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分析
2022-11-27梅德华
梅德华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黄花中学 江西九江 332000)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中最大的助推力即为创新。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各项能力培育的黄金阶段,也是创新能力最佳的培育阶段。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应用思维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沿用已久的旧有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不足,将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思维模式,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辅助解决问题
和传统思维相比,创新能力及其依托的创新思维更加强调使用新颖、独创、具备自身特色的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自身原有的思维局限,在思维的发散扩展中以多视角全方面分析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快速解决数学问题。同时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固化的现象,将来也会更加流畅地解决自身困难,使其更加快速地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其日后的成长发展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辅助理解知识
升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量和难度较小学均有很大提升。其最本质区别在于考查的内容与目的。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基础概念和运算知识,并未涉及学生逻辑、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初中数学在初一阶段就加入了大量针对学生理解能力、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考查内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分学生学习状况大幅下滑,不知所措。创新能力可以有效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辅助学生从多角度,以更加全面的方式看待数学知识,降低了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实现了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进步。
(三)回应新课改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实行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学校教学的最大目标。具体来说,即为借助思想道德引导、能力培养、个性塑造、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其中创新能力是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推动其综合能力的进步,使得教学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完美回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四)符合初中生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是各项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同时好奇心强烈,探索欲望充分,具有极大的思维培养潜力。在这一时期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可以使其在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接受充分的给养,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固稳定的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影响着初中数学的教学。一部分教师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填满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难以吸引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排除在外,强调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惰性思维,对教师灌输的知识不会深入思考,创新能力的培育则更加无从谈起。
(二)教学理念不合理
一直以来,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记忆掌握能力,轻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能力的锻炼。在此影响下,不仅增加了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将全部精力集中于知识的记忆和习题的练习当中,挤占了其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使得具体教学内容范围狭窄,仅仅涉及既定的知识,缺乏开放、探究性内容,也缩小了学生深入思索的空间。
(三)应试教育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以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师以考试内容安排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着重于讲解考试时会遇到的知识,并且教师要求学生牢牢记住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渐渐丢失了探究思考的意愿,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生主观意愿低下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进一步发展。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人格和价值观,思维逐渐走向成熟,学习能力显著提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绝佳时期。但放眼初中校园,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兴趣等显著低下,不愿主动创新。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形成了不假思索地单向接受知识的习惯,对于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难以独立探索创新,阻碍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一)刷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创新
任何事物的改变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同样如此。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主动行动,刷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拥有较多的抽象性知识和理论,学习难度相对较高。在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下,一部分初中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禁锢了其自身思维的发散,不愿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失去了创新的原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无从谈起。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以鼓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从字迹工整、作业完成态度好等传统教学观念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褒奖学生,不断使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其探索创新的意愿。同时,教师应当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学习,将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课堂学习引导者的角度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特点出发,借助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知识当中,借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
预习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预习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学生需要以自己的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吸收,为日后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必须注重预习这一学生自身思维应用的绝佳机会,借助明确的预习方案,引导学生自学,借此促使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思想思考问题,实现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的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详细阅读教材,同时围绕菱形的对称性、各边长度、对角线性质等内容,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促使学生以此为指引,对于菱形的基础性质这一知识点进行初步的了解,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看到批注的重要性,在预习过程中随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疑惑点等做好批注,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将自身的思维与教师、同学的思维进行对比,探寻解决方案,实现思维的深入。这样的预习任务用时简短、特性突出,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引导学生经历了科学完善的思维过程,使其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为后续教学中的思维拓展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借助课堂提问,激发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实现深入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要素。这对初中生的意义更加重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本身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遇到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时都会拥有极大的探究意愿。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开门见山”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辅助其将好奇心转化为深入探究的兴趣和意愿,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四章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节时,如果教师以旧有的方法讲解,学生只会根据判别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很多初中生学习这一节时,都会联想到初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教师应当积极抓住这一机会,借助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比较两者判别定理的异同。当课程开始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前一节对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引出判定相似三角形的第一种方法:角分别相等,边成比例的三角形也应为相似三角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提示,全等三角形除了角边相等外,还有SSS、SAS、ASA、AAS 四种简便方法,那么判定相似三角形时能否使用这些简便方法呢?启发学生探索。这样的提问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拥有的知识巧妙联结,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外,在进行习题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进行再次拓展,鼓励学生依据习题,总结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模式,由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促使其实现思维创新到方法创新的转化。
(四)注重开放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创新能力由创新思维指引。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来说,想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注重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内涵性,对知识进行集中整合,借助更多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整合多样化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从多个角度思考看待问题,实现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集中培育。
例如,学习《反比例函数》一章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示:除了常用的之外,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还可以改写成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式形式分别适合怎样类型的问题。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有效激发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拓展、加深学生的思维水平,实现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也应注意日常练习题目题干的开放性。例如在几何求证问题中“求证该图形是否为菱形”之类的形式,会使学生立即想到四边相等、对角线垂直等菱形的特征,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改为“求证该图形为什么样的四边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求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结合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特征等多方知识,实现了创新思维的唤醒,推动创新能力进步。
(五)借助小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道路上,协作能力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融入协作活动之中,借助个体思维观念的交流实现思维的拓展,同时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实现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助力创新能力的进步。教师应当意识到协作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借助小组合作任务,锻炼学生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开始前,教师就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日常表现、个人性格等,将学习基础、性格不同的学生编为4—5 人一组的小组,促使学生间的促进推动作用。同时,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设置合作任务,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效用的最大化。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中《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时,教师就可以直接提出如下任务:(1)一元二次方程中,等号两边是___,含有___个未知数,未知数最高次数是___次。其一般形式是___。(2)对于___形式的方程,可以采用开平方法解,解为___和___。(3)配方法求解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鼓励学生在组中交流,完成新知识的导入。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邀请几位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成果,开放学生的思维。之后教师可以转入本节的重点——根的学习。教师可以以讨论为中心,要求小组探究根的推导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关注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始终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再次邀请小组展示评分,并将每次的评分累计,定期评比优秀小组。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明确的任务、有效的引导和直观的评分,巧妙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深入交流、广泛思考、主动求知,在思维碰撞中摩擦出更新的火花,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创新能力的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培育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其主动探索思考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响亮回应。站在教育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主动行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努力。教师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理论知识注入教学实践当中;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以充足的耐心和细心,认真观察,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在数学中探究发现,借此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回应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