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

2022-11-27董筱荻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文章

董筱荻

(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全面发展”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德智体美劳”,情感教育日益成为五育之外的重要补充,这使得“全面发展”有了更为广博的内涵。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与情感教育关联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学生所阅读的文本中蕴含着人物或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可将之转化为生动的情感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词句、实践体验等方式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中心内容,并借助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细节着手,结合小学生的情感需求、年龄特点、知识积累以及发展需求制订操作性强的情感教学方案,展开正确的情感引导,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学生普遍有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即使面对基础的字词句知识也会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逐渐觉得纯粹的字词句知识稍显枯燥乏味,若教师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表达,带领学生探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进入高年级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难度上升,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变得复杂,教师应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做好积极的情感课程调动,避免学生出现厌课心理。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故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蕴含的思想情感又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应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挖掘作者的情感,并以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以此维持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与动力。

(二)协调学生的学习状态

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保持求知的激情。同时,情感教育能够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协调其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融合情感教育的语文授课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产生与作者一致的情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开展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轻松自在或者安静沉思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的情感也能达到一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都能产生情感共鸣,融洽课堂学习气氛并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三)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的,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丰富情感方面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作者及故事人物的丰富情感,并从中汲取养分,使自身的情感更为丰富细腻。可以说,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并正确认识自我。受年龄限制,小学生普遍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较低且知识储备不足,在思考问题时多使用形象思维。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认清内心,从而完善内心情感感知,提高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在此教育初始阶段,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格,部分学生可能会缺乏感恩意识、集体意识等,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完善其对事物的认知。

(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就是将情感与环境有机结合,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情感表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渲染出相应的情感氛围,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同时,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表达情感与想法,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状态。在学生突出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展。可见,相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并带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传授阅读方法,由细节处感知情感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逐步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小学阶段,常见的阅读方法包括指读、粗读以及精读。其中,指读更适用于低年级学生,重在培养学生逐字逐句阅读的好习惯,避免出现窜行、跳字等情况,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开始接触篇幅更长、内涵更丰富的文章,此时教师便可教授学生粗读及精读方法。粗读指的是以理解文章大意为目标进行阅读,并不需要细致分析具体的句段;精读则需要学习者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合理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分析佐证主体观点。

从情感教育角度来看,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精读方法,在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任务情感。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自行赏析语句,让学生从表达技巧、词语运用、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分析文本中的某个词、某句话,学会关注文本细节,由细节处挖掘情感内涵。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一课时,文章展现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教师可在基础知识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关注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如“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等句。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几处句段所使用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并思考“跌跌撞撞”一词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老汉一开始不让年轻人先上桥,后面却与他互相推让,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本细节,能够让学生明确文本主旨,认识到文章塑造了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党员形象,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在共情中体味情感

理学家周敦颐曾提到“文以载道”,具体说的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往往在于传达自身情感,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思想情感,所以文章本身是蕴含深刻内涵与真挚情感的。读者在阅读时,就应该专注于文章的“道”,在理解、剖析中把握文章主题,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当读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便能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合理赏析字词句段。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离不开情境的辅助。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教学办法,需要教师以文本思想情感为主体,借助口头讲述或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构建的情感世界,察觉到文章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在实际情境教学中,教师应确保情境贴合教学内容,以情境感染、培养学生的文字感知力,进而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主要以月亮为线索,将季羡林老先生对故乡事物的回忆串联起来,若是年少离家、久未还乡的游子阅读该文章,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尚有待提高,较难体会到作者寄托在文章中的思念与向往。部分教师在教学该篇课文时会简单将教辅材料中的解析读一遍,使得学生形成“写月亮的文章都与思乡有关”的固有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思乡情感进行机械化的书面描述,自身对思乡之情并没有深刻的体会。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应利用贴合课文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站在季羡林老先生的角度,揣摩思念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唐诗《静夜思》,思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传达的思想情感,并以描述性的语言构建具体的思乡情境。当学生沉浸于教师所营造的氛围,便可让学生自行品读文章,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惆怅与向往。

(三)组织课堂实践,知行合一领会情感

尽管小学生对学习并没有过于深刻的看法与观念,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为学生选择高效且适宜的学习方式,即知行合一。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约束性较强,他们更喜欢参与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结合作家采风的理念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实践教学。比如,在教学写景类的记叙文时,为增进学生对动植物的认识,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室外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的形状特征,并对课文形成更为具象的理解认知。且在此类文本中,作者大多会借描绘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若学生亲眼见过作者描述的景物,则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祖父的园子》一文就是典型的写景类记叙文,文中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祖父园子中生活的场景。为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文中的农家菜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垄沟是什么样的,欣赏蝴蝶、蜻蜓翻飞的场景。此外,教师可尝试重现文本内容,比如在阳光下泼水,形成像彩虹一样的七色光,或是拿出狗尾草和麦穗,看看学生是否能准确辨别。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体会到,在“祖父的园子”中玩耍确实很快乐。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祖父的菜园子这样有趣,但成年之后,你却没有时间再去玩一玩,对此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思考后纷纷表示:“那我一定会非常怀念祖父的园子,经常回想在菜园中发生的趣事。”由此,学生已然把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营造适宜氛围,奠定课堂情感基调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要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不应单纯依靠课文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应以适宜的课堂氛围作为支撑,让学生从课文中收获情感体验,并在相应的环境中加深情感体悟。在营造课堂氛围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具体内容确定所需要的课堂氛围,并使用多种方法营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契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一边讲课一边播放音乐;又如,教师可先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再据此调整自己的情感表达,在讲课过程中自然流露情感,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感世界。为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氛围,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挖掘文章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带动学生去思考、去感受。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祝福你》《恭喜发财》《欢乐中国年》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并表现出喜悦、热情的情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文学习。完成教学后,师生可共同回忆本地过新年的习俗,鼓励学生说一说哪种习俗是自己最期待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营造氛围,学生能够敏锐察觉文章的情感基调,感受到字词句段中蕴含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五)开展写作训练,借助写作启迪情感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采用了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并使其产生回味无穷之感。读到留白之处,读者往往会陷入深思,或是情不自禁地叹气、感慨,可以说留白处是整篇文章的精华部分,隐藏了作者的思绪与情感。为此,教师可在阅读教学后增加写作训练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文章主题及人物情感进行创作,合理续写留白之处,尝试表达出作者的未尽之言。由此,不仅便于教师检验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也能让学生借助书面表达理清自己的情感体悟,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柏林》一课虽篇幅短小,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尤其文章末尾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一句更是引人深思。为此,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后,为学生布置围绕着“静”字进行扩写的写作任务,提示学生可以从分析“静”的类型、描写车厢众人的神态等角度展开写作。由此,学生自然会重读文章,代入旁观者的角色思考自己会有怎样的表现。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其中两个小姑娘的出现推动了文章的情节发展,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小姑娘的视角想象旁观者的情感变化,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情感及肉体创伤,对阅读内容产生全新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既能为语文课堂增添生命力与吸引力,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在文章中积极思想感情的滋养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传授阅读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课堂实践、营造适宜氛围、开展写作训练等策略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