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火论”论治2型糖尿病
2022-11-27陈泽莹陈秋铭陈超
陈泽莹,陈秋铭,陈超*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汕头中医院,广东 汕头 515000)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19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患糖尿病的总人数是4.63 亿,也就是说,每11个成年人中有1人患病[1]。其中,中国占了四分之一,大约是1.298亿[1],2020年中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郭立新[1]指出未来糖尿病的增长可能逐渐趋于平缓。随着全国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也逐渐发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才是糖尿病发病的核心环节。
1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1 糖尿病的病因
现代医学中的2型糖尿病,在中医学上有相对应的类似疾病,譬如“消渴”“消瘅”。对于糖尿病最早的论述见于《内经》,《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言:“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知,《内经》认为,消渴的病因包括先天不足和饮食内伤。《扁鹊心书·消渴》曰:“此病由心肺气虚,多食生冷,或色欲过度,重伤于肾,致津不得上荣而成消渴”,另外清代医家叶天士则提出:“心境愁郁,内热自燃,乃消症大病”(《临证指南医案》),因此消渴病的病因还应包括劳逸失衡和情志不畅。当代医家郭立新等[1]通过总结大量文献后,也指出我国糖尿病高发与饮食不节、劳逸失衡、先天营养差等因素有关。综上,糖尿病的病因归结为饮食内伤、劳欲失度、情志失调和先天不足4个方面。
1.2 糖尿病的病机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目前认为传统的“阴虚内热”病机,是消渴病病程中的一种证候形式,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才是糖尿病最核心的病机。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又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互相滋养,若肾元不足,不能资助脾土,或先天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气血,不及时治疗,则诸病渐生。正如翁銮坤[2]所指出:“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内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中转站。脾气将精微物质上输至心肺,下归于肝肾,并将糟粕从肠道与膀胱排出。脾气一伤,则连累诸脏腑,及肺,肺津无源,形成上消;及胃,胃阴虚耗,形成中消;及肾,肾失统摄,形成下消。因此消渴虽然可在外表现为肺热、胃热、肾虚等证,但其本质在脾胃虚弱。”此外,钟伟才[3]进一步指出,先天不足是消渴病发生的前提,一旦患病,若不及时加以治疗,则诸脏受累,皆无所养,外邪因此乘虚而入,致使糖尿病变证由生。
综上,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脏腑。
2 “阴火”理论
通过深入学习阴火理论,发现李东垣“阴火”形成的病理基础是脾胃受损、下焦肾元不足,这与上述糖尿病的核心病机相类似。但当代医家对“阴火”的实质始终争执不休,故本文搜寻各家对阴火的认识,总结出合理的观点,并结合原著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印证阴火与糖尿病在成因上的相似性。
2.1 现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在其著作中多处提及“阴火”,后世各家对李东垣所提出的这一概念认识不同,其中代表性的学说有:以吴谦为代表的“阴虚发热”说、赵养葵为代表的“相火离位”说,邓铁涛为代表的“气虚发热”说。而年轻医家们在继承发扬各家学说后,又提出了如下的新观点,张晓峰[4]认为阴火专指饮食劳逸失度、情志不调而致的热中证,安宏[5]也持有相同观点,提出阴火治疗的核心在脾胃。韩秀珍[6]认为“阴火”当为人体因虚,气不归本位所化之火,并从五脏论述了各脏阴火的表现及对应的治疗方法。赵心华[7]基于《黄帝内经》从各个角度定义阴火,提出阴火为内热、壮火、离位相火、气虚为本。何伟峰[8]基于《黄帝内经》《难经》研究阴火,提出阴火具有如下特点:伏藏于肾,位居下焦;其主为心,不见天日;与元气相对举;与明火相对而论。陈梓越[9]则提出认为阴火是脾肺之气虚弱,导致气机失常,不能固摄阳气,阳气窜扰阴分之火。
由此可见,现代医家所持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阴火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已经成为了中医界的共识。通过研读李东垣的著作以及相关文献,对阴火的实质也有了以下的浅薄之见。
2.2 “阴火”的实质
中医学博大精深,要解释“阴火”一词,还需先明确“阴”“火”各自的含义。根据中医阴阳学说理论,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脱离任何一方讲“阴”“阳”都不具有任何意义。阴阳最初的含义是“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之后逐渐衍生为一个阴阳统一体中,“阴”是指具有静止、寒凉、向下、向内、抑制、有形、晦暗属性的事物,“阳”则是指具有运动、温热、向上、向外、兴奋、无形、明亮属性的事物。至于“火”,中医五行学说理论认为,火性炎上,具有向上、温热、升腾特点的事物都属于火。由于“阴火”一词中,“阴”为定语,修饰“火”,我们可以大体确定“阴火”应属于人体内部的、下部的、有形的火邪范围。
李东垣所提出的“阴火”一词并非自创,而是始于《内经》。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每论均首列《内经》原文,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引用《内经》原文言:“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文中“病生于阴”与“病生于阳”相对应,《内经》云:“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也就是说阴火并非外邪,而是内伤致病的产物,其病因是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而李东垣论治脾胃热病前要首先进一步细化“阴火”的概念,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金末元初,汴梁受蒙古军围城三月,百姓困于其中,饮食不节、劳逸适度,脾胃受损,解围之后,百姓体虚易外感邪气,内外证夹杂,但临床表现又多见实证、热证,导致医生识证困难,滥用河间寒凉药物,而致阳气内陷,热郁于内。因此李东垣特别提出“阴火”这一概念,以强调当时百姓本虚标实的现状,由此也再一次印证了阴火源于脾胃虚弱这一病理基础。
那么阴火还有哪些特性呢?《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该段话指出了“阴火”具有以下特点:①病因是脾胃和元气虚衰;②从下焦而来,实为相火,其主为心;③与元气不两立。其中第1点上文已有论述,此不赘述。此处论述一下第2、3点。生理状态下,心在上焦,藏君火,肝肾在下焦,藏相火,脾胃在中焦,为升降枢纽。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如沸腾的煮锅,肝肾之相火,如燃烧的柴火,不断将进入中焦的饮食蒸煮,升腾上济心肺,转化为一身的营养物质。而一旦脾胃气虚,如锅底破损,饮食下流,相火上窜,心主火,君相之火相煽,内热郁于人体之中,人体一派寒热错杂之象。再者,元气与阴火同属下焦,但互相对立,故为人体下焦的阴阳两面,相互制约,此消彼长。《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 “元气之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生理状态下,脾胃健运,后天之气充盛,足以滋养肾元,正能胜邪,元气可制约相火,相火安位,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病理状态下,脾胃之后天之气虚衰,不能滋养肾元,元气无法制约相火,相火不安,上窜扰心,火热内煽,若不加以控制,火势蔓延,可使人体内战况四起。
综上,阴火为脾胃受损时,下焦肾元不足,不能制约相火,相火妄动,先扰心神,若不加以治疗,逐渐加重则可扰动诸脏,成为诸脏之火。
2.3 以“阴火”指导糖尿病的治疗
由上文我们不难看出,阴火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联系紧密,董广通[10]也指出劳倦伤脾应是消渴的根本原因,而脾失运化与元气不足共同造成的阴火,便是形成“三消”的核心病机。因此,论治糖尿病的核心在于脾肾,在于祛除阴火,其治法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点。①补脾益肾:脾胃虚弱,则不能养先天之气,下焦肾元不足,阴火则生,故李东垣多用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脾肺,固护脾胃,泻中焦郁热,稍加黄柏、生地以补肾水而泻相火。②升阳,以散郁火:阴火是因脾肾虚弱,体内君相之火相煽所成之火。火势向上,郁于体内,李东垣多用柴胡、升麻、防风、葛根、羌活等风药升阳散火,以达到“因势利导,火郁发之”的目的。③泻脏腑阴火:对于阴火这种内伤之病,李东垣主张“甘寒泻其火”,因此多不直接用知母、石膏、黄连、黄柏等苦寒药物,而是少佐于上述补益升阳的甘温之剂中,且要酒洗或火炙后使用,以达到甘寒泻火,不伤脾胃正气的目的。
因此,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借鉴李东垣治疗阴火的经验,要注重固护脾肾,升阳解郁以及泻火不忘顾护正气。
3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2型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百姓的重视,为了提高临床的疗效水平,作为中医生应认识到“阴火”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治疗糖尿病时,对于糖尿病初起,消渴临床表现典型,热象较明显的患者,应注重祛邪扶正,泻阴火的同时不忘顾护脾肾,但也不可过用补益之品;而对于糖尿病病史较久,热象已经不明显的患者应注重固护脾肾,重在温肾、健运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