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生态圈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
2022-11-27祁瑞安冠宇邵彦坤河北医科大学
文/祁瑞 安冠宇 邵彦坤(河北医科大学)
根据《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22》中的内容,截至2022年2月,我国综合阅读用户数达到3.19亿人,同比增速达31.3%,这表明5G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不断拉动着阅读行业的变革,改变着读者的阅读方式。其中多种感官触达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始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有声阅读、免费小说、短视频平台,用户使用黏性较强,访问流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关于开展2022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的应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拓宽读者的阅读渠道,提升全民阅读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作为阅读服务的主力军,应该依托互联网的优势,顺应移动阅读市场发展的趋势,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图书馆阅读资源相结合,将图书馆阅读平台由封闭转向开放,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知识转化甚至创造服务新价值的目的。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互联网生态圈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互联网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互联网服务平台研究现状来看,一是数字资源方面。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焦志香指出,高校应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把握移动社交网络发展趋势,将优秀的资源和技术引入到信息服务之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1]。赵配影指出,图书馆应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更多数据的融合发展,提出“大数据”和“云技术”的相关支持[2]。二是阅读媒介方面。Mustafa A等指出,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应用程序已经被学术图书馆作为新的沟通渠道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中,因此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性,服务于高校图书馆[3]。三是阅读场景方面。Akeriwa M指出,移动技术的出现与社交媒体的应用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与使用信息的方式,认为学术型图书馆应该立足于创造“未来图书馆”场景[4]。
(二)互联网生态圈视域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互联网生态圈时代已经到来,它标志着平台“单打独斗”局面的结束,倡导多边群体通过平台的建设及交流来促进双方资源的无限增长,以此获得良性循环的机制。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建设来说,尽管很多电子资源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开放存取,服务平台也与第三方加强了合作,但对于信息素养不高的学生或者有专业信息搜集需求的学生来说,常规数据平台很难满足需求;某些高校VPN远程访问服务跟不上,使用操作等受到局限;还有一些信息素养较弱的高校图书馆不重视电子资源的增质扩量,互联网思维意识淡薄,导致学生对于图书馆平台参与度不高。
因此加强建立互联网生态圈的服务平台的意义在于,图书馆不仅可以将收集到更多可以开放存取的资源,还可以引导高校师生互动关联,将已有资源补充到该平台上,从而形成链条圈式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综合实力。
(三)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使用服务平台现状分析
从实地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到馆率和借阅率不甚理想,图书馆平台的参与度也略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图书馆服务都以Web1.0为网络基础,阅读推广方式多以被动接受为主,而现在的学生都生长于数字时代且具有相关网络检索能力,单纯又被动的信息输入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觉得枯燥落伍;二是医学类、法律类等专业院校的学生普遍课业压力大,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时刻关注或参与图书馆活动,更期待便捷、高效、精准的“碎片化阅读”,想要合理引导学生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新型服务平台建设尤为重要;三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平台应用中只是通过公众号进行一些活动宣传、阅读推广等,造成平台单一化,服务内容受局限,影响力较低。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互联网生态圈建设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生态圈创造新的图书馆服务平台模式[5],使阅读平台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便捷化。让更多的师生认识到互联网资源对图书馆阅读资源、阅读媒介、阅读场景的重要影响,在社会媒体、移动网络、在线交流和开放教育资源的新型信息环境下真正体现出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具体阐述如下。
(一)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互联网生态圈建设
在高校电子资源中,主要以数据库为采购单位,近几年数据库质量和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各高校也将数据库导航列在官方网站上或者嵌入到自媒体平台中,从数量上看,我国各高校数据库均在10至100个之间。从内容上看,分为学术资源、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源、试用资源、网络资源等。高校图书馆依托数据库资源可以促进可视化、语义检索、沉浸式场景体验、文本挖掘等新技术的开发,实现数据库资源价值最大化,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共享共建。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对电子资源的定义为把文字、图片、视频、硬盘、磁带等通过数字形式产生出来,高校图书馆将这些电子资源做到共享共建。这就需要各高校图书馆达成共识,利用目前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达到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大更全面的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牵头建设CARSI[6],属于数据库认证共享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便捷、安全、灵活、国际化的特点,使得电子资源规模扩大,实现信息共享全球化,助力校园信息生态圈建设。
二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电子资源的分类包括各类数据库,以数据库作为揭示主体,而特色数据库则直接体现了某所高校的重点学科及科研工作重点、发展趋势等,特色数据库中所蕴含的特色资源是通过长期沉淀、分析挖掘形成的,例如通过ESI和InCites数据库支持高校学科科研评价,分析出在某一学科或者某一研究领域形成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这样的一个监测平台,梳理出优势资源,准确反映高校科研发展状况,通过建设统一的标准形成特色数据库生态圈,使得各大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可以互相学习、弥补弱势学科。
三是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数字人文是学科融合背景下将计算机技术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交叉研究,依托互联网媒体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科技思维、数据存储等条件。例如哈佛大学基于馆藏建立的“帝国”数字人文项目,就是通过数据库建设,将关于18世纪和19世纪俄罗斯帝国历史馆藏文献紧密结合起来,以视觉地图、地名索引词典、数据集、描述故事等平台打造沉浸式立体阅读体验。数字人文资源建设对于高校来说更有利于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纸质媒介转变为电子媒介,让资源“活”起来。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媒介生态圈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整理和利用媒介时,要以读者需要为基础,重视建设以媒介为导体的高质量教育育人平台。将“互联网+”中的信息媒介与图书馆服务内容相融合,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质量,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具体分析。
一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目前自媒体资源是互联网生态圈发展壮大的主要平台,视频类以抖音、小红书、快手、哔哩哔哩为代表,音频类以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为代表,图文类以豆瓣、微博为代表。首先,以我国高校应用较广的微信平台为例,基于微信的方便快捷和强大功能,支持跨操作系统平台、跨通信运营商发送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信息,以及群聊、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通过“雷达加好友”“扫一扫”“手机联系人”添加个人好友,也可以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关注相关平台,实现在高校中“校园—学生—图书馆”三者平衡协调发展,打造微信智慧校园生态圈;其次,直播及短视频也是近几年火速崛起的自媒体资源平台,根据《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中的内容,通过将声音、图片、视频与推广内容全方位结合,从视觉、听觉等各感官体验达到推广目的,从而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资源,知识传播门槛较低。但是由于目前互联网推广的内容比较混杂,而运用于阅读服务的内容又较少,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接受度不高。若高校图书馆利用高校优质的师资资源,与相关平台进行合作,增加名师直播讲座、书评文章、有声朗读等内容的推广,打造互联网影像传播的校园生态圈,依然可以吸引潜在读者,成为平台建设的一大亮点。
二是从媒介支持的角度来看。高校大多数学生多是使用电子阅读器下载一些最新的电子书籍,常用的有QQ阅读、百度阅读、微信读书、ireader阅读等,这些阅读器在下载过程中往往受费用、种类、数量等限制。高校图书馆若能设置专门的电子阅读区,配有专门的电脑或者阅读终端器,提供阅读、下载、思维导图制作等各类服务,在提供纸质书的同时及时更新电子书籍,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到馆量。
三是从交流媒介的角度来看。可以基于Web2.0建立阅读网络社区,实现高校学生用户参与、互动交流、阅读随笔、知乎问答等功能。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效拉近师生与图书馆阅读资源的距离。这种交流媒介的形成既是思想分享平台的建设,也是信息传递平台的打造,更是互联网生态圈下精准化阅读推广的集中体现。
(三)高校图书馆场景生态圈建设
“场景互联网”是雷鸟科技CEO李宏伟在“2019网易未来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它强调线上场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人、物、场进行连接整合,让场景体验产生新的价值,高校图书馆阅读场景建设应该符合学生碎片化和图像化阅读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对于阅读产品来说,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增加场景设计感,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结合打造沉浸式阅读,通过语言处理、清洗数据、翻译文本等技术,将图书馆资源转化为视频、音频、可视化地图、数据集等形式,通过VR、AR技术塑造一个立体化空间,从而产生更多的信息交流。
对于阅读群体来说,互动式场景包括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代入式体验等。高校学生更偏向于游戏化、趣味性较强的互动模式,在阅读场景打造时加入游戏元素和游戏设计,将游戏理念融到阅读场景建设中能够吸引更多群体参与。
三、高校图书馆互联网生态圈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保障
(一)平台建设相关技术支持
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互联网生态圈数据的共享共建使得原来单一的人机交互模式转变为用户间互动交流、虚拟场景创造、可视化检索、数据分析服务等多元化交互模式,因此需要制定互联网生态圈平台的资源建设标准,将生态圈准入标准、互联网资源储存标准、互联网资源使用规范、网络传输与下载标准等进行有效整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存储、访问、安全等问题,保障互联网生态圈健康合法。
(二)平台建设服务团队支持
互联网生态圈平台建设以图书馆馆员为主,于外要与学校其他部门组织、学生团体、校外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实现服务的合作共赢,于内要加强学习提升,将互联网技术知识与图书馆学专业相结合,同时建立考核激励制度,不断激发馆员学习热情,为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生态圈提供智力支持。
(三)平台建设的空间支持
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规划能够保障互联网服务平台功能的实现,其具体表现在学习空间支持、特色馆藏空间支持、创意艺术空间支持、信息交流空间支持、阅读共享空间支持等方面,以上空间应具有充分的多元化、交互性、开放性,例如清华大学打造的 “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7],为师生们提供了直接的交互式体验,属于在互联网思维驱动下的空间再造。
相关链接
互联网生态圈是用互联网来完善企业的生态。企业内所有跟互联网有关的元素都属于互联网生态圈。具体包括企业PC互联网网站、手机智能网站、移动APP、微信平台、OA办公系统、终端智能交互机、后台大数据以及在线互联网培训。这些模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良性的、有效的企业互联网生态圈。
跟企业传统的互联网结构相比,互联网生态圈能够一站式解决企业所有的互联网问题,可以减少企业大部分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整体的解决方案,去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去实现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