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
2022-11-27黄明娥樊大艳汪润明
雷 毅 黄明娥 樊大艳 汪润明 孙 艳
湖北省潜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潜江433100
肉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并且患病后牛只的死亡率较高,若在饲养场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则会导致大规模传播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正常的饲养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分析
1.1 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
该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牛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等肠道性症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类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种单链RNA 病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病毒颗粒的直径为40~60 nm,呈球形,表面覆有囊膜,囊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蛋白。该病毒在56 ℃的温度下经过30 min 后可将其毒力减弱,在100 ℃的沸水中则会立即死亡,但对低温环境的耐受性较强,在-60 ℃的温度下保存的病料经过几年后仍然可以分离出病毒株,并且在真空冻干的情况下,病毒的毒力可以保存数年而不减。该病毒对酸和碱的耐受性不同,在pH 值为3~7 的酸性环境中能继续存活很久,而在pH>9 的碱性环境中会逐渐失去活性,并且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消毒制剂较为敏感,可以有效将其杀灭。
1.2 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现阶段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史,四季均可发病,但是春季与秋季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该病的传染范围较广,除了可以感染牛只外,还会传染猪、羊、鹿等多种动物,该病不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90%~100%),尤其是6~18月龄的犊牛或者新生犊牛染病后死亡率极高。通常情况下,新疫区牛场的急性病例比较多,发病率不高,约为5%,但致死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老疫区的急性病例相对较少,并且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比较低,但隐性感染率较高,可达50%以上。在规模化封闭式的养殖场内一旦出现该病往往呈现暴发形式,不易控制。
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染源比较广泛,主要是患病动物与携带病毒的未患病动物,然后通过动物间的直接接触,或者通过动物的粪便与分泌物进行传播扩散,也可以通过病牛消化道、血液或者交配等途径进行传播。此外,若怀孕的母牛感染该病毒后还可以通过胎盘进一步传播给胎儿,引发流产或者死胎等情况。感染后会有1~2 周的潜伏期。由于该病的易感动物较多,若该地区新出现牛病毒性腹泻,则会迅速蔓延形成疫区,若疫区内有规模化养牛场,则会出现大量牛只被感染患病,同时患病牛会表现为急性症状,死亡率极高。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牛只的症状逐渐减轻,该病死亡率相对较低[1]。
2 临床医学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根据临床医学症状主要可以分为慢性型牛病毒性腹泻与急性型牛病毒性腹泻。
2.1 慢性型牛病毒性腹泻
患病牛最初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出现严重腹泻,在诊断过程中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流泪、流涎以及口腔黏膜溃烂,患病严重的牛只甚至会出现口腔糜烂的现象。患病牛只腹泻多数为间歇性,粪便中含有大量黏液,同时夹杂血丝。患病牛只由于长时间采食量下降以及腹泻的原因,造成体重大幅度下滑,若未经过及时治疗,患病牛只最终会死亡。
2.2 急性型牛病毒性腹泻
若有新的地区出现牛病毒性腹泻,大部分情况是急性型临床医学症状。发病后牛只会出现整体性症状,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降低甚至绝食、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腹泻、干咳不止等,同时体温明显升高,超过40 ℃,可持续3~5 d,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其他临床医学症状。患病牛的口腔内出现大量黏膜,严重者会出现口腔糜烂,排便中出现黏液、血丝,同时伴有恶臭。若母牛在妊娠期感染病毒性腹泻,大部分情况会导致患病母牛出现流产,而流产胎儿并没有患病[2]。若母牛妊娠期100~200 d 内染病,并且顺利生产,则犊牛极大概率出现脑发育不健全的现象[3]。
3 解剖检验
直接观察可以发现患病牛出现明显营养不良的现象,关节处有肿胀、口腔与舌下有严重的溃疡与糜烂,眼结膜变白且略微泛黄。对患病死亡的牛只进行解剖观察,可以发现牛只肌肉组织减少、皮下脂肪萎缩,多数器官组织因病变受到影响。胃部网膜出现枝状充血,黏膜出现溃疡斑且内容物变干;心脏肿胀,充有大量心包液体呈淡黄色;肺部出现充血、淤血以及坏死结节,部分牛只甚至出现黄褐色坏死部分;肝脏整体肿大,切面出现外翻情况;肾脏也出现肿胀情况,整体呈红褐色,包膜易脱落且有大量灰白色病死灶;胆囊内胆汁呈油状,内部不均匀分布大量血斑;肠道膜淋巴肿大呈黄白色;小肠黏膜充血、出现淤血,内容物为灰色且伴有恶臭。
4 诊断方法
4.1 临床医学症状观察法
大部分患病牛在发病初期的临床医学症状不是很明显,仅有部分抵抗力相对较低的牛只会出现轻微临床症状。潜伏期过后,养殖场内大规模牛只出现发病症状。其中,急性型患病牛不仅会出现连续腹泻,还会有明显的整体性症状,尤其是体温升高超过40 ℃,会持续3 d 左右,慢性型患病牛在出现腹泻的同时还会有采食量下降、生长发育缓慢等临床症状。
4.2 病毒诊断法
因为许多疾病都会引起牛只发生腹泻,所以在养殖场饲养牛只的过程中,若出现大规模腹泻的症状,需要对患病牛的病因进行病毒诊断,避免出现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常见的病毒诊断法主要包括血清中和测验与病毒分离试验,其中病毒分离试验的结果较为准确。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
牛病毒性腹泻属于病毒性疾病,同时对各种牛只具有一定感染性。因此,为了有效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饲养环境,并提高牛只自身免疫力。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使用杀灭病原效果较好的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进行消毒,避免病原体滋生。保证牛只在饲养过程中饲养条件适宜,如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光照的时间与强度等。为了进一步提高牛只机体免疫力,应保证日粮供给充足。
5.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未发生过牛病毒性腹泻的牛群中进行疫苗接种免疫,防控效果最好,通常情况下,疫苗接种后10~15 d 内即可产生抗体,保护期限可达2年左右。母牛接种后可以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除保护自身避免感染,防止流产外,还可以通过胎盘以及母乳将抗体传给犊牛,对犊牛也会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建议养殖场在犊牛断奶2 个月时进行首次接种免疫,此后可间隔3 周再进行1 次加强免疫,可以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牛场还可对免疫1 个月后的牛只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若有牛只抗体滴度不合格时应及时进行补充接种,以确保对牛群的免疫保护效果。
5.3 治疗方法
患病较轻的牛只可以选择160 万IU 的青霉素、100 万IU 的链霉素进行肌肉注射,也可以选择黄芪多糖注射液50 mL 进行替代注射,每天1 次。部分牛只的患病情况较为严重,出现了脱水症状,需要进行补水补液,可在饮用水中添加补液盐、电解多维以及矿物质元素等,以维持患牛机体的抗应激性和新陈代谢的水平。对于出现高热稽留等发热情况的患牛,可以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并配合广谱抗生素同时治疗,以防止高热引发继发感染等情况。病程进入中后期的患牛,可以静脉注射500~1 000 mL 的浓度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配合加入碳酸氢钠或者乳酸钠等,补水补液,防止脱水的同时也可以防止患牛发生酸中毒[4]。还可以在患牛的饲料中添加次硝酸铋等药物对其肠道黏膜进行保护,剂量可按(5~10)g/头添加。此外,使用中药对该病治疗时主要以清热解毒、利水止泻以及健脾为主,可使用白头翁汤或者葛根芩汤治疗[4]。
6 结 语
牛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尤其在规模化牛只饲养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大规模患病、死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饲养生产,针对该病应该坚持做到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避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