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探究
2022-11-27张志强张子玄河北师范大学
文/张志强 张子玄(河北师范大学)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始终秉承着立足“三农”为立社之本,服务“三农”为强社之基,支持“三农”为发展之源的基本理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产品创新能力等各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逐渐形成了一种“僧多粥少”的局面。除信用社营业网点以外,在农村乡镇中农行、邮政储蓄银行等营业网点日益增加,一些经济发达的乡镇还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对农信社的业务开展以及规模壮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现状
(一)不良贷款率偏高,资产质量较差
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与其他银行相比较高,这跟信用社的发展历程有关。前些年信用社长期受农行代管,很多管理办法与业务规章制度没有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经营和管理,这就导致在后来经营范围扩大、自主性增强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资产出现一定的问题,在制度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新的坏账、烂账。而且农村信用社贷款集中度过高,小微客户支持比例低,习惯放大额贷款,抵押贷款占比低,贷后管理监督不到位,导致潜在风险增加。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小幅度上涨,但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涨幅度远超其他商业银行,并且逐年上涨。2021年第二季度,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3.58%,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5%,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几乎是大型商业银行的2.5倍。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一方面表现出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不实,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拓展速度不足以稀释形成的不良贷款。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大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占据了一部分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农村的信用环境较城市有一定差距,再加上县级农村信用社都是一级法人,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引发金融风险。
(二)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国内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都不够健全。很多农村信用社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时,都没有真正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突出农村信用社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特点。在各项财务指标与政策制定上,没有综合衡量农村的市场环境。
内部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内控能力不足。县级农村信用社是一级法人,但是其计划财务部往往不能起到实现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并且在财务政策的落实上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财务制度的执行不到位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另外,农村信用社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储备有待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没有充足踏实的财务知识,也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分析
1.农村居民信用意识淡薄
首先,农村居民、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这就出现了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风险。首先,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会直接导致信用风险。农村中小型企业较多,这类企业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清晰,经营决策较城市滞后,创新发展能力差。导致企业的竞争能力不足,诸多原因导致这类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近几年,国家的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很多中小规模的企业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指标,部分皮革业、房地产业、门厂、制造业处于半停工状态,致使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资金链断裂,导致贷款到期后,企业无法按时归还本息,造成逾期;或者为了归还债务举借新债,恶性循环。
其次,信用社的客户信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征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会导致信用风险。信用社扎根农村,立足“三农”,但是农村诚信教育与宣传工作较为落后,农村里的老百姓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够,征信意识差,不理解征信有不良记录对自己以及子女的影响,这也使农村的信用风险高于城市。并且信用关系法律保障不完善,使守信用的人未得到保护,失信之人未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导致金融机构与客户关系恶化,拖欠债务、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造成金融秩序的紊乱,使农村金融环境处于危机之中。
2.农信社制度与管理办法不完善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现行的制度和办法还不够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制约,在适应经营规模扩大、增强自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信用社自主经营的时间尚短,一些制度未免不够严谨,时效性较差,实际执行与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信用社接纳了民间信用社、合作基金会,以及部分农业银行的贷款等,也会形成转移风险。
3.外界金融市场对农信社的冲击
银行的风险也有可能是外界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金融机构与借款企业、借款人之间最直接的关系是信贷关系,所以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我国还处于经济的转型期,经济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全面展开,但是基准利率市场化实施的时间尚短,还不够彻底,影响利率的因素量化不够准确,利率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乃至全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之一。
除此以外,民间借贷的违规流入也会引起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近年来,农村民间金融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要,农村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收入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农村资金的供需矛盾导致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快速增长。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分析
农村信用社通过几十年的摸索,逐渐开发和引进了一些相对现代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工具,例如经营管理系统中的“经营考核情况表”“存、贷款业务分析表”“经营指标和监管要求统计表”等,还有一系列专业的财务报表,如“业务状况表”“损益表”“固定资产状况表”等。通过建立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财务监管指标进行考核和预测,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向与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是,很多农村信用社在对自身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主要通过对比单一指标的完成情况与监管要求的差距与不足,来研判农村信用社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过程缺少整体性,不能从宏观角度,通过整体情况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第二,分析过程中,通常仅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风险的分析,而忽略法人治理、管理能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第三,农村信用社受省市联社管理,由省市联社下发任务指标,县级农村信用社就根据自身业绩与任务的差距分析原因,往往忽略各个任务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缺乏对自身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四、降低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三农”实力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建立存款组织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存款营销与管理,不断壮大农信社支农支小实力。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由“坐等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提升营销水平,确保业务规模稳定增长;树立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农信社人缘、地缘优势,针对城区、城郊和农村地区储源特点,开展拉网式宣传、扫街式营销,结合新农保、新农合、代发财政补贴、代发工资等业务扩充储蓄渠道,促进储蓄存款稳定增长;树立成本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优化存款结构,努力降低存款成本,重点拓展对公存款业务,建立健全对公存款营销长效机制,有效缓解其他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对农村信用社的冲击。
(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约束
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加大力度进行清收风暴。结合当时的放款人、亲戚朋友的帮忙来清收,对于清收表现良好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实际上,信用社金融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违反了支农的原则,大量发放非农贷款等。可以结合金融夜校,以双基共建为契机,联合各个乡镇、农村支部书记,聘请他们作为农信社的金融联络员,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进行考察,拜访每位有贷款需求的村民,为他们送去金融服务的“温暖”,切实把“双基共建”这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
坚持支农支小,稳步推进双基共建,切忌好高骛远,揠苗助长;抓住市场良机,逐步消化不良,强化责任落实。既要“求效益”,又要“守规矩”,不能只要“效益”,忘了“规矩”。
(三)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由于余额宝、零钱通、理财通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崛起,对于传统银行业自身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要想始终屹立于金融行业不倒,农信社必须坚持服务“三农”定位,树立自己的金融品牌,不断创新平台渠道建设,推进产品在多领域深度应用,有针对性地营销和服务,根据客户的收入、消费、风险偏好、理财能力等推出个性化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手段,推出更多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微平台等,使信合产品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能力。
(四)开展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是降低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必经之路,尤其是财务方面。要加强职工的内部培训,重视财务专业知识以及新的财务理念的培训,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转变员工认为财务就是简单记账的认知。定期、不定期开展培训,促使财务人员不断充实自身的财务知识,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新政策。另外,还可以向国内先进银行学习,请先进银行的先进工作者来介绍经验,实现思想上的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训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就一方面深入地进行培训,能够使培训内容深入人心,比大范围泛泛而谈效果要好得多。
(五)落实发展目标,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
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制定经营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预算的约束,使财务管理渗透到经营中的方方面面,形成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局面。在财务管理执行过程中,注重精细化的分析,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对比和优化,深入分析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精准定位问题并加以解决。
通过综合分析各项经营指标,加强财务管理的前瞻性,使农信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会计、财税、绩效、结算管理更加规范,通过深化预算、经营分析、绩效考核等工作,显著增强财务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五、结语
各商业银行服务重心下沉,逐渐开始深耕农村市场,使得农村信用社贷款拓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盈利水平下降。
因此,要想控制金融风险和财务风险,不仅要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重视对现有贷款的管理,也要在财务允许的范围内提高拨备覆盖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防风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使农村金融风险、财务风险得到进一步分化与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