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迁移: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应然路径

2022-11-27楼园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科学情境生活

楼园进

(义乌市宗泽小学 浙江义乌 322000)

科学源于生活,科学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升都不能脱离生活,这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必然。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机械化地使用教材,舍弃了生活情境的课程资源,造成课堂内容空洞、课程形式单调,使学生科学的学习只是记忆教材中的特定情境,而忽略了对这一情境的总结归纳,并阻碍了学生对其他生活情境的迁移,也阻碍了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一、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记忆,轻实际应用

小学生大多对科学兴趣浓厚,这本是科学教学的有利条件。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讲解,甚至为了追求成绩,让学生背诵科学资料,遗忘了科学的本质是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学生觉得科学的学习索然无味,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过度遵从教材,缺乏课外拓展

很多教师觉得,科学的教学按照书本就好了,不需要额外地引入其他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极短,然后用剩余时间不断地记忆知识。如此下去,学生对有限的内容反复地记忆必然会失去兴趣,家长和社会也必然会认为科学只是一个记忆的学科,这对于小学科学的发展极为不利。新的教科版科学教材相比较旧版教材,最不同的变化就是篇幅的缩小,原本3—5 页的内容现在往往只有两页,这也变相地要求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扩充,这或许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科学教学。

(三)僵化教学情境,脱离生产生活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科学也不例外。因此,设计贴近实际生活情境的导入和拓展是学生提高科学学习的最优解,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下产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是现实科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情境教学对于科学备课准备过程过于烦琐,于是仅仅是按照教科书准备,甚至不准备,学生在课堂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导致学生只会在教科书文字表达下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具体事物,更不知道在相似的场景中应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生活情境的迁移更是无从谈起。

二、生活情境迁移的含义和价值

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忽略了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的教学根本无法脱离生活,生活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也要求了教学情境的变化。教材只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参考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将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相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实现从知识到应用的升华。

(一)生活情境迁移的含义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人、事、时间、地点等的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生活情境,即由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时空背景等构成的生活片段。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进行的划分。本文只讨论具有促进作用的正迁移。

生活情境迁移对于小学科学来说,是指尽可能地利用生活情境进行科学教学的导入、学习和拓展,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认知,把科学的学习迁移到生活中去,在现实情境和教学情境中可以自由切换,开展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

(二)生活情境迁移的价值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建议:“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生活情境迁移教学策略就是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的体现。

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的科学教学,让陌生的感知教学情境转变为熟悉的体验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地有生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不再是生硬地灌输,更多的是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对已有认知的修正和升华,由此将学生的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进行转变。

三、用生活情境迁移促进小学科学深度学习发生的教学策略

课堂的效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如何将课堂教学收益做到最大化?如何创设正迁移的生活情境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说明。

(一)用生活经验为深度学习做培养基

牛顿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的学习中生活经验是根,科学知识是根所发的枝丫。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有时候就是对生活经验和现象的观察,是对观察结果的归纳总结,是对科学结论的拓展迁移,让他们以自信、愉悦、放松的心情去主动地学习。

1.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主题,发现科学来自生活

【案例1】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不简单的杠杆》教学引入内容是工人利用撬棍将水泥板撬出来。在教学时,笔者在教室中布设了用木棍、支架搬运百斤大米的任务,让学生在有限条件下解决问题。

(1)笔者提前将准备好的一般常人搬不动的大米放置在讲台上,假装是有人忘记拿走了,在角落里特意放置一个支撑架和木棍作为可能用到的材料。为了能够正常上课,需要将大米从讲台放置到其他位置。

(2)笔者指着大米对学生说出:“能不能帮我将这些大米搬到角落里?”并请出班级大力士帮忙。

(3)在尝试多遍无果后,提出能不能现场找点工具再试试,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材料制作杠杆类工具解决问题。

(4)通过分析自制工具的特点来研究杠杆的特点。

2.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体会生活需要科学

【案例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课是笔者以本单元《生物与环境》为基础,从保护生态环境引入,让学生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出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科学课和生活有机结合,让他们在讨论中自觉地发现科学有用。

(1)播放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视频后,对学生提问:“长江遇到了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因为要科学地解决问题,必须要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将学生的所想所答在提炼归纳后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2)分析原因后的对症下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个问题,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组内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归纳总结后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3)解决完小问题后,学生们从全局考虑,是否在某些地方进行补充,比如实施时间、不同区域发展情况、地形问题……进而发现规则的实施还应该因地制宜。

(4)最后以长江保护报告书的形式将本课内容进行表达,主要内容包括长江生态现状、长江生态破坏原因分析、长江生态保护建议、长江生态展望等。

要想教学课堂高效化,必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以上的两个课例中,都是让学生基于必须解决的生活或者社会问题从而达到科学利用的生活化,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做准备。

(二)用生活场景为深度学习做骨支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的活动多了起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活动的目的其实是无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单纯建立为解决课堂问题的虚拟场景。《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原学生生活场景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熟悉科学,消除他们对科学的陌生感,让科学的学习生活化。

1.生活片段教学化,开展实地演练

【案例3】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营养要均衡》中,为了让教学素材多样化,提前一周给学生发布任务,记录自己家庭里所有人的一周食谱(附录1)。由于现在很多学生一天都是在学校就餐,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食谱的重复。不同的家庭里,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习惯,造成了每个个体每天营养摄入量的不同,用大量的数据证明健康的膳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笔者让学生设计一份自认为健康的食谱。

(2)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标准认识到标准统一的必要性,过渡到介绍中国膳食标准。

(3)学生根据膳食宝塔修改自身设计的食谱,将前期收集到的社会各界人中的特殊食谱进行评价,并修改。

(4)揭示食谱所有人的背景,让学生反思修改后的食谱是否还适合。

(5)学生意识到膳食宝塔只是一个参考标准,实际应用时营养的均衡必须建立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对宝塔进行合理的修改,这才是符合个人的健康食谱。

2.教学场景生活化,增强知识记忆

【案例4】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八颗行星》探索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笔者考虑到单纯地用数据无法给六年级学生留下印象,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模拟太阳大小,有效利用生活资源对本课做了一定的修改。

(1)笔者对教材中的八大行星基本数据进行了修改。用直径为25cm 的篮球模拟太阳大小,按照比例将八大行星的数据进行了等比例缩小。

(2)分发橡皮泥,让学生按照表格数据捏出符合大小的八大行星。

(3)考虑到教室不符合本课教学要求,本课主要场所在学校操场,将学生做的八大行星等比例模型按照表格数据放置在相应位置。

(4)通过观察实物等比例模型,让课堂从数据的平面跃升至模型的立体,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提出有效问题并解决。

生1:海王星距离太阳这么远,得到的光和热是不是很少?会不会很冷?

生2:水星是不是温度很高?

生3:地球温度合适是不是和这个距离有关?

生4:水星和火星的温度呢?

……

有效的生活场景必须要有内涵,能够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如骨支架一般,适当地将课堂向生活延伸,让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地去感知、发现、探究、总结,去成为知识的开拓者,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给出关键的点评和适当的讲解,就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更深层次地理解,将深度学习刻进日常生活当中。

(三)创设生活情境为深度学习做外拓展

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是我们科学学习的本质。将生活实践搬到课堂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

1.借用生活情境,动态化科学知识

【案例5】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热》原教材通过直接提问“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来聚焦光与热。为了更好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全面完整地了解光与热的关系,笔者准备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1)节选天气预报中相邻的某几天,其中几天是阴天、几天是晴天。

(2)学生对比温度思考:温度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从而引出光的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3)继续教材中关于光强和温度实验后,再次用天晴升国旗活动中有同学抱怨头发很烫,对比皮肤烫不烫对学生提问,让他们做出解释。

(4)学生猜测颜色、材料等因素可能对吸收光与热的影响。

2.融入生活情境,实践化科学技能

【案例6】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起始课是《船的历史》,通过介绍比较不同时期的船,得出船的结构、载重、稳定性等都在进步。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本单元中适度地增加获取有关船的知识的急迫感。以情境式教学渗透项目化的学习。设立一个可能发生的生活困境,分析解决困境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只有了解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学习者才会对学习有目标,才能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本单元内容。

深度学习模式的科学课堂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并没有唯一的准确答案。解决这类问题更需要学习者自主地判断课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区别,通过知识的迁移,将平面的科学知识进行立体的运用。对于小学科学的深度学习来说,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学习终点,而是学习的新起点。

结语

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助于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急迫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享受运用科学的快乐,主动地去整合和建构元认知,通过灵活迁移和应用,将表层的无效学习向有效的深度学习转变。总而言之,生活情境迁移是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必然途径。

猜你喜欢

科学情境生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科学拔牙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