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

2022-11-27刘稳亮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差异

刘稳亮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思想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英语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英语文学作品的传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史,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存在不少问题。[1]在阅读过程中,许多翻译作品的英语表述并不十分准确,使得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歧义。本文针对目前英语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更好地为文学翻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分歧与冲突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要想全面地感受到英国文学作品的魅力,中国读者就必须接受中西文化差异。因此,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使中国读者尽可能接近文学作品,一方面是英语文学走向世界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需要。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系列简单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的衍生。[2]我们不仅要让中国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纯粹的文学形式与文本的魅力,更要感受到英语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要想达到这两种特征的高度结合,就需要译者拥有丰富的翻译技巧,并且具备对文化差异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要想实现对作品的精准翻译,我们就必须不断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学作品。

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交往方式,甚至造成文化冲突。造成这些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定义与联想差异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数字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体系内,一些数字被赋予的特殊象征意义存在巨大差异。如在中国文化中,由于“4”和“死”同音,因此人们在生活中会尽可能地避免遇到这个数字。而“6”则被赋予了诸事顺利的含义。但在西方文化中,“6”是恶魔的代表。而“13”则代表着邪恶与杯盘。其次则是认知差异。中西方的认知并不统一,如在中国,龙是高贵、权力的象征,古代皇帝自喻为龙。而在西方,龙则是恶魔和邪恶的化身,因此在过去的很多翻译中常常会出现理解错误。再次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分析性和线性的特点。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我们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追根溯源,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将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审美差异

中西方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装审美。中西方所处地域以及气候的不同使得两者的服饰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巨大差异。在亚洲,人们倾向于穿戴宽松的多层衣物以更好地应对温度变化。因此衣物多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而在欧洲,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因此多采用皮革、皮草、羊毛纤维等制作服饰,裁剪方式则为立体裁剪,力求在保证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塑造独特的线条美。二是家庭审美差异。不同于西方人的自由独立,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关系更为重视,中国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家族的视角展开的,如《红楼梦》《家·春·秋》等。三是文化审美差异。中西方文学创作风格不同,以诗歌创作为例,英语由于其语言结构的局限性,通常只能通过堆积大量词汇来表达感情。而中国诗歌中很多时候讲究含而不露,意会胜于言传,因此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很难用英文表达出其美感。

(三)风俗习惯差异

首先,中西方价值观念不同。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生活哲学都受到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本群体所固有的文化观念,并使之成为本群体中个体的生活哲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然而,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以中国文化为例,中国人尊重谦逊和礼让,追求知足常乐,随波逐流,不喜欢炫耀和争夺权力。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喜欢用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3]其次,中西方行为规范不同。社会行为准则的具体含义是指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往往会用自己的社会行为准则和人生哲学来判断对方行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由于双方社会行为准则的差异,在同一社会行为中往往会出现误解、不愉快,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再次口头语差异。中国方言众多,口语也是千奇百怪,如一些地区民众在表示惊讶时会说“天啊”,若单纯地将其翻译为“God”,则会出现意义偏差。此处的“天”并非指的是上帝,而是超脱人们认知的事物,因此仅代表惊讶,不带有其他任何特殊色彩。而“God”除了惊讶,还带有一定的基督徒虔诚的色彩。

二、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

明确不同体裁的风格,区分不同体裁的特点,根据不同体裁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有效处理文化差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长期保持并遵循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英语体裁影响着翻译技巧与原则的选取。

英语文学作品大致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这类英语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诸多文化元素,在这类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即便面对同一主题,各个国家在语言表达上也会存在不同。所以,全面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充分了解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意境,就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这不仅是翻译工作者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也是翻译工作中提升译文质量的必然要求。[4]因此,在英译此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分析文学文本的叙事焦点,找出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其次,将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与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比较,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最后,要根据汉语阅读习惯,保持翻译措辞的准确性,提升文本翻译质量,让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魅力有更深的感受。

三、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一)了解文学创作背景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两国的语言习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差异的扩大化,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准确翻译英语文学作品,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深入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只有译者自己能够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在尊重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地传达文学作品之美,同时有效地减少语言表达的差异,保证译文的正确性。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物魅力的感受来获知文字背后的文化动因。

例如,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Call me what instrument you will, though you can fret me, yet you cannot play upon me.(无论你把我叫作什么乐器,你也只能撩拨我,不能玩弄我。)”这一句中,“fret”一词除了有“苦恼、烦躁”的意思,还有“调音柱”的意思。为了表达哈姆莱特的戒备心理,将此句的“fret”译成“撩拨”,一语双关,既保证了译文的连贯性,又可以映衬作品深层内涵。

(二)运用创造性翻译方法

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是应该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细致的翻译,还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理解,这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体裁的不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从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的翻译来看,他们本身就是对英语的再创造,如果在翻译过程中简单地照搬翻译,读者将很难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背景,翻译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缺乏新意。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具体的英语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学会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只有这样,翻译作品才能忠实于原文,并高于原文,从而减弱文化差异。

例如,在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He halted in the street where by night are found the lightest street ,heart, vows and librettos.(他在那个地方停下来,一晚上,最明亮的灯光,最轻快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这一句中,欧·亨利用简洁、精炼的单词,将都市中美丽的夜景、热烈的气氛和浪漫的情调渲染了出来。但在翻译中,如果只是将这些单词简单地罗列翻译,很难将作者隐含的意境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作品中稍加创作,增添新意,才能使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

(三)运用动态对等概念

在翻译英语文学的过程中,所有的翻译行为都是将英语单词翻译成相应的汉语短语,并保持相同的意思,使英语文学作品完整地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但由于英汉语言存在许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在文化领域的差异,引入动态对等理论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动态对等,即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使译文尽可能地亲近自然对等语,从而完整地再现原文意思,让读者能够有效地理解英语文学。

例如,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r and Mrs Dursley, of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were proud to say that they were perfectly normal, thank you very much.(家住女贞路 4 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拜托了,拜托了。)”一句中,按照常理,我们会把“thank you very much”译成“非常感谢”。但是在仔细研究文本深层次内涵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并不是想赞扬达斯利一家,而是想对这一家人傲慢无礼的态度表达不满。根据动态对等原则,将此处翻译成“拜托了”,不仅能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也能使语言更接近中国读者的习惯,保证文章的逻辑性与真实性。

四、结语

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难点不在于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而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活动的负迁移。翻译是一个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就无法向读者传达作品最深处的内涵。语言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往往包含一系列社会范畴,包括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译前了解各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助于译者克服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翻译出更为恰当的思想内涵,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确保英文翻译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差异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相似与差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新出路研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