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我该拿你怎么办?
2022-11-27张左木
■张左木
“不吃安眠药,整晚睡不着,脑子里全都是明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明天考试,我今晚一定要早点睡,可早早躺在床上,就是莫名的睡不着。”
“黑眼圈越来越重,皮肤变差,掉头发,越担忧失眠越睡不着,很崩溃。”
睡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有27%的人有睡眠障碍,中国的失眠率更是高达38.2%。睡眠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这一辈子,有1/3 时间都在睡觉,长期失眠会让人更容易焦虑、抑郁、狂躁、注意力减退,还可能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失眠症的简单判断
只要我没睡着就是失眠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在家给自己做简单的判断。例如,如果你有:1.晚上入睡困难;2.白天精神疲惫,打瞌睡;3.没有其他干扰睡眠的问题(喝咖啡,值夜班,噪音);4.以上问题每周出现3 次;5.症状持续3 个月。
那么,你就是慢性失眠症了。
失眠原因的3p 模型
失眠的原因有3 个因素,也叫3P 模型。目前最经典的关于失眠原因的模型包含: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素。
易感因素:指某些人因为遗传或性格原因,相当于是和自身体质有关系。他们发生失眠的门槛很低,即便没有刺激事件的发生,仅仅由于自身体质的关系就很容易失眠。
诱发因素:指诱发失眠的一些因素,就是外部刺激。比如:工作压力、人际交往矛盾、生活变故等等应激事件。如果你本来就有易感因素,再加上诱发因素,就变得很容易失眠。也就是常说的急性失眠。
很多工作压力大的职场人士都出现过急性失眠。但是,这种失眠是暂时性的,在压力等应激事件解除后,失眠就会好转。所以,急性失眠不可怕,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要防止急性失眠转为慢性失眠。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维持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维持因素:是指失眠以后患者所采用的不良的应对策略。常见的不良的应对策略有:晚上提前上床睡觉、早晨推迟起床时间、白天过多补觉或午睡等。这些不良的应对策略,导致失眠持续发展、迁延不愈。维持因素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生活习惯。
应对失眠的科学方法
1.刺激控制疗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失眠者反复不断地将床和卧室与迅速进入睡眠状态联系起来。尤其是那些对床和卧室产生条件反射性失眠的人,即那些进入某间固定的卧室躺在固定床上就失眠的人,这种方法很有效。
一般来说,这种方法的实行步骤需要失眠者自己实现:
①仅在产生睡意时才上床睡觉。
②不要在床上和卧室中进行除睡觉以外的其他活动。
③如果上床15~20 分钟内不能入睡,则应立刻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只有当产生睡意时才再回到床上。
④无论夜间睡多久,第二天早上应按时起床。
⑤避免白天小睡。
2.放松疗法
该方法的要领是逐步放松和紧张全身不同的肌肉群。这种方法对整天都保持高警觉度的失眠患者非常有效。
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具体指导方法:
①练习者以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或躺椅上。
②闭目。
③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感到很紧,然后再将牙关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产生松弛感。逐次一一将头部各肌肉都放松下来。
④把注意力转移到颈部,先尽量使脖子的肌肉弄得很紧张,感到酸、痛、紧,然后把脖子的肌肉全部放松,觉得轻松为度。
⑤将注意力集中到两手上,用力紧握,直至手发麻、酸痛时止,然后两手开始逐渐松开,放置到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并保持松软状态。
⑥把注意力指向胸部,开始深吸气,憋一二分钟,缓缓把气吐出来;再吸气,反复几次,让胸部感觉松畅。
3.矛盾意向法
这种方法一般由医生施行,劝说失眠者从事他们最害怕的睡眠行为,即不睡。目的是为了消除焦虑,因为焦虑可以抑制睡意,如果患者不再试图去睡着,而是自然而然地保持清醒状态,这样将会减轻焦虑症状,反而可能更容易睡着。
由于对这种疗法患者反应不一,所以究竟适合哪一些患者目前还不清楚。
除去上面3 种方法之外,经证实可能有效的方法有:生物反馈疗法、限制睡眠疗法、综合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相关药物的介绍。
请不要自行服药,每个个体的失眠程度需要专业的判定及用药,而且部分药物具有成瘾性,需要在专业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4.助眠药物的选用
关于失眠,人们众所周知的就是安眠药,其正面负面影响大众也有所耳闻。本篇介绍的苯二氮类药物也是治疗失眠的一类药物,种类繁多,但本篇只为科普,如有用药需求,请前往医院进行诊断并服药。
该类药物的优点:
安全,起效快,吸收迅速,镇静作用充分,耐受好。
该类药物的缺点:
②短效药物的缺点还包括健忘、撤药时易发生反跳性失眠。
③半衰期长的药物缺点还包括显效慢,抑制呼吸,白天残留效应明显。(疲乏、嗜睡、头昏、共济失调、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操作能力受损、甚至会发生意外)。
如果你已经失眠了,助眠药物可以在短期内帮你恢复正常的生活,因此也不必舍本逐末一点安眠药物都不使用,先解决睡眠问题,再解决药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