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宝贵教授治疗汗证经验举隅

2022-11-27叶蓝月祁禹德陈宝贵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健脾教授患者

叶蓝月,祁禹德,陈宝贵,寇子祥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广州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广州 510220;3.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天津 301700)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症[1],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汗出,甚则浸湿衣物,在激动、紧张,亦或是天气影响时加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2]。中医临床上常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身体局部异常汗出为主要病理表现。西医一般称之为多汗症,定义为在无发热情况下全身性、偏侧性或局限性长期多汗的一种表现。目前汗证在西医中无明确的诊断依据和指南,治疗上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控制汗腺剂类药物及电离子渗透疗法等[3],手术治疗有局部皮肤的切除,及各种操作下的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方法[4],临床效果均不甚显著。陈宝贵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师从于张锡纯弟子柳学洙先生,悬壶济世至今已50余年。陈教授临证经验颇丰,尤其在治疗汗证方面别出心裁,极具特色,笔者有幸随陈教授学习,见治汗证数例,现择其精华,以飨同道。

1 汗证的病名

有关于“汗”的记载,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其中所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提出了汗的来源及生理功能;《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提出了生理性汗出,对“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明·虞传《医学正传·汗证》中首次完整出现“汗证”一词,提出“其自汗者,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提出了汗证与卫营密切相关,为汗证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 辨证论治及特色

陈教授认为,汗证多以气阴两虚为本,郁热为标,多属因虚实夹杂,营卫失调,病位多在肺、脾、肾,病机复杂。临床上多分为肺脾气虚证、胃热壅盛证、肾精不足证3证,分别以补肺养脾、清胃宣热、补肾填精为治法,临床效果显著。

3 中医辨证分型

3.1 肺脾气虚证

3.1.1 辨治要点 此症患者临床可见白昼时时汗出、活动后汗出更甚,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白少华,咳嗽咳痰,痰质清稀,气短而喘,舌淡,苔白滑,脉细弱。甚者可出现面部虚浮,下肢微肿等症状。

3.1.2 证机概要 肺主宣发,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水液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5]。肺气虚损,宣发功能失职,导致水液输布代谢异常,则汗出不止;肺气虚,宣降功能失职,则出现气短而喘,咳嗽不止,且痰质清稀。脾居于中焦,与胃相连,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脾主要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当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职时,导致气机不畅,气不布津,汗出异常[6]。又因脾气虚,运化功能减弱,则食欲不振,腹胀腹满。气虚则全身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气虚乏力,精神疲惫;气虚导致血液运化无力,则面色白少华,舌淡,脉细弱。

3.1.3 治法 《景岳全书》所载言:“肺气虚者,固其皮毛,玉屏风散;脾虚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此证患者,陈教授以补肺健脾,益气止汗为治则。

3.1.4 遣方用药 方用牡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陈教授重用黄芪,黄芪归脾肺两经,补益中气同时固表止汗,佐以陈皮理气健脾,黄芪与陈皮相配伍,固表益气,使诸药补而不滞;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牡蛎固涩敛汗,与白芍合用,增加其敛汗调经之功效;人参、炙甘草、白术补肺健脾;当归和营养血,增加人参、黄芪补气养血之功;随证加桂枝、麦冬、五味子、防风养阴健脾,固涩止汗。汗出并伴随恶风寒者加桂枝 10~15 g,防风 5~10 g,通经散寒,益气固表,疏通肌表经脉。《神农本草经》言:“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7]陈教授谓太阴脾虚,气血化生不足,引起上焦阳气不足出现的汗证,表现常常为自发性汗出并伴随恶风寒,兼有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陈教授在治疗汗证时善用此类养阴补血药,滋阴养血。《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同源,故汗液与血液密切相关,但汗液流失过多,常伴随血虚之象。正如《医宗必读·汗》中载:“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故治疗汗证尤其要重视阴液的润养。

3.2 胃热壅盛证

3.2.1 辨治要点 此证患者临床可见蒸蒸汗出,汗黏,面赤,烘热,渴而喜喝冷饮,或多食善饥,或口中臭味剧烈,牙龈肿痛溃烂,小便短而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3.2.2 证机概要 《素问·评热病论篇》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谷,谷生于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胃与脾相连,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则津液和血液的运行和输布失常,邪热熏蒸逼津外泄,导致汗出过多。

3.2.3 治法 《医宗金鉴》云:“在阳明,谓之热越,白虎汤证也。若大热蒸蒸,汗出过多,则宜调胃承气汤。”湿热壅盛证治当清热利湿通络。湿热之性黏腻胶着,以清解为要。针对此类患者,陈教授以清泄胃热,化湿和营为治则。

3.2.4 遣方用药 陈教授在治疗胃热壅盛证时,常以白虎汤为基础方,该方既为阳明经证主方,又是温病学中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剂。生石膏为君药,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善清热透解;方中臣药知母苦寒质软,既助生石膏清泄肺胃之热,又能滋阴润燥,防止阴津耗伤过度;知母配伍生石膏,既达清热之功,又增强生津之效;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以防大寒之药伤中之弊;胃热伤津严重者,出现口干甚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冬增强清热生津之效;里热较甚,胸闷不舒,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伴烦躁口苦者,为肝经湿热,合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泄胃热的同时清肝泻火,利湿退热。

3.3 肾精不足证

3.3.1 辨治要点 此类患者一般见于久病患者,常伴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症,临床症见夜寐盗汗、或伴随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见两颧潮红,腰膝酸软而痛,或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口咽干燥,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3.2 证机概要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病多虚。《医碥·汗》记载:“汗,水也,肾之所主也。”肾脏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若肾气充足,则汗液代谢正常,肾失封藏,人体精微物质会无故流失,并伴随汗多症状出现[8]。本证患者多因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体虚,耗伤肾阴,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灼,迫津外出;或温热病后期,灼烧肾阴,津液外泄;或过服温燥,劫夺肾阴所致。

3.3.3 治法 《景岳全书》所载言:“肾虚者,助其封藏,都气丸。”提示肾虚封藏失约者宜用都气丸滋肾固精。陈教授治疗此类患者以填精补肾为主,辅以固津止汗。

3.3.4 遣方用药 方用左归丸合当归六黄汤加减。陈教授善用女贞子、墨旱莲以补益肝肾;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以滋肾益精;五味子、乌梅敛阴止汗;临床上陈教授常将偏于补阴的龟板胶及偏于补阳的鹿角胶合用以达“阳中求阴”之效,增加滋补精髓之功;山茱萸与山药合用滋肾养阴,涩精敛汗;菟丝子、川牛膝补肝益肾,健骨以强腰;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同时坚阴;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填精,固涩止汗之效。

4 典型病案

4.1 病案1:自汗 患者女性,43岁,初诊日期2021年4月12日。主诉:多汗1月。现病史:患者两个多月前行子宫肌瘤手术,手术顺利,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白昼时时汗出,动辄加重,后背及腰汗出最多,咽干,伴咽部有堵塞感,时有咳嗽,气短乏力,面色白无华,腹胀纳差,闭经2个月,小便频,大便稀,寐差。舌淡红苔白,脉细弱。辅助检查: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右叶多发实性结节TI-RADS 4a级。患者两个多月前行子宫肌瘤手术,手术顺利。中医诊断:自汗。证型:肺脾气虚证,兼肺阴亏虚。治则:补肺健脾,益气养阴。处方:防风10 g,生龙骨10 g,生牡蛎10 g,黄芪 20 g,艾叶 10 g,炮姜 10 g,白术 10 g,刘寄奴 15 g,川芎 10 g,沉香 10 g,甘草 10 g,14 剂,水煎450 mL,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

2诊(4月26日):患者诉多汗症状减,急躁后易反复,小便频好转,睡后仍易醒,后背冷,咽干及咽堵未缓解,乏力未好转,月经未至,苔白腻,脉弦细滑。原方14剂。

3诊(5月10日):患者诉后背及腰间汗出减少,乏力好转,睡后醒次数减少,月经未至,咽干稍缓解,咽堵未明显减轻,偶有咳嗽,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滑,原方加益母草30 g,当归10 g,清半夏10 g,浙贝母15 g,14剂。

4诊(5月24日):患者诉汗出量减少,咽干、咽堵症状减轻,咳嗽缓解,月经至,舌红苔白,脉弦细。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慢性炎症或陈旧性改变,甲状腺双叶密度不均。上述方加瓜蒌20 g,鱼腥草30 g,14剂。

5诊(6月7日):患者诉汗出较上次未明显改变,咽干、咽堵症状均缓解,舌红苔白,脉弦细。上述原方10剂。

6诊(6月21日):患者诉汗出症状明显缓解,仍有少量咽干,舌红苔白,脉弦。上述原方未做加减,继服14剂,处方如下:黄芪20 g,清半夏、防风、白术、生龙骨、生牡蛎、艾叶、川芎、沉香、当归各10 g,刘寄奴 15 g,瓜蒌 20 g,鱼腥草 30 g,益母草30 g,浙贝母 15 g。

患者药后诸症缓解。嘱其调情志,慎起居,合理饮食。

按语:本案患者术后体本虚,加之调理不当,导致阴液亏损,肺脾气虚;肺气虚,卫表不固,则咳嗽咳清痰,自汗出,犹后背及腰部汗出最甚;脾虚则气血精液运化失调,故出现腹胀纳差,小便频,大便稀;久病肺阴亏耗,故出现咽干、咽堵等症状。气短乏力,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弱,均为气虚之症。予补肺健脾,益气养阴治疗为主。首诊中黄芪、白术、防风三药合用,健脾益气,固表止汗。沉香,归脾肾两经,具有温肾纳气健脾之用;生龙骨、生牡蛎质重,有重镇养心安神之功,其味咸,具有收敛固涩之功效;刘寄奴苦泄善行,配伍川芎,化痰活血,通经止痛;艾叶,炮姜具有温通之效,助其祛痰通经之效;甘草调和诸药。2诊,患者汗出证减,但急躁后汗出易反复,予患者原方继服14剂。3诊,患者月经仍未至,咽堵未见明显减轻,予原方加益母草30 g,当归10 g活血调经,清半夏10 g,浙贝母15 g清热燥湿化痰,解毒消痞散结。4诊,患者诸症减轻,月经已至,查胸部CT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慢性炎症或陈旧性改变,甲状腺双叶密度不均。予瓜蒌20 g,鱼腥草30 g清热解毒,宽胸散结,消痈排脓。5诊,患者诸症减轻,咽干稍缓解,继服10剂。6诊,患者诸症好转,继服原方14剂以巩固疗效。患者共服80剂,自汗症状完全缓解。患者素体本虚,在治疗过中,不断出现新症状,并不单一为自汗,陈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转变,审时度势,不局限于单病,运用整体观念,使患者整体皆调,诸病具消。

4.2 病案2:盗汗 患者男性,58岁,初诊日期:2021年2月20日。主诉:盗汗,乏力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睡中大量汗出,醒后汗出停止,伴口干、周身乏力、腰膝酸软、背痛、纳差、少寐,二便调,舌淡红、脉细数。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中医诊断:盗汗。证型: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则:滋肾填精,补气养血。处方:黄芪30 g,玉竹 30 g,天花粉 15 g,砂仁 10 g,灵芝 30 g,枸杞子 30 g,葛根 30 g,三七粉 3 g(冲服),山茱萸10 g,甘草 10 g,14 剂,水煎服 450 mL,每日 1 剂,早中晚3次分服。

2诊(3月16日):患者诉盗汗稍缓解,乏力,背痛无明显减轻,伴气短,失眠,舌质淡,脉细。原方加川芎 10 g,黄连 5 g,14 剂。

3诊(3月30日):患者诉夜间汗出明显减少,乏力,气短减弱,背痛稍缓解,大便次数增多,质稀,失眠好转,舌淡红,脉细滑,上述方剂加炒薏苡仁 30 g,茯苓 10 g,14 剂。

4诊(4月13日):患者诉盗汗明显减少,偶有口干,气短乏力明显好转,身痛缓解,上述方剂加石斛 10 g,14 剂。

患者上述药后诸症缓解。嘱其调情志,清淡饮食,慎起居。

按语: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盗汗为主要症状,伴有口干、周身乏力、背痛、少寐。患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阴虚内热,气血亏虚,邪热逼津外泄而致寐中汗出量多、口干、乏力、纳差、少寐,结合舌脉符合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证。治疗以滋肾填精,补血养心为主。首诊中用黄芪30 g以达补气养血之功;玉竹30 g,葛根30 g,配伍天花粉15 g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砂仁温脾开胃;山茱萸敛汗固脱,配以枸杞子补肾益精;灵芝入心经,能补心血,益心气,安心神;巧用三七粉治血之功以达止汗之效;甘草调和诸药。2诊,患者诉盗汗稍缓解,乏力,背痛无明显减轻,伴气短,舌质淡,脉细,原方加川芎10 g行气止痛,川黄连清心火,配伍生甘草以治热盛耗伤阴血之虚烦失眠。3诊,患者诸症稍缓解,但大便次数增多,予炒薏苡仁、茯苓同用,健脾止泻。4诊,患者诸症均缓解,偶有口干,予石斛10 g益胃生津,滋阴清热。药后患者病情好转,嘱其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本案患者基础病较多,平素生活不规律,虽主症为盗汗,但伴随诸多兼症,陈教授在治疗时结合其自身情况,综合考虑,在止汗固脱同时,注重滋补心肾;使固中有补,滋中有敛。

5 小结

综上,汗证在临床上病机复杂,变化多端。对于不同类型的汗证,陈宝贵教授诊疗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方法不离其宗,或补肺健脾,益气止汗,或清泄胃热,化湿和营,亦或填精补肾为主,辅以固津止汗,对于病情严重者,亦会多法联用,临证时效如桴鼓,给吾辈中医学者极大的启发,其经验值得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健脾教授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健脾补肾方在糖尿病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恐高患者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