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文荣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基于国医大师杨春波经验

2022-11-27王文荣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嗳气半夏健脾

陈 鉴,王文荣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王文荣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三十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经验颇丰。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剖析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1],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首见痞满病名,并指出病机乃中焦失和,升降失常,创辛开苦降之法,为后世医家所效法。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又曰:“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说明饮食化积,痰湿内生,气机被阻,而生痞满;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木郁乘土,脾胃升降失常,胃腑失和,发为胃痞。朱棣《普济方·虚劳心腹痞满》云:“夫虚劳之人,气弱血虚,荣卫不足……故中气痞塞,胃胀不通,故心腹痞满也。”素体脾胃气虚,中焦升降无力,或日久阳虚,或痰湿、肝郁日久化火伤阴,阴津伤则胃失濡养,而成虚痞。本病病机总属邪气困阻,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壅滞而成胃痞。

王文荣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日久及肾。病因乃湿热内生,肝脾胃三者不和,阻滞气机,发为胃痞。病机总属湿热内蕴,肝脾不调,胃气不和。早期重在清热祛湿,清肝运脾,中期宜疏肝健脾,和胃化湿,后期则调肝补脾,补益肾气。

2 王教授论治慢性胃炎

杨春波教授认为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实证,也是一种病理现象,与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是机体对病因应答呈亢进性、失调性的综合病理反应[2]。福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加之饮食因素,临床中湿热患者亦多,临证处方强调荡邪为先,攘外为先,而后安内,十分注重祛除湿热邪气,清热祛湿是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总则,贯穿于内。杨春波教授指出,湿热之邪含阴阳两性,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症状矛盾,可寒化、热化[3]。王文荣教授临床中见湿热并重者,常在杨春波教授自拟方清化饮[4]基础上因证制宜,兼以调和肝脾,调气舒络,散瘀安神加减治疗。王教授亦常用清中汤、半夏泻心汤、芍药汤等清热祛湿方。湿重,需温开,予草果、槟榔、厚朴开启郁闭之邪;湿浊轻则用轻灵之品,如厚朴、扁豆之类。其次需区别三焦,湿邪蒸上焦,宜芳香化湿,如佩兰、藿香;湿邪阻中焦,当温燥化湿,如草豆蔻、草果等;湿邪注下焦,当淡渗化湿,如薏苡仁、车前子等。此外,还需鉴别寒热之异同,寒湿偏盛时用厚朴、苍术、砂仁,湿热偏胜则需加黄连、黄芩、茵陈、蒲公英。

虽以清热化湿为大法,但亦应重视痰浊阻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对慢性胃炎的影响,由此演化出治胃六大法则:“健脾、和胃、祛痰、清肝、理气、化瘀。”

2.1 健脾法

中医临诊医家多将健脾、运脾或健运脾胃等同,而杨春波教授认为,补脾、运脾、健脾不可混为一谈[5]。王教授承师之教,认为补脾是针对脾气虚,脾气的升发之力受到限制,故处方中由中焦至上焦的药物就应为君,如黄芪、升麻;对于健脾,则属于脾气虚的轻证,其虚尚未达到影响输布精微至肺的程度,故不用黄芪,而用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之类;对于运脾,针对病证不是脾气虚,而是脾气不畅,气机不调,因此临证中针对不同病因选用谷芽、建曲、山楂等药。王教授常将健脾法分为健脾理(益)气-补脾、健脾和胃-健脾、健脾渗(燥)湿-健脾、健脾疏肝-运脾四法。补脾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等,但因升麻升浮之性太过,胃炎患者常有嗳气、反酸、呃逆等胃气上逆之表现,因而不宜用升麻,而多用黄芪。健脾常用异功散、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因脾喜燥恶湿,而多加藿香、砂仁、佩兰芳香化湿;厚朴、苍术、豆蔻行气燥湿;薏苡仁、车前子淡渗利湿;栀子、茵陈清热利湿。运脾常用六君子汤加减,配伍建曲、鸡内金、麦芽、稻芽等健胃消食之药。

2.2 和胃法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与气血津液的化生,均依靠饮食物的营养,胃喜润恶燥,主通降,以降为和,临床上常见呃逆、嗳气、呕吐等胃气上逆之证;或见腹胀、厌食、呕吐酸腐之食滞胃脘之症状。王教授将和胃分为降逆和胃、理气和胃、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泄热和胃五法。降逆和胃用苏子降气汤、丁香柿蒂汤、旋覆代赭汤;理气和胃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健脾和胃用健脾丸、枳实消痞丸(失笑丸);疏肝和胃用四逆散、金铃子散配伍四君子汤之类;泄热和胃用化肝煎、清中汤。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患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王教授注重保护胃中津液,常配伍百合、知母、石斛、玉竹等养阴生津之类,以固护胃津。

2.3 祛痰法

当今之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贪饮酒浆醪醴,越脾胃运化之权,饮食化积,痰湿内生。研究表明[6],痰热蕴结是胃黏膜糜烂的主要因素,王教授常用清热化痰、健脾祛痰和理气祛痰三法,清热化痰用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健脾祛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理气祛痰用二陈平胃散、半夏厚朴汤、温胆汤。百病皆由痰作祟,临诊时常酌情配祛痰之药,嗳气者加竹茹、旋覆花,反酸者加瓦楞子、浙贝母,泄泻者加桔梗,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

2.4 清肝法

肝为刚脏,主升发,具有刚强燥急的特性,常表现为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如肝火上炎、肝气上逆、肝阳上亢等,临床常见因忧思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而症见心烦易怒、胁痛、口苦、寐差等。清肝分为清肝和胃与清肝利胆,清肝和胃用化肝煎、温胆汤;清肝利胆用清中汤、蒿芩清胆汤。除清肝外,王教授常用白芍柔肝;酸枣仁、首乌藤养肝;郁金、香附、合欢皮疏肝;龙骨、牡蛎、琥珀、珍珠母平肝。

2.5 理气法

《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其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慢性胃炎患者易生气滞、气逆等气机紊乱之证,王教授治以疏肝理气,气滞轻者用四逆散或逍遥散,重者用柴胡疏肝散;健脾理气用四君子汤,其中湿盛用参苓白术散、寒湿用不换金正气散;理气和胃用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配伍川芎、木香、砂仁、香附、延胡索等行气之药。

2.6 化瘀法

瘀常见血瘀和痰瘀,气滞、气虚、血热、血寒、出血、痰浊等皆可导致血瘀,瘀阻胃脘,可见胃痛、痞块、疼痛拒按、夜间痛甚、舌质暗等症。由此有行气化瘀、活血化瘀、祛痰化瘀三法,行气化瘀予补阳还五汤或丹参饮;活血化瘀予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祛痰化瘀予二陈汤合丹参饮。临床配伍多样,如胸痛加檀香、姜黄;萎缩性胃炎者加莪术、三七;妇人加郁金、益母草;肾虚加怀牛膝等。

3 王文荣教授常用方剂

3.1 六君子汤化裁

六君子汤由半夏、陈皮、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组成,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之证,症见食少便溏、胸闷脘痞、呕逆等。该方王教授拟为慢性胃炎之基础方,常以此方加减应用,常配伍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醒脾化湿行气;配伍当归、芍药(归芍六君子汤)补养气血;配伍柴胡、芍药(柴芍六君子汤)疏肝柔肝平肝。

3.2 温胆汤化裁

温胆汤由半夏、淡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等组成,理气化痰、利胃利胆,主治胆胃不和、痰热(郁热)内扰之证,症见胁痛隐隐,反酸烧心,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苔白腻。该方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7]。症见夜寐烦躁不安,口苦口疮者加黄连、茵陈、炒栀子;胸胁苦满、嗳气不舒者加柴胡、黄芩。肝郁湿热或肝胃郁热之证者常用此方合左金丸清肝降逆,合乌贝散制酸止痛。

3.3 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生姜组成,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痰气交阻之证,症见咽中如物梗阻、胸膈满闷、嗳气不甚、吞酸吐苦、呃逆呕吐等,该证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下见胃黏液糊呈黄绿色,常伴糜烂。王教授指出,偏于上焦气滞者重用紫苏叶,偏于下焦气滞者重用厚朴;吞酸吐苦者加左金丸;呕酸甚者加煅瓦楞子合乌贝散;嗳气呃逆者加丁香、柿蒂、竹茹。

3.4 化肝煎加减

化肝煎由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泽泻、土贝母、山栀子组成,主治肝胃郁热气滞之证,症见嗳气吞酸、烧心、口干苦、胁肋闷痛,舌淡红或舌尖红、苔黄腻。化肝煎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升高胃内pH值,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动力,缓解平滑肌痉挛,促进溃疡愈合及改善胃黏膜下血液循环等作用[8]。胁痛者加金铃子散,反酸、脘腹痛者加戊己丸(黄连、吴茱萸、白芍)。

3.5 参苓白术散加减

参苓白术散由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桔梗、砂仁等组成,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之证,症见肠鸣泄泻、胸闷脘痞、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等。该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功能性胃肠病者;对呕吐泄泻、肌热烦渴者,王教授常加藿香、木香取七味白术散之意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对反复腹泻或便溏偏寒者,则宜苦温燥湿,药用槟榔、苍术、豆蔻、草果等;对湿热者,则应苦寒燥湿,药用茵陈、黄芩、黄连等;对湿轻、身重、苔腻者,多用叶类药以芳香化湿,如佩兰、藿香等。

4 日常调护

王文荣教授将用药与患者日常调护比作“拔河”,用药固然重要,但患者的日常情志、饮食、活动影响着疾病转归。因此,王教授常嘱患者注意以下三点:①调畅情志。《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需保持心情舒畅,不急不焦不躁。②平衡饮食。孙思邈《千金要方》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使肠胃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不暴饮暴食,也不过食甜、酸、咸及油炸、腌制之品。③适当运动。动则生阳,阳气通达,气血流畅,需经常锻炼身体,饭后散步。

5 病案举隅

患者游某某,女,74岁,2020年9月15日初诊。胃脘隐痛1月余,加重1周。近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痛,饭后加重,无胃胀,嗳气稍舒,喜温饮,现不知饥,口干苦,寐欠安,神疲乏力,舌暗、苔黄腻、脉弦细。辗转治疗无效,特来求诊。2020年8月10日于本院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C-2型),胃角、胃窦黏膜粗糙,轻度充血,色泽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萎缩相延及胃角。胃窦组织病理:慢性炎症++、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低级别;胃角组织病理: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低级别。组织学诊断:(胃窦、胃角)全层中度萎缩性胃炎,局灶腺体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医诊为胃痞,辨证属脾虚湿热血瘀。治以健脾祛湿,清热化瘀。处方:党参9 g、白术10 g、茯苓15 g、砂仁6 g、薏苡仁15 g、陈皮6 g、茵陈9 g、佩兰9 g、莪术6 g、白花蛇舌草15 g、生姜3 g、首乌藤12 g、琥珀3 g、炙甘草3 g,每日1剂,7剂,水煎服。嘱饮食清淡,不食辛辣刺激,过酸、甜、咸及油炸、腌制之品,半年内复查胃镜。二诊:2020年9月23日,偶有餐后胃脘隐痛,夜间口干,不知饥,寐欠安,舌淡暗、苔薄黄腻、脉弦细,予上方去茯苓、砂仁,加建曲6 g、黄芪12 g、厚朴6 g、豆蔻5 g,每日1剂,14剂,水煎服。随后守初诊方加减治疗半年余,2021年3月29日复诊时,胃痛已消,偶有胃胀嗳气,口稍干,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2021年3月11日胃镜复查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1型),胃窦组织病理:慢性炎症+、萎缩+、肠化+;胃角组织病理: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组织学诊断:(胃窦、胃角)全层轻度萎缩性胃炎;处方:茯苓15 g、厚朴9 g、紫苏叶9 g、姜半夏6 g、薏苡仁15 g、党参12 g、炒白术12 g、砂仁5 g、木香6 g、百合9 g、莪术3 g、生姜3 g、炙甘草3 g。

按:患者处古稀之年,脏腑功能失调,脾虚不运,胃气不降,气滞不畅故见胃脘隐痛,饭后加重,嗳气稍舒;平素贪食生冷,脾阳受损,脾阳虚无以温煦中焦,故见喜食温饮;脾失健运,胃气不行,饮食不化故见不知饥;久居湿热之地,湿热内生,灼烧津液,津液受损故见口干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寐欠安、神疲。结合舌暗苔黄腻脉弦细,辨为脾虚湿热血瘀,治以健脾祛湿、清热化瘀,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佩兰、砂仁、陈皮醒脾和胃、行气化滞;茵陈清利湿热;莪术行气化瘀消癥;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生姜温中止呕;首乌藤养心安神;琥珀安神定志、活血散瘀;炙甘草调和诸药。方证辨治准确,收效甚佳。复诊见偶有腹胀、嗳气,以前方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理气健脾,降逆和胃。

6 结语

慢性胃炎早期多无典型症状,但日久可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进展为胃癌[9]。胃炎早期用西药或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远期效果不佳。中医重视整体观与辨证施治,认为脾胃之为病,需辨寒热虚实,但各证常可相互转化或兼杂,如寒热错杂、气血同病、虚中夹实等,临证辨治应注意各脏腑病机间的关联,组方遣药需兼顾脾胃生理特点,灵活辨治。王文荣教授强调三因制宜,抓住脾胃湿热之病机,以清热化湿为主,注重肝脾胃三者同治。王教授用药轻灵,药质虽轻清,量虽微少,但轻可去实,疗效显著,还关注日常饮食、情志、运动等调护,共祛病邪。

猜你喜欢

嗳气半夏健脾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