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2-11-27许婷婷
许婷婷
(聊城市东昌府区滨河实验学校 山东聊城 252000)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通过探索知识提升物理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技巧。此外,教师利用问题情境让复杂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促进物理教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其一,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开动学生的思维。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难以理解,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若学生不注重科学地运用学习方法,只凭借死板的记忆,是很难达到学习效果的。所以,在开展物理教学时,教师要有效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快速地融进课堂教学中,因而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是十分有效的,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不懈地探索,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1]其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物理教学涵盖着繁杂的知识,并且难度较高,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并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基于问题情境的背景下,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思维不断地受到启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点,并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利,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学生不能进行自主的思考,经常会出现不懂的知识,造成课堂效率和质量达不到标准,实践内容少,大部分时间都在传授理论知识,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
(二)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
初中学生将应对升学和考试,因此课业负担较重。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也十分大。尽管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作业,存在着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利于初中学生的健康发展。[2]很多学生深夜仍旧在完成作业,不同学科的作业让学生倍感压力。过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三、初中物理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如此才能够利于学生的学习。首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比如在讲解“升华与凝华”这个知识点时,升华、凝华、液化这几个知识点,学生最易混淆,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列举例子,借助于生活中的例子调动学生展开知识的探索,然后经过仔细的分析,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其次,以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3]比如关于力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针对力的作用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运动员投铅球,铅球在半空中形成一道弧线,然后又将地面砸出一个坑。基于此,教师设计多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掌握了力的作用。
(二)实效性原则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体现出实效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融进知识的学习中。比如在讲解惯性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引,并让学生亲自展开实验操作,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将纸片置于杯子上面,再将鸡蛋置于纸片上。迅速撤走纸片鸡蛋并没有飞出去,却掉进了杯子中。此实验十分简单,不会占用学生较多时间,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充分地掌握了物理知识,并利用知识找到了答案,实现了教学的目的,为以后的学习稳固了知识。
(三)层次性原则
学习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层次性问题情境,让不同问题间存在着联系,如此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比如“内能”这个知识中,教师将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进而展开教学。[4]在该实验的作用下,学生对分子运动进行了深刻的理解,由掌握了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循序渐进地引出了热运动和内能知识点。教师在物体的内能教学中,为增进学生深刻地掌握该内容,又向学生讲述了液体蒸发和温度的关系,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运用策略
(一)通过“悬念式”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索热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让学生充分地掌握知识,教师将生活中的现象融进教学中,通过悬念式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显著地提升教学效率。总体来讲,教师向学生提出悬念问题时,应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引起学生的兴趣。[5]在悬念的驱动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如此利于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增进学生记忆,并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在该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人走路的过程中,若踩到香蕉皮上,此时为什么人的身体会倾向后方呢?若人在跑步的过程中被石头绊住,为什么身体会倾向前方?这些都是十分常见的生活现象,教师向学生提出如此存在悬念的问题,会引发学生充分的探索欲望,进而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随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惯性”知识点,学生就能够快速地掌握知识,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探究式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增进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思考。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滑动摩擦力”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会存在着深浅不一的纹路?将重物置于自行车后座,为什么骑车会十分费力?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什么?物理的重力与摩擦力存在联系吗?教师的提问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经过学生的一番探究,快速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如此让学生更加稳固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的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联系生活设计问题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物理学科与生活存息息相关,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不复杂,并能够掌握知识的学习技巧。对此,教师应体现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生活性,利于学生掌握,能够调动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比如,教师以生活中的扔垃圾为例,要求学生对其受力展开研究。在扔垃圾的过程中,垃圾袋中的垃圾会在力的作用下出现移动。学生通过研究这个物理现象感知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深刻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四)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的学习中,实验属于其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开展实验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实现显著的学习效果。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较强的探索精神,所以,物理实验对于他们而言存在极大的兴趣。首先,大部分物理现象都源自生活,所以,物理实验会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6]其次,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会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探究答案,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学习中,物体的沉浮与其本身的性质存在着关联,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假设,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密度和体积都是其沉浮的影响因素,还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形状和水的深度也属于其沉浮的因素。为快速地验证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轮船能够漂浮在海水上?而铁板是轮船的组成部分,为什么会沉到了海底?当学生展开思考时,教师为学生进行实验展示。教师把相似体积的鸡蛋、木头、石头投进了盐水中,鸡蛋浸入了水中而不下沉,木头在水面上漂浮着,而石头沉入了水底。学生对此展开了深刻的探究,迫切地想探索出答案。此时教师将学生带入“物体的沉浮条件”的课程中,学生真正地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密度相关的结论,进而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五)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不但要学习新知识,还应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学生掌握知识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而让物理知识得到顺利的掌握。比如,在“液体压强”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知识,因此教师向学生生引出关于固体压强的问题,然后再将液体压强知识向学生渗透,如此学生明确了两者的不同点和相似点,这样学生不仅稳固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教育教学实现了信息化,基于此,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点划分成各个小模块,再制作成多个课件,向学生传达,学生就能够进行新知识的预习,从而增进对知识的掌握。然后,教师将问题情境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磁场的方向性”该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引出问题情境:首先教学向学生展示,将小磁针置于磁铁周围,再要求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问:磁场存在方向吗?然后学生展开了思考,并让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七)通过“辐射式”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某个知识点,然后再通过多个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鼓励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探索,将各个知识点充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达到显著学习效果。[7]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杠杆平衡条件”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引入生活现象: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运用撬杠让重物移动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引入辐射式问题情境,再引出更多个问题:当施工人员利用撬杠的过程中,若相同的位置,而力度不同,那么力的大小是相同的吗?利用撬杠向上抬起省力,还是向下压省力?教师向学生进行了辐射式提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多个视角考虑问题,然后将各种力度的方向画出来,通过比较,探索出结果。如此,学生也能够真正地理解了知识,并实现了思维的开拓,明确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八)利用物理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史话就是关于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史料等等。将物理史话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完善物理知识,实现知识的拓展,同时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通过探索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比如,在学习“磁现象、磁场”这一节课中,教师将“罗盘”的来历向学生进行了讲解,又让学生展开了思考: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它为何永远指向北方?通过故事的指引,促进了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然后再说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让物理教学得到顺利地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此物理教师应对此不断地研究以及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素材,在设计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并融进真实的案例。将关于物理知识的案例向学生呈现,让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完善,鼓励学生充分地去探索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融进物理课堂教学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价值,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