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养老模式下农村适老化改造设计
——以黑龙江省民政村为例

2022-11-27宁尚宇NINGShangyu巩玉发GONGYufa

住宅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院落民政老化

宁尚宇 NING Shangyu 巩玉发 GONG Yufa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6 亿人,占总人口的 18.70%;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90 亿人,占总人口的 13.50%[1]。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要突破到3 亿人,这标志着我国将由轻度老龄化阶段迈向中度老龄化阶段。在此情况下,众多专业人士纷纷展开了各种与适老化相关的建筑设计研究,但大多以城市为主,而对于农村住宅的适老化研究少之又少。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农村对自家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的案例微乎其微,农村地区的养老建筑多数为村集体的养老院,使得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大大降低[2]。

1 村落概况

1.1 区位现状

民政村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富源乡,在黑龙江省的东南部,距离省会哈尔滨仅500 km(图1),距离中俄边界仅60 km。整个村落为分散式聚居形态(图2),住宅分布在村落主干道两侧,面山背水,四周被田地和山脉环绕。

图1 民政村区位分析

图2 民政村村落现状

1.2 居住现状

村内现有821 户家庭,共2 247人。其中,60 岁以上老年人有502 人,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2.3%。和大部分其他地区农村一样,民政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基本都以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为生;建筑功能单一,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居住环境较差;且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向城镇转移,村中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方针,给予了农村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但在农村住宅的适老化改造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1.3 建筑现状

1.3.1 建筑结构

民政村的建筑结构大都是砖木结构,只有少部分还是老式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是黑龙江地区最常见的建筑结构体系,其四周的砖墙为竖向承重构件,中间的隔墙不承重,用木材作为屋架的结构体系,并在木材上面铺设瓦片(图3)。传统红砖承重性能优良,有一定的保温隔热作用,热稳定性能好且防火耐潮;木结构屋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布局灵活,且屋面防水采用黏土红瓦、彩钢板较多[3]。村中大部分住宅建于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末,约有20~50 年的使用时间。

图3 村内建筑结构

1.3.2 建筑布局

村落建筑以单层住宅为主,均为南北向的一字型布局,建筑面积在100 m2以内。布局形式大都为前院后园的院落式布局,且院落占地面积很大,户与户之间用铁栏杆或木栏杆围起。在整个院落式布局中,除了拥有居住功能的住宅以外,还有存放车辆的车库用房、存放杂物用的仓库、喂养家禽的圈舍、储放粮食的粮仓及拥有种植功能的园子等。

2 村内现存问题

2.1 住宅内部功能缺失,立面粗糙

由于住宅建成时间多在20世纪,尚未经过改造,大部分住宅内部只有卧室、厨房,没有卫生间、客厅、餐厅等功能,给老人使用带来很大不便;且住宅内部没有洁污分区,流线混乱,卧室面积过大,空间利用及不合理。

村中大部分住宅立面未经粉刷,为原始红砖和水泥砂浆,且未使用任何保温材料,使得山墙部分在冬季经常结霜。木质门窗年久失修,不耐腐蚀、无防盗功能且缺少密闭性,因而冬季不耐寒,还需在窗户内外钉塑料布防寒。住宅屋顶大多为红瓦片,由于建造时间久,部分瓦片破碎且防水层被破坏,导致屋内漏雨。

2.2 院落空间布局混乱,缺少无障碍设计

村内住宅的院落面积大,但缺乏合理的功能规划。①种植功能占地面积过大,院落空间缺少洁污和动静的划分,且功能分布混乱,影响村民的使用;②院内农用机无固定的停放位置,不仅占用面积、影响美观,还会给老人带来一定的危险性;③室外月台台阶过高,缺少无障碍设计,且院落内部无铺装,老人雨天容易摔倒,对其出行安全造成极大不便。

2.3 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公共基础设施匮乏

村内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条件比较落后,交通设施、基础医疗设施、娱乐活动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无法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4]。①道路质量差、交通不便,无法保证老人的出行安全;②景观风貌缺失,导致村内空间活力与趣味性严重不足;③娱乐、医疗、商业设施缺失,也大大降低了老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5]。

3 基于马斯洛理论的农村适老化改造策略

马斯洛理论又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6]。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如今,将其应用于农村居家养老的适老化设计中,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索农村老人的根本需求,使适老化改造设计更科学、更全面。现根据民政村现状,对村内老人进行需求分析(图4)。

图4 村内老人需求分析图

3.1 生理需求分析

生理需求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衣、食、住等最基本的问题。据调研,民政村老人的生理需求已基本解决,但住宅中仍有诸多设计不合理之处,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

3.2 安全需求分析

老人的安全需求主要来自交通和健康服务设施。村中道路人车混行且道路质量差,缺少医疗服务设施;此外,缺少无障碍设计,如卫生间无防滑处理,公共场所未设坡道等。

3.3 社交需求分析

老人主要的社交对象为村里的邻居和亲属,因此,需要在村内增设公共活动空间及更多的景观节点,并在住宅和庭院中增加会客交流的场所。

3.4 尊重需求分析

尊重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住宅和居住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建筑特色,注重对传统乡村肌理的保护和传承[7]。

3.5 自我实现需求分析

自我实现需求即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老人的自我价值,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提供简单的工作和服务岗位等来实现。因此,在改造设计时,需增设公共娱乐设施和空间、生产和交易空间、商业设施等。

4 基于适老化需求的住宅改造设计

4.1 精细化设计,提升住宅适老性

由于多数住宅建造年代较早,缺乏对居住需求的细致研究[8]。住宅内部功能缺失且流线混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住宅适老化设计不足、细部设计考虑不周等问题也亟需解决。村内住宅为砖木结构,除房屋四周的承重砖墙外,皆为不承重隔墙,因此,可以对住宅内部空间重新进行划分。

根据家庭结构,民政村老年住宅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老人夫妇”住宅和“二代同居”住宅。

4.1.1 “老人夫妇”住宅改造设计

所谓“老人夫妇”住宅,是指老人夫妻单独居住,他们与子女分开居住或膝下无子女。在此选取民政村三组12 号住宅作为研究对象(图5)。该住宅建于1972 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0 m2;只有老夫妻两人居住,其中,男性老人65 岁,女性老人62 岁。两位老人身体较健康,有两个女儿,均在外打工;平时二人的主要活动有:做家务、务农、普通社交等。

经分析,该住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图5a):①主卧与客厅共用,老人缺少私密性;②卫生间与厨房相邻,不能满足洁污要求,且与老人房间距离过远,不便于老人使用;③餐桌在卧室内,使用不便。

根据以上问题以及需求分析,对该住宅进行适应老化改造(图5b):①将卫生间调整到主卧的北侧,以方便老人使用;②调整厨房间炉灶及水缸位置,使其可以摆放餐桌;③东侧改为客厅与次卧,并在客厅内预留一部分空间,以供老人打牌、娱乐等。

图5 民政村三组12 号住宅室内功能改造前后对比

4.1.2 “二代同居”住宅改造设计

“二代同居”住宅是指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本文选取民政村三组3 号住宅作为研究对象。该住宅建于1994 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8 m2。由于老人与后代共同居住,屋子中间用隔墙分成东西两屋,老夫妻两人住在东屋,建筑面积为49 m2(图6)。男性老人年龄76 岁,身体较健康;女性老人73 岁,常年瘫痪在床。因此,男性老人的活动更多一些,主要是照顾妻子、做家务及一些普通社交等。

经分析,该住宅空间存在以下问题(图6a):①缺少室内卫生间;② 由于女性老人瘫痪在床,需要一个独立的卧室以满足其私密性的需求;③老人从客厅到达厨房需要穿过一个走廊,流线过长;④火墙的取暖方式会使冬季室内受热不均匀,不利于老人居住。

通过实地调研和需求分析,对该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图6b):①将次卧的位置改成卫生间,并预留轮椅的回转半径;②把兼有客厅功能的主卧拆分成卧室和客厅两个房间,并在卧室中预留陪护床位;③将厨房门改为可独立出入的外门,便于运送柴火和煤;④撤去火墙的取暖方式,在南侧靠窗部位加设改成暖气片,使冬季屋内受热均匀。

图6 民政村三组3 号住宅东屋室内功能改造前后对比

4.2 合理改造住宅立面,提升住宅舒适性

将住宅窗户更换为铝合金窗、木门更换成铁质防盗门,可以提高建筑的密闭性,继而提升保温效果。在建筑外墙增设保温材料,并外贴瓷砖装饰,在提升住宅保温效果的同时,还能美化建筑。屋顶重新铺设防水层,并将红瓦片更换为彩钢瓦,使屋顶美观、坚固又防水。

4.3 合理改造院落空间,提升养老趣味性

室外空间在农村主要分为院落空间和菜园子,其中,院落空间的主要功能有养殖功能、储藏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结合需求分析,对村内院落空间布局进行改造:①为方便老人搬运柴草,在老人房屋门口加设柴草存放处;②在院落东南向留出农用车与小型车停放位置,并附设工具间;③院内种植花草并在其南向布置凉亭,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喝茶聊天的场所;④在整个院子内铺设防滑地砖,以降低老人的安全隐患。通过对院落空间的合理改造,提升老人养老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图7)。

图7 改造后院落平面图

5 基于适老化需求的乡村规划设计

通过对村内老人的需求分析,对民政村三组进行适老化规划设计(图8)。设计时,要兼顾老人的社交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图8 民政村三组总平面规划图

5.1 完善景观要素配置

利用村中废弃的房屋和院落,重新规划成景观要素。将村内景观分成两个等级:单一景观节点和组团级景观节点。其中,单一的绿色景观缺少活力,可以把景观要素与村内的古树、古井、公共空间、十字路口等结合,并设置可供休息的凉亭、座椅等,以增添景观要素的趣味性。通过景观提升,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村内风貌,增添村庄的空间活力。

5.2 完善基础交通规划

利用村中原有的道路肌理,重新规划村内的路网体系。将村内的道路分成3 类,即:村内主干道、村内次干道、步行支路。其中,村内主干道为来往车辆过境道路,主要供机动车使用;村内次干道为人车分行路,作为村内主要交通;步行支路为人行路,方便居民来往,确保居民之间的交流。通过对路网的梳理规划,使村内现行的交通系统层级分明、安全有序。

5.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必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匮乏,给村内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依据适老化需求分析,在村南侧空地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内部功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交流、学习、活动中心、电影放映中心、超市等;同时,在其东南侧设置健康服务中心,定期检查老人的身体。在两个建筑中间铺设地砖,并设置娱乐休闲设施,作为老人休闲娱乐的活动广场;此外,活动广场还可以兼做临时的集市、室外展销中心等,可作为村内老人与外界的交流平台。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民政村为例,首先通过对村内老人住宅的调研,从居家养老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适老化改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研究策略,从住宅改造、景观提升、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等4 个层面对民政村展开适老化改造设计,并达到了以下效果:①设计最大化满足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大部分需求;②增加了村落的景观活力,同时也增添了老人生活的趣味性;③延续了村落的道路肌理,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该村的传统风貌。

出于不同地区的农村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本文的适老化改造方案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各地,但仍解决了部分农村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下的适老化改造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院落民政老化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院落(外二首)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杜绝初春老化肌
院落里的黄昏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