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者的天真自由状态

2022-11-27刘庆昌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天真研究者状态

刘庆昌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研究者是一种职业劳动者。说一些人是研究者,自然意味着他们的确进行着研究,并多多少少获得了一些成果。研究者相互之间的意义差异,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研究过程是否纯粹和规范;二是他们通过研究所获得结果的价值有多少。相比较而言,研究结果的价值既为研究者个人重视,也是研究之外的人们评价研究的依据。因而,如果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无论与此相关联的研究过程多么纯粹和规范,它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沦为虚无。尽管如此,研究过程的纯粹与规范还是应该受到重视。

尤其是对于研究者自己来说,研究过程的纯粹和规范之于他们的角色和存在状态更为本质,这是因为能够有理想的收获,很多时候会取决于运气这种不能完全由他们自己左右的因素,而研究者自身的品质则基本上是由他自身的素养决定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客观上不必然能够如他所愿,但研究过程却必须纯粹与规范,这也是研究者自己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且需要知道,研究过程的纯粹与规范是研究者作为专业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它虽非能否取得理想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却一定属于基础性的因素,实际上表征着一个研究者劳动专业化的程度。

我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点,除了其内在的价值之外,也是某种消极的现实状况刺激所致。说白了,就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着具有研究者身份却无力使研究纯粹与规范的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实际隐藏着研究者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和社会性研究资源难尽其用两种情况。无论从哪种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对这些情况给予重视,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研究者个人和研究事业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

虽然在强调研究过程的纯粹与规范,我们却不准备继续谈论如何纯粹和规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一则取决于研究者的真诚,二则取决于他们在学术共同体内智慧的实现,任何外在的议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基本上于事无补。倒是观察和内省让我意识到一个重要的事情,此即研究者在拥有必要的真诚和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规范之外,还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夫:

其一是研究者须夯实相关领域的信息基础。

这里面既包括相对确定性的事实和知识,也包括不一定完美却灵动的思想和想象。没有这些基础,就等于说一个研究者未能具有相当的学养,这不仅不利于新想法的产生,更麻烦的是即使他们有了自认为新颖的想法也无法判定它在信息整体中的价值。可见过主观上努力思考且具有纯粹和规范研究素养但就是没有创新的研究者?应该说他们的不足并不在于无力运行创造的心理机制,恰恰在于因信息基础缺憾而不能预先判断自己的创新是否具有普遍的价值。

或因此,历来的师者多会鼓励自己的学生博览群书、深入田野,想着其中的道理应是说,相关联领域的信息总体上犹如一池水,研究者不进入其中便难知其水性与水温,自然也就没有了必要的判断力。我们现在培养做研究的人,无不要求他们通过对文献的综述以洞悉研究动态,这无疑是必要的教学性措施,但对于能够浸泡在信息水池中的研究者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难道不是一种多余吗?

其二是研究者须使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基本处于天真、自由的状态。

之所以谨慎地说“基本处于”,是因为让成年人完全处于天真、自由的状态的确艰难。因为现代研究者要抵御的各种干扰性因素,要比他们的前辈们曾经面对的要多得多。要让他们做到一心向学、忠诚于认识固然毫无过分,但他们若是有些许的不纯粹和不忠诚,我们在提醒的同时应该顺便带着理解。要知道天真和自由的状态本就是未谙世事者无需努力就能具备的状态,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毕竟是有难度的。

艰难归艰难,其意义却客观存在。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未来学术传说中的主人公,也需要尽力排除各种日常生活因素的影响,起码保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能够保持天真与自由的状态。保持如此状态的价值并不在于塑造某种典型研究者的形象,而在于它事实上说明了我们对天真、自由与创造之间密切关联的自觉认知。天真与自由的状态对于成年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奇迹,一旦我们能够专心致志,这样的状态就会自动生成。

在天真、自由的状态下,研究者就是纯粹的他们自己,进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就只留下他们自己与对象独立相对,说是什么样的认识奇迹都可能因此而发生也不算过分。如果必须有所补充,那就是研究者至少在研究之中应当唤醒平日里处在意识边缘的赤子之心,这绝不是在无原则地宣扬某种诗性的浪漫,俗而言之实际上也是内含了工具思维的。说实话,每一次读到或听到类似牛顿煮怀表、陈景润撞大树的故事,我都不认为那只是作家们抱着教育企图的文学创作,而是坚定地相信这一类故事并未失于真实。

猜你喜欢

天真研究者状态
天真组诗
天真童年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智珠二则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