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政策性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2022-11-27刘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沙县支行

品牌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政策性结构性供给

文/刘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沙县支行)

近年来,农业发展面临着融资成本高、增信手段少、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业金融发展不充分,金融服务于农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难达到预期要求。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和政策文件,还需深入研究我国农业性金融政策发展境况,分析政策性金融对供给侧改革的助力作用,发挥金融服务职能,进一步推进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概述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农业政策性金融基于国家信用,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农业经济提供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支撑,尤其是一些偏远、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以及传统农业领域等提供金融服务,并以“长效发展”“生态平衡”为目标,支持农村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等,从而促进农村地区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降低农村贫困指标,实现农村领域的共同发展。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1.政策性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经营方向以农村地区发展战略为方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政策导向的基础上调整政策性金融。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的特点。

2.范围性

农发行的服务对象通常为政府政策划定的领域,一般包括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和农民收益,涉及范围覆盖至科技、生态、产业、市场等,具有范围广、针对性高等特征。

3.非营利性

政策性金融的发生就是为了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具有利润低、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这些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而政策性金融就是重要的方式。区别于一般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是非营利性的,具有政策引导性的。

4.资金稳定性

农业产业中不可预测的因素比较多,农业经济具有利润低、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对资金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商业金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而且,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扶持性和低利润性、经营范围比较固定的特点,在资金稳定性方面具备优势,能够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信贷需求。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要素作用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的充足性和及时性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市场具有不可预测性以及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商业金融机构在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倾向性不高,农村和农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府出台的政策性金融,借助市场机制的运作。基于国家信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将政策资金通过优惠的方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提供充足、实惠的资本要素,以推动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实施。

(二)资源配置作用

政策性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既是宏观经济主体,又是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也是政府计划与市场经济、财政资金与商业金融、直接管理和间接调控的有机结合,其最终目的就是保证政府政策性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供给。一方面,政策性金融的资金可以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始终以国家的战略和政策为宗旨,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调整金融资源的投放,同时,资金的合理配置会吸引人才、物质以及信息的流动,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先导示范作用

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对农业金融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的调控具有指导性、补充性的作用,可以很好地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动。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政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鼓励创新,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引进。由于新事物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吸引普通金融机构的青睐。而政策性金融则是从公益性出发,充分发挥其优势,发挥先导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金融资金流向农业产业。

(四)逆向调节作用

由于政策性金融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是重要的逆向调节工具。在市场环境不理想,经济压力加大的时期,政策性金融可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对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逆向调节,缓解供过于求的矛盾,提高紧缺产品的供给,抑制无效、低端产品的生产。对过度消耗资源的地区进行调控,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五)服务支持作用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政策性金融不仅提供了资本支持,还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性支持。其一,强调政策性,围绕国家战略以及政策要求,为农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其二,有选择地为需要的主体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从而不断优化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强对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其三,加快贷款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信用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构建信用经营环境。

三、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农产品领域产量充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产品产量整体不断上升,增速加快,市场供应量充足。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结构与市场供需关系不匹配的问题,即农产品大规模滞销、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优质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和供应量明显不足,低端农产品和劣质品产量过大。因此,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从质量和供应量这两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二)农村基础性建设领域发展滞后

农村基础保障设施存在着发展缓慢、投资资金不足等问题,尤其在交通设施、公路道路、医疗体系、水利工程等方面,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底子薄。虽然2021年我国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但农村基础性建设普遍发展仍然较为滞后。部分农村道路依然是泥土路,水利工程建设不理想,农用灌溉覆盖面、水库工程数量不足,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同时,虽然国家近年来在医疗体系建设和教育工程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从九年义务教育、蛋奶工程到医保入户等政策,无不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基础保障设施建设的决心。但不得不说,我国农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与城市依旧差距较大。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农村医疗能力薄弱的问题凸显,乡镇县市医共体建设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加快农村基础性建设,推进农村道路、水利、教育、医疗和贫困救助等建设任务。

(三)农村科技领域发展滞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村科技领域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科学技术应用不足。虽然这些年,我国农村的机械数量逐渐上升,但是种类比较单一,结构简单,还有部分是低端的大型机械,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近些年,全球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很好的成果。因此,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加强农村科技支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四)农村生态环境领域发展滞后

前些年,因片面追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环境和资源不能满足农村生产要求。大量砍伐树木、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不断出现,对农村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致使农村自然资源不断减少、耕地产出比降低。同时,周边工业废水、废料和废气的排放对农村水资源、土地、大气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对土地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可能会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在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村树木、草地的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

四、农业政策性金融进一步助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建议

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助力供给侧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对粮棉油领域的支持力度强,但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心放在支持粮棉油产品方面,对保障相关农产品产量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低质农产品产能过剩,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产量不足,造成严重的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当前,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区的道路依然是泥土路。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无法吸引市场资金进入,而且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有限,无法满足农村基础性建设的需求。导致农村地区基础性建设明显滞后,例如教育、医疗、贫困救助、交通工程以及水利等工程。再者,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科技的投资力度较弱。这一问题导致我国农村科技的发展距离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农村机械的使用量不断增长,但是农用机械类型和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功能简单的机械,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后,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差,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滥砍滥伐树木等,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农业政策性金融进一步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

(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首先,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创建以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机制。制定规范化、系统化、更高效的绿色农业产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保证绿色环保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其次,大力支持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根据地区的品牌打造计划,按照绿色生态体系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发展潜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最后,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以提高农产品对高科技的应用[4]。

(二)健全补偿机制,加强信贷监测和风险控制

农业经营主体风险承担能力弱、盈利模式单一等特点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这也是影响金融机构为农业活动提供服务的重要因素。

在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改革发展时,还需建立长期有效的农贷补偿机制,合理转移或分担农业贷款风险,减少金融机构服务的压力。同时借助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全面监管信贷业务,分析和识别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三)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

首先,要合理控制风险,创新信贷方式。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创新多种抵押担保方式,例如,可以采取保证保险的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其次,多元化授信方式。相较于传统固定授信期限和额度,在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例如农业科技产业、示范企业等信贷业务中,可以适当延长授信有效期,最长可以到3年[5]。而且,在授信期内,企业不用每年核定授信额度期限、办理抵押等,可以随时借用。最后,设计融合性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生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设计集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融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创建农业经济产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四)优化传统贷款品种,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一是,推动投贷结合的金融产品应用,加强对“三农”关键以及薄弱领域的资金支持,加强对低产土地的改造、盐碱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建设高产农产品基地、农村土地规模化开发和经营以及现代化农业基础性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的投资和信贷结合的支持。二是,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研发、推进适合农村产业发展的融资业务,比如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在控制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为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宜的融资渠道,满足其经营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首先,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对贷款规模和负债率高的企业进行信贷数量控制;对发展良好或者暂时经济困难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续贷业务,并允许其在还款期不还本金的情况下,只支付贷款利息,在不增加其负债率的情况下摆脱困难阶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其次,开发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出售等将其资产用于偿还贷款。最后,推动完善间接融资机制。以市场化的机制完善间接融资,促进债转股、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债券融资等信贷业务的应用。三是开发线上信贷产品。对农业电商企业提供线上信贷支持,同时,构建线下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的投资信贷机制,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冷链运输存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从而满足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引导和扶持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了要素作用、资源配置、先导示范、逆向调节、服务支持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助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创新投资信贷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以支持农村优质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发展,促进“三农”的发展。

猜你喜欢

政策性结构性供给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政策性担保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分析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政策性小微担保业务创新案例分析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培训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政策性银行合规管理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