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广州红色文化,赓续广州红色血脉
2022-11-27刘社欣唐时娇
刘社欣,唐时娇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42)
一、解锁广州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
广州作为革命的策源地,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百折不挠,见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愤图强,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锐意进取,终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深厚的革命底蕴造就了其骨子里的红色基因,生生不息的红色火焰使广州这座老城市始终焕发着新活力,指引着我们去探寻这红色血脉中蕴含的深意。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历史新纪元的革命历程中,不断谱写着动人的英雄史诗,凝结着党的根本宗旨,而这些集中反映了党与人民的追求和品格的精神形态,最终融注于革命历史文物及文化艺术形态当中[1]。这种承载着党和人民精神内核与本质追求的具象化载体,也便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与优化,也是对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凝练与升华,更是新时代对“两个结合”①的深刻体现。一方面,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深意,是对于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坚贞不屈、舍身报国、崇尚和平等美好品质的凝结,也积淀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的载体,其诞生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是从历史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文明之花。
(二)广州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
广州的红色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广州这座英雄城市中所积淀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制度与革命精神等具象载体。其中,红色资源是红色精神的物质表达,红色精神是红色资源的精神归依,两者共同构筑了广州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
1.广州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
(1)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源与播撒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六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由陈独秀、谭平山等人于1921年3月创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发端于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即广州共产主义小组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宗旨,致力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源与播撒机。该小组以《广东群报》为工作的主要阵地,发表了《马克思的一生及其事业》《列宁传》等重要文章[2],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由来与核心思想,坚定地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地位。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三大会议会址
位于广州东山恤孤院路3 号的中共三大会议的会址,是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广结力量的重要标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结为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胆尝试,更是表征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翻压迫、解放人民的决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勇敢尝试也使中国人民彻底走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3)培养革命的主力军——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是共产党天然的盟友与革命的主力军。但同时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农民存在缺乏理论知识武装与组织教育薄弱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广州于1924—1926年举办了6 期农民讲习所。农民讲习所以教授学员理论知识、指导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学员们通过此种方式锻炼了自身品格与能力,并投入于浩浩荡荡的革命历程中。其中,如今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 号的第6 期农民讲习所,已被列入“家门口的红色学堂”,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在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接待进馆观众达2 万人次[3],充分彰显了广州独有的人文魅力。
(4)鲜血彰显革命底色——广州起义纪念馆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的广州起义纪念馆是广州起义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这座“东方巴黎公社“在腥风血雨中仅仅维持了三天,但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城市政权机构。广州起义作为三大战役之一,不仅是在城市中进行武装斗争的勇敢尝试,更是中国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的坚决抵抗。虽然广州起义以失败为终,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木棉花将年年迎风开放,革命底色永不褪色。
广州的红色资源远远不止如上所述,根据党史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有红色资源总数619 项,其中,物质遗产类526 项,人文活动类93 项,红色文化史迹230 处。[1]黄埔军校、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杨匏安故居……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件历史器物都是城市的记忆点,也是历史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因此,拥有如此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广州作为一座英雄城市的荣光,将这红色基因传承好、将这红色血脉赓续好自然也是广州人文发展的重大使命。
2.广州彰显动容的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表达,是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也是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红色精神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实现伟大创造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动人光辉。
(1)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广州人民争取独立的自主探索
广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早期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中介纽带。一方面促使广州成为了我国工商业的早期萌芽地,奠定了较为深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却也导致广州被迫成为了较早睁开双眼看世界的城市。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对准了中国的大门,进而对广州人民烧杀抢掠,并使广州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广州人民在欺压中拿起了锄头,在凌辱中扛起了铁锤,最终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群众反侵略斗争的序幕——三元里抗英斗争。深厚的爱国情怀促使广州人民紧紧团结起来,用坚强的肉盾抵住敌人的狂轰滥炸,使得英军仓皇逃窜。以此为序幕,广州人民积极参与反侵略斗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等斗争中均表现出雷霆万钧般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2)服膺真理的求知精神——马克思主义传唱人的积极传播
早在20 世纪初,以朱执信、林修梅等为代表的传唱人就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河。例如朱执信曾在《民报》上先后刊登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5],他致力于从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迹着手,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坚定地捍卫了无产阶级的基本立场。同时,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的杨匏安先生,更是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一生的使命。杨匏安以《广东中华新报》《青年周刊》为宣传的主要阵地,先后发表了《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等重要文章[6],他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细致介绍,更是积极探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合作模式,为革命征途点燃圣火。杨匏安先生曾在创办《青年周刊》时发出“我们最膺服马克思主义!”[6]的铿锵呐喊,这代表了众多传唱人一生的追求,更是彰显了仁人志士服膺真理的担当。
(3)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仁人志士寻找出路的不懈探索
在浩浩荡荡的革命历程中,广州涌现出了无数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他们用一生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用染红木棉花的鲜血凝结成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红色文化。回首望,有“头可断,肢可折,革命斗志不可灭”[7]的周文雍与陈铁军在黄花岗以枪声作为婚礼礼炮,他们积极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战斗经验,广泛发动工人运动与罢工运动,并积极组织广州起义,成功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城市政权机构;有“农民最爱戴的领袖”彭湃为农民运动不断开拓创新,他出生于富裕家庭,却将一生致力于为穷苦人士寻找出路。彭湃撰写了《海丰农民运动》一书,在理论上点燃了农民心中革命的火种,同时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实践中为农民运动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广州的红色精神彰显了敢为人先的英勇担当,也富有开放包容的岭南特色,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之际,必须充分传承与发扬广州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凭鸿鹄之志,集磅礴之力,奋力实现新的伟大创造。
二、弘扬广州红色文化的原则归旨
(一)固本培元与开拓创新的相辅相成是颐养红色养分的必然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广州永庆坊时曾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要让城市留下记忆。”[8]即一个城市的文明与记忆是一个城市的“根”,守住根,才能守住城,也才能建设城。中国自古就有固本培元的说法,只有巩固“元神”,才可使万物保持生命的旺盛与鲜活。对于广州这座有着丰富红色文化的英雄城市来讲,更是如此。众多爱国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革命器物等都是广州的文化瑰宝,必须守住这些瑰宝的养分,才能使万千后人都能得以滋养。同时,在守住根的同时必须要懂得如何“浇水施肥”,即学会开拓创新,使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8]。开拓创新正是广州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赋予了广州特有的性格张力。因此,广州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固本培元与开拓创新的相辅相成作为必然途径,使广州成为我国红色文化守根筑魂的模范城市。
(二)求真务实与自信引领的有机结合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应有之义
求真务实是对于广州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态度要求,只有有了愿意扎根的恒心与耐心,才能有仰望星空的底气与硬气。一个城市若自己都看不清自身的文化基底到底有多深,自然也摸不准城市文化的发展动态。城市发展与人民发展一脉相承,也只有在求真务实的城市品格的熏陶下,人民才会在良好的氛围下主动成为弘扬广州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同时,广州作为一个集经济与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必须做到自信引领、蹈厉奋发。要想真正提高广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要求广州必须学会“讲故事”。一个讲故事的人必须首先得对自己讲的东西培养足够的认同感与信念感,才能在“讲”的过程中吸引人与打动人。因此,求真务实与自信引领的有机结合是弘扬广州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真正做到既甘于埋头审视自我,又勇于抬头展露自我。
敦 宁(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刑法学;
(三)政府调控与群策群力的相得益彰是唱响红色旋律的活力之源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护与弘扬本地文化作为当地政府的本职使命,要求政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政府调控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需要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主心骨的支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10月24日视察广州时,提出了“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9]的城市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对广州市政府提出的政治任务,字字千钧中更是饱含着对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信任与期望。同时,城市建设正如军队建设一般,不仅需要有首领在前奋勇当先,还需要有愿意“冲锋陷阵”的千军万马在背后做坚实支撑。广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但也离不开背后对于政策的积极实践。同时,也只有拓宽渠道、调动群力,才可真正做到集思广益,使唱响广州红色文化的主旋律被更多的人听见与感受。
三、赓续广州红色血脉的实践探索
(一)固本培元——加大对广州红色资源的修复与保护力度
广州红色文化作为广州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广州务实的人文精神与开放包容的岭南特色,是广州打造城市品牌的活力源泉。因此,加大对广州红色资源的修复与保护力度,守住“根”、留住“魂”是城市发展的首要要义。
首先,从立法手段出发,严明各级各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守根”工作落到实处。从目前正处于送审阶段的《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送审稿)》及起草说明来看,该条例对于保护名录、保护原则、各部门职责以及相关法律责任做出了全面的规范与说明,这也正是广州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重大举措。法律是一个社会的先导也是一个社会的后盾,启示着广州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红色文化保护工作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工作机制。
其次,红色学堂不仅要建到家门口,还要面向全国。2021年3月,广州公布了“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名录”,其中包括214 处不可移动文物,83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3]红色文化学堂名录的颁布意味着对于广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重视,但名录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要真正的建到家门口,面向全国。这要求广州市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于红色资源的修复与重建力度,使得红色文化既能保留底色,又能焕发新彩。
(二)开拓创新——构建广州红色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
广州红色文化在守好“根”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会恰当的浇水施肥,才能使这红色文化结出枝繁叶茂的硕果,让全国人民都能品出这悠久文化中的香甜与醇厚。在不变中谋求新意,在新意中回归初心。
首先,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建设的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为现代建设增添历史底蕴,现代建设又恰如其分地为传统文化增添新意。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在这发展过程中便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城市资源结合起来。例如,将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可打造红色主题文化公园,使得自然风光与历史故事发生时空上的碰撞,让人在湖光山色中感悟广州人文魅力;将红色文化与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可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让不同年龄阶层的人都能接受红色洗礼;将红色文化与影视资源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看到广州英雄儿女们的碧血丹心;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让游阅广州红色文化成为一种潮流。
其次,充分运用融媒体平台讲好广州红色故事。有学者曾做过广州红色史迹传播影响力研究,根据该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30 个分析对象中便有12 处史迹处于均值以下,同时传播力均值仅有50.3 分。[10]该研究以数据分析的形式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广州红色文化的融媒体宣传短板问题,也启示着我们必须竭力补足短板,拓宽广州红色文化的宣传渠道。 因此,广州应当灵活运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介绍广州红色文化,创新讲解形式与内容;并完善广州红色资源与红色人物在百度、360 等搜索引擎的搜索信息,使得人们实现在线领略广州红色文化。
(三)求真务实——加强广州红色文化党史学习教育
求真务实作为广州进行城市建设时的态度要求,落实到广州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时,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求真,即我们不做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做文化虚无主义者。在传承与弘扬广州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不恶意捏造,也不无端揣测。辩证看待历史事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既不数典忘祖,也不妄自菲薄。二是务实,即要有默默耕耘的扎根精神、钻研精神。广州的红色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文化,它是历史的沉淀与提炼,值得我们反复斟酌与品味。
首先,广州各部门各单位应加强广州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可采取定期开展广州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学习讲座、定期游览广州红色遗址、定期举办广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使各级单位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走进广州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其次,切实把握好学校这一教育的主要阵地,抓住青少年教育这一关键一环。青少年时期是人塑造三观、培养兴趣的重要时期,学校更是文化输出的教育温床。因此,我们可以大力开展关于学习广州红色文化的实践课程,例如举办主题团日活动、情景式话剧表演、红色故事阅读分享等方式,让同学们自发地走进红色学堂,自觉地踏进历史的长河,探寻解锁广州红色基因密码的奥秘。
(四)自信引领——积极创办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广州自提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以来,积极构建依托以越秀区为核心的“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11]。该命题的提出是广州市巧用资源发展战略,更是广州自信引领、敢为人先的生动表现。但如何使得广州红色文化发展呈现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而不是加剧发展天平的倾斜,需要我们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以越秀区为代表的先行示范区提出可行的文化建设方案。在顶层设计方面,设立系统的红色资源保护机制,制定相应完备的规章制度。根据资源性质、保存年份、历史价值等特征,针对不同文物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力求使红色资源保留底色。总之,要求先行示范区在顶层设计方面结合具体实践,制定出相对完备的智慧方案,供其他地区借鉴。
其次,其他地区应以先行示范区为发展导向,紧跟改革步伐,着力改善广州红色文化传播力发展的不平衡局面。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广州市红色资源总数高达619 项的文化背景下,传播力较高的文化资源为黄埔军校、广州烈士陵园等著名红色景点,而诸如中共正果竹林支部旧址等地则传播力影响值较低。广州市打造示范区的目的绝不在于顾此失彼,而是为广州红色文化传播打造“范本”,以谋求最终的协同发展,实现红色文化全方位传播。因此,广州市应当着力开发目前影响力较低的红色资源,完善相关网站的搜索信息,大力扶植与开发周围建设。
(五)政府调控——加强对广州红色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
广州这座拥有2000 多年的文化名城,从战火纷飞的硝烟中一路昂首挺胸地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同频共振。而广州市市政府作为这座英雄城市的顶层设计者,做好这个城市的前瞻者与领导者是其本职使命。
首先,广州市市政府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领航广州红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掌舵者”的角色。这便首先要求广州市政府确保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大力支持,具体可体现在经济扶植与政策把握。一方面,任何红色资源的翻修与重建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扶持,这要求广州市市政府敢于“放手”,用经济手段为城市焕发新彩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任何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指导,这要求广州市市政府敢于“收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打造密不透风的文化保护屏障。
其次,广州市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前瞻者,需要有更广袤的眼界,不能单纯拘泥于考察自身发展路径。例如借鉴同为革命策源地的上海的红色文化发展模式,其打造出应用平台“红途”,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等服务[12]。广州应同各大红色城市互相学习与借鉴,在求同存异中摸索出适合广州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共同携手将歌颂红色文化的赞歌唱响中国。
(六)群策群力——加强广州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我们着力探索广州红色基因密码,努力赓续广州红色血脉的过程中,是否有足够多的后备军与锦囊团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借助政府这只无形之手把握了航进的大方向,那么是否有足够多的划桨手来不懈建设,则是真正决定广州红色文化能否“走得远”的奥秘所在。
首先,要加强广州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事物的发展路径始终聚焦于一个“专”字,是“专注”,也是“专业”。一是广州市需要加强广州红色文化专业研究的宣传工作,为专业人才队伍广纳英才。具体表现在尽快完善与修复相关物质资源,为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文史材料;完善相关勉励机制,物质奖励与荣誉奖励相结合,提高学者们的研究旨趣。二是加强现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即聚焦于党校、专业院校等专业人才建设。将广州红色文化研究作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使党校与相关专业院校定期开展广州红色文化学习研究活动,并及时交流与反馈研究现状,为提升广州红色文化的全国传播力与影响力献计献策。
其次,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机制。广州市应当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与支持各个自发团体、民间组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广州红色文化探索,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与物质鼓励。同时,广州市应当充分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成为广州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例如,将广州红色文化与旅游行业、电影行业、考古行业等融合发展,不仅能使各方面人才都成为红色文化建设军的一份子,还能使广州红色文化全方位开花,以更自信的姿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融合发展。
注释:
①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