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本管理”助推大学德育教育科学化
2022-11-27李常杰曾小玉
李常杰 张 迪 曾小玉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
德育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与学生实践上的不落实之间的矛盾,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这种相对传统落后的课堂组织方式,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对于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落实都有着负面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组织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保障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组织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人本管理理念,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在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价值观方向。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基础,在对人的地位作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寻求人自我实现、价值发挥的路径与渠道。以人为本强调对于受教育者多层面需求的重视,在分析身心发展特征、分析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以人性化管理的开展,使大学生在参与专业学习时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投入技能培训素养提升的教学组织环节,及自主自发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保障教育实践工作的组织效果[1]。
受教育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德育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物质需求上的满足。在大学德育教育落实时,教育工作者要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出发,通过学生生理与精神需求的双向满足,使学生在自我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自主参与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养,在目标指引下,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使其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其次,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涉及到对于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校教育目标的明确。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
二、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组织现状
我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时,要从人文主义出发,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构建出与学生未来发展、与学生当下需求相统一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创新之间的结合,保障良好的课堂组织质量。但在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现实困境[2]。
1.工作落实不到位
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德育教育课程,但在具体的工作组织背景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刻探究德育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对课堂进行知识讲解时,往往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对于学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讲解。
传统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对于德育知识进行掌握。在当前的教育实践背景下,部分高校更强调学生的就业率,更重视对于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时,都存在着有形式、缺乏实践优化的课堂组织问题。虽然开展了德育教育,但课程投入相对较少,影响了教学质量,课堂既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难以保障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当前的发展特征、学习背景、学习需求为基础,在探究先进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出与学生发展统一的课堂教育体系。
当前在高校德育教育中,部分教师忽视了时代发展背景下理念方式更新的必要性,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师并未构建出与之相配合的教育体系。
大多数教育者以个人的主观经验为根本,以教学进度的保障为目标,在教学中倾向于以教师讲解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学生在对大量理论化、枯燥化的知识进行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既难以保证高效的学习效率,也难以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的方式。
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脱节,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化知识无法指导及参与社会实践,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道德修养的提高。
3.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下,德育课程打造出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但部分学校在组织德育教育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
德育教育本身来源于生活,但部分教师在教授内容时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化的内容,但却无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德育教育能对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行为进行引导。但当前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组织问题,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高校教育体系下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
三、人本管理方式在大学德育教育科学化中的应用
当前教学实践背景下,教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与科学组织方式的结合下,保障良好的课堂组织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遵循教育改革要求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建设者,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大环境下,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网络信息丰富的实际背景,如何面向大学生开展高素质的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育科学化是该项工作推进要思考与探究的方向。在当前的大学德育教育组织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是课堂设计、课堂优化的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贯彻人本管理的方式,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分析学生在德育的学习参与过程中自我价值发挥与实践的基本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作为系统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渠道,该种方式虽然可以使大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但理论未能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情况,也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仅仅以理论的方式,对于大学生开展人生教育,并不足以指导大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建设社会,面对多元思想的冲击,面对当下特殊的人才培养环境,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通过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关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培养,同时也开展人生观树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大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探索下落到实处。在思想政治与专业课堂教学始终相互协同,相互合作的大环境下,使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其次,人本管理方式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持续动态发展的,而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除了要按照具体的教学进度组织课堂的教育实践工作之外,也要时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在当前信息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受多种思想文化冲击,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个性化性格特征,优化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使学生不断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德育中所学到的内容。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到学生在德育学习中存在的困境,通过结合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阶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措施,以人文关怀的方式落实人本管理的要求,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参与度。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向。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要求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实践工作组织,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未来个人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与落实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当前高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而德育的优化,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也不断的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了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在学生系统接受大学教育时,通过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营造出校园内部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相关内容,不断地提升修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打造以人为本德育课堂
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其思想品德的提高,个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面对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流于形式、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在人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个人能力训练的积极意义,通过自上而下的思想重视,在理念提升、方法优化下,以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方法的创新,在系统化、高质量的课堂实践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虽然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有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意识到了在课堂上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理念上的认知并不等于实践上的落实,部分教师没有掌握科学开展课堂的方式,仍然习惯性地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方式,在课堂上强调单向的灌输。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本管理方式的落实要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更新入手,通过先进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
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真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相关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下主动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不同的方式,为理论化的知识构建出生动形象化的场景,通过学生在案例、情景中对于理论化知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手段优化之外,教师也要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构建的方式。课堂的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着时间空间的局限,而为了将道德品质的相关内容落实于个人的生活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参与志愿者活动等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协作中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参与质量
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对于思想品德教育高质量的推进有着积极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错误认识来源于教师的不科学引导,而当前为了更好地打造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搭建和谐融洽的师生环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人本管理方式在落实时也强调对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的满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信息的互换。在课堂的教学组织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打造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德育课堂,保证学生的参与质量。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立足学校的教育背景,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其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方式,为学生打造出多样化的德育实践环境。通过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引导学生打开心扉,促进学生与教师开展真实真切的交流。教师在对学生的现实困难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支持与指导时,学生也会逐步形成对于教师的信赖与认可,在积极的情绪影响下,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思政课堂中。而教师分析学生实际的困难,针对性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在人本管理方式的运用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结语
从当前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人为本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既要考虑受教育者精神层面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当前教育背景的变化。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分析学生在德育培养时存在的现实困难,从具体的时代环境、教育背景入手,探究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构建与时代相符合的现代德育教育体系,保障德育教育的组织效果,对于学生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领,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高质量、高素质建设者。