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质量保障中编辑的角色和素养

2022-11-27王丽平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编委学术期刊期刊

王丽平

(太原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32)

质量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相较于普通期刊,学术期刊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要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1]为新时代学术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除了国家政策的规定性,科研考核的代表作制度也对学术期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当前,国内的科研考核评审标准从重视数量转向以质量为本,能否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对期刊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学术期刊是以发表、探讨专门而系统的学术问题为宗旨的定期出版物。[3]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规定“期刊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国新出发〔2020〕10号)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在于其学术水平,即其学术影响和贡献。影响学术期刊质量保障的因素很多,如主办单位足额的经费投入、较高层次的作者群、优秀的编辑团队、完善的编辑制度等,[4]在这些因素中,人是期刊质量提升的绝对因素。尤其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因为期刊质量关键的是内部质量的提升,而编辑是学术期刊主要的人力资本。[5]可以说,在由作者、编辑、专家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中,编辑是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主体保障。

编辑在学术期刊质量保障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其具有相应的素养。关于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学者的研究多从普遍意义上探讨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或强调某种学术期刊类型下编辑的素养,从学术期刊质量保障角度出发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6-8]本文拟基于社会角色理论,探讨当前时代下学术期刊编辑在应对学术期刊质量保障要求时应具备的素养。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总是处在某种社会角色中,人的作用发挥与某个社会角色背后的行为模式有关。“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并符合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9]角色大致包括两个方面:角色意识是要确定自己到底承担着哪些角色,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角色行为是要确定自己在某一条件下适宜的行为方式,即回答“我该怎么做”的问题。[10]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本研究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素养与其社会角色及社会期待有关。

对于学术期刊质量保障而言,编辑有三个主要的角色,即研究者、管理者和学术标准的坚守者。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相应的素养要求。

一、研究者角色及素养

(一)编辑的研究者角色

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认为,学术可以分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传播的学术。[11]从事学术探究、学术整合、学术应用与学术传播活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研究者,他们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类型和方向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编辑也是研究者,因为他既从事学术探究相关的活动,也从事与学术应用和传播相关的活动。

学术界和期刊界之前就“编辑学者化”问题曾有过长期争论。作为学术知识工作者,编辑必然要走学者化之路。但这里的学者,并不完全指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有编辑自身职业角色特有的内涵。编辑的研究包括专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工作范畴的研究。专业研究指了解专业学科学术前沿,参与某个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研究指进行与编辑出版相关工作的研究。

编辑研究者的角色贯穿整个编辑过程。编辑是优质稿件的发现者、稿件质量提升的辅助者、刊发文章质量的把关者。学术期刊编辑通过研究,确定年度选题计划、设置具体栏目,修定审稿制度、校对制度等等。编辑的工作内容都可以进入编辑的研究视野,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期刊的特点,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通过工作研究,逐渐形成期刊专属的制度和规范,使编辑过程不断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编辑的学术素养

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产生为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期刊需要从大量无序信息中发现最有价值、最能代表学科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水平的成果给予传播。[12]学术期刊编辑要判断来稿的学术价值,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和作者、专家进行学术上的沟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学术素养。为此编辑必须了解学科学术前沿、关注学术热点,从事自己所学学科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了解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新型的学术范式、研究方法,比如统计学,量化或质性研究方法等,尽量减少编辑过程的知识盲点,藉以提升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从而构建编辑的学术身份。

编辑的学术素养也体现为其学术交往能力。编辑在各个环节与作者、外审专家、编委等的互动考验编辑学术交往能力。以学术建构和学术传播为主业的学术期刊编辑,须臾离不开学术交往,学术交往理应成为编辑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13]编辑的学术研究素养和交往素养有助于增加其在学术共同体中的话语权,为学术期刊质量保障赋能。

编辑的学术素养是在研究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编辑一开始并不是研究者。在传统的编辑准入环节中,编辑多数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一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者,也没有经过编辑学的专门训练。不论专业研究还是工作研究,都需要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经验积累。

二、管理者角色及素养

(一)编辑的管理者角色

编辑本质上属于学术知识工作者。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知识工作者都具有管理的责任。在一个现代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对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14]在这个意义上,学术期刊编辑都是管理者。他们在期刊这一组织里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编辑知识对学术期刊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管理者是以目标驱动的,任何时候都要关注组织的社会成效。学术期刊编辑的管理应围绕提升学术期刊质量这一目标,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高品质学术成果。编辑的管理者角色体现在期刊出版的各个方面。

1.组稿的管理

在组稿环节,编辑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发现或约请到能写出高质量稿件的作者。作者是学术知识的生产者。编辑应具有较强的组稿与策划能力,依据所在平台的基础和影响力,尽可能刊登学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文章。对于约稿,要把握主动权,约写符合期刊定位的稿件,婉拒那些虽是名家所写,但文不对路、质量打折扣的稿件;对于自投稿,要及时处理优质稿。一旦审稿后确定用稿,即发送用稿通知,及时和作者取得联系,以形成一定形式上的契约关系,以防因未能及时沟通和处理导致优质稿件半路流失。

2.审稿的管理

同行评议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期刊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高质量的稿源以外,还应该做好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双向互动。编辑在把论文发外审后,应设置提醒机制,按期查看审稿意见并明确审稿结果,确保整个审稿流程顺畅,时效性强。另外,编辑应规范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确保达到基本的审稿要求;定期整理审稿专家库,根据专家的审稿情况如审稿完成周期、态度、水平等作出评估,对专家库进行调整。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对审稿专家有效的约束机制,以提高专家审稿环节的质量。

3.编委的管理

编辑委员会是各个期刊编辑出版单位或主办(主管)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所建立的机构,并非国家规定必须设立的编辑机构。[15]学术编委在组稿、审稿和期刊宣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期刊编委的职能作用,可促进期刊优秀稿源不断增加,使学术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每年年末请编委指导选题策划的大方向,遇到棘手的学术问题或是有争议的稿件及时向编委请教,加强与编委的日常感情联络,请编委约请优质作者写稿或充实审稿专家队伍,组织编委座谈会等各种形式与编委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为期刊的质量保障起到重要作用。

4.自我管理

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编辑属于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有自主性较强的特点。和知识相关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较少的外部管理。外部管理应从行政管制转向人性化的服务。有学者认为,编辑管理人性化是编辑实现“编辑-研究者”双能目标的重要推力。[16]编辑一般应在制度的规范下,实行自我管理。良好的制度是自我管理的前提,一切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按照制度办事,可以使工作始终聚焦在提升学术质量的主体轨道上,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编辑通过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工作节奏,最终实现个人效能和组织贡献最大化的目标。

(二)编辑的管理素养

1.服务素养

学术期刊编辑的管理效能的发挥除了前述提到的学术交往能力外,还应具备服务意识。这里所谓的管理,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监督、领导、协调、控制等内涵,更多地指向服务的意义,多方协调以服务于质量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编辑应处处体现其服务意识,当好学术共同体各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以优质的服务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2.数字化素养

在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要想提高管理的效率,也不能无视当今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如数据检索、稿件筛选、智能编辑等新技术。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学会应用大数据的各项技术为管理效率服务。当然,技术是为目标服务的,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夸大技术的作用,被技术所反噬。

三、学术标准坚守者及素养

(一)编辑的学术标准坚守者角色

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要坚守的第一准则。[17]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论文的学术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核心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要求编辑尽可能摒弃干扰学术标准的因素,办刊过程中坚持以提高学术质量为考量标准。

(二)编辑的职业规范素养

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坚守定稿环节的学术道德。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职业道德和操守,坚持以质论稿,坚守学术底线。履行严格的用稿流程,根据制度而非人为因素来定稿,如由学术共同体来判断稿件是否可用,决定用什么稿,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稿件,以减少编辑个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编辑在坚守学术标准过程中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各种媒体上的内容最终都是经过不同编辑把关处理后才公开发表、问之于世的,编辑实际上把持或主宰着我们绝大多数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乃至文化建设的话语权。”[18]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期刊出版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倾注高度的责任心,在各环节中都应将“责任”一以贯之,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这是编辑必备的首要素质。

作为论文质量把关人,学术期刊编辑这个职业角色本身就具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期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由编辑这一关公开并传播的,从一个期刊来看可能不算什么,但汇小流成大势,期刊的合力就不容小觑了,可能塑造着整个时代的学术品味。因此,每个学术期刊编辑都不要小看自己的责任,应担当起自己这份学术使命,以敬业的态度促进所在学术期刊的点滴提升,为整个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建立在他们对学术志业的某种信念基础之上。坚持质量为王的核心不动摇是最基本的信念。

当今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媒体融合等多方面的挑战,编辑为应对这些挑战应担当这个职业新的角色,而角色又赋予其新的素养期待。学术期刊编辑应从研究者、管理者、学术标准坚守者的角色出发,形成学术素养、管理素养,坚守学术期刊职业道德,发挥助力学术期刊质量保障的核心作用。

猜你喜欢

编委学术期刊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编委简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增编委介绍
本刊编委 白重恩教授
贺新春:编委理事会员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