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个总体性问题
2022-11-27毛阳海王芳艳
毛阳海,王芳艳
(1.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无论是一国还是一个地区,实体经济都是立身之本和根基,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在西藏,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其是西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和主体,也体现在其是构筑国家安全屏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阵地和物质基础。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诸多方面问题,本文仅从宏观层面就一些总体性问题谈谈看法。
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实体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意义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按照较常见的解释,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以及艺术、文化、信息、教育、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在这种说法下实体经济包括了所有服务部门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①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美联储曾频繁使用“实体经济”一词,是把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外的各行业都视为美国的实体经济。可见,实体经济既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包括绝大部分服务业(第三产业)。成思危较早诠释了虚拟经济概念,他认为虚拟经济最早可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作为概念则最早可追溯到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指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成思危总结了虚拟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及虚拟经济的五大特征,其中五大特征是指复杂性、介稳性、②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他认为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1]后来随着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独立存在的新特征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虚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形式,即资本独立运动的经济,是以钱炒钱的经济(郑良芳,2012)。[2]从现实情况看,虚拟经济具有不稳定性、高投机性、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特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虚化和泡沫化程度比美国低很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都归入“虚拟经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新的核算体系后,统计核算中就逐步采用了全面生产概念,即把三次产业都视为生产部门,除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外,服务业产出也要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包括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也成了实体经济组成部分。只有当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房屋、土地等非金融资产变成了投机工具,其交易不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和生活基本需求,仅仅是为了获得价差收益,这种虚拟化的金融和房地产投资才变成了虚拟经济。刘俊民认为,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经济系统。可以理解为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的价值运动体系。[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许多场合多次谈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目标方向。早在2013年7月,他在湖北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2015年10月,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会上指出,我们的政策基点要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4]2018年1月,他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的支柱。2019年1月,他在天津港码头考察时强调,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同年9月,他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2020年4月10日,他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同年4 月22 日,他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同年8月,他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5]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实体经济发达才能国强民富。党和政府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等,最主要、最根本的依靠和支撑就是实体经济。
在西藏,房地产增值空间和价格波动相对有限,二级证券市场规模较小,虚拟经济的规模很小,其本身的风险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不大。旅游文化产业、现代金融业、满足刚需为主的房地产业、数字经济等,都属于实体经济,可以放心发展。实体经济无疑是西藏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在西藏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体经济是西藏经济的立身之本、命脉和根基,是富民兴藏、长期建藏的重要支柱。调研表明,西藏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相当弱小,资本和房地产虚拟化程度很低,国民经济90%以上都是实体经济。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能够和全国同步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靠的是中央和全国人民无私帮助,靠的是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开启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③奋勇前进,需要依靠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实体经济是西藏构筑两个安全屏障,做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西藏实体经济本身就是和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高地,要靠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更要靠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确保西藏长治久安,要靠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西藏边境安宁,要靠固边和兴边并重。履行好“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神圣职责,要靠设施、产业、服务,通过发展实体经济让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增收致富,增强爱国意识,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守护好西藏的生灵草木和万水千山。(3)实体经济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物质保障。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多方面实现路径,如促进各族人民群众“三交”和增进“五个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但本质上还是要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处理好“管肚子”和“管脑子”的关系。西藏经过7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如期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管肚子”问题,为解决“管脑子”问题奠定了基础。西藏实体经济发展中,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互通商品有无,共同消费生活,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了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重要的基础。实体经济搞上去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促进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态良好就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新时代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肩负多维使命
如前所述,占国民经济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率提高、城乡居民就业、政府和民众收入增加、市场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领域,也关系到社会、文化、政治、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西藏经济和兄弟省市相比有较大差异性,其突出表现是国民经济主体不是市场内生经济,而是以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类似于“总体供给模式”)催生出的嵌入式外生经济,中央对西藏经济的迫切期望是要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促进西藏现代化建设、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做出贡献。笔者认为,西藏经济不是纯市场化的经济,而是融政治、文化、生态与经济于一体的特殊区域经济。
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西藏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发展理念,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实现“四个确保”;④要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以“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⑤为新使命;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五期叠加”⑥新特征,立足“两屏、一前沿阵地、一重点地区”⑦新定位;要全面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要聚焦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西藏改革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改革发展,除了要赋予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保障供给、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稳定物价等意义外,要特别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意义,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意义,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意义。要体现以下多维使命:
1、政治使命。新发展阶段西藏高质量发展“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新使命,要求以中央财税支持、金融支持、国家专项投资、全国对口援藏为主要动能的西藏实体经济,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发展思想。要以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根本遵循,胸怀“两个大局”和“国之大者”,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经济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西藏第一位的工作任务,为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实现西藏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支持。
2、安全使命。西藏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以确保祖国西南边疆安全和固边、兴边、强边为使命。一切经济带、经济圈、发展极的布局和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布局与发展,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布局和发展,学校、医疗机构和科技园区的布局和发展,企业、市场的布局和发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体经济中的科技创新等等,都要突出这一使命和要求。
3、经济使命。新时代西藏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和生态优先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对接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如融入新亚欧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努力扩大对祖国内地开放和对南亚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要素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匹配度、提升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和增收链,加快发展动能转换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次要体现经济目标。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其宏观经济政策都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的均衡。我国属于大国经济,且长期面对西方霸主及其盟国的围堵和打压,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繁荣,保障14 亿多人民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要的经济目标。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远离祖国腹心区域,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有诸多特殊性(如膳食结构差异),因此西藏发展实体经济无疑要把保障供给、增加就业与收入置于优先地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是西藏显著的区情,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藏需要把追赶跨越兄弟省市自治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西藏实体经济、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的现代化程度偏低,要在21世纪中叶步入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需要争分夺秒加快发展进程。
4、社会文化使命。按照全面生产概念,绝大多数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部门,都是生产部门,其成果都要计入GDP。西藏经济受生态刚性约束,以服务业见长,工业经济弱小,旅游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龙头支柱地位。西藏要确保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传承发展优秀文化,优惠政策、文化和生态等资源一起共同构成了西藏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决定了西藏经济具有鲜明的输血经济、生态经济、文化经济特征,西藏经济所肩负的社会文化使命比兄弟省市更为繁重。西藏经济要通过支持和拉动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实现“三交”、凝聚人心,构建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
5、生态使命。生态工作在党的西藏工作中一直处于战略地位和优先地位。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一直赋予西藏“两屏”战略定位,其中一个屏障就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中一直强调“四个确保”,其中一个确保就是“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中都把“生态”列入工作的“三件大事”或“四件大事”;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更是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写进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西藏的一切建设发展都要秉持“生态优先”理念。西藏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肩负起生态使命,一是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优先和“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下适度开发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原生物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二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和生态空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搞好生态搬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特色优势产业。三是通过实体经济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四是通过实体经济开放与合作,联合青藏高原周边省区和南亚邻国与毗邻地区,共同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打造国家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与上述多维使命相适应,西藏发展实体经济也要追求多重效益,既要追求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成本收益率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效益,也要重视追求政治效益、安全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算投入产出小账,更要算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心向背、富民强区、文化传承发展、生态良好的大账。
三、西藏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优化发展格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和新意就体现在三个“新”上,即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6]“十四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路则转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即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7]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把“优化发展格局”作为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西藏“十四五”规划同样提出了三个“新”,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根据西藏实际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难看出,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内的发展格局优化问题是“十四五”时期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优化发展格局具体到经济领域就是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大致包括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包括协调化、高度化、现代化、生态化等方面,总体上是要演变到比较协调的“三二一”形态,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软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目标。西藏GDP的产业结构在2003年以后就达到了非匀称的“三二一”形态,到“十二五”时期演变到接近匀称的“三二一”形态;⑧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演进则较慢,层次明显低于产值结构,直到2015 年才演变到“三一二”形态,到2018 年仍维持该形态。⑨未来10~15年,若能将GDP中的二产比重提高到43%左右、三产比重降至50%左右、一产比重降至7%左右,就基本达到了匀称型“三二一”标准;产业的就业结构要努力演进到“三二一”形态。西藏城乡区域结构呈现出城乡不平衡的二元结构和“腹心—外围”不平衡的区域结构特征,其不平衡或不协调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曾计算西藏四大区域(藏中南、藏东、藏北、藏西)2009—2016 年的人均GDP 变异系数,发现2012 年以来稳定在0.6左右,而全国四大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在2013年时已经回落至0.45附近。⑩从产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来看,城镇地区、腹心地区⑪均显著高于或好于乡村地区、外围或边远地区,而人口却大部分仍滞留在乡村。从“十四五”起,着眼于第二个百年目标,西藏更要重视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实体经济空间布局、将产业链更多更快地向农牧区延伸,引导人口有序迁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西藏“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⑫发展新格局。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西藏认真执行“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上半年,西藏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7.48万户;1至5月,西藏民营经济税收130.4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2.3%。“十三五”期间,西藏民营经济连续5年发展增速远高于同期全社会GDP 增速,贡献了40%的GDP、90%的市场主体、90%的税收和90%的就业;西藏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量达到2015年的2.32倍,注册资本达到2015 年的3.54 倍,吸纳就业达到2015 年的1.46倍。⑬尽管发展成就显著,但与内地相比,西藏民营经济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特色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民营经济结构,持续提高民营经济对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就业的贡献份额。
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西藏要抓住并整合全国支援西藏、国家倾斜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沿边开放、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机遇,用好用足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构建四位协同产业体系是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前面提到的三个“新”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联系在一起。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8]在西藏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特别重视立足新发展阶段“五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构建“四位协同”产业体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多层次高质量发展,从中观视角看就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它是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新阶段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四位协同”产业体系,是从产业体系支撑出发,更加强调实体经济主导地位,更加注重驱动经济发展关键要素及其互动关系,[9]更加重视微观层面要素资源协同配置效率。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和高质量发展特征,现有文献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理论上把产业体系视为经济体系的核心之一,经济体系要实现从传统经济体系转换到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产业体系进行相应“转向”,即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各产业内部从低端主导转向中高端主导。[10]这种解释依据三次产业分类并沿用产业体系对各大产业内部各行业比例关系的关注。另一种则依据十九大报告,从实践操作层面把现代化产业体系视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子系统之一,[11]它突破了以往政策规划中的表述方法,创造性地从三次产业之外从要素投入角度界定了高质量发展所需建设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12]
刘志彪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实体经济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讲的是实体经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句话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讲的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应达到的水准;第三句话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讲的是用什么办法去实现。其中,建立四位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理清六大关系:一是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二是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的关系。三是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四是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关系。五是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六是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的关系。[13]这些结论对于西藏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经过和平解放70 年的发展,西藏基本建立起了与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尽管现有产业体系还需要优化升级为有西藏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即新时代新阶段仍需继续关注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但更重要、更紧迫的目标任务是要建立“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即侧重于提高现代要素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度、匹配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在西藏建立“四位协同”产业体系,关键路径是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线,以处理好七大关系为主要内容。
1、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意涵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不难看出,高质量发展涵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14]当前我国大部分学者从五大发展理念入手,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如杨新洪(2017)以深圳市为例,构建了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体系。[15]2021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四位协同”内容看,在新时代新阶段,“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身就要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科技创新”重点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现代金融”隐含了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内涵,“人力资源”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内涵,都体现了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实体经济和后面三个要素协同起来,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四个要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还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就必须贯彻开放理念。在西藏,科技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不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南亚开放和融入“一带一路”仍不充分,更要重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西藏产业经济规模偏小,供给的结构性短缺长期存在,现代金融发展仍不充分,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不是“三去”,而是“一降一补”。和兄弟省市区相比,西藏各产业的生产经营、物流等成本普遍偏高,降成本一直是西藏实体经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西藏工业门类不太齐全,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条件仍不太理想,厚植优势、补齐短板仍是新时代新阶段的艰巨任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发展,包括提升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集聚在内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补短板重要内容和路径,也是降成本、提质增效和提升西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统筹“两个大局”、优化发展格局,既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西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新时代以来西藏面临的严峻形势,统筹两个大局、优化发展格局,需要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亚欧大陆桥,加强与“一带”核心区新疆的合作促进向西开放,在重视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同时重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海路联通南亚,着力构建以融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3、处理好七大关系,构建四位协同现代产业体系。在西藏构建四位协同产业体系,不只是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即增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协同度和匹配度,还要特别处理好实体经济和生态的关系。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一是要提升西藏偏弱的科技创新能力。西藏区域创新能力在2006 年以来大多数年份居全国末尾,只有少数年份(如2010、2012年)短暂升至第30位,[16]亟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内生能力偏弱情况下,借助国家专项规划和全国对口支援可能是主要路径。西藏要用足用好国家专项投资和科技援藏、人才援藏等优惠政策,建设更多的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智库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科技产业化,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雪域高原大地上、将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实体经济中。二是要提高科技对实体经济增长贡献度。西藏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6%,比全国低近15 个百分点,有很大提升空间。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的关系。西藏金融机构仍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实体经济融资仍以间接融资(贷款、信托投资等)为主、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为辅。亟需补上现代金融短板,提升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西藏科技人才中,教学人员占比偏高、科研人员占比偏低;从事社会科学的人才占比偏高、从事自然科学的人才占比偏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占比偏高、在企业和农牧区工作的人才占比偏低。如2019年西藏各类专技人员有97865人,而教学人员53532人、卫技人员13490人,二者之和占专技人员总数的68.5%;工程技术人员3952人、农业技术人员8405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04%、8.59%,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比图书、档案、文博人员还少(后者有3973人);科学研究人员只有670人,占专技人员总数的0.7%。⑭长期以来西藏的大学毕业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大量科技人才滞留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集聚于拉萨及其他海拔相对较低的地级市城区。急需要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和市场流动,向小城镇、边远地区和农牧区分流。
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关系。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一般而言科技研发阶段需要直接金融(如风险投资)支持,大规模科技产出阶段需要间接金融(如银行贷款)支持。西藏科技金融尤其是其中的直接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到2017 年底西藏才出现了首家科技金融公司—西藏聚润金融科技有限公司;2020 年7月,西藏科技厅与邮储银行西藏分行签订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2020-2025)》。在现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亟需补的短板是直接金融,即需要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以支持科技成果孵化和科技人员创业。
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西藏处理好这对关系最大的困难有三:一是人力资本总体供给不足,从事自然科学、科学研究、企业管理、市场中介服务的人才短缺。二是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大多数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集聚在拉萨等大中城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体经济领域人才结构性短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充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滞后,对高端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吸引力不强。缓解第一个困难需要本土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援藏多维发力;缓解第二个困难需要依靠人才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市场、农牧区和边远地区流动;缓解第三个困难需要通过对口援藏、央企进藏、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区等途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厚植优势、补齐短板、转换动能,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拓展实体经济增收链条,增强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
处理好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的关系。西藏现代金融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层次人才。西藏高校中的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各分别有1个金融学硕士点、1 个金融学二级硕士学科,西藏尚没有金融学博士点,每年能培养的金融硕士人才仅10 余人,西藏区外的金融硕博人才大多流向北上深广等超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金融硕博人才愿意到西藏工作特别是长期工作的非常少。要解决好西藏现代金融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内培、外引、挖潜等多管齐下。西藏金融机构要依托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高校培养实用型金融人才。西藏组织人事部门要出台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与对口支援单位的人才援藏政策协调力度,加快引进区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委托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的重点大学培养金融硕士生和证券人才。要加快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证券等金融从业人员待遇,增强外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截至2021年6月底,西藏有证券法人机构2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3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1家、证券期货分支机构26家,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快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发展。
处理好实体经济和生态的关系。一方面西藏发展实体经济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要切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高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发挥好实体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守护好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另一方面在坚持生态优先前提下,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好西藏原生态环境、绿色有机生物资源对于实体经济的增值作用和公共品牌效应,科学开发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资源、清洁能源和特色矿产资源,促进西藏高原生物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时提出的“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殷切期望。
[注 释]
①这一概念来源于:周莹莹,刘传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年。
②介稳性是指虚拟经济系统是一个介稳系统,即远离平衡状态,但是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系统。其介稳性来自3 个方面:一是来自虚拟资本的内在的不稳定性。二是来自货币的虚拟化。三是来自正反馈作用。
③西藏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进入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④“四件大事”“四个确保”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的核心内容,其中“四个确保”是指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⑤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赋予了西藏高质量发展“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新使命,即西藏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⑥《西藏“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较详细概括了“十四五”时期西藏工作呈现出的“五期叠加”阶段性特征和面对的严峻形势:反分裂斗争进入应对重大风险的关键期,不同性质矛盾相互交织,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激烈;社会大局进入实现长治久安的推进期,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巩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任务更加繁重;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补齐边境建设短板、加强国防能力建设、深化反蚕食斗争已刻不容缓。
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发展阶段西藏工作新的战略定位,即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抵御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
⑧2003 年西藏的GDP 三次产业构成为21.3%∶25.5%∶53.2%,二产产值比重首超一产但仍比三产低近30 个百分点,是不匀称的“三二一”;到2011 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1.4%∶32%∶56.6%,是接近匀称的“三二一”。
⑨2015 年西藏的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构成为41.2%∶13.3%∶45.5%,三产从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但二产从业人员比重仍比一产低近28个百分点;2018年这一比重为36.5%∶19.7%∶43.8%。
⑩西藏的数据来自我们完成的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8 年委托课题“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工程研究”的研究报告;全国数据来自梁昊光主编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⑪我们把西藏的腹心地区界定为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的政府所在地及拉萨三小时经济圈围成部分。
⑫“一核”是做大做强拉萨核心增长极,建设重要的国际文化旅游城市、面向南亚开放的区域中心城市;“一圈”是以拉萨为中心,打造三小时经济圈,使之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圈;“两带”是加快建设边境沿线发展带,繁荣发展铁路经济带;“三区”是统筹推进藏中南重点开发区、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藏西北生态涵养区发展。
⑬上半年西藏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7.48 万户,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2021-09-17;“十三五”期间西藏民营经济发展增速远高于同期全社会GDP 增速,来源:西藏商报,转引自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2021-01-13。
⑭数据来自《2020西藏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