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智慧品牌理论下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
——景观作为文化的栖息地
2022-11-27谭淇之
文/谭淇之
(昆明理工大学)
基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热点问题,当代的景观设计学者们在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强调生态智慧的理论及其运用,致力于探寻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景观设计通道。力求使景观设计形成一种系统性、可持续性、促发展性的设计工作,并实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景观一词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作为观赏的风景,是指一种视觉效果。但景观作为人居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记载着人类发展历史、表达理想与追求的环境语言,是精神层面的文化符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会创造一方文化。由此可见,景观作为文化的栖息地,既应该保持其地域性特色,又要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紧跟时代的脚步使景观设计不失品牌特色。品牌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文化作为滋养的景观设计将会变得味同嚼蜡、观之索然无味。本论文在生态智慧理论的引导下,以美丽乡村景观为出发点探究景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与自然融合—风景与美好生活
人类生活脱离不开自然,在环境美学中也包含着自然环境、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三个主要领域,这三者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因此不能被当作三个孤立的对象来研究。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中心而形成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智慧哲学思想。
生态智慧就是人的智慧:
自然本来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生存和繁衍,但人类的出现破坏了自然遗产的传承过程。其他物种只能通过改变基因和行为来适应环境和繁殖。随着人类的定居生活以来,他们开始不断地改变周围的环境,试图使环境适应自己。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次从大自然那里的索取,人类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在前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相对较小。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大,对自然的需求不断增加,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
尽管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但我们已经失去了新鲜洁净的空气、清洁干净的水源、肥沃广阔的土壤和富有诗意的栖息地,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环境问题,这几乎都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和过度索取所致。由于对舒适和福祉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技术进步将促使人们改善环境,这种贪婪将继续增长,直到难以控制为止。我们所面临的情况证实了甘地的预言:“一个国家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这种贪婪正在扼杀人类。
发展是每个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人类社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但人类应该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控制这种恶性变化。20世纪70年代,挪威哲学家阿恩·恩斯提出了生态智慧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使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平等相处。为了人类和自然的利益,为了生态智慧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方的利益最大化,将二者之间取得共同成果概念品牌化是十分值得尝试的。“品牌”是当下的热门词汇,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品牌的影响力与表现力可以注入生态智慧的概念,将其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全新的文化产业。
中国人一直都具有高超的生存技能。因为传统农业用地、土地收获和自然馈赠是生存的基础,客观上要求人们把动物、植物、土壤、阳光和水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它们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对这片土地、对受他们尊重和保护的自然保持着真挚的感激之情。正是由于他们的尊重,中国的传统生态智慧才得以传承与延续,中国对土地的态度是保护土地资源,然后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自然中受益,并将其代代相传,以解决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和人口众多问题之间的冲突。这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概念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在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积累的生态智慧。
二、自然的文化性—景观的新视界
浸润于中国文化的山水,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山水,而是承载着某种寓意、文化、情谊等精神层面的山水。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固然是高僧大德悟道求索的一种境界,但也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山水特质。
山水万物与文化,就像是孪生子,彼此相得益彰。离开了文化的山水,少了几分灵性和内涵;离开了山水的文化,少了几分依托和纯净。上帝创造山水万物,人类创造文化精神。上帝与人类,原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因此,这种说法或许有些不科学,但也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自然山水与文化之间的某种宿命联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一夜之间造出若干假山、湖泊,并将之命名为现代文明,但身临其间者,还是能够深刻感受到某种遗憾和不足,所谓“表情做作,略显浮夸”,正是现代文明技术表演得最好归纳概括。那么,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找寻现代文明技术的运用方法与范围,当今的景观设计师又是如何将科技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的?这些问题就值得我们探究。
(一)现代人工智能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工智能的综合理论和技术已经成熟,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意识和思维的信息过程。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的思维,但它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在当下的现代景观设计中,为了能够切实满足使用者越来越丰富多元和充满个性体验的需求,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景观设计效果,人工智能的引进就成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工智能在不同的景观设计阶段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二)在设计前期中的应用
1.现场条件分析阶段
对设计场地的现场调研与分析是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也是保证设计方案切实可行、具有高度实效性的基础保证。在这一阶段,一些工作项目可以由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如通过无人机技术扫描山体,运用软件生成这个范围中山体的三维图像,得到竖向信息。
2.项目设计阶段
在现代景观项目的设计阶段,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挥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的优势,设计人员通过软件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最终。
(三)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当下的设计实践中主要应用领域有:智能照明、水景智能、智能喷灌以及智能铺装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为了切实满足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非常关键,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升级,并且是景观设计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四)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对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的应用
要针对性地解决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必须转变传统理念,使用科学合理的现代技术。通过流域规划、GIS 制图和标准水文计算来改变设计城市的方法。既尊重和利用了现有水文系统,设计出新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又可以创造出更加开放、绿色的城市形态。
三、新乡土景观视野—“美丽乡村”中的生态智慧
国家目前正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还有许多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和不合理城市化的盲目扩张,农村和自然环境保护地正面临新的生态窘境和宜居危机。
乡村是生态智慧理论实践的宝库,用生态智慧视角来观察乡村生产与生活,就会发现:生态智慧理念存在于乡村的每个构成要素之中,完整的乡村生态智慧体系,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包括当地信仰、民风民俗在内的乡村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同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影响、制约,全都充分体现着生态智慧理念。作为乡村生态智慧的重要内在含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敬畏自然的信仰,顺应自然的智慧,在乡村生产生活中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因此,乡村传统生态理念给生态智慧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智慧之源,而生态文明理念也给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和理想模板。遵循乡村生态文明体系和乡村生态智慧,也十分有利于乡村振兴目标得以实现。
(一)乡村产业生态智慧
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具有生态智慧并且构成了生态可持续的产业。农村经济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
(1)绿色有机作物轮作。在农村地区,绿色生产的有机循环不仅体现在种植和加工之间,也体现在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之间。它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模式,减少污染环境的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废物利用。传统农业传承了数千年,土壤仍然保持着肥力,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循环概念,这是一个奇迹。因此,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绿色农业生态文化,将区域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作物品牌化,实现生产——销售——再生产有机循环也是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发展目标与途径。(2)农产品绿色再利用。乡村农产品的绿色再利用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一是食品的储存和加工。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在食品生产中创造了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使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进入了食客口中;二是农村手工产业,它利用农产品产生的废物(如稻草和藤条)发展数百种农村工艺,如手工编织、造纸、酿酒、木工和剪纸;充分发挥农产品的再利用价值,成为现代新型综合产业的典范。(3)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农村地区的低碳生活不仅体现在绿色环保传统中,也体现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消费中。无论是珍惜劳动果实的简朴品质,还是废物循环利用杜绝浪费的良好习惯,或是使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的生态理念,都有利于避免因为长途运输和过度包装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对自然的破坏,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生态智慧,可以说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宝贵的生态智慧财富。
(二)乡风文明生态智慧
乡村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为乡村中的自然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农家小院、美丽宜人村落和田园自然风光交相呼应,更表现在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生态智慧体系。建设乡风文明就是要在遵循乡村文化生态智慧体系及其发展传承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沿着乡村文化一脉相承的谱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持优秀的家风、家训传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现代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重视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科学普及、民主法制教育以及质朴的民风民俗等现代文明建设。如果不考虑乡村文化生态智慧系统而简单拷贝城市文化或凭空地引入外来文化,往往会出现难以融入乡村原有文化系统而成为文化“孤岛”的现象,这也是目前众多乡村文化景观项目成为摆设,失去灵魂的重要原因。
四、生态智慧与景观文化性如何建构联系
“生态智慧与景观文化性结合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仅是生搬硬套运用于实际设计中的结果,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内在蕴含着的在文化上的认同与联系”。从中国美丽乡村构筑的生态观中可以看到,生态智慧不再是仅仅停留于书面上的理论性表达,而是具有了创造当地地域性文化品牌的功能。在生态智慧的引导下,景观设计要同时蕴含着深刻文化性,就必须要从之前的传统设计概念中走出来,我们需要意识到:景观设计不能再仅仅停留于“圈地造园”,而要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即与当地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景观设计不能再是生硬的纸上谈兵,而要使设计具有灵魂。“生态智慧”视角下的景观设计要使其具有鲜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不仅要在时代的演进中与时俱进,还应该浸润在我们国家深刻、独特、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形成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精髓,使其形成一种文化品牌效应,让使用者成为这种文化品牌的享受者与认同者。使景观设计传递的文化成为联络各民族情感与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