数据应用得到更好的协调和分享,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使农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得以控制,进而稳定乡村居民的收入。由此可见,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夏诗园,2021)[8]。
四、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金融在乡村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几年的实践发现,数字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短板。
(一)数字金融供给主体效率低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金融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等主体供给,以及一些农村当地的非法定的民间借贷。这些传统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主体由于缺乏竞争,因此在数字金融服务方面的激励不够,导致供给效率低。与此同时,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缺乏合作,各自为政,使得各主体收集的信息无法相互共享,增加获取相关信息数据的成本。
(二)数字金融相关监管法律制度相对滞后
由于数字金融是新兴事物,发展时间较短,对数字金融监管的技术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使得政府监管无法及时跟上数字金融的发展,导致监管相对滞后。近些年,乡村出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法放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未得到有效监管,导致乡村居民对数字金融产生信任危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相关法律制度的边界相对模糊,也极大地限制了数字金融发展。
(三)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较低
由于乡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于数字金融和数字技术的接受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阻碍了数字金融在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杨农,2021)[9]。部分乡村居民在金融机构办理的服务主要是存、借、汇等业务,担心信息不对称导致自己上当受骗,难以接受作为新兴事物的数字金融服务,产生信任问题。
五、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数字金融产品
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研发并推广更多针对农事活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金融产品。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快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间数据信息的共享平台。数字技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大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移动网络公司在偏远乡村覆盖网络服务。另外,政府通过政策性扶持相关金融机构,进一步引导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二)健全数字金融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加快完善数字金融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数字金融监管,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科技人才、金融监管人才。对于数字金融违法行为,一定要提高其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监管部门要完善提供数字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惩处误导销售、金融欺诈等不法行为。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防范跨行业、跨领域传播风险。
(三)提高乡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
推动专家下乡村举办培训会,加强宣传数字金融相关知识,培养乡村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以利用数字金融服务于乡村振兴。政府和相关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重点宣传数字金融产品,提高乡村居民对数字金融的认识度与接受度。普及数字金融安全知识,预防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银行卡被盗刷等潜在的金融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数字金融服务时也要注重向客户宣传数字金融相关知识,增强其识别金融欺诈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
相关链接
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
根据易观智库的产业结构分类,数字金融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网上贷款、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