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建设与优化路径探析
——基于帕森斯AGIL 模式的思考

2022-11-27王馨婧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王馨婧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教导我们作为高校学生,要注意劳动教育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者的责任,不仅进行理论教学,任何有助于社会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都应该紧跟步伐。

一、帕森斯的AGIL 模型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2.13—1979.5.8),是美国现代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于20 世纪中期因为结构功能论而颇负盛名。他的最大思想建树在于开创了社会科学研究别具一格的视野,它的基础架构为社会结构、社会系统和社会进化与变迁理论的相关研究,其建立此模式的目标是希望维持经济社会整体平衡,以推动现今经济社会平稳增长。作者曾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提出:“AGIL 模式与社会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整个社区都是由其余各个部分而构成,并将整个社区系统划分为四大子体制,分别为人格、社会文化、行为有机体和社区,并且每个子体制相互之间必有内在的关系。”而AGIL 模式的基本功能则包括了如下四种:

适应功能(Adaptation)说的是经济社会体系受到了外部的影响之后,为了要进一步顺应环境的改变,就必须调动自己的内在资源从而获得经济社会内部增长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再分配,实现社会自我增长的目的,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内部环境获取发展社会经济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从而在经济社会内部再进行分配。

目标达成功能(Goal Attainment)是指明确划分各个任务所有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主要包括确定任务主次、为实现目标之策略分析等。与此同时,政府可以制定该体系的总体目标和确定不同目标间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达到上述的总体目标。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在已设定总目标的基础上,并经过控制系统内部的调节后,可向最终目标方向发展,这也是控制系统的一个动态期望过程。

整合功能(Integration)是指根据复杂体系的复杂组织结构,以便更有效地配合整个系统的运动,通过调动系统资源中的各种因素来实现最佳状态,从而使整个系统中的因素之间建立和谐统一的良好关系。因此,系统的所有部分都有机协调成一个功能整体。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是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及重要性,强调了社会体系的整体性,以及系统中的系统功能和理念。为了保持价值观的一般基本模式并使之规范化,必须强调对价值观的内在维护功能,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维持模式,二是调停紧张。

二、基于AGIL 模型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系统功能分析

帕森斯曾认为:“一切社会系统的过程,都具有四个社会功能的基本条件。如果要保证均衡并使该体系继续存在,它应当具有完全满足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这四种功能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紧密、相互包容的。”[1]大学劳动教育管理系统归属于人才培养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子体系,可以根据AGIL 模型对它的适应性功用、目标实现功用、整合功用以及潜在模式支持功用等加以分析,寻找其中的问题,有利于优化和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适应功能分析

依据AGIL 模型的适应功能可以知道,若要使教育良好生态建设蓬勃发展,则需要解决外部环境以及内部优化因素协调稳定发展这一问题。我国每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之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体系,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2]宏观而言,它的社会适应功能主要体现为在高校劳动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功能和对社会要求的配合上,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阶段,而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异,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巨大要求。内部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的外部需求还没有做到合适的协调发展关系,导致各个高校的专业结构层次、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的真实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二)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达成功能分析

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经过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情感和优秀品质。社会上对各界教育人才的需要都是多规格、深层次的,而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比较单一。但这些高等教育培养方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深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突出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整合功能分析

高校劳动教育规模由众多隶属关系构成,因此需整合起来以实现资源统筹。包括物质基础、意识形态及制度保障等内在因素,每一种因素都会对学生起到作用。目前,高校的劳动育人工作普遍存在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丧失、劳动教育机构缺失等现象。要想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就需要与劳动主体紧密合作,提高高校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技能等,整合校园、社会多种资源,从而实现统筹规划,培养多层次、高规格的社会人才。

(四)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分析

为了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侧重于通过规则制度、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方法来使其正常运转,特别强调建立社会相同价值观,进而促进社会系统的持续发展。在影响劳动教育的各种因素中,高校学生劳动观、学校和社会规章制度、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等都是对劳动教育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外驱动力。

三、基于AGIL 模式的高校学生劳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帕森斯的AGIL 模式与现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对比分析表明,在适应、目标实现、资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的功能方面,存在着以下的若干问题。

(一)高校学生劳动教育难以适应教育良好生态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丧失了劳动意识。我们国家劳动教育之所以被严重异化或弱化的原因有多个:[3]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大众对劳动教育存在误解,把劳动概念狭隘化;二是对劳动教育发展课程开发缓慢、后续力量不足等;三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时代脱轨,创新能力不足,单方面认为劳动教育即是家务劳动。以上种种,均导致高校学生劳动教育难以适应教育良好生态的发展需求。

(二)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模糊,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劳动教育目标达成功能的问题,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为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分析对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影响因素,使其目标模糊;其次,生态伦理方面的道德教育目标单一,并且缺乏时代性,不具有针对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对于实践性开展也没有给予重视和强调。

(三)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资源要素整合不足

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在统筹内外资源及其内部资源的协调和发展中,学校学生劳动教育依然存在整合不协调的问题。教学理论和生产劳动实际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4]马克思认为“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运动相结合,这并不只是发展社会生产的一种手段,也是造成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5]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的思想观念。其次,独生子女现象居多,因对孩子的溺爱,致使劳动技能几乎丧失,劳动品质也逐渐降低。最后,相比于“五育”中其他“四育”,劳动教育在财力投入上也是显得捉襟见肘,劳动教育关注度不高,劳动教育相关机构以及评价方案的系统机制也处于缺失状态。

(四)快文化及不良思潮使劳动教育止步不前

高校学生劳动教育文化传承的维系,从历史角度分析,这归结于我国传统劳动精神的文化根基。由于快文明的迅猛发展,人类也越来越失去“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6]最后,因独生子女的现象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孩子丧失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的缺失,也导致劳动教育止步不前。

四、基于AGIL 模型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合理引导,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培养理念

当代中国高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适应功能,重点表现在劳动教育内涵、表现形式、劳育效益和劳动教育生态的和谐与统一,以避免因劳动教育的生态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不适发展。根据AGIL 模型的适应功能,有以下解决策略。第一,从学生角度出发,高校学生劳动意识必须要转变。意识改变思想,思想决定行动。第二,从学校出发,丰富劳动内容,构建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三,从国家政策出发,重视高校劳动教育考核,健全保障制度。

(二)注重能力提升,明确劳动育人的根本目标

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目标达成意指学生通过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并依据这些指导实践,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行为方式。针对劳动育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制定出符合教育生态发展的战略分析,提出创造性且针对性办法,使其有机统一。

(三)全员参加,实现社会、校园、家长三者统一的教育模式

劳动教学离不开生产劳动实践。文件指出,学校劳动教育教学的重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作、工业生产劳作和服务性劳动,让学员动笔探索、出力流汗,受到体育锻炼、磨砺意志力,培养合理的劳动价值观和优秀的勤劳品德”[7]。

首先,坚持贯彻“生活即教育”的劳动教育教学理念,建立符合中国高校学生学习理念的劳务教学课程。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脱离智育、品德,脱离创造力、欲望和要求,劳动便变成他们的包袱和累赘”。其次,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以此增强学生劳动教育意识。最后,社会以及国家的劳动教育政策制度要逐渐完善。通过这些方面的合作与改进,实现高校、家庭以及社会资源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各项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未来做准备。

(四)重视优良文化的传承,弘扬劳动育人之精神

劳动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事业,它既依靠传承下来的社会资源,又不断创造出别具匠心的劳动产品,构建出惊人的文化魅力与价值。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解决途径需突破现如今快文化的枷锁,努力寻求彰显时代特性、科学健康的劳动育人价值观,加固劳动育人的认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树德增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中心环节,提升劳动价值的体验感。[8]除此以外,更应注意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力。最后,要注意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劳动育人之精神,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实干型人才。

结语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只有通过正确引导广大大学生,从劳动实践活动中领悟基本理论知识、发展身心体魄,实现在大学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劳动技术的提高,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理念、思想、劳动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健全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才能真正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